- 年份
- 2024(3024)
- 2023(4607)
- 2022(3938)
- 2021(4044)
- 2020(3398)
- 2019(7882)
- 2018(8065)
- 2017(13807)
- 2016(9081)
- 2015(10525)
- 2014(11099)
- 2013(10341)
- 2012(9722)
- 2011(8947)
- 2010(9546)
- 2009(8870)
- 2008(8942)
- 2007(8247)
- 2006(7815)
- 2005(7446)
- 学科
- 济(26651)
- 经济(26593)
- 管理(22362)
- 教育(20018)
- 业(19700)
- 企(16040)
- 企业(16040)
- 中国(15749)
- 财(10468)
- 方法(9922)
- 农(9375)
- 理论(8974)
- 学(8812)
- 制(8526)
- 数学(8236)
- 数学方法(7999)
- 教学(6822)
- 地方(6162)
- 农业(5989)
- 银(5874)
- 银行(5865)
- 业经(5735)
- 发(5711)
- 行(5572)
- 体(5093)
- 税(5010)
- 发展(5002)
- 展(4879)
- 策(4839)
- 务(4826)
- 机构
- 大学(123870)
- 学院(117720)
- 研究(44736)
- 济(39167)
- 经济(37794)
- 管理(37187)
- 中国(30638)
- 教育(30319)
- 理学(30245)
- 理学院(29745)
- 管理学(28981)
- 京(28751)
- 管理学院(28731)
- 范(27639)
- 师范(27543)
- 科学(24937)
- 财(23123)
- 所(23055)
- 江(22595)
- 师范大学(22567)
- 研究所(20145)
- 中心(20133)
- 北京(19976)
- 州(17736)
- 财经(16765)
- 农(15823)
- 技术(15814)
- 院(15738)
- 职业(15499)
- 经(14923)
- 基金
- 项目(63984)
- 研究(55753)
- 科学(51303)
- 基金(42251)
- 家(34947)
- 教育(34769)
- 国家(34408)
- 社会(32208)
- 社会科(29956)
- 社会科学(29950)
- 科学基金(28450)
- 成果(26164)
- 编号(25980)
- 省(25798)
- 划(23912)
- 课题(22072)
- 基金项目(20644)
- 年(19078)
- 资助(18151)
- 部(16243)
- 自然(16180)
- 规划(16120)
- 性(15959)
- 自然科(15821)
- 自然科学(15817)
- 重点(15772)
- 自然科学基金(15527)
- 项目编号(15516)
- 教育部(14845)
- 度(14277)
共检索到2132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罗云 钟景迅 曾荣光
当前实践语境中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公平的言说多满足于流入地公办学校入学机会获得。本文基于这一现状,在梳理从古典时期的亚里斯多德到晚近的罗尔斯、德沃金、沃尔泽以及女性学者扬等人关于公平正义论述的基础上,从分配正义与关系正义两个层面对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部分社会经济处境更趋弱势的随迁子女仍就读于简易民办学校,进入公办学校的随迁子女难以分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而多集中于薄弱学校,分配正义的差异原则并没有在随迁子女入学机会分配中被考虑;而即使进入公办学校,由于社会刻板印象及各种制度性因素,随迁子女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经受着集体边缘化、文化宰制的尴尬,相应的是不能把教育纳入自身掌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开俊 杨晓霞
"教育洼地"存在与否,研究分歧的焦点集中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政策的变化是否会产生"洼地"效应。研究从教育需求与供给角度予以考察。从9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较多的城市数据分析结果来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宽松与否,并没有给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决策带来显著的影响。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教育洼地"并不容易形成。而从需求的角度来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对城市公办教育的有效需求受制于多方面因素,流入地城市教育政策宽松程度只是其中较次要的一种因素。因此,综合供求两方面的分析来看,由宽松政策导致的"教育洼地"在现实中存在的可能性非常小;当前亟须构建"省级统筹、中央兜底"的中央与省级政府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在不同区域施行不同解决路径,发展公办与扶持民办并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开俊 吴宏超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中央政府对此一直坚持"两为主"政策,但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最集中的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由于教育投入责任在各级政府间划分不清晰、城市公共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等,导致该政策的执行实效并不理想。为更好地执行中央政府的这一政策,需将中央政府的政策要求上升为制度保障,构建各级政府合理分担的教育财政新机制;由公办学校为主转化为允许地方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多元化供给;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鲍国光 俞彩霞
在城市化进程中,妥善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是每个城市的重要责任,也是事关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而且,在保证随迁子女有学上的基础上,确保他们能够融入当地学校,幸福成长,是更加深层次的问题。"和合教育"是在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本地生进行心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通过四个"和合教育"模块的设计与组织,总结"和合教育"的实践逻辑,即"尊重—平等—融合"内在机理的形成,并提炼出"和合教育"的实践原则,以实现两类学生的共同进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发展,为同类学校的幸福学校创建提供教育借鉴。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习勇生
教育政策内容分析是教育政策分析的起点,也是教育政策有效落实的基础。当前,各地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在政策目标、准入政策和管理举措上进行了适度创新,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政策目标过于趋同性和愿景化,缺乏可操作性;政策对象模糊,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概念界定不明确;政策实施主体重心偏低,权责不清晰。为此,地方政府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内容,即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设定具有操作性的政策目标、丰富政策对象的内涵和外延、完善监督问责和考核评价机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善槐
当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某些随迁子女必须缴纳较高的费用才能上学,二是部分随迁子女所受教育的质量相对偏低。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是某些地方教育资源有限,流入地政府观念没有转变以及解决这一问题本身比较复杂。为此,应该加强相关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专门的监测机构、制定相应的奖惩和支持制度。
关键词: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公办学校 入学机会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姜月 李蕊
田野调查发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没有掌握或使用有效的学习手段,缺乏积极的学习意愿,学习低效。依据学会学习机制对该问题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并运用相关的社会学理论予以诠释,挖掘背后的深层原因,研究发现:知识类型差异引发随迁子女学而不会,进而遇到一定的社会排斥,导致自我身份否定,引起随迁子女"不愿学"。为促进随迁子女学会学习,政府应对招收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实行弹性化减负政策,加强补偿教育,开展多元文化教育。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十七大新闻中心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十六大以来,中央特别关注民生,特别强调教育公平,特别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国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樊秀丽 姜方华 张宗倩
家庭与学校作为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场域,两者交往互动形成的社会环境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土壤。本文以随迁子女为对象,通过田野研究的方式,回到"教育真实",以随迁子女的行为习惯养成为切入点,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乡土家庭文化与城市学校文化的冲突、家庭卫生习惯与学校卫生规范的脱嵌、家庭语言习惯与学校规范语言的差异四方面,对随迁子女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于随迁子女而言,由于其家庭与学校场域的异质性非常强,如何使二者形成教育合力,助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显得非常必要且重要。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吴霓
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完成义务教育后不能继续参加升学考试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尽快得到解决。本文基于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颁布的有关政策文献、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总体情况、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升学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应做到包含城镇和农村两类户籍群体人员,同时针对大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已经面临升学问题的迫切形式,提出通过分阶段,分情况,从渐进的改革到整体推进,使得这一问题逐渐缓解并彻底解决的政策建议。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吕慈仙
文章选取了杭州、福州等9个属于异地高考政策"率先突破型"的城市,对1350名初二随迁子女进行问卷调查,从身份融合、心理融合和文化融合三个维度考察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现状,并且探索异地高考政策对随迁子女的网络资源、社会闭合与社会融合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随迁子女的家庭网络资源、父母教育参与程度、代际闭合程度对其社会融合有正向影响;异地高考政策的认知程度、公平感知以及影响程度对其社会融合亦有正向影响;异地高考政策在随迁子女家庭网络资源、父母教育参与程度、代际闭合程度与社会融合之间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
关键词:
异地高考政策 随迁子女 社会融合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红岩 刘海燕
制度如何塑造政策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基础性问题。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政策为例,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概括了影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中观制度,探讨了制度塑造该政策的路径。结果表明:路径依赖的制度及关键节点造就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间断—平衡的演变过程;制度通过建构决策者的思维模式、赋予政策目标群体的不同权利和界定行为主体的利益范围塑造了政策模式。
关键词:
制度 公共政策 塑造路径 义务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开俊 周丽萍
我国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实现公平、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责任,确保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具备充足、可靠的资金和制度保障。借鉴"缺口补助"和外部性理论,对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财政责任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分担现状、经费缺口和补助方式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钱随人走"政策下的财政责任超过95%落在流入地政府,中央补助力度和指向性与"奖励金"政策相比反而减弱,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一种"逆向补贴"。这需要进一步厘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边界,重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合理分担比例,根据地方财政供给能力以及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外部效益发生范围,将随迁子女的教育财政支出责任适度上移到更高级别的中央财政,适度加强省级统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避免基层政府支出责任过重。地方财政分担比例的下调并不是在省、市和区/县不同层级财政之间进行平均分配,而是一方面要减轻基层政府财政支出责任,另一方面适度上移省级统筹的分担比例,由此比较合理地重构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支出责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丽萍 吴开俊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平和质量的关键在于构建边界清晰、规范合理的财政责任分担机制。对体量最为庞大的广东省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财政责任分担模型进行了探索。发现目前中央与省财政主要以按比例分担公用经费的方式承担部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财政责任,但是分担的比例非常有限,96.76%的财政支出责任落在市财政(含区/县)。借鉴"缺口补助"和外部性理论,综合考虑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供给能力和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外部效益发生范围,尝试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各级财政的支出责任和转移支付规模。流动人口红利主要发生在流入省,在该省财政支付能力范围内,应该优先承担"省级统筹"的职责;中央财政应对流出"流入省"的随迁子女产生的经济损失对"流入省"进行补贴。调整后的市财政(含区/县)与省财政(含中央)分担比例之比为3∶1,微调了中央财政的分担比例,并将随迁子女的教育财政支出责任适度上移到省财政,与国务院关于财政责任划分的最新文件精神契合。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杨明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城市政府财政投入的规模和结构。新《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尽管义务教育已经全面纳入财政投入保障范围,但是属地化管理的原则使得流入地政府缺乏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行财政资助的动力,不同层级和相邻政府之间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的义务教育财政资助供求失衡,财力的紧张使得城市政府举办的公办学校数量不敷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之需,即便是同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其入学机会也不均。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的主要举措包括增加中央和省级政府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完善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共同负担经费的机制,增建公办学校,并使得招生机制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