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25)
2023(8163)
2022(6968)
2021(6522)
2020(5524)
2019(12886)
2018(12742)
2017(24763)
2016(13884)
2015(15690)
2014(15887)
2013(16024)
2012(15227)
2011(13855)
2010(14051)
2009(13348)
2008(13496)
2007(12774)
2006(11205)
2005(10038)
作者
(41663)
(35621)
(35531)
(33807)
(22081)
(17183)
(16097)
(14106)
(13276)
(12568)
(12176)
(11794)
(11247)
(11081)
(11054)
(11027)
(11001)
(10273)
(10249)
(10071)
(9051)
(8778)
(8726)
(8230)
(8176)
(8123)
(8051)
(7752)
(7444)
(7312)
学科
(64027)
经济(63978)
(49757)
(43456)
农业(32951)
管理(30090)
方法(25902)
数学(23435)
数学方法(23260)
(21775)
企业(21775)
业经(18830)
中国(16713)
地方(14169)
(12944)
(12459)
农业经济(12387)
(11883)
(11797)
贸易(11796)
(11488)
(11344)
(9560)
劳动(9543)
(9510)
农村(9490)
发展(9399)
(9386)
(8868)
(8833)
机构
学院(207360)
大学(202349)
(87601)
经济(85763)
管理(77292)
研究(71546)
理学(66673)
理学院(65945)
管理学(64822)
管理学院(64448)
(60328)
中国(55563)
农业(46426)
科学(45158)
(42407)
业大(39695)
(38021)
(36505)
中心(34652)
研究所(34536)
(32871)
财经(28971)
农业大学(28471)
(27446)
师范(27190)
(26268)
北京(26226)
经济学(26215)
(25544)
(25136)
基金
项目(135120)
科学(104589)
研究(100232)
基金(95763)
(83441)
国家(82591)
科学基金(69057)
社会(62881)
社会科(59005)
社会科学(58984)
(55249)
基金项目(51380)
(45069)
教育(44502)
编号(43199)
自然(42945)
自然科(41854)
自然科学(41840)
自然科学基金(41089)
资助(38297)
成果(34669)
(34314)
(31314)
(30250)
重点(30211)
课题(28845)
(27537)
科研(25936)
创新(25744)
(25692)
期刊
(103633)
经济(103633)
(65639)
研究(55710)
农业(44641)
中国(43493)
学报(36075)
科学(32540)
大学(27456)
(27013)
学学(26319)
业经(24152)
管理(21237)
(21137)
金融(21137)
(20798)
教育(18275)
技术(16940)
问题(15551)
农业经济(14936)
农村(14583)
(14583)
(13894)
财经(13801)
经济研究(13594)
世界(12144)
(11806)
经济问题(11406)
资源(10963)
技术经济(10928)
共检索到3084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任太增  刘新争  
本文从进城农村劳动力的工资待遇、文化生活状况、权益维护状况和子女教育等方面考察他们的生存现状,指出了导致农民工生存现状的深层次体制原因——偏向城市的制度安排,着重强调了户籍制度是导致农民工边缘化的根本原因,探讨了制约农民工生存状态改善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农民工生存现状的措施与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吕军书  
进城农村劳动力的权益维护和保障问题,近年来已成为我国社会上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党和政府正在下大力气努力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进城农村劳动力生存状况、其权益受侵害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改善进城农村劳动力生存状况的对策,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肖洪武  班茂盛  
人口素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通过对已经进入城镇完成转移的农村人口和仍留在农村尚未完成转移的农村人口的对比研究,指出文化知识、职业技能以及观念态度等社会素质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农民素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路。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姚裕群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 1 .3亿 ,加入WTO以后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还会增加 1 0 0 0万人的失业。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路问题 ,既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也是非常紧迫的现实性问题。本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就业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顾颖  周悦  
文章构造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均衡状态重建的H-T模型,并应用计量方法对农民由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测度。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农户资金可获得性、改善农村信息来源条件、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利于拓宽非农业就业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均衡的重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志彬  徐玉龙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薛美霞  钟甫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一般认为总体的经济增长对贫困的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认为,一般的经济增长可能大幅度降低贫困发生率,但也可能导致剩余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更加恶化,而且这种可能的副作用会因地而异。本研究使用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作为测度贫困的三个指标,以贫困地区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农业资源禀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为特征选取两个样本,探索并验证农村地区人均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与贫困的三个指标变化影响的内在机制和关系,并提出不同地区扶贫政策取向的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世伟  赵亮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影响因素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之一。依据吉林省调查数据,本文运用生存分析的方法,分别从非参数分析、半参数分析和参数分析三个层次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劳动力的流动性比女性劳动力的流动性强;受教育程度对女性劳动力流动性的影响不显著,对男性劳动力的流动倾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健康状况与农村劳动力流动性负相关;家庭劳动力数量与农村劳动力流动性负相关;技术等级和耕地面积等其他因素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性的影响不明显。因此,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完善农村教育体系,重视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姜作培  管怀鎏  
正确认识再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关系○姜作培管怀鎏在实施再就业工程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失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之间的矛盾关系,这对于组织更多的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切实做好再就业工作至关重要。一众所周知,我国现有7亿多劳动力,...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宁阳  汪晓银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否会增加城镇失业。农民工对城镇双重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不同。在初级劳动力市场上进城农民工与城镇劳动力主要表现为替代关系,农民工进城会增加城镇失业。在高级劳动力市场上主要表现为互补关系,农民工进城会增加城镇就业。本文利用2004—2007年全国31个省份反映城镇劳动力需求与供给指标作为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失业率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数量没有显著相关性。因此,把城镇失业增加归咎于进城农民工增加是没有依据的,限制农民工进城的政策是不合理的,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是不公正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太增  刘新争  
选取18个能够综合反映农民工群体的工作、生活、社会保障和主观意愿等生存现状的指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构建进城农村劳动力生存现状影响因素的因子模型,集中分析各个因素对进城农村劳动力现状的影响程度及其在进城农村劳动力总体代际和性别差异上的表现。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第二代农民工在工作因素、进城动机、主观诉求等方面都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较大区别,工作稳定性、身份歧视等因素对第二代农民工的影响有着不同于事先预期的结果。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戴卫东  孔庆洋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从总体上看 ,一方面 ,这种转移给农民工的父母的养老保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诸如繁重的农业劳动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经济上拮据 ,生病得不到及时周到的照料 ,文化生活方面供给薄弱 ,等等。另一方面 ,受农民工的自身文化程度、农民工对就业地区的文明的认同程度以及他们的经济能力的增强与对参加养老保险的愿望等因素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未来 (近 1 0年左右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所起的积极作用不容低估。本文通过对这双重效应的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