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89)
- 2023(9547)
- 2022(7615)
- 2021(6811)
- 2020(5821)
- 2019(12730)
- 2018(12624)
- 2017(24529)
- 2016(13089)
- 2015(14581)
- 2014(14557)
- 2013(14394)
- 2012(12876)
- 2011(11308)
- 2010(11633)
- 2009(11420)
- 2008(11867)
- 2007(10898)
- 2006(9702)
- 2005(9303)
- 学科
- 业(78782)
- 企(75099)
- 企业(75099)
- 管理(64367)
- 济(60585)
- 经济(60468)
- 业经(27293)
- 财(26684)
- 方法(23904)
- 农(22097)
- 务(20594)
- 财务(20578)
- 财务管理(20559)
- 企业财务(19514)
- 制(18691)
- 技术(16133)
- 农业(16042)
- 数学(15991)
- 数学方法(15909)
- 体(14500)
- 划(13955)
- 策(13764)
- 中国(13084)
- 体制(13010)
- 企业经济(12400)
- 和(12212)
- 理论(11989)
- 经营(11910)
- 贸(11241)
- 贸易(11236)
- 机构
- 学院(199207)
- 大学(192743)
- 济(89169)
- 经济(87653)
- 管理(84603)
- 理学(72266)
- 理学院(71701)
- 管理学(71084)
- 管理学院(70709)
- 研究(57918)
- 中国(48628)
- 财(46524)
- 京(39009)
- 财经(35962)
- 经(32531)
- 江(31785)
- 农(30761)
- 科学(30155)
- 所(27568)
- 经济学(26767)
- 中心(26726)
- 财经大学(26315)
- 业大(25640)
- 商学(25368)
- 商学院(25137)
- 州(24218)
- 经济学院(24195)
- 北京(23976)
- 研究所(23962)
- 农业(23857)
- 基金
- 项目(123318)
- 科学(100551)
- 研究(94662)
- 基金(92427)
- 家(77568)
- 国家(76834)
- 科学基金(69462)
- 社会(63672)
- 社会科(60482)
- 社会科学(60470)
- 基金项目(48801)
- 省(48740)
- 自然(43164)
- 教育(42377)
- 自然科(42228)
- 自然科学(42219)
- 自然科学基金(41593)
- 划(38675)
- 编号(37531)
- 资助(36657)
- 业(32161)
- 制(31100)
- 创(29708)
- 成果(29679)
- 部(28214)
- 重点(26834)
- 创新(26760)
- 国家社会(26657)
- 发(25953)
- 人文(25284)
- 期刊
- 济(106716)
- 经济(106716)
- 研究(59820)
- 财(41956)
- 中国(38897)
- 管理(38224)
- 农(30698)
- 科学(23867)
- 学报(22247)
- 农业(20854)
- 融(20487)
- 金融(20487)
- 业经(19803)
- 财经(19206)
- 大学(19026)
- 技术(18950)
- 学学(18359)
- 经(16566)
- 经济研究(15857)
- 教育(14686)
- 问题(13821)
- 业(13161)
- 财会(12823)
- 技术经济(12268)
- 现代(11226)
- 贸(11126)
- 世界(10820)
- 会计(10738)
- 商业(10226)
- 经济管理(9809)
共检索到3049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许和连 陈人豪 张伟豪
在中国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背景下,存在着产能过剩与产能短缺并存的特殊情况,所以进口竞争能否抑制僵尸企业形成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运用1998—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数据研究了进口竞争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进口竞争的增强有利于抑制僵尸企业形成,且该结论在经过稳健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显示,进口竞争更有利于抑制国有控股混改企业和无主导资本混改企业的僵尸化;进口竞争会通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缩短技术距离的渠道,在增加行业平均收益的同时,为当前较差但有潜力的企业保留生存发展空间,从而抑制僵尸企业形成;僵尸企业的传染效应和城市级别会阻碍进口竞争的积极作用,但数字投入可以扩大进口竞争的正面影响。本文研究对于更好地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展凯 彭方平
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表现为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相结合的混合型通货膨胀,因此,通货膨胀的治理除了总需求管理政策以外,还应积极采取其他有效的手段。加强市场竞争能降低通货膨胀吗?本文首次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调查数据,通过建立非线性平滑转换面板模型做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垄断势力越强,则企业产品价格变化对成本性冲击的反应更敏感。因此,在当前企业生产成本迅速上升的背景下,应采取积极的反垄断措施,加强市场竞争,从而减缓企业成本转嫁行为所导致的通货膨胀。
关键词:
平滑转换 菲利普斯曲线 成本转嫁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龙鹏 钟易霖 汤志伟
本文基于地级行政区设立行政审批中心的时间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检验行政审批改革能否抑制僵尸企业的形成。研究表明:行政审批改革有效抑制了僵尸企业的形成。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自然进入率越高的行业,行政审批改革对僵尸企业抑制效应越显著;随着地区政府信息化程度的提升,行政审批改革对僵尸企业形成的抑制程度增加;行政审批中心的进驻部门与窗口数量越多,企业成为僵尸企业的可能性越低。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栾甫贵 汤佳颖
以僵尸企业僵尸指数为研究基础,基于2010~2016年金属行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检验企业研发的三种衡量变量(研发强度、专利数量、新产品数量)抑制新的僵尸企业形成的可能性以及投资效率对此影响的促进作用,并基于PSM模型验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研发可以抑制新的僵尸企业形成、降低现有僵尸企业的僵化程度;企业新产品数量对僵尸指数的影响作用最强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程度逐渐减小;投资效率越高的企业,其新产品数量抑制新僵尸企业形成的可能性越大;基于PSM模型的进一步验证表明,企业新产品数量和僵尸指数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造成的影响度约为6%,企业研发可以抑制僵尸企业的形成这一结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赵彦锋 来培德 王孟孟
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20年数据,考察了产品市场竞争对超额商誉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具有抑制超额商誉的效应,并能够降低后续商誉减值的可能性;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产品市场竞争通过降低管理层代理成本、提高股票流动性抑制了超额商誉;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内外部环境对产品市场竞争与超额商誉之间的关系具有异质影响,在内控质量、独立董事比例高或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分析师关注度低时,产品市场竞争对超额商誉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经济后果分析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对超额商誉的抑制具有缓解融资约束和提升企业价值的效应。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俊美 许家云
本文基于企业微观数据,以2003年国资委成立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倍差法考察国资委成立带来的外部监管增强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外部监管显著抑制了僵尸企业的形成,且这一结论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进一步的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外部监管通过提高企业资产收益率、生产效率、创新能力和实际利息支付抑制了僵尸企业的形成;从动态视角看,外部监管通过抑制新僵尸企业的形成、促进现有僵尸企业的退出和复活减少了国有僵尸企业;外部监管通过提高国企改制成效进一步抑制了僵尸企业的形成。外部监管对低竞争程度行业、上游行业和东中部地区国有企业僵尸化的抑制作用更大。外部监管通过抑制僵尸企业的形成改善了企业间的资源再配置效应,从而提高了行业资源配置效率。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如何通过非市场方式处置国有僵尸企业具有一定的启示,政府应继续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管,搞活国有经济,促进国有僵尸企业的出清。
关键词:
国企改革 外部监管 僵尸企业 资源配置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钱诚
以2000~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构造基于银行跨地竞争这一外生冲击事件的双重差分模型,探讨银行竞争对于僵尸企业的诱发效应是如何通过银行信贷补贴歧视通道和企业价值性因子通道得以增强的。样本分析表明,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中僵尸企业比例为11.2%,其中国企占比超过半数,民企占比近四成。实证分析得出,银行竞争伴随着显著的信贷补贴增强的信号,且多以价格扭曲形式表现在国企上,民企由于信贷歧视并无多大变化。企业通道层面,信贷补贴的负债式现金流使得企业过度扩张资本,忽视效益与真实创新,从而使僵尸企业概率提升。因而需要肃清和扭转银行竞争两大通道的金融抑制效应,缓解信贷歧视,增强企业信息的充分性,完善企业上市退市机制。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蒋灵多 陆毅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妥善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谨防新僵尸企业形成与处置现有僵尸企业同等重要。本文基于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与城市最低工资数据,利用2004年中国《最低工资规定》颁布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讨最低工资标准对新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样本期内僵尸企业平均占比为13.92%;不同行业及不同所有制样本的僵尸企业占比存在明显差异;最低工资标准显著抑制了新僵尸企业的形成,且结果十分稳健。最低工资标准促使企业精简雇佣人员实现内部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生产率、利润率并降低企业负债率,从而抑制僵尸企业的形成;最低工资标准对异质企业新僵尸企业的形成具有不同影响,更大程度作用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及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此外,最低工资标准还有利于对现有僵尸企业的妥善处置。政府应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处置僵尸企业并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蒋灵多 陆毅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妥善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谨防新僵尸企业形成与处置现有僵尸企业同等重要。本文基于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与城市最低工资数据,利用2004年中国《最低工资规定》颁布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讨最低工资标准对新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样本期内僵尸企业平均占比为13.92%;不同行业及不同所有制样本的僵尸企业占比存在明显差异;最低工资标准显著抑制了新僵尸企业的形成,且结果十分稳健。最低工资标准促使企业精简雇佣人员实现内部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生产率、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姚荣荣 黄贤环
选取2008~2018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可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这主要是因为设立财务公司能够减少企业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进一步研究发现:财务公司的资金归集职能、委托业务职能、资金结算职能、贷款业务职能可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其担保业务职能的抑制作用不显著。同时还发现,国有企业、银企关系较好的企业、非东部地区企业以及处于货币政策紧缩环境下的企业,设立财务公司对金融化抑制作用更明显。研究结论能够揭示企业财务公司职能与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关系,并为有针对性地防控实体企业脱实向虚风险提供新的微观层面证据。
关键词:
财务公司 金融化 金融资产配置 货币政策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韦琳 侯聪聪
文章以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借助Python软件归集企业年报中的“数字化转型”关键词,实证考察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短贷长投的影响及渠道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抑制企业短贷长投。在进行多时点DID、倾向得分匹配、子样本回归、替换解释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显示,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降低代理成本和缓解长期融资约束两条路径抑制企业短贷长投。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短贷长投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情境下更显著。研究结论揭示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短贷长投的影响,对防范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短贷长投 代理成本 融资约束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耀淞 徐翊琬
异地商会作为构建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本文以2010—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异地商会对企业避税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参加异地商会可以有效抑制企业的避税行为;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异地商会主要发挥服务会员和服务社会职能,通过缓解外源融资约束和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两条路径削弱会员企业的避税动机,进而降低企业避税程度。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异地商会对于企业避税的抑制效果主要体现在税收征管力度较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大和分析师关注度较高的企业中,这说明在治理企业避税方面,参加异地商会与税务部门征管、机构投资者监督和分析师跟踪存在叠加效应,即异地商会能否发挥税收治理效应取决于政府和市场机制是否有效。本文从企业避税视角丰富了异地商会的治理效应研究,从社会组织视角拓展了企业避税的影响因素文献,为促进异地商会健康有序发展、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实践、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
异地商会 避税程度 融资约束 社会责任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聪聪 胡国强 韦琳
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内容,ESG评级能够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和治理环境,在防范经济“脱实向虚”风险中至关重要。以2010—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商道融绿首次发布ESG评级的外生冲击,实证考察了ESG评级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ESG评级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抑制作用。机制检验显示,ESG评级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代理成本分别抑制了“蓄水池”和“投资替代”动机的企业金融化。异质性分析表明,ESG评级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显著存在于行业环境敏感性较高、市场竞争较大、分析师关注度较高的情境下。经济后果研究发现,ESG评级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能够提高企业主业业绩。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评级体系,充分发挥ESG评级的作用,使企业在责任和利益驱动下,优化资产配置,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南星恒 田静
文章选取2010—202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实证检验CEO学术经历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学术经历有助于CEO强化道德自觉、增强道德自律,进而抑制其所在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CEO学术经历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在企业内外部治理水平相对较差的企业中作用更明显,表明CEO学术经历作为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的一种替代机制来影响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活动。进一步研究表明,在盈余管理动机更为强烈的非国有企业和高股权集中度的企业中,CEO学术经历对抑制企业盈余管理活动的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陈琪 周琳 李梦函
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2011—2022年数据,探讨企业ESG表现对杠杆操纵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ESG表现的提高能够显著抑制上市公司的杠杆操纵行为。机制分析表明,企业ESG表现的提高能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高信息透明度、减少明股实债行为抑制杠杆操纵。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较差、审计质量较低企业的ESG表现对杠杆操纵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