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87)
2023(9097)
2022(7748)
2021(7380)
2020(5869)
2019(13285)
2018(12711)
2017(23416)
2016(12255)
2015(13853)
2014(13047)
2013(12842)
2012(11560)
2011(10671)
2010(10475)
2009(9944)
2008(9310)
2007(7991)
2006(6910)
2005(6468)
作者
(33267)
(27936)
(27580)
(26322)
(17686)
(13320)
(12437)
(10839)
(10623)
(9688)
(9632)
(9343)
(8785)
(8687)
(8676)
(8630)
(8234)
(8062)
(7983)
(7949)
(6877)
(6636)
(6575)
(6340)
(6252)
(6169)
(6116)
(5818)
(5544)
(5429)
学科
(52329)
经济(52281)
管理(31242)
(29124)
(23056)
企业(23056)
方法(22436)
数学(20132)
数学方法(19982)
中国(17905)
(14752)
贸易(14742)
(14441)
(13685)
(11172)
业经(10307)
(10058)
(9202)
金融(9201)
(9078)
银行(9061)
(8817)
(8603)
农业(8318)
环境(7803)
地方(7684)
关系(7438)
技术(7095)
(6958)
(6904)
机构
学院(172341)
大学(172152)
(81175)
经济(79931)
研究(64889)
管理(62934)
理学(53860)
理学院(53201)
管理学(52416)
管理学院(52096)
中国(51771)
(36594)
科学(36057)
(35296)
(32111)
研究所(29087)
中心(28591)
财经(28576)
经济学(26898)
(26396)
(25983)
经济学院(24176)
北京(23692)
(23202)
(22936)
(22512)
师范(22318)
业大(22036)
财经大学(21479)
农业(20606)
基金
项目(114219)
科学(91746)
基金(86214)
研究(84763)
(75844)
国家(75329)
科学基金(64323)
社会(56698)
社会科(53994)
社会科学(53981)
基金项目(44424)
(40962)
自然(40005)
自然科(39197)
自然科学(39187)
教育(38985)
自然科学基金(38506)
(35827)
资助(35200)
编号(32843)
(26887)
重点(26341)
成果(26262)
(25262)
国家社会(25029)
中国(24520)
(24426)
教育部(23546)
课题(23123)
创新(23027)
期刊
(88566)
经济(88566)
研究(55545)
中国(34724)
(25946)
管理(24594)
科学(24548)
学报(24445)
(24304)
大学(18689)
(18642)
金融(18642)
学学(17595)
教育(17552)
农业(17257)
经济研究(16681)
财经(14973)
(13343)
技术(13327)
业经(13311)
(13097)
国际(12331)
世界(11544)
问题(11532)
(10577)
技术经济(8104)
商业(7516)
统计(7448)
现代(7353)
理论(7277)
共检索到2630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赵璐璐   和月月  
随着中国玉米供需缺口逐渐加大和国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如何提升中国在国际玉米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测度中国在玉米国际贸易市场上的议价能力,本文基于双边随机前沿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中国在国际玉米市场上的议价能力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玉米进口数量上涨明显,对外依存度提高,且进口来源集中度较高;(2)中国在玉米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长期低于玉米主要出口国,玉米进口价格高于理论进口价格;(3)长期以来,中国在与美国的玉米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当中国进口来源过度集中于美国时,这种议价差距将进一步被放大。推动中国进口来源多元化,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建立可持续的粮食供应体系对提升中国在国际玉米市场的谈判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大有裨益。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婕  
当前我国大宗农产品普遍呈现高位积压态势,玉米库存积压问题尤为严重。本文在分析1990-2016年供需指标的基础上,构建局部均衡模型,探究去库存背景下玉米供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根据模型估计结果认为,农户种植行为具有惯性,玉米产量短期内不会产生太大波动,经济发展带动了玉米消费量的增加,影响库存的主要因素为上期库存累积和国内玉米市场价格。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永福  韩昕儒  
在世界经济放缓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玉米市场的结构性过剩正逐步显现。本研究从对外部环境和政策选择因素的角度,对现有研究过高估计玉米需求和现有政策过度抑制需求现状及政策选择后果进行了解析;在此基础上,基于替代和综合作用效果的角度对玉米结构性过剩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研究结论表明,现有畜产品供求数据与预测的"虚高"、忽略进口玉米制品和畜产品对国内玉米需求的替代导致对玉米市场认识的偏差及政策重心向抑制国内玉米需求倾斜;加入WTO后的关税保障措施失效、农业内外环境及产业政策的综合相互作用是导致国内玉米结构性过剩的主要原因。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晓暾  祝福云  黄天柱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短缺日益凸出生物燃料乙醇的生产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燃料乙醇生产带来的对玉米需求的冲击,以及期间玉米价格水平、供给水平的变化情况,然后分析了玉米市场变动对关联产业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当前我国在粮食安全视角下发展生物燃料乙醇的对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蒋乃华  辛贤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品种,80年代中后期以来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2%左右,但由于稻米和小麦在直接消费中极端重要,玉米的生产和流通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最为稳定的国家,1979年-2000年变异系数仅为4.4%,但同期玉米产量的变异系数为8.7%,1995年-2000年变异系数更是高达12.1%。与此相对应,国内玉米市场价格也呈现出很强的波动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亢霞  
本文从西方经济学的需求函数出发 ,结合内蒙古的实际案例进行实证分析 ,找出影响玉米需求量的八个主要影响因素。运用相关性分析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主成分筛选变量法剔除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 ,确立了玉米市场影响的主要因子。根据所选定的主要因子 ,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内蒙古玉米市场供求不均衡的原因及实现玉米市场供求均衡的三种可能途径 ,指出各种途径实现的现实可能性。最后就如何实现内蒙古玉米市场供求均衡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桂林  冯丹  张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子刚  郭庆海  
随着玉米深加工快速发展,饲料用玉米稳步增长,玉米收购主体多元化造成玉米需求强劲,衡量粮食安全的玉米库存消费比呈下降趋势,玉米市场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世界及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的变化;然后探讨了玉米消费格局及需求变化;最后剖析了玉米供求及库存情况。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国景  韩昕儒  陈永福  
[目的]利用1996—2016年中国食物进口数据,分析中国食物进口格局,实证研究中国食物进口需求,分析进口来源地在中国食物进口市场上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区分来源的Rotterdam模型。[结果]在进口格局上,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均占据中国食物进口总量的较大比重;支出弹性结果表明当中国食物进口需求增加时,从加拿大进口的食物数量增幅会相对最大,巴西和阿根廷增幅相对最小;自价格弹性结果表明,来源于巴西和阿根廷的食物进口量受自身价格变化的影响相对最小,其次是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食物进口对这些国家的依赖性较强;交叉价格弹性结果表明,中国食物进口来源地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和互补关系。其中,进口美国与加拿大食物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进口澳大利亚与巴西和阿根廷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结论]食物进口来源地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和互补关系,中国食物进口应充分考虑这些关系,促进食物进口来源地、运输通道和贸易渠道的多元化,以保障食物贸易安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美君  李飞  邵佳琪  杨海娟  
玉米作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探究其生产潜力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中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结合全球农业生态区模型、极点对称模态分解方法和集对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玉米生产潜力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及长期变化趋势,进而分析了其空间格局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960—2010年间,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由1960年代的9.10亿t增至2000年代的9.45亿t左右。在年际尺度上,中国玉米生产潜力主要以准3 a和准5 a的周期进行波动;在年代际尺度上,存在准10 a和准20 a的波动周期。其中,准3 a的周期波动是中国玉米生产潜力长时间变化的最主要特征,这主要是受年降水量变化的影响。从空间格局来看,中国玉米生长适宜区主要集中在加格达奇—锡林浩特—临河—西宁—天水—中甸沿线以东;1960—2000年间,玉米生产潜力界线在中国东北部和临河—西宁沿线发生了较为明显的移动。华北平原、辽河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区的玉米单产潜力变化趋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关中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的玉米单产潜力变化过程与上述地区恰好相反。在这2类地区,玉米单产潜力的变化均较显著,但变化方向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交替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葛亚宁  刘洛  徐新良  张学霞  袁兰兰  张晓峰  
以2010年我国耕地空间分布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在1960—2010年的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数据基础上,采用GAEZ(Global Agro-Ecological Zones)模型综合考虑光、温、水、CO2浓度、农业气候限制、土壤、地形等多方面因素,估算了中国玉米生产潜力,进而分析了近50 a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玉米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2010年中国玉米生产潜力总量是8.34×108t,玉米生产潜力空间差异显著,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东北平原区的玉米生产潜力总量最高,达到1.97×108t,青藏高原区玉米生产潜力总量最小;2近50 a来中国玉米单产潜力和生产潜力总量...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兴罗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扩大内需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器,但自1990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从整体上看呈现下降趋势,过低的消费率导致了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制约我国消费需求提高的关键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如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扩大内需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梁雪梅  何玉成  
针对近年来粮食市场上出现的"稻强米弱"现象,利用BEKK-GARCH模型和DCC-MVGARCH模型对稻米市场价格波动的动态波动溢出和动态相关性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两市场之间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主要由稻谷市场向稻米市场波动溢出,稻谷价格波动对大米价格有着显著影响,且大米市场更易受到外部冲击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两市场之间存在显著的持续的动态相关性,且具有时变特征,动态相关系数图显示动态相关性呈现出紧密的正相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于晓华  刘畅  张国政  
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会通过比较优势整合市场、提升效率,还会带来农产品贸易中虚拟资源的流动。以中国—巴基斯坦大米贸易为研究对象,使用两国大米贸易数据,首先检验中巴粮食市场整合程度,其次分析中巴大米贸易带来的虚拟水和虚拟土地的流动。结果表明:(1)中巴之间大米市场已经高度整合,且价格存在长期均衡,但巴基斯坦大米价格比中国波动大,其对中国大米的价格弹性为1.097;"一带一路"倡议带来了巴方大米价格7.8%的下降,增加了穷人的福利。(2)贸易带来了虚拟水土资源的流动。中国累计从巴基斯坦净进口大米354万t,相当于净进口国内52万hm~2、巴基斯坦96.4万hm~2耕地,以及国内34.4亿t、巴基斯坦101.7亿t水资源。中国应加大技术支持和扩散的力度,具有促进粮食安全,节约全球资源的意义。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林光华  陈佳鑫  
在2016年3月,我国取消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并出台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政策。在此政策背景下,玉米的国内外价格趋于紧密。本文基于2010年1月20日-2017年12月29日玉米的五种日价格(国内现货价、国内期货价、进口到岸价、国际现货价和国际期货价)数据,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及VEC模型分析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前后,国内外玉米价格之间传导效应和传导方向变化。结果表明:临储政策取消前,国内外玉米价格联系不紧密;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后,国内外玉米价格间的联动性增强,国际玉米期货价格在国内外玉米价格传递上开始发挥着主导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