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54)
- 2023(7348)
- 2022(6384)
- 2021(5743)
- 2020(5055)
- 2019(11762)
- 2018(11345)
- 2017(22716)
- 2016(12515)
- 2015(14351)
- 2014(14683)
- 2013(14770)
- 2012(13734)
- 2011(12503)
- 2010(12563)
- 2009(11933)
- 2008(12075)
- 2007(11210)
- 2006(9563)
- 2005(8773)
- 学科
- 济(58679)
- 经济(58623)
- 管理(34910)
- 业(34841)
- 方法(30614)
- 数学(27891)
- 数学方法(27711)
- 企(27072)
- 企业(27072)
- 农(15371)
- 中国(15272)
- 财(14442)
- 贸(12883)
- 贸易(12879)
- 易(12502)
- 学(10911)
- 业经(10656)
- 制(10520)
- 地方(10107)
- 农业(9793)
- 融(9377)
- 金融(9375)
- 银(9074)
- 银行(9053)
- 务(8931)
- 财务(8917)
- 财务管理(8896)
- 行(8630)
- 企业财务(8438)
- 环境(8137)
- 机构
- 大学(192807)
- 学院(190863)
- 济(86584)
- 经济(84966)
- 管理(73961)
- 研究(64048)
- 理学(63678)
- 理学院(62999)
- 管理学(62059)
- 管理学院(61692)
- 中国(49420)
- 京(39838)
- 财(39292)
- 科学(37520)
- 所(33020)
- 农(32957)
- 财经(32067)
- 中心(29947)
- 研究所(29784)
- 经(29194)
- 江(28534)
- 经济学(28445)
- 业大(28346)
- 农业(26239)
- 经济学院(26044)
- 北京(25069)
- 财经大学(23922)
- 范(23327)
- 师范(23097)
- 院(22259)
- 基金
- 项目(124226)
- 科学(98125)
- 基金(92085)
- 研究(89245)
- 家(79987)
- 国家(79373)
- 科学基金(67989)
- 社会(58242)
- 社会科(55336)
- 社会科学(55316)
- 基金项目(48772)
- 省(47310)
- 自然(43750)
- 自然科(42802)
- 自然科学(42787)
- 自然科学基金(42068)
- 教育(41495)
- 划(40190)
- 资助(38446)
- 编号(35444)
- 部(29022)
- 成果(28544)
- 重点(27846)
- 发(26488)
- 创(25524)
- 教育部(25139)
- 国家社会(24543)
- 科研(24175)
- 人文(24162)
- 课题(24022)
共检索到2797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韩民春 张瑞雪
基于浙江、广东、湖北和河南4个省份2010年~2016年的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对4个省份进口工业机器人对其就业市场的冲击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进口工业机器人对每个省份的就业市场均产生了显著冲击,导致了失业率上升,但由于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阶段的限制,这种影响的弹性系数绝对值较小;从省际横向比较看,经济发展梯度较高的省份,其就业市场受到该冲击的影响相对要大。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就业破坏效应 就业补偿效应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韩民春 韩青江
机器人技术进步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冲击、资本要素替代冲击和投资转化率冲击三种形式。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下,通过综合引入机器人技术进步的三种冲击研究了机器人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要素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三种类型的技术进步对劳动者就业的短期影响波动较大,长期将导致就业减少,但对劳动者工资有持久的正向作用。征收资本所得税、扩大政府支出以及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短期内对稳定就业有积极作用,但是长期内对稳定就业无效,只可作为稳定就业的短期宏观调控手段。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挺 苏雅
国际贸易自由化使得诸多企业选择将产业转移至更低成本的国家或地区,这就意味着进口冲击会导致我国制造行业就业岗位的流失。通过理论逻辑的分析并通过实证检验证实制造业可以通过服务化有效地缓解进口冲击对我国制造业就业岗位造成的负面影响,实证检验证实了服务化的这种正向的调节作用,而且进口冲击造成的就业效应以及服务化的缓解作用都主要体现在重工业部门中,进一步的分析也表明不同业务类型的服务化在这其中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制造业在面对进口冲击时,行业内的劳动力需求以及供给会受到影响,研究其作用机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制造业服务化在这其中的调节性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清华 周晓时 朱兰
本文采用1991—2017年国际机器人联盟和世界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而言,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具有显著的创造效应,即增加国家层面的就业量;分经济发展阶段看,工业机器人对国别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中对低收入国家的就业创造效应最大;分产业结构看,工业机器人对工业就业的促进作用小于对服务业的溢出效应;分性别结构看,工业机器人对女性劳动力的创造效应大于男性,且在工业内这种促进作用较服务业更为显著。因此,工业机器人不会替代劳动力,不会加剧失业,反而会通过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促进就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劳动力 替代效应 异质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林欣 李春顶
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究竟会带来“人机共存”还是“机器换人”?已有学者围绕这一话题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就业的关系展开了讨论。然而在全球价值链和各国竞相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背景下,参与全球化生产分工使得国外机器人应用也会对中国就业产生影响。文章先构建了多国多部门的李嘉图贸易模型,通过对劳动力就业变化进行结构分解,分析国内外机器人应用对中国产生的就业效应。然后利用人口普查微观数据、IFR机器人数据和WIOD投入产出数据,基于Shift-Share思想检验了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我国地级市制造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基准回归和稳健性检验的估计结果表明,国内机器人产生的补偿效应要大于替代效应,因而会促进地区制造业劳动力就业,而国外机器人经中间品贸易渠道会对制造业就业产生补偿效应,经最终品贸易渠道会对制造业就业产生替代效应。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的影响存在个体异质性、行业异质性以及区域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得出,国外机器人应用主要是通过改变地区的出口贸易结构而影响劳动力就业。文章的研究结论对客观评估机器人与劳动力就业的关系、制定机器人产业发展政策和提高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民春 韩青江 冯钟
对制造业工业机器人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进行建模分析,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使用第二代工业机器人一方面会产生就业破坏效应,另一方面也会产生就业创造效应;使用智能机器人替代第二代工业机器人,将会在前两种就业效应的基础上再新增智能机器人的就业挤出效应,即这一替代过程对就业的负面影响更大。因此,我国政府应在试点的基础上分阶段稳步推进制造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要做好被替代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全面提升制造业的人力资本。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韩青江
本文基于2012~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细分行业就业占比为研究对象,以工业机器人渗透度为核心解释变量,实证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就业结构影响显著,导致传统制造业就业占比下降,但促进汽车与电气机械等行业的就业占比上升;工业机器人对服务业就业占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就业占比上升;机制检验发现,生产率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扮演着中介角色,而产业结构效应的影响在不同行业存在差异。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晓娟 朱喜安 王颖
研究目标:从不同维度测度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方法:在静态理论模型与动态面板数据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下,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影响的短期效应、中长期效应和结构性差异。研究发现:从短期来看,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数量和工资水平均存在负向冲击,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每增加1个单位,就业人员总量减少0.391%,劳动者工资降低0.163%;现阶段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的影响更多表现为替代效应,且对其上下游产业存在负向的溢出效应。从中长期来看,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数量会产生正向影响,而对其平均工资水平仍然会造成负面冲击,长期的就业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创造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越发达、机器人渗透度越高、技术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就业替代效应越显著。研究创新:丰富了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经验研究。研究价值:科学评判“机器换人”,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韩青江
本文基于2012~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细分行业就业占比为研究对象,以工业机器人渗透度为核心解释变量,实证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就业结构影响显著,导致传统制造业就业占比下降,但促进汽车与电气机械等行业的就业占比上升;工业机器人对服务业就业占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就业占比上升;机制检验发现,生产率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扮演着中介角色,而产业结构效应的影响在不同行业存在差异。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綦建红 张志彤 赵伟康
维护产业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面对日益攀升的对外产业转移压力,中国有必要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寻求应对方略及全球经验。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121个母国和186个东道国的国别—行业数据,实证考察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和作用渠道,并进一步讨论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二元悖论”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抑制了对外产业转移。究其作用机制,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对外产业转移抑制作用既源于降低相对工资、增加出口替代、加剧利益博弈等拉力渠道,也源于提升相对产能和增加行业竞争等推力渠道,且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拉力作用明显高于推力作用,拉力渠道中相对工资渠道占据主导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在抑制对外产业转移的同时,有助于提高产业影响力,降低产业脆弱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业链“二元悖论”的冲击,这再次彰显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于维护产业链安全稳定、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毛日昇
近年来,集成了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机器人正在我国快速普及应用。长期来看,机器人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广泛应用对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促进企业人力资本提升,推动企业数字化绿色低碳转型,缓解老龄化加速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不利影响等方面会产生诸多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机器人广泛普及应用同样会引起劳动力在地区和产业层面重新配置,对就业增长和再配置产生多方面影响。本文基于企业税收调查数据(2010~2016)、城市层面数据(1999~2019)、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2~2018)微观数据,通过构建城市层面机器人渗透率工具变量,多角度探讨了机器人应用在地区层面的就业影响作用。研究发现:(1)机器人广泛应用显著增强了在位企业的市场优势,促进了市场在位企业总体就业增长,促进了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劳动力会倾向于转移到企业平均规模较大的行业。(2)企业加总层面和微观个体层面的经验结论表明:机器人应用显著地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导致就业创造效应放缓的同时也显著降低了就业损失效应,劳动力在地区层面的就业稳定性呈现上升趋势。(3)机器人应用会产生显著的市场外溢效应,促进在位企业就业增长的同时,也会一定程度上放缓新企业进入速度,这也是地区层面总体就业增长率放缓的主要原因和机制。(4)微观数据异质性分析表明:机器人应用对高学历和中间年龄群体的工作转换产生更显著影响,会提升高学历和中间年龄群体追求工作稳定的倾向。这也意味着长期来看机器人应用会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积累,能够有效缓解老龄化加速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给企业带来的经营压力。机器人对不同职业类型和性别群体的工作转换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机器人 就业增长 就业再配置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邓洲
近年来,世界工业机器人产业和市场发展加速,中国也在201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机器人的普及不仅对制造业生产效率和转型升级起到推动作用,也对制造业就业需求和结构产生影响。本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的使用虽然替代部分人类劳动者岗位,但也填补了部分人类无法胜任的岗位空缺,同时还创造了大量新的岗位,总体上看,工业机器人及对整个人类就业岗位是促进的。我们必须积极利用工业机器人的大发展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劳动者向新的岗位转移。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产业 就业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磊 王小霞 包群
伴随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劳动节约型新技术的使用,机器人对就业岗位的冲击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基于中国微观企业数据检验机器人使用对中国工业企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与普遍担忧不同,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反而因机器人使用显著上升;其次,并非所有行业与工人都从机器人使用中获益,家具、造纸、制鞋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的劳动力以及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受到抑制;再次,机器人使用的就业促进效应主要源于企业产出规模的扩张,部分受到生产效率提高和产品市场份额提升的影响;最后,采用配对—倍差法、工具变量法等识别策略,以及控制可能的外生干扰后,机器人对中国企业就业的促进效应依然稳健存在。本文研究对客观评估机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机器人 就业 替代效应 规模效应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明海 郑天翔 王秋实
本文利用我国工业部门2009~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工业机器人应用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劳动要素在工业增加值中的分配比例。通过分解劳动收入份额的构成要素,本文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具有显著的就业替代效应和较弱的工资提升作用,且并未明显提升生产效率。无论是直接影响还是路径分析,研究均支持"机器换人"政策初显成效的结论。然而,"机器换人"在我国的应用是否体现资本偏向性,是否会对劳动工资产生负向冲击从而进一步恶化要素收入分配,仍然需要更长的观察时间加以论证。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肖海燕 化冰 张涛
利率的变动将会对二级市场的价格与资金流产生显著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我国实施利率市场化后,短期内股指将受到较大的向下冲击,二级市场的资金也将会有所分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