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76)
2023(7044)
2022(6140)
2021(5725)
2020(4551)
2019(10597)
2018(9857)
2017(17378)
2016(9519)
2015(10257)
2014(9762)
2013(9558)
2012(8925)
2011(8162)
2010(7834)
2009(7371)
2008(7068)
2007(5701)
2006(4945)
2005(4408)
作者
(29217)
(24610)
(24554)
(22963)
(15427)
(12036)
(10944)
(9663)
(9293)
(8485)
(8373)
(8149)
(7770)
(7676)
(7551)
(7454)
(7429)
(7263)
(7146)
(6861)
(6308)
(5887)
(5764)
(5577)
(5567)
(5442)
(5331)
(5263)
(4929)
(4862)
学科
(38940)
经济(38903)
管理(27970)
(25452)
(19208)
企业(19208)
方法(16648)
数学(14985)
数学方法(14873)
(11747)
环境(11651)
中国(10719)
(10052)
地方(9899)
(9331)
(9146)
贸易(9143)
(8890)
农业(8236)
业经(8029)
(7600)
技术(6103)
(6029)
财务(6028)
财务管理(6019)
(5774)
企业财务(5772)
(5506)
(5502)
金融(5501)
机构
大学(134365)
学院(133015)
(56601)
经济(55758)
管理(50531)
研究(50428)
理学(44866)
理学院(44265)
管理学(43515)
管理学院(43293)
中国(36770)
科学(33251)
(30559)
(28072)
(26297)
业大(24873)
研究所(24553)
农业(24459)
中心(23103)
(22917)
财经(18885)
(18024)
(17986)
(17656)
(17390)
师范(17361)
经济学(17281)
北京(17125)
农业大学(16330)
科学院(16186)
基金
项目(100192)
科学(78651)
基金(74990)
(69137)
国家(68593)
研究(65759)
科学基金(57544)
社会(44592)
社会科(42302)
社会科学(42290)
基金项目(40899)
自然(39147)
自然科(38215)
自然科学(38201)
(37927)
自然科学基金(37532)
(33293)
教育(28851)
资助(28805)
编号(23751)
重点(23243)
(21888)
(21763)
(21151)
计划(20516)
科研(20107)
创新(19892)
国家社会(19621)
(18265)
教育部(18039)
期刊
(56091)
经济(56091)
研究(36007)
学报(29154)
(26394)
中国(25254)
科学(24953)
大学(20873)
学学(20017)
农业(17884)
(17053)
管理(15936)
经济研究(10182)
(10139)
(9895)
金融(9895)
教育(9200)
业经(9100)
财经(8997)
资源(8563)
技术(8356)
业大(8142)
(7906)
(7733)
问题(7663)
科技(7381)
(7255)
国际(6971)
农业大学(6933)
商业(6255)
共检索到1911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涛  
南通地区近7 000 a来环境演变研究对整体区域规划、资源合理利用、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整理,研究了南通地区近7 000 a以来的成陆过程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着重以下几个方面:(1)河流挟沙等作用对成陆过程的影响;(2)黄海波流对成陆过程的影响;(3)人类活动在促进成陆过程中的作用;(4)三者共同作用下的南通地区成陆过程。以定性分析为主,对于具体的成陆范围需要借助于更详细的钻孔资料。最后提出量化南通地区成陆过程的研究方案:收集南通地区已有的钻孔资料,利用插值算法及钻孔不同深度范围的古地理环境状况,生成该地区不同时间阶段的成陆范围,再结合实际调查、考古资料、历史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昌峰  高俊峰  张鸿辉  
以四湖地区为研究区,分析了近50年来区域河湖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农业生产、工业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人口增长与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因素对河湖环境演变的影响。得出:近50年来人类活动对河湖环境演变的影响逐渐加强,自然的影响因子退居次要的位置;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四湖地区的水系结构,破坏了水域与周边环境协调的格局,促使河湖环境演变并产生功能失调,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围垦和技术性蚕食是该区水系格局改变的主要原因;人口快速增长给四湖地区资源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导致河湖环境恶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文献  金耀广  李越  史名洋  王鸿翔  
为了定量评价长江中下游近60年来水文情势变化,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均值差异T检验法对长江中下游宜昌、汉口和大通3个水文站1954~2016年径流量进行趋势和突变检验,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定量评估长江中下游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并运用RVA法对径流量突变前后32个水文指标改变度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宜昌站和汉口站年径流量呈减少趋势,大通站年径流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总体变化趋势不显著,径流突变点分别发生在2002、2005和2006年,总体上与三峡水库蓄水时间相符;(2)三峡水库蓄水主要影响长江中下游径流年内变化,尤其是对年极值影响最大,且随着距离水库的增加,影响减弱;(3)宜昌、汉口和大通水文站水文改变度分别为55%、46%和32%,长江中下游河流水文情势总体上属于中高度改变;(4)气候变化占对中下游径流量改变贡献程度的70%左右,人类用水以及水库蓄水等人类活动贡献程度约占30%,气候变化是导致长江中下游年径流量发生改变的主导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学锋  周德丽  杨鹏武  
以低纬高原城市昆明及邻近的安宁和太华山站分别代表大城市、小城市和无城市化影响的对比站,利用1960-2007年气象资料,分析不同规模城市发展对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昆明及邻近地区近48年来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具有一致性。②城市化加剧了平均气温上升的幅度,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效应分别达到0.31℃/10a和0.09℃/10a,急剧的变化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城市高速发展期。③城市化加剧了平均最低气温的显著升高,但对平均最高气温影响不明显。由此导致气温日较差的显著减小,大城市和小城市气温日较差的城市效应分别达到-0.49℃/10a和-0.27℃/10a。④城市化还导致了极端最低气温显著升高,相对湿度显著降低,霜日数显著减少。但对极端最高气温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智君  殷秀云  
九龙江口是冰后期海侵所形成的溺谷型河口,明清以来河口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河口沙洲广泛发育,1489年之前就已经存在许茂洲、乌礁洲和紫泥洲,最晚至1763年,乌礁洲与紫泥洲已经合并为一洲,从而奠定了九龙江口沙洲与河流"两洲三港"的分布格局。自1692年至今,沙洲前界自西向东大约推移了5km,每年平均推移约19m,且沙洲推移的速度越来越快。沙洲的发育,抬高了河床,降低了行洪量,加大了洪水期海水淹没范围,使河口两岸和沙洲土壤盐化,地皆斥卤。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人们被迫与海争田,如堰海以田、引潮洗田和"以海为田"的走私贸易等。民众在与海争田的同时,还"与人争田",因此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英英  熊洁  贾文茜  王明  谭静  
以1961~2018年湖北72个国家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为基础,采用代表站分类、时序演变、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雾和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湖北地区的雾和霾空间分布不均,霾多发生在大城市和工业城市,雾多发生在鄂西南山区;1980年前,雾和霾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之后呈反相,总体上呈现负相关,2005年后霾日较雾日明显增加。(2)城市站与生态站雾日的年变化趋势均是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由增至减的拐点分别出现在1980和1987年,表明城市化进程对雾的生成有影响;霾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空气污染的年际变化无明显的城乡差异。(3)对于所有站点来说,"区域尺度气候变化、城市化和空气污染(气溶胶污染)"等3个因素对雾的定量影响相当;对于城市站,城市化的影响明显占主导(55%);对于生态站,气溶胶污染的贡献率最高(43%)。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志刚  
近三十年来,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相关成果,总体上来看,主要集中在两大问题上:一是考察洞庭湖区历史面貌演变过程及其原因,虽然观点纷纭各有重点,但将其看作一个动态的多种因素交织的复杂系统已逐渐成为共识;二是探讨湖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主要从堤垸兴废与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与地方社会,以及人类社会的生态应对三个层面展开具体论述。这些研究虽然有不少观点值得借鉴,但也存在着重复研究较多、观点区分度不高等问题,须继续挖掘史料、拓宽视野与加强学科交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姚永慧  索南东主  张俊瑶  胡宇凡  寇志翔  
石漠化是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其演化过程和驱动机制分析一直是相关研究领域的难点和热点,尤其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论文选择贵州石漠化极其严重的关岭县为研究区,利用2010年SPOT5/ALOS数据、2015年的高分一号/资源三号数据等,结合地面调查、采用目视解译的方法获得了2010—2015年石漠化分布、演化过程及驱动因素等信息;在系统分析石漠化的空间分布及演化过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社会经济水平及石漠化治理工程等人类活动因素对贵州石漠化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关岭县石漠化土地占有很大比重(2015年占总土地面积的45%以上)且以中度石漠化为主;②石漠化总体上得到明显改善,石漠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尤其是重度石漠化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明显减少,但仍有部分石漠化土地的状况在恶化。③人类活动对石漠程度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土地利用类型尤其是灌木林、旱地和有林地对石漠化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人口密度较大和GDP较高的地区,石漠化程度也较高且石漠化恢复治理的效果越不明显;另外,关岭县的各类石漠化治理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约1/3的处于稳定和得到改善的石漠化土地是通过治理工程来实现的。本文查明了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及石漠化治理工程与石漠化演化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恢复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魏彦强  芦海燕  王金牛  孙建  王旭峰  
植被类型及其生长状况被认为是指示气候及其变化的重要因子,历来受生态学及气候研究重视,而以植被带随气候暖化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的迁移为视角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研究以指示植被带生长状况的归一化植被指数(AVHRR/GIMMS-NDVI)为分析手段,选取在气候变化中较为敏感的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分析了1981–2015年35年间其植被带生长状况的时空差异,并与其对应的87个气象站点及同化数据的气温、降水气象资料以及经济统计数据等进行对比,以此来分析植被带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的响应。结果显示:1)整个青藏高原在最近35年植被带生长状况总体上好转,这与气温及降水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但以高原为整体的研究在原因解释上较为困难。由于高原内部区域间差异很大,以不同的分区来研究植被带变化对气候及人为影响的响应无论在空间变化差异还是在原因解释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在高原中部及其西南部的高海拔地区,植被带出现了普遍的增长,暖湿化的气候趋势是其主要原因。即气候暖化使得高海拔地区严寒的植被生长环境改善,林线上升,植被带扩展,NDVI增加。3)在高原东北部、东部边缘区及其东南部海拔相对较低、气候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其植被带普遍出现了退化趋势,与缓慢的气候变化相比较,人口增加等人为干扰因素的增强是其主要原因。即气候变化使得一些地区适宜于人类游牧和定居,人口迁入,城市化发展,当对植被带的影响超过了其承受能力时则出现逆转现象,植被带退化,NDVI减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卢金发  
中国南方典型研究区50 年代和80 年代土地退化的对比分析表明, 近几十年来, 不同人类活动地区土地退化变化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土地退化发展最严重的地区既不是人口密度较小和经济较落后的基岩山区,也不是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和土地开垦程度高的低丘岗地区, 而是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经济不够发达的低山丘陵地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炜  焦树林  安全  李银久  张洁  莫跃爽  邵雨潇  冯椰林  
基于生长季的植被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利用趋势分析法和多元回归残差分析法分析贵州省1998~2018年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其与气候因素及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贵州省近21a植被NDVI年际变化以0.63×10~(-2)a~(-1)(P<0.01)的速率震荡上升,约有88.05%的区域植被NDVI呈增加趋势,仅有1.12%的像元呈减小趋势;9个市州植被NDVI增速在0.84×10~(-2)a~(-1)(六盘水)~0.42×10~(-2)a~(-1)(黔东南)之间。(2)近21a,气候变化贡献率超过50%的地区主要有黔东南和贵阳两个地区,而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区域贡献率超过50%的地区7个,贡献率占比较高为六盘水(73.67%),其余贡献率均在70%以下。(3)总体上来说,气候变化对贵州省植被起促进作用,人类活动的促进作用大于抑制作用,即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是贵州省多数地区植被恢复的原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孟珏  陈忠暖  王思洁  徐秀玉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广东省城市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不同阶段的城市发展被赋予了不同的阶段特征。文章以广东省县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生态因子分析方法和GIS软件,从时间和空间相结合角度,得出广东省城市发展的各阶段总体发展特征以及时空演变规律:广东省的城市发展是居住生活质量、城市经济、城市规模、人口特性、基础设施等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空间分布上是集中和分散并存的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凌霄  安悦  谭雪兰  米胜渊  熊亚东  谭杰扬  
综合运用空间集聚分析、时序变化分析等方法,结合GIS技术从种植结构类型以及种植比例变化两个方面对近30年来长株潭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变化过程、格局与调控路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共出现12种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且有22个县市区转变了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区域种植结构类型丰富度呈波动上升趋势,由单一的双水稻型向多元化的作物种植结构转变。②种植比例变化较大,双季水稻种植比例降幅最大,而蔬菜的种植比例增幅最大。1987年共有3种作物存在显著的HH集聚特征,其中双季水稻、油料出现了高值聚集区的连片分布;而2016年共有4种作物存在HH集聚特征,其中双季水稻、油料、蔬菜出现了高值聚集区的连片分布。文章认为,长株潭地区未来可通过减少单一型增加组合类型,实现组合型内部元素多样化,在保证水稻种植面积的前提下提升带有地方特色的作物种植比例等方面进行调整与优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宁  李秀彬  冉圣洪  李子君  
以潮河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双累积曲线将1961~2005年期间年降水-径流关系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1961~1978,1979~1993,1994~2005。第二和第三阶段相对第一阶段而言,平均年径流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年径流对降水的响应程度在减弱。与此相对应,进入1980年代后,流域内的人类活动强度在增加,主要表现为小水库、塘坝等水利设施的大规模建成并投入使用,以及农垦和造林等土地利用活动导致耕地和林地面积的增加。人类活动使得流域总蒸发和入渗增加,从而改变水量平衡,径流对降水的响应变得迟缓,减少流域总径流;不同降水年型降水-径流的关系表现出很大差异,人类活动对枯水年份年径流的影响相对较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海龙  蒋建军  解修平  吴宏安  张丽  
选取整个西安地区作为研究区,以1978年、1988年和2003年3期Landsat MSS/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以DEM及派生的坡度数据作为分类的辅助因子,利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提取研究区25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并结合相应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一步分析引起变化的根源。研究表明,25年来:建设用地面积通过侵占周边的大量农田以及砍伐林地而得到迅速扩大,扩张了1.95倍;耕地流失严重,共有69 411.61hm2被挪为它用,减少率为每年1%;园地面积有较大增加,是1978年初面积的3.4倍,有力的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同时水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国家政策法规对土地利用变化起宏观调控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