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48)
- 2023(11572)
- 2022(10126)
- 2021(9318)
- 2020(8010)
- 2019(18566)
- 2018(17593)
- 2017(32742)
- 2016(18473)
- 2015(20659)
- 2014(20793)
- 2013(20655)
- 2012(19458)
- 2011(17910)
- 2010(18072)
- 2009(16964)
- 2008(17151)
- 2007(15218)
- 2006(13281)
- 2005(11772)
- 学科
- 济(76623)
- 经济(76545)
- 管理(47277)
- 业(46542)
- 方法(36464)
- 企(36176)
- 企业(36176)
- 数学(31221)
- 数学方法(30907)
- 农(22069)
- 学(19843)
- 中国(19278)
- 财(18532)
- 贸(16594)
- 贸易(16592)
- 业经(16429)
- 易(16110)
- 地方(15358)
- 农业(15098)
- 制(12722)
- 环境(11784)
- 理论(11723)
- 和(11338)
- 务(11126)
- 财务(11108)
- 银(11086)
- 财务管理(11077)
- 融(11039)
- 金融(11036)
- 银行(11007)
- 机构
- 大学(276911)
- 学院(275648)
- 济(108314)
- 经济(106113)
- 研究(101915)
- 管理(99491)
- 理学(86271)
- 理学院(85073)
- 管理学(83323)
- 管理学院(82812)
- 中国(73976)
- 科学(69085)
- 农(61494)
- 京(59349)
- 所(55323)
- 研究所(51257)
- 业大(49371)
- 农业(49358)
- 财(47776)
- 中心(45224)
- 江(41127)
- 范(38662)
- 财经(38471)
- 师范(38114)
- 北京(37166)
- 院(35972)
- 经(34890)
- 经济学(33042)
- 州(32807)
- 农业大学(32383)
- 基金
- 项目(189142)
- 科学(146464)
- 基金(136864)
- 研究(127072)
- 家(124526)
- 国家(123500)
- 科学基金(102371)
- 社会(79856)
- 社会科(75599)
- 社会科学(75572)
- 省(75081)
- 基金项目(73778)
- 自然(69859)
- 自然科(68192)
- 自然科学(68161)
- 自然科学基金(66994)
- 划(64474)
- 教育(57948)
- 资助(56002)
- 编号(49052)
- 重点(44085)
- 发(41595)
- 部(40819)
- 成果(39180)
- 计划(39088)
- 创(38703)
- 科研(37615)
- 创新(36343)
- 课题(34846)
- 科技(34757)
- 期刊
- 济(116438)
- 经济(116438)
- 研究(74452)
- 学报(57628)
- 农(54852)
- 中国(50852)
- 科学(49480)
- 大学(40972)
- 学学(38997)
- 农业(37237)
- 财(36175)
- 管理(32299)
- 教育(24804)
- 融(21422)
- 金融(21422)
- 业(20428)
- 技术(20109)
- 业经(19418)
- 经济研究(19135)
- 财经(18563)
- 版(16428)
- 经(16008)
- 问题(15849)
- 业大(15525)
- 贸(14582)
- 资源(14474)
- 科技(13691)
- 技术经济(13174)
- 商业(13068)
- 农业大学(13013)
共检索到4009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广举 穆兴民 田鹏 王飞 高鹏
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双累积曲线及小波变换等方法系统分析了黄河中游干流及支流渭河、汾河和无定河的6个主要水文站(头道拐、龙门、花园口、华县、河津、白家川)1950s-2009年的水沙序列。在系统搜集流域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流域水沙变化的特征及其驱动力。研究表明:黄河中游流量和输沙量呈现急剧减少趋势,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减少更加显著,其中,汾河的水沙减少幅度最为显著,2000年-2009年的年均流量与输沙量相当于1950年-1959年约20%。干流龙门站流量和输沙量的小波变换在1980年代前表现出0.5~1.0a显著周期,且达到95%的置信度水平,之后周期特征...
关键词:
黄河中游 流量 输沙量 影响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慧娟 师长兴 马小晴 刘慰
窟野河流域位于黄河中游砒砂岩分布区,生态环境极其恶劣,是黄河中游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近几十年来该流域径流和输沙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深入探究窟野河流域产流产沙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程度,对推进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突变点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窟野河流域1955—2015年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根据水量平衡原理,通过弹性系数法和双累积曲线法,定量估算了不同时期气候变化(降水量和潜在蒸散发)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①61年间窟野河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并在1996年发生突变,且自2012年以来其水沙关系发生明显变化。②该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年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18.53%和81.47%,对年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3.59%和96.41%。以植被恢复和煤炭开采为主的人类活动是导致该流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减少的重要原因。③该流域多年的水土保持和其他人类活动已较大程度地减少了流域产沙,但同时也大幅度地降低了本已短缺的水资源量,未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参考之前的治理成效规划未来的水土保持工程和调整流域产业结构,达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秀杰 杨敏 崔海军
论文以黄河中游潼关站汛期水沙序列(1952~2001年)为资料,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和趋势变化规律的分析。结论如下:①小波多尺度分析表明黄河中游汛期水沙具有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各种时间尺度在时域上分布不均匀,时间尺度不同,径流量、输沙量所处的丰枯阶段不同;②小波方差分析表明汛期径流量的变化周期主要是25年,其次是11年和3年;而汛期输沙量的变化周期主要是12年,其次是25年和5年;③趋势上,径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复杂,在整个过程中,有升有降,而输沙量序列的整体趋势是下降的。由此可见黄河中游汛期径流量与输沙量并不是同步变化的。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冰洁 李二辉 王彦君 张世彦 傅旭东
黄河中游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产沙区,准确表达不同时间尺度的水沙输移规律是预测未来流域产沙的关键之一。该文旨在研究黄河中游不同地貌类型区日和年时间尺度输沙率与流量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中游72个水文站点日尺度和其中58个水文站点年尺度的输沙率与流量之间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黄土区日和年尺度幂函数关系中系数和指数偏大,土石山区较小;年尺度的系数大于日尺度,年尺度的指数总体小于日尺度;相关性分析及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类型区水沙关系的控制因子有所差异。砒砂岩和风沙区在年尺度下指数的控制因子为流量历时和气温,系数的控制因子为流量峰度;黄土区日和年尺度系数的主控因子为控制面积,指数受流量历时和地形的显著影响;土石山区日和年尺度系数受植被覆盖的显著影响;黄河中游植被覆盖对日和年尺度系数的影响存在阈值。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维东 郭文卓
结合辽河流域概况及下游马虎山、平安堡、辽中、六间房4个水文站的历年来水来沙资料,分析辽河下游的水沙来源,并通过径流量—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图、年内变化图、沿程变化图以及多年的双累积曲线图,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对辽河下游的水沙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河下游的泥沙主要由上游暴雨携带而来;2000年以前的来水来沙较大,此后急剧减少,仅有多年平均的10%;从马虎山至六间房,多年平均输沙量表现为逐渐递减。
关键词:
辽河 水沙特性 径流量 输沙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星根 李昌彦 吴敦银
赣江是鄱阳湖流域最大水系,赣江水沙变化对鄱阳湖入湖径流、泥沙等水文特征有重要影响。目前对赣江水沙研究主要集中在下游外洲站河段,不足以反映全流域水沙变化规律。选取赣江上游4站、吉安和外洲水文站分别代表上、中、下游河段,基于近60a的实测流量、悬移质泥沙资料,采用水文学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赣江水沙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可能影响因素,以期为流域水沙资源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赣江径流年际变化大,1970s、1990s水量较丰,其它年代径流偏少,年径流序列无显著变化趋势和突变点;(2)输沙量年际变化剧烈,呈显著降低趋势,上游4站、吉安站、外洲站输沙序列突变点分别为2002年、1995年、199...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倪晋仁 韩鹏 王光谦 张仁
应用文献[1]关于不同地貌类型及不同水保措施条件下黄河干支流中泥沙粒径分布的研究结果,可以对相应条件下的减沙效益进行有效的分析。利用文献[1]模型,本文不仅探讨了在给定地貌类型条件下各类水保措施实施前后流域汇入黄河干支流的泥沙总量的变化,而且还在扣除降雨变化的影响之后,预测了各类组合条件下非均匀泥沙中减沙效果最佳的粒径级和相应粒径级泥沙的减沙量,预测结果得到了黄河干支流各站所有实测资料的验证。文中还简要讨论了人类活动(主要是开矿)对减沙效益的影响。
关键词: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减沙效益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强 陈桂亚 姜彤 任国玉
利用Mann-Kendall方法,分析了近40年长江流域主要水文站点(长江干流水文站:屏山站、宜昌站、汉口站与大通站;支流水文站:嘉陵江的北碚站和汉江的皇庄站)的流量及输沙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长江流域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受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水利设施建设等)与自然因素(如降水的时空变化)综合因素影响,变化趋势表现出复杂性,上、中、下游各有特点;②长江流域屏山站以上流域输沙率有上升趋势(1~5月份上升趋势达到95%的置信度水平),这与上游河床坡度较大,使泥沙不易沉积以及暴雨与降水增加有关;③长江中下游输沙呈显著下降趋势。计算结果表明,宜昌—汉口河段是长江流域泥沙主要沉积区,加上葛州坝与三峡工程...
关键词:
输沙率 流量 MK趋势分析 长江流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倪晋仁 韩鹏 张仁
过去关于水土保持措施影响的研究多侧重于减水减沙的影响,对泥沙组成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以大量的实测资料为依据,以河口至龙门间区域自然与水土保持条件为背景,将水保措施类型、河道水流泥沙条件与流域地貌条件结合考虑,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对采用水保措施前后该区域(尤其是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密切相关的黄土高原与沙砾丘陵区域)的泥沙粒径分布变化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泥沙粒径分布变化极其复杂,对应于不同地貌类型条件的泥沙组成遵循不同的分布规律。黄土丘陵区河流中的悬移质泥沙级配服从正态分布规律,而沙砾丘陵区河流中的泥沙级配则服从皮Ⅲ型分布规律。当分布函数的类型确定后,泥沙粒径分布由该分布函数的几个参数共同决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冉大川
本文对黄河中游河口至龙门区间以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保存率、保存面积以及水土保持坡面措施和淤地坝减水减沙作用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用之于实际计算。结果表明:1970年~1996年,河龙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少径流5.456×108m3,年均减沙2.238×108t,分别占对应区间及流域多年平均来水来沙量总和的4.6%和22.9%;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量依时序递增;每年可为黄河下游减少淤积1.57×108t,减少冲沙用水45×108m3。1970~1996年河龙区间淤地坝年均减水减沙量分别占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水减沙总量的59.3%和64.7%;河龙区间淤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尹海霞 张勃 王亚敏 张亚宁 王强 赵一飞
根据黑河流域中游地区7个气象站点1967年-2009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利用FAOPenman-Monteith模型和所提供的作物系数计算出主要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量,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对主要作物需水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引起作物需水量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基于分型理论的R/S方法对作物需水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近43年来,中游地区春小麦和玉米ETc均呈波动下降趋势,春小麦下降斜率为6mm/10a,玉米下降斜率为8mm/10a;其中,民乐和甘州站春小麦和玉米的ETc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他站点春小麦和玉米的ETc均呈下降趋势,且部分站点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原志华 延军平 刘宇峰
利用汾河河津水文站1950年以来的水文资料,应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汾河水沙的季节及年际变化规律,并且对人类活动导致的年径流变化影响进行了估算。研究表明,汾河流域水沙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年内不均匀系数有明显上升趋势,且越到近期稳定程度越低。水沙的年际变化剧烈,且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年径流基本都是枯水时段。应用累积滤波器对汾河水沙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汾河流域水沙均呈减少趋势,且泥沙变化幅度大于径流变化。通过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及对天然径流的还原分析表明,径流变化趋势在1964年发生明显偏离,从多年平均值来看,人类活动导致的径流减少量占径流减少总量的75.912%,人类活动是汾河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政昇 郑国璋 赵培 肖杰
利用黄河中游地区9个站点的降水同位素数据,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环境效应,并模拟代表站点的气团运移轨迹,利用OLR技术研究水汽源区变化及输送过程对夏半年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影响。结果表明:δ18O有着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春夏较低,秋冬较高;空间分布则呈由东南向西北升高的趋势。大气降水线方程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区位特征,降水量效应较为显著。水汽主要通过西北与东南两个水汽通道输送,东向水汽与青藏高原的热力、动力性质对流域的水源差异产生了较大影响。水汽源区变化与对流层中上部水汽含量场都与稳定同位素特征有着较强的对应关系,8、9月形成于西太平洋的热带辐合带(ITCZ)使东南季风成为夏季黄河中游地区主要的水汽输送通道。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俊
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鄱阳湖流域赣江外洲站、抚河李家渡站、信江梅港站、饶河虎山站和修水万家埠站1950~2012年径流量和1956~2012年输沙量的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讨了水沙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五大河流水沙的趋势变化特征相异,除李家渡站径流无明显趋势变化外,其余各站均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未超过α=0.05显著性检验临界值);外洲站、梅港站和李家渡站输沙量呈减少的趋势变化,且1985年以后呈显著的减少趋势,而虎山站和万家埠站输沙量在1965~1999年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1999年以后才开始减少;(2)入湖总水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友生 余新晓 贺康宁 张振明 信忠保 李庆云
本文以1962-1989年水文资料和雨量站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藉河流域水沙的季节及年际变化规律,并且对降雨与人类活动导致的年径流泥沙变化影响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藉河流域水沙年内分配极不均匀,7-10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1.6%,6-9月泥沙量占全年的87.9%;水沙年际变化剧烈,输沙量和径流量的变差系数分别为0.725和0.573,输沙量年际变化强于径流年际变化;径流与泥沙在多年变化中均呈先下降后平缓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藉河流域径流泥沙量衰减,主要是水土保持措施发挥了作用。
关键词:
藉河流域 水沙变化 趋势分析 水土保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