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10)
2023(6573)
2022(5980)
2021(5769)
2020(5054)
2019(12136)
2018(11778)
2017(21777)
2016(12302)
2015(14217)
2014(14544)
2013(14799)
2012(14194)
2011(13029)
2010(13130)
2009(12363)
2008(12605)
2007(11124)
2006(9505)
2005(8675)
作者
(38287)
(32391)
(32206)
(30942)
(20475)
(15865)
(14843)
(12761)
(12156)
(11520)
(11061)
(10960)
(10345)
(10333)
(10288)
(10266)
(10216)
(9461)
(9432)
(9423)
(8127)
(8067)
(7974)
(7456)
(7426)
(7318)
(7218)
(7167)
(6681)
(6516)
学科
(53810)
经济(53767)
管理(29927)
(29707)
方法(26129)
数学(23622)
数学方法(23409)
(22409)
企业(22409)
(15455)
中国(14035)
(13829)
(12908)
地方(12167)
(10525)
贸易(10523)
(10161)
农业(10132)
业经(9458)
(9292)
(8159)
(7522)
财务(7509)
财务管理(7484)
(7465)
(7446)
金融(7444)
环境(7435)
银行(7426)
(7089)
机构
大学(181258)
学院(179067)
(72789)
经济(71195)
研究(67615)
管理(65506)
理学(56006)
理学院(55215)
管理学(54061)
管理学院(53714)
中国(51381)
科学(44361)
(40195)
(37418)
(36286)
研究所(33283)
(32914)
中心(31649)
业大(30311)
农业(29784)
(28065)
财经(25864)
北京(25477)
(25086)
师范(24822)
(24224)
(23493)
经济学(22222)
(22140)
(20892)
基金
项目(119759)
科学(92786)
基金(86311)
研究(82909)
(77167)
国家(76554)
科学基金(63573)
社会(50547)
社会科(47758)
社会科学(47740)
基金项目(46365)
(45984)
自然(43103)
自然科(42024)
自然科学(42009)
自然科学基金(41257)
(40509)
教育(38055)
资助(35664)
编号(33794)
重点(28117)
成果(27686)
(26751)
(26313)
(23973)
科研(23871)
计划(23868)
课题(23616)
创新(22605)
教育部(21925)
期刊
(79892)
经济(79892)
研究(52714)
中国(37077)
学报(33443)
(32833)
科学(29845)
(26022)
大学(23798)
学学(22429)
农业(21923)
管理(20741)
教育(17296)
(15996)
金融(15996)
技术(14704)
经济研究(12866)
(12605)
财经(12552)
业经(12301)
问题(11081)
(10778)
资源(10731)
(9659)
(9623)
理论(9169)
技术经济(9123)
统计(8890)
图书(8851)
国际(8412)
共检索到2734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沈姣姣  徐虹  李建科  王靖  高红燕  杨新  
利用西安市1951年-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滑动T检验法和R/S法分析了西安市24节气和物候性节气(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平均气温和初日气温变化特征。结果发现:立冬(-0.303℃/d)、惊蛰(+0.233℃/d)、小雪(-0.220℃/d)和春分(+0.219℃/d)气温变幅较剧烈。24节气平均气温和初日气温多在20世纪90年代或21世纪10年代出现显著增温(秋季型和冬季型节气初日气温随年代变化不显著),立春、大暑、立秋、处暑和冬至等平均气温在21世纪10年代未增反降。惊蛰初日气温和平均气温在1998年和2008年达到显著增温,于2001年和2010年达到...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雪锋  李军林  
采用辽宁省50个测站的1958~2007年50年的气温资料,应用线性倾向估计对辽宁省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日最低气温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Mann-Kendall方法进行了突变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日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285℃.10a-1、0.199℃.10a-1和0.395℃.10a-1;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比平均气温和日最高气温更加显著。辽宁省冬季、夏季气温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冬季气温显著上升,而夏季增温趋势不明显。辽宁省年平均气温的突变点出现在1995年,年平均日最高气温突变点在1996年,年平均日最低气温在1989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吕爱丽  霍治国  吴海婷  郭志芳  
[目的]“二十四节气”长期以来对晋南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探究其气候变化特征对农业适应性耕作和种植结构调整存在潜在影响。[方法]选取尧都区、翼城县、侯马市3个气象代表站1961-2020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线行趋势、滑动平均、Mann-Kendall分析、F检验等方法,对二十四节气气温、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区二十四节气的气温、降水均呈准正态单峰型分布,大暑气温最高,小寒气温最低,降水主要集中在夏至至秋分节气之间。(2)二十四节气的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和春季型节气升温趋势极显著,秋季型节气升温趋势显著,夏季型节气升温趋势不明显;最低气温升温趋势极显著,有21个节气升温趋势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最高气温升温趋势不明显。雨水是一年中升温最大的节气,平均气温变化率为0.729℃/10a(P<0.001)。(3)多年来研究区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谷雨和夏至两个节气降水减少趋势显著(P<0.05)。(4)反映降水的7个节气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升温趋势,升温突变时间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末。反映物候的4个节气中,惊蛰和清明升温趋势极显著,5年平均气温滑动曲线变化为两峰两脊型,2000年以前为相对偏冷期,2000以后为相对偏暖期;小满和芒种节气升温趋势较弱,上世纪80-90年代有一明显谷值区,2000年以后气温明显升高。[结论]春初、秋末节气气温显著升高,作物生长季延长,研究成果对适应气候变化,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适时调整农事活动和种植结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占玲  徐宗学  
采用Pettitt方法对黑河流域10个气象站点1960年-2009年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资料进行突变分1析98。6研年究,突表变明后:①多气年温平方均面气。温除均野比牛突沟变站前气有温所序增列加在,上19游92站年点存突在变显后著增突温变幅外度,其要余大站于点中气下温游的站突点变的年增份温均幅发度生,突为变前仅有拐子湖站气温呈现上升趋势,而突变后所有站点气温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②降水方面。近50年流域降水量上升或者下降变化幅度未达到显著的突变水平。根据Mann-Kendall单调变化趋势分析,托勒和野牛沟两个站点的降水序列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根据对年降水量累积距平曲线的分析,流域上游20世纪6...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潘舟艳  闫丽娟  李广  聂志刚  
利用榆中县1971-2012年的日平均气温,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榆中县42年来的温度变化和突变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42年来,榆中县年平均气温变化在5.738.04℃,年平均气温呈现升高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6℃·10a(-1),并且榆中县年平均气温突变出现在1995―1996年;榆中县四季平均气温表现为相同趋势,其中冬季的气候倾向率达到0.28℃·10a(-1),增幅最明显;春季次之,为0.25℃·10a(-1)。28a时间尺度是榆中年平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凯  赵强军  
土地利用协调性分析是对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子系统协同发展的综合评价。根据协同发展理论,构建了衡量土地利用协调性的评价方法,利用西安市2002~2009年间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子系统的数据资料,对西安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土地利用系统协调度在2006年有所下降,其他年份土地利用效益和协调度逐年提高,到2009年西安市土地利用有序度为0.692,土地系统协调度为0.035,土地利用处于较高协调发展水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丽梅  郭英  刘敏  胡乔利  陈福军  杨树聪  沈彦俊  
气温变化是气候变化背景下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海河流域作为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其气温的变化研究对于指导农业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成熟的Mann_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对海河流域1957年-2008年的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并采用滑动t-检验法对气温的突变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河流域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全部呈上升趋势,并且全区平均气温上升显著,东北部地区的最高和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也全部通过显著性检验;各月平均气温中,1月、2月、3月、4月、9月气温上升显著。最低气温增温显著,邢台、蔚县和霸州等形成多个骤升中心,其中邢台最低气温最大变幅...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梁珑腾  马龙  刘廷玺  孙柏林  周莹  柳杨  
利用中国北方357个气象站1951—2014年的季(月)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数据,应用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三类气温季节突变与变暖停滞年份时空变异性。结果表明: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各季节整体随纬度降低突变和变暖停滞年份变晚,突变至变暖停滞周期缩短。东北春、冬季突变和变暖停滞整体最早(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1993—2002年),华北次之,西北最晚(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前10 a、1996—2010年);夏、秋季突变华北最早(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东北次之,西北最晚(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前10 a),变暖停滞年份地区差异较小。平均最高气温未突变和平均最低气温未停滞站点较多,均主要分布在山地、高纬度地区和华北平原南部,其周边区域突变及停滞年份相对偏晚。同类气温突变和变暖停滞年份整体上分别按冬(1981—1990年)、春、秋、夏季(1994—2008年)和冬(1995—2008年)、秋、夏、春季(1998—2010年)顺序依次变晚,冬→春→秋→夏季突变至变暖停滞周期依次缩短。春、夏和冬季均为平均最低气温整体突变最早(1972—1999、1987—1999、1971—2000年),平均气温次之,平均最高气温最晚(1975—2008、1994—2008、1972—2006年),秋季与之不同。春、夏季整体按平均最低气温(1994—2008、1997—2008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均为1997—2010年)停滞依次变晚,秋、冬季与之相反。各季节突变至变暖停滞周期整体按平均最低气温(9~18 a)、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5~12 a)依次缩短。夏季三类气温均在华北南部(低纬度)突变最早,与研究区整体规律相悖,该地区大部分站点未停滞,亦与突变早停滞也早的整体规律不同。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满宇  吴正方  
运用MHF小波分析、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法及Yamamoto法对东北地区91个气象站点近50年的气候资料进行了温度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近50年来年均气温存在着明显的增温趋势,变化幅度为0.36℃/10年,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增温幅度,冬季和春季对东北地区年均气温上升趋势贡献率最大,两者的变化幅度分别为0.6℃/10年和0.4℃/10年。年、季节的温度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对于年均温而言,近50年来整个东北地区的升温幅度较大的地区位于小兴安岭,松嫩平原大部及大兴安岭山地北端;大兴安岭南端、燕山山地东侧,辽河平原、辽东山地及长白山地大部变化幅度较小,本溪周围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丁晓华  陈廷芝  韩晶霞  
利用内蒙古地区46个气象台站逐月观测的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年平均和季平均气温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年平均气温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处于波动式下降阶段,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存在明显的突变。在突变前,出现了异常冷和严重偏冷阶段;在突变后,出现了异常暖和严重偏暖阶段。这种异常气候特征与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和欧亚环流指数有着良好的统计相关关系。当欧亚大陆经向环流占优势时,北半球极涡面积较大,位置偏东半球,则内蒙古地区气温较低;反之当欧亚大陆纬向环流占优势时,北半球极涡面积较小,位置偏西半球,则内蒙古地区气温较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赛艳  黄强  解阳阳  王义民  
【目的】分析大通河流域上游径流变化特征,明晰其演变规律,为大通河流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累积距平、滑动平均、R/S法、CRameR法和小波分析法等方法,对大通河上游流域径流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趋势、突变状况及周期进行分析,并针对径流变化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大通河上游流域径流量存在以下特点:(1)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81.6%~87.2%的径流量主要集中在汛期;年际变化波动频繁,1956-2010年经历了"丰-枯-丰-枯"4个循环交替;(2)近半个世纪以来,大通河流域上游径流呈减少趋势,尕日得和尕大滩站径流年均递减系数分别为0.010 2和0.006亿m3/年,两站H...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蒋冲  王飞  穆兴民  李锐  
根据秦岭南北54个气象站1960~2011年逐日数据,利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出各站的潜在蒸散量(ET0)。采用样条曲线插值法(Spline)、气候倾向率、Pettitt突变点检测、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该区ET0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其变化的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多年平均ET0为964.2mm,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格局。各分区按其大小排序为秦岭以北>秦岭南坡>汉水流域>巴巫谷地。四季ET0分布特征与年尺度上的结论基本一致,4个季节按其大小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2)近52aET0下降的站点占本区站点总数的比例排序为汉水流域>秦岭南坡>巴巫谷地>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星根  李昌彦  吴敦银  
赣江是鄱阳湖流域最大水系,赣江水沙变化对鄱阳湖入湖径流、泥沙等水文特征有重要影响。目前对赣江水沙研究主要集中在下游外洲站河段,不足以反映全流域水沙变化规律。选取赣江上游4站、吉安和外洲水文站分别代表上、中、下游河段,基于近60a的实测流量、悬移质泥沙资料,采用水文学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赣江水沙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可能影响因素,以期为流域水沙资源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赣江径流年际变化大,1970s、1990s水量较丰,其它年代径流偏少,年径流序列无显著变化趋势和突变点;(2)输沙量年际变化剧烈,呈显著降低趋势,上游4站、吉安站、外洲站输沙序列突变点分别为2002年、1995年、199...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薛东前  张志杰  郭晶  马蓓蓓  
通过《西安市统计年鉴》和西安市黄页,结合Google等搜索工具,收集文化产业相关企业点信息,借助生命周期相关理论,根据产业发展的整个生命周期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已经达到最大经济效益所用的时间,将文化产业集聚类型区划分为引领型、长寿型、富裕型、问题型。研究西安市文化产业整体基于Ks、T指数和Q指数的集聚特征,将文化产业区域集聚形成机制分为资源导向型产业集聚和市场导向型产业集聚。从文化资源开发、消费市场的培育、政府机构的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四个方面,提出促进区域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的具体措施,以期对西安市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宇峰  孙虎  原志华  
运用线性倾向分析、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法等数理分析方法,对山西省汾河流域19个气象站1960年-2007年的逐月气温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自1960年以来,汾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波动变化趋势,并有升高趋势,递增率分别为0.32℃/10a、0.13℃/10a和0.50℃/10a。同时,气温年较差呈减小趋势,近48年的气温年较差递减率为0.37℃/10a。此外,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发生趋暖突变的时间分别是1993年、1996年、1981年,且近15年是流域年平均气温发生上升的主要时段。气候趋暖还表现出在冬季气温的递增速率最大的特点。流域南北年均气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