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15)
- 2023(10747)
- 2022(9548)
- 2021(8831)
- 2020(7339)
- 2019(17357)
- 2018(16965)
- 2017(31400)
- 2016(17599)
- 2015(20105)
- 2014(20709)
- 2013(20841)
- 2012(20288)
- 2011(18834)
- 2010(19321)
- 2009(18120)
- 2008(18320)
- 2007(16589)
- 2006(14827)
- 2005(14010)
- 学科
- 济(82920)
- 经济(82833)
- 业(44391)
- 管理(44269)
- 企(32424)
- 企业(32424)
- 方法(30387)
- 数学(26617)
- 数学方法(26344)
- 中国(26210)
- 农(25317)
- 地方(25036)
- 学(18011)
- 财(17826)
- 业经(17637)
- 农业(17206)
- 贸(15642)
- 贸易(15626)
- 制(15539)
- 易(15036)
- 银(14478)
- 银行(14435)
- 融(14149)
- 金融(14146)
- 行(13971)
- 地方经济(13755)
- 发(12579)
- 环境(12476)
- 和(12270)
- 技术(10720)
- 机构
- 学院(259258)
- 大学(259039)
- 济(108340)
- 经济(105858)
- 研究(100121)
- 管理(91939)
- 中国(77443)
- 理学(76603)
- 理学院(75500)
- 管理学(74115)
- 管理学院(73594)
- 科学(62340)
- 京(58129)
- 所(53573)
- 农(50890)
- 财(50283)
- 研究所(48227)
- 中心(45919)
- 江(43127)
- 农业(39787)
- 业大(39291)
- 范(38199)
- 财经(38008)
- 北京(37870)
- 师范(37832)
- 院(35446)
- 州(34792)
- 经(34137)
- 省(32953)
- 经济学(32871)
- 基金
- 项目(161374)
- 科学(124563)
- 研究(118166)
- 基金(112963)
- 家(99360)
- 国家(98460)
- 科学基金(81486)
- 社会(72474)
- 社会科(68465)
- 社会科学(68446)
- 省(64114)
- 基金项目(59228)
- 划(54742)
- 教育(53830)
- 自然(51525)
- 自然科(50204)
- 自然科学(50188)
- 编号(49299)
- 自然科学基金(49261)
- 资助(46931)
- 成果(41840)
- 发(41100)
- 重点(37590)
- 课题(35499)
- 部(35223)
- 发展(32837)
- 创(32615)
- 展(32302)
- 科研(30781)
- 创新(30659)
- 期刊
- 济(132460)
- 经济(132460)
- 研究(84288)
- 中国(61672)
- 农(48142)
- 学报(43442)
- 科学(39364)
- 财(39200)
- 管理(33679)
- 教育(33340)
- 农业(32210)
- 大学(31782)
- 融(29419)
- 金融(29419)
- 学学(29343)
- 技术(23041)
- 业经(22210)
- 经济研究(20731)
- 财经(18930)
- 业(17673)
- 问题(17592)
- 经(16400)
- 图书(15400)
- 贸(14852)
- 资源(13540)
- 技术经济(13481)
- 国际(13316)
- 世界(12955)
- 版(12940)
- 理论(12597)
共检索到4255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胡可 王升 聂云鹏 陈洪松
根据桂西北喀斯特地区7个国家气象站1951-2011年逐月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逐月参考腾发量(ET0),分析各气象因子及ET0的年际变化特征,并计算ET0对太阳净辐射、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的敏感系数,探讨ET0近60年的变化成因。结果表明:桂西北地区气温呈小幅升高趋势,温度增长量变化范围为0.004-0.186℃/10a,60年平均气温上升范围为0.024-1.116℃;日照时数、风速及相对湿度呈极显著减少趋势,降雨量减少趋势不显著。敏感性分析表明,桂西北地区ET0最敏感的气象因素为相对湿度,其次为太阳净辐射和气温,风速对其影响最小;气温和太阳辐射的敏感系数呈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罗俊 王克林 陈洪松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著名的脆弱生态区,受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生态因子和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各种生态问题突出,区域差异尤为明显,制约着区域的协调持续发展。本文以桂西北河池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分析研究区的脆弱生态特征和主要生态因子入手,运用统计软件SPSS11.5对相关因子进行关联度分析来确定指标和权重,以算得的生态环境脆弱度为基础,把河池地区划分为轻度脆弱类型、中度脆弱类型区、强度脆弱类型和极强度脆弱类型四种生态类型,针对各生态脆弱类型的特征进行空间差异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开发治理措施。
关键词:
喀斯特 生态脆弱区 空间差异 桂西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俊 王克林 陈洪松 张伟
由于碳酸盐岩的可溶蚀性、所形成土壤的不稳定性及碳酸盐岩植被的脆弱性等特征,在碳酸盐岩区水土流失的风险较非碳酸盐岩区更大,水土流失敏感性受岩性的影响比非碳酸盐岩地区更明显。作为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性工作,针对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特征,以河池市为例,分别建立了碳酸盐岩区域和非碳酸盐岩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以碳酸盐岩区岩性的差异为主导指标,在GIS技术支持下,对研究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进行评价,并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桂西北河池市水土流失敏感区面积比例在99%以上,其中碳酸盐岩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明显高于非碳酸盐岩区域;从全市来看,水土流失敏感程度较高,其中高度敏感和极度敏感面积比例分...
关键词:
喀斯特 水土流失敏感性 空间分布 桂西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邓平 吴敏 赵英 赵仕花 邓雯 张风远 韦银霞
【目的】研究喀斯特地区土壤中交换性钙离子对干旱胁迫条件下青冈栎种子萌发特性以及有机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探明青冈栎种子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萌发所需的最佳外源钙浓度,为在喀斯特地区进行青冈栎的推广造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大小相近、饱满的青冈栎种子为供试对象,采用双因素设计试验,即干旱胁迫和添加CaCl_2 2个因素,其中干旱胁迫共设6个水平,环境水势分别为0,-0.1,-0.3,-0.6,-0.9,-1.2 MPa,对应PEG-6000质量浓度分别为0,50,125,200,250和300 g/L;添加CaCl_2共设4个水平,对应CaCl_2浓度分别为0,10,20,30 mmol/L,进行完全组合设计,共设24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青冈栎种子萌发参数(萌发率、萌发势、萌发指数和活性指数),丙二醛(MDA)和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以及抗氧化酶(SOD、POD、CAT、APX)活性,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处理青冈栎种子的耐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外源CaCl_2、干旱胁迫及其交互作用对青冈栎种子各萌发参数均有极显著影响。在环境水势为-0.3 MPa、CaCl_2浓度为10 mmol/L组合处理下,各萌发参数值均达到最大;在环境水势为-1.2 MPa、CaCl_2浓度为30 mmol/L组合处理下,种子停止萌发。(2)外源CaCl_2、干旱胁迫及其交互作用对青冈栎种子萌发生理生化参数及抗氧化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同一外源CaCl_2下,MDA含量随干旱胁迫的加剧而显著增加;在同一环境水势下,随着CaCl_2浓度的增加,MDA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当环境水势为0 MPa时,随着CaCl_2浓度的增大,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当环境水势为-0.1~-1.2 MPa时,在同一环境水势下,随CaCl_2浓度的增大,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环境水势为0 MPa时,与无钙组相比,CaCl_2处理组的SOD活性无明显变化,而POD、CAT、APX活性则明显升高;当环境水势为-0.1~-1.2 MPa时,在同一环境水势下,随CaCl_2浓度的增大,抗氧化酶(SOD、POD、CAT、APX)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利用隶属函数法计算可知,当环境水势为-0.3 MPa、CaCl_2浓度为10 mmol/L时,对应隶属函数加权平均值最高,青冈栎种子的耐旱性得以有效提高。【结论】在喀斯特地区利用青冈栎种子播种育苗时,播种前用10 mmol/L CaCl_2浸种可以提高种子的耐旱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钟华宜
本文通过对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畜牧业生产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提出了持续快速发展该区域畜牧业的战略思路和主要措施。即健全和完善畜牧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网络,强化其支撑功能;建立技术进步机制,以科技扶贫实施“科技兴牧”;实行优质金融服务和引进外部资金;建立“公司+农户+科技”三位一体的龙头企业;引进畜禽良种,实行“三化”式畜禽改良体制;发展饲料工业,合理利用和开发饲料资源,提高饲料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生产体系。
关键词:
畜牧业,桂西北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希娟 王克林 刘淑娟 曾朝霞 寻瑞
分析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CL)、灌草丛(GC)、牧草地(MC)、玉米地(YM)共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及养分特征,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随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与YM土壤相比,CL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38.5%~100%,全氮含量高63%~130%(P<0.05);4种土壤的全磷含量间差异和全钾含量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速效磷含量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明显,CL土壤的速效磷含量最低,GC土壤的次之,YM土壤的最高;速效钾含量受植被覆盖和水土流失状况的影响较明显,CL土壤和GC土壤的速效钾含量均高...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陆志星 王智慧 韦铄星 李娟 林建勇 欧汉彪 王平 蒋燚
【目的】评估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恢复潜力,为该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人工恢复了13 a的落叶阔叶林(DF)、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EDF)和常绿阔叶林(EF)为研究对象,自然封育林(NF)为对照,设置固定样地,对每个样地内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计算乔木径级结构、高度级结构、重要值以及多样性等指标。【结果】1)3种人工林(DF、EDF和EF)的植被恢复速度快于对照(NF),已形成乔木层。2)3种人工林的乔木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高度级结构呈正偏态分布,其中DF比EDF、EF均多了4个径级和1个树高级,有效地提高了林分平均密度、树高和胸径。3)4种模式灌木层优势种组成相似,均为黄荆和青藤仔,而次优种则有所不同,NF以毛桐、盐肤木等多种阳性耐旱先锋种为主,DF则以银合欢、八角枫等多种耐阴喜湿润物种为主。4种模式草本层几乎都为多年生耐阴草本,且以蔓生莠竹为优势种,其中DF稀有种最多,群落异质性高,多样性大。4)乔木层4种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DF、EDF显著大于EF;灌木层各指数差异不明显;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NF较大,但其均匀度指数较小。【结论】人工林的演替进度快于自然封育林,但自然封育林灌、草层的多样性高于人工林,3种人工模式中以落叶阔叶林恢复效果最佳,因此可在今后的石漠化治理中选用落叶阔叶林模式,并在成林郁闭后减少人工抚育,让其自然恢复,可在保证林分生长量的同时,维持住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俞月凤 韦建华 曾成城 李琴 苏利荣 秦芳 何铁光
【目的】探究间作中草药对核桃林土壤生物化学性状的影响,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和核桃林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广西喀斯特地区初果期核桃+十大功劳(CT)、盛果期核桃+十大功劳(ST)、初果期核桃单作(CD)、盛果期核桃单作(SD)等4种模式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地调查及采样,分析不同林龄核桃林药间作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CT模式土壤的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和有机碳含量比CD模式分别显著降低43.36%、40.00%、32.30%、67.49%和43.72%(P0.05),但ST模式的土壤蔗糖酶活性高于CT模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细菌数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速效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P<0.01,下同)正相关,土壤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均与全氮、速效氮和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是核桃林土壤性状的主要影响因子,微生物在促进土壤肥力提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结论】在喀斯特地区,核桃林间作十大功劳模式对土壤生物化学性状有较大影响,尤其初果期间作使核桃林土壤养分显著下降。因此,核桃林下间作十大功劳(尤其是初果期)时,需要注重氮肥和磷肥的添加,从而保障核桃的营养供给,促进核桃林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庞世龙 欧芷阳 莫汉宁 侯远瑞 陆国导
采用样方收获法研究了桂西喀斯特地区黄荆、红背山麻杆、灰毛浆果楝3种典型灌丛的生物量及生产力。结果表明:3种灌丛群落的总生物量分别为15.98、16.04和11.86 t·hm-2,其中木本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的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的比例为:黄荆群落68.9%、14.1%、17.0%,红背山麻杆群落74.7%、9.3%、16.0%,灰毛浆果楝群落47.0%、28.1%、24.9%;群落地上部分生产力分别为3.64、3.02和2.75 t·hm-2a-1;对群落优势种及灌木层根、干枝、叶、果、地上部分及全株生物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各组分生物量与基径(D)的平方乘以树高(H)(D2·H)间存在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克林 李文祥 李作威 谭三川
由于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一种特殊类型的人口流动—环境移民(异地扶贫开发)在发展中国家出现。本文以广西喀斯特地区为例,讨论了贫困与环境移民形成的原因、迁入区域资源环境条件、移民安置方式及社区管理体制,介绍了项目研究与开发内容、阶段性进展及经验教训。
关键词:
贫困,环境移民,可持续发展,喀斯特地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晓云 林德根 王静爱 常晟
基于中国南方8省区喀斯特地区卫星遥感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2000—2011年间的NPP时空变化规律,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NPP变化。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2000—2005年间,研究区NPP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005年发生转折,2006—2011年间,NPP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喀斯特地区NPP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非喀斯特区;农田、低密度灌木林、混合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对石漠化反应敏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严志强 廖赤眉 胡宝清 郑耀亮
按照层次分析法,从生态环境压力、资源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整治能力三方面来设定喀斯特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桂西北喀斯特斜坡带进行生态安全评价,获得研究区域3个县在1991~1995年和1996~2000年两个时段的不安全指数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并提出区域反贫困的生态对策。
关键词:
生态安全 反贫困 喀斯特 桂西北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朱青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新阶段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贵州喀斯特地区贫困范围广布、人口众多,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生态性的特点,反贫困难度大。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贫困农户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对喀斯特地区贫困农户的生产、投资和参与组织化的行为进行分析,总结出喀斯特地区贫困农户的行为特征,并据此提出促进贫困农户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贫困 农户特征 生计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谷树忠
用广义的效益—成本分析法,运用价值流量概念,对坡改梯的效益和成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改梯是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可有效增进抗御灾害能力,可增加农产品产量,可同时提高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坡改梯,损益分析,喀斯特地区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徐英 王秉洪
本文应用推-拉理论模型对影响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户外出务工区位的因素进行分析。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村存在自然环境条件限制、人均耕地少、农业产出低、家庭开支较大等主要推力因素;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存在就业机会较多、收入水平较高、发展机会较好等主要拉力因素。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村净推力和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净拉力作用方向相同,两者相叠加,成为农户外出务工的强烈诱因,使农户克服距离阻碍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选择东南沿海地区作为务工区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