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69)
- 2023(10199)
- 2022(8734)
- 2021(8044)
- 2020(6617)
- 2019(15328)
- 2018(14249)
- 2017(25660)
- 2016(14403)
- 2015(15903)
- 2014(15409)
- 2013(15257)
- 2012(14434)
- 2011(13252)
- 2010(13267)
- 2009(12176)
- 2008(12245)
- 2007(10368)
- 2006(9452)
- 2005(8315)
- 学科
- 济(57919)
- 经济(57852)
- 管理(34858)
- 业(33993)
- 企(25873)
- 企业(25873)
- 方法(25245)
- 数学(21320)
- 数学方法(21062)
- 学(17094)
- 农(16894)
- 中国(15425)
- 财(13247)
- 地方(13045)
- 业经(12898)
- 贸(12021)
- 贸易(12017)
- 农业(11921)
- 易(11639)
- 环境(9593)
- 制(9302)
- 理论(8878)
- 融(8343)
- 金融(8342)
- 技术(8153)
- 银(7932)
- 银行(7869)
- 和(7851)
- 行(7551)
- 务(7418)
- 机构
- 大学(211613)
- 学院(209362)
- 研究(83097)
- 济(80230)
- 经济(78721)
- 管理(74119)
- 理学(64599)
- 理学院(63611)
- 管理学(62095)
- 管理学院(61744)
- 中国(59922)
- 科学(57661)
- 农(50326)
- 京(46772)
- 所(45040)
- 研究所(41997)
- 农业(40374)
- 业大(39609)
- 江(37336)
- 中心(36666)
- 财(35179)
- 范(30800)
- 师范(30259)
- 院(30138)
- 财经(28239)
- 北京(28200)
- 省(27110)
- 农业大学(26325)
- 科学院(26128)
- 经(25817)
- 基金
- 项目(150820)
- 科学(117917)
- 基金(111038)
- 家(103132)
- 国家(102323)
- 研究(98039)
- 科学基金(84764)
- 社会(63027)
- 省(59946)
- 社会科(59679)
- 社会科学(59661)
- 基金项目(59648)
- 自然(59396)
- 自然科(57971)
- 自然科学(57947)
- 自然科学基金(56946)
- 划(51770)
- 资助(45103)
- 教育(44398)
- 重点(35884)
- 编号(35643)
- 发(33266)
- 部(32289)
- 计划(32075)
- 创(30982)
- 科研(30229)
- 创新(29155)
- 科技(28466)
- 成果(27557)
- 业(26833)
共检索到3115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英英 熊洁 贾文茜 王明 谭静
以1961~2018年湖北72个国家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为基础,采用代表站分类、时序演变、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雾和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湖北地区的雾和霾空间分布不均,霾多发生在大城市和工业城市,雾多发生在鄂西南山区;1980年前,雾和霾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之后呈反相,总体上呈现负相关,2005年后霾日较雾日明显增加。(2)城市站与生态站雾日的年变化趋势均是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由增至减的拐点分别出现在1980和1987年,表明城市化进程对雾的生成有影响;霾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空气污染的年际变化无明显的城乡差异。(3)对于所有站点来说,"区域尺度气候变化、城市化和空气污染(气溶胶污染)"等3个因素对雾的定量影响相当;对于城市站,城市化的影响明显占主导(55%);对于生态站,气溶胶污染的贡献率最高(43%)。
关键词:
雾和霾 演变 气候变化 城市化 空气污染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立波 娄伟平
利用196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93个站日照、降水、云量和风速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突变检测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季、月日照时数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季、月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均呈东北多西南少的分布形式,夏季最多,其次为秋、春与冬季。近50a长江中下游地区年日照时数普遍显著减少,区域平均减幅为68.2h/10a,多于同期全国平均减幅,明显的年代际转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年日照时数异常偏多出现在1963年和1971年,但未出现过异常偏少年。各季的日照时数也都是负趋势,夏、秋、冬3季减少显著,夏季减少最多也最明显,其次依次是冬季、秋季和春季。...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景保 何霞 杨波 王丹阳 王李娜 刘雯
研究河道断流演变特征对认识区域水文过程及人类活动具有重要作用。论文依据1951—2014年水文气候实测数据,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以及蒸散发-断流天数和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统计模型等方法分析了长江中游荆南三口断流时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对各时期荆南三口平均断流天数而言,1951—2014年呈逐期増加趋势,且趋势性变化显著,而在2003—2014年间,断流天数虽也增加,但趋势性变化不显著,即增加趋势逐渐减缓;2)影响荆南三口断流天数增减変化的是径流变化过程,而导致径流变化的又是以降水和蒸散发为代表的气候因素和以水利工程、各行业(农业)用水为标志的人类活动;3)影响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建明 罗能生
从协同治理长江中游城市群雾霾污染的角度出发,选取1998—201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雾霾污染的面板数据,基于莫兰指数、Getis-Ord指数G、STIRPAT和空间滞后SAR模型对雾霾污染的污染路径、时空演变特征、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进行讨论。研究发现:1998—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雾霾污染总体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其地理梯度分布大致为"江淮城市群>武汉城市圈>总体平均>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雾霾污染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且以武汉市和合肥市为中心表现为"热点"聚集区域,以南昌市和萍乡市为中心表现为"冷点"聚集区域;雾霾污染表现出显著的时间依赖特征和空间溢出效应,工业集聚和城镇化是显著加剧雾霾污染的重要原因,而经济聚集和人口集聚则显著降低了雾霾污染。最后,政府和企业应当从调整研发投入比例,加快建立跨区域协同治理雾霾污染的体制机制等途径降低雾霾污染带来的不良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柏玲 姜磊 陈忠升
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灰霾天气持续增多,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基于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长江中游城市群189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PM_(2.5)逐时监测数据,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相关系数法,从年、季、月尺度上分析了PM_(2.5)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年尺度上,长江中游城市群PM_(2.5)浓度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明显的北部高南部低,局部地区略有突出的特征,该区PM_(2.5)浓度年均值为55.28μg/m~3,其中湖北省PM_(2.5)的年均值为三省市最高,为68.17μg/m~3;其次为湖南省,年均值为53.66μg/m~3;江西省PM_(2.5)的年均值较小,为44.01μg/m~3。(2)在季节尺度上,长江中游城市群PM_(2.5)浓度表现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现势性,这与区域内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3)长江中游城市群PM_(2.5)月浓度变化大致呈U形分布,1月份PM_(2.5)浓度最高,1~6月份,PM_(2.5)浓度呈逐步下降趋势,6~8月份,区域PM_(2.5)浓度处于"U"字的谷底。(4)NO2、CO是影响PM_(2.5)浓度的两项主控大气污染物,而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则是影响PM_(2.5)浓度的两个重要气象因素。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潘昱成 李秋丽
本文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间的百度搜索指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关系图、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和凝聚子群4个方面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信息联系网络特征,并用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城市实体特征对城市信息联系网络的影响。研究结论:城市信息联系骨架网络呈"三角形"结构,三个中心城市分别是武汉、长沙和南昌,其中武汉是"领头羊"地位;省内城市联系较紧密,部分地区城市打破了空间距离跨区域形成联系组团,省间联系则普遍弱,省级行政边界制约明显;网络联系年际加强但整体仍未发展稳定,总体而言一体化程度不高;城市实体空间与信息空间存在交互作用,城市信息网络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及行政等级的影响,空间距离影响则不明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欧阳胜 郭彦 肖雄辉 李璐
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的经济增长迅速,已成为国家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承载地和发展引擎,创新创业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选取长江中游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实证评估2013—2021年长江中游城市创业水平及其空间分布情况,同时运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匹配探讨长江中游各地级市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3—2021年长江中游城市创业水平均有所上涨,区域间、城市间的空间差异显著,主要以高创业活跃度的环长株潭地区为核心,集聚效应较强,且有向周边地区逐渐扩散的特征。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力资本、交通条件、信息水平是造成城市间创业活跃度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来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景保 于丹丹 张瑞 杨波 代稳 何蒙 徐志
基于1955~2016年不同时期的长江荆南三口水系相关数据,从水系水力连通性强度、水系连通度和水系连通性水平三视角分析研究区水系连通变化过程。结果表明:2016年与1955年相比,(1)区域的水文连通性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2)水系连通环度α、节点连接率β、水系连通度γ分别减少了45.45%、10.8%、8.46%,节点连接率β下降得最为明显;(3)基于水系自然社会功能的水系连通性(E)和基于水流阻力与水文过程(F)这两种水系连通性评价方法,联合评价了荆南三口水系连通性,两种结果均显示,研究区水系连通性均呈下降趋势,由1955年的0.2367和0.3434依次下降到2016年的0.1588、0.2517。该研究可为该地区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修复河流生态系统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楚儿 张世熔 邓春梅 李婷 徐小逊
本研究基于ArcGIS 9.3平台,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沱江中游表层土壤全氮(STN)的空间变异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沱江中游土壤全氮含量为(1.06±0.02)g·kg-1,呈对数正态分布;研究区内水稻土(1.43±0.49)g·kg-1全氮含量极显著高于紫色土(0.93±0.32)g·kg-1(P
关键词:
全氮 空间分布 地统计学 影响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晓文 方精云
基于遥感资料和GIS分析,对1988~1998年长江下游地区耕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变数量特征,以及耕地变化强度、耕地流失强度的区域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对耕地变化导致的环境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1988~1998年,耕地与林地、灌丛、水体之间的转变,对其数量动态变化起着主要作用,在上述转变过程中,耕地总体表现出数量明显减少、质量降低的趋势;②农田向城镇的单向转移,体现了区域快速城市化对耕地的侵占过程,从空间分布看,该过程主要体现于上海、苏锡常地区、南京、杭州等城市化过程最为剧烈的地区;③长江下游地区1988~1998年耕地年均流失率为0.77%,流失的主体部分是位于...
关键词:
耕地流失 土地利用 变化强度 长江下游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任辉 郤雨菲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呈现出凝聚型空间分布状态;(2)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呈现“局部聚集,整体分散”的分布特征,且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3)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呈现明显的聚集特征,空间自相关性表现较为显著,且正相关为主要空间关联类型;(4)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道路交通、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以及人口等因素影响较为明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杜军 胡军 刘依兰 鲍建华 拉巴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西藏雅鲁藏布江(下称"雅江")中游1981~2005年14个气象站年、季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25年西藏雅江中游年蒸发皿蒸发量在流域绝大部分站点均呈现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减幅为109.92mm,以夏季减少趋势最明显。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主要气候因子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表现为显著增加,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速率(0.52℃/10a)明显比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速率(0.23℃/10 a)大,导致气温日较差减少(-0.29℃/10 a)。因此,雅江中游年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显著下降,以及年...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邵璇璇 姚永玲
在"流空间"视角下,基于引力模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SNA"方法计算了当前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的整体密度、中心性指标,并划分凝聚子群,进行稳健性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网络初步形成,但核心性弱、联系松散、派系分割、行政边界阻滞明显,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偏离,空间结构亟待优化;地理邻近性对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的影响依然深刻,但城市间的交通可达性、劳动市场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投资、产业结构等差异关系的影响日渐显著。认为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结构的优化,应突破客观地理因素的限制,使长江中游城市群成长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戴仕宝 杨世伦
对长江水资源的特征如总量、用水量、水污染等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为:①1954—2004年流域平均降水量呈现下降趋势;长江上中游降水量的减少是导致宜昌、汉口水文站的径流量呈现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而大通水文站径流量呈上升趋势与汉口—大通间降水量增加有关;大通站1950到2004年的最小、最大月均径流量均呈上升趋势;长江水资源总量的变化主要受控于气候的变化。②水污染逐渐加重,水质有恶化的趋势,工业污染的增加是主要原因。③年均用水量占入海径流量的5.7%左右,人类活动尚未对长江流域总的水量构成很大的影响。结论:①长江水资源总量尚未发生巨大的变化,但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已对水资源的利用构成了影响;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丁斌 顾显跃 缪启龙
分析了1951~2000年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流域近50年来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低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在20世纪50年代明显偏高,60~80年代波动下降,80年代中后期以后有所上升,90年代较80年代增温0.3℃~0.6℃之间;同时不同季节、不同区域气温呈现不同的态势,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在60年代以后呈上升趋势,而平均日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夏季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均以降温为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