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61)
- 2023(6189)
- 2022(5336)
- 2021(4944)
- 2020(4049)
- 2019(8796)
- 2018(8694)
- 2017(15809)
- 2016(8713)
- 2015(9597)
- 2014(8707)
- 2013(8389)
- 2012(7704)
- 2011(6903)
- 2010(6910)
- 2009(6469)
- 2008(5960)
- 2007(5074)
- 2006(4560)
- 2005(4081)
- 学科
- 济(27423)
- 经济(27387)
- 管理(20868)
- 业(18874)
- 企(14917)
- 企业(14917)
- 方法(10270)
- 农(9991)
- 学(9724)
- 数学(8627)
- 数学方法(8457)
- 中国(8065)
- 财(7480)
- 业经(6876)
- 地方(6806)
- 农业(6732)
- 贸(5979)
- 贸易(5976)
- 易(5790)
- 制(5569)
- 环境(5498)
- 和(5104)
- 理论(4966)
- 务(4542)
- 财务(4532)
- 财务管理(4519)
- 企业财务(4240)
- 融(4155)
- 金融(4154)
- 银(4083)
- 机构
- 学院(114285)
- 大学(111811)
- 研究(45251)
- 济(38937)
- 经济(38031)
- 管理(36830)
- 中国(32932)
- 科学(32577)
- 理学(31517)
- 理学院(31010)
- 管理学(30048)
- 管理学院(29874)
- 农(27107)
- 所(25231)
- 京(24731)
- 研究所(23270)
- 农业(21872)
- 业大(21207)
- 中心(19912)
- 财(17908)
- 江(17554)
- 院(17036)
- 省(16403)
- 范(16318)
- 师范(16019)
- 北京(15334)
- 科学院(14911)
- 技术(14851)
- 室(14287)
- 农业大学(14061)
- 基金
- 项目(81460)
- 科学(61978)
- 基金(57112)
- 研究(54723)
- 家(53472)
- 国家(53057)
- 科学基金(43116)
- 省(33372)
- 社会(31884)
- 自然(30678)
- 社会科(29941)
- 自然科(29931)
- 社会科学(29930)
- 自然科学(29918)
- 基金项目(29858)
- 自然科学基金(29348)
- 划(28516)
- 教育(24937)
- 资助(23581)
- 编号(22496)
- 重点(19991)
- 发(18308)
- 计划(17597)
- 成果(17457)
- 创(16894)
- 课题(16351)
- 科研(16344)
- 部(16246)
- 科技(16078)
- 创新(15854)
共检索到1735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治国
论文综述了近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和湖泊变化研究取得的成果,并特别着重于冰川和湖泊变化的相互关系论述。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冰川以退缩为主,湖泊水量以增加为主。论文一方面对青藏高原冰川末端退缩、冰川面积和冰川储量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冰川变化的时空特征;另一方面从湖泊面积和水位与水量变化探讨了湖泊变化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冰川退缩的幅度总体上呈从青藏高原外缘向内陆呈减小的变化态势,受冰川融水补给比较大的湖泊近期面积扩张、水位上升明显。最后指出了青藏高原冰川、湖泊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冰川 湖泊 青藏高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璞玉 李忠勤 高闻宇 颜东海 白金中 李开明 王林
本文运用RS和GIS,基于航空相片、地形图和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近50a来黑河流域冰川资源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950s/1970s-2003年,该流域的335条冰川总面积缩小了29.6%,平均每条冰川缩小0.10km2,冰川末端平均后退258m,退缩比率达31.0%,且黑河干流以西的冰川面积缩小及末端退缩幅度均强于干流以东。分析认为,气温显著升高是黑河流域冰川快速萎缩的主导因素。与我国西部其它地区冰川变化相比,黑河流域冰川面积缩小幅度明显较大,且祁连山东、中、西段冰川变化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这是区域气候差异、冰川规模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国庆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亚洲中部,平均海拔高程大于4000 m,面积约300万km2,是"世界屋脊",与周边地区一起常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分布着约1200个面积大于1 km2的湖泊,占中国湖泊数量与面积的一半;同时也是黄河、长江、恒河、印度河等大河的源头,被称为"亚洲水塔"。近几十年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升温更加突出,其能量与水循环发生了显著变化,气候趋于暖湿化,冰川加速消融,湖面水位上升。湖泊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青藏高原湖泊分布密集、人为活动影响较小,多源遥感数据的广泛应用,为监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湖泊变化 气候变化 遥感 进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葛亚宁 刘洛 徐新良 张学霞 袁兰兰 张晓峰
以2010年我国耕地空间分布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在1960—2010年的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数据基础上,采用GAEZ(Global Agro-Ecological Zones)模型综合考虑光、温、水、CO2浓度、农业气候限制、土壤、地形等多方面因素,估算了中国玉米生产潜力,进而分析了近50 a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玉米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2010年中国玉米生产潜力总量是8.34×108t,玉米生产潜力空间差异显著,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东北平原区的玉米生产潜力总量最高,达到1.97×108t,青藏高原区玉米生产潜力总量最小;2近50 a来中国玉米单产潜力和生产潜力总量...
关键词:
生产潜力 GAEZ模型 玉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韩国军 王玉兰 房世波
本文主要讨论了青藏高原最近50年的气温、降水以及其它气候因子变化及对农牧业的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趋势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趋势。青藏高原降水量呈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渐递减的分布规律,降水量大都集中在夏季,主要降水量分布在东南部及雅鲁藏布江河谷农区及藏东农林区等,而整个青藏高原的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极其匮乏,降水量与高原的草场类型分布有很好的对应。近几十年来,高原东部和西南部都以增温、增湿为特点有利于牧草生产,而柴达木盆地西侧以及祁连山地区略有变干趋势对牧草生产不利。多年冻土呈现区域性退化状态,高原湿地也呈现退化趋势,气候变化对当地农牧业影响显著,冬季气温升高延长了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韩炳宏 孔祥萍 周秉荣 石明明 赵恒和 牛得草 傅华
物候被认为是气候变化最敏感、最易观测的自然指标之一。自198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候变暖显著改变了生态环境,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青藏高原物候变化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异质性。整体来看,青藏高原的物候初始期变化总体表现为返青期和初花期提前、枯黄期推迟的趋势,而果实期则保持相对稳定;青藏高原的物候变化主要受温度、水分和放牧的驱动,暖湿化和适度放牧有利于植物提前或延长物候期,而暖干化则延迟或缩短物候期。物候变化对植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等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然而,目前青藏高原植物物候研究仍然十分缺乏,尤其是物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更少。综合分析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尽可能从生理尺度到生态系统尺度的不同视角来研究气候变化对物候响应策略的影响以及物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反馈机制。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植物物候 时空异质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姚晓军 刘时银 郭万钦 怀保娟 孙美平 许君利
利用"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最新冰川编目成果和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结果,对中国阿尔泰山冰川近50 a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0至2009年期间,中国阿尔泰山地区冰川普遍退缩,冰川数量、面积与冰储量分别减少116条、104.61 km2和6.19 km3。与中国其他山系冰川变化相比,阿尔泰山冰川面积年平均减少率最大,是冰川退缩最强烈的地区。阿尔泰山冰川在各个朝向均呈退缩趋势,其中朝北向冰川条数与面积减少大于其他朝向,朝西向冰川变化最小。2 400~2 600 m、2 600~2 800 m和3 000~3 200 m三个海拔区间冰川条数和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其中2 600~2 800 ...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魏彦强 芦海燕 王金牛 孙建 王旭峰
植被类型及其生长状况被认为是指示气候及其变化的重要因子,历来受生态学及气候研究重视,而以植被带随气候暖化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的迁移为视角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研究以指示植被带生长状况的归一化植被指数(AVHRR/GIMMS-NDVI)为分析手段,选取在气候变化中较为敏感的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分析了1981–2015年35年间其植被带生长状况的时空差异,并与其对应的87个气象站点及同化数据的气温、降水气象资料以及经济统计数据等进行对比,以此来分析植被带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的响应。结果显示:1)整个青藏高原在最近35年植被带生长状况总体上好转,这与气温及降水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但以高原为整体的研究在原因解释上较为困难。由于高原内部区域间差异很大,以不同的分区来研究植被带变化对气候及人为影响的响应无论在空间变化差异还是在原因解释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在高原中部及其西南部的高海拔地区,植被带出现了普遍的增长,暖湿化的气候趋势是其主要原因。即气候暖化使得高海拔地区严寒的植被生长环境改善,林线上升,植被带扩展,NDVI增加。3)在高原东北部、东部边缘区及其东南部海拔相对较低、气候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其植被带普遍出现了退化趋势,与缓慢的气候变化相比较,人口增加等人为干扰因素的增强是其主要原因。即气候变化使得一些地区适宜于人类游牧和定居,人口迁入,城市化发展,当对植被带的影响超过了其承受能力时则出现逆转现象,植被带退化,NDVI减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林 李晓东 校瑞香 申红艳
利用1961-2016年西宁等青藏高原东北部13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南海季风指数、西伯利亚高压指数等大气环流特征量数据,分析近56年来气候变化与高原主体的差异性及其可能的气候成因。研究表明:近56年来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变暖趋势十分显著,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高达0.39℃/10 a,呈现出三次明显的阶梯性增高态势,并于1994年前后发生了由冷到暖的突变,同时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年降水量及四季降水量均没有明显变化趋势,虽然经历了2002年左右由少到多的变化,但并未出现明显突变,年降水量具有3年、5年的准周期,而年降水日数微弱减少,降水强度呈增加趋势;该区域气候变化的年际波动主要受到东亚季风、高原季风和南海季风的年际振荡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而西风环流的作用并不明显,植被覆盖的恢复既是对2002年以来降水量增加的具体反应,同时也对于气候变暖趋势起到了一定的缓和作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耿垭鑫 易桂花 张廷斌 别小娟 李景吉 王国严 林梦男
草地碳汇/源是植被生态系统中碳收支和碳平衡的一个重要内容,区分碳汇和碳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为减源增汇提供科学依据。基于MODIS NPP数据和土壤呼吸模型量化了2001—2019年青藏高原草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时空变化和碳汇/源格局,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草地碳汇/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草地NEP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年平均值为54.41 g C m~(-2)。草地整体上以碳汇功能为主。碳汇区面积约为72.26万km~2,碳源区面积约为47.82万km~2,净碳汇总量65.35 Tg C a~(-1)。近19年青藏高原草地NEP以增加趋势为主,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趋势有利于草地NEP的增加,增强碳汇;而暖干化趋势对NEP的影响在不同生态地理区差异较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海珍
<正>青藏高原是我国面积最大、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同时,它储量水大,还有“亚洲水塔”的美称,亚洲十多条河流都发源于此,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都依赖于它供水。然而,受全球变暖影响,青藏高原冰川冻土目前正在加速消融。这一方面导致冻土层中封存的碳被释放到地球大气中,加剧气候变暖,另一方面还导致青藏高原周边及下游地区极端气候、次生地质灾害频发。为保护青藏高原的冰川、雪山、冻土和自然生态环境,我国于2023年4月26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宗香 苏珍 姚檀栋 王文悌 邵文章
:在全部完成中国冰川编目的基础上 ,精确统计了青藏高原发育有现代冰川 3 6793条 ,冰川面积4 9873 4 4km2 ,冰川冰储量 4 561 3 857km3,分别占我国冰川总数的 79 4 %、84 0 %和 81 6% ,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现代冰川分布区。青藏高原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 ,其数量和规模占冰川总数的一半以上。由于气候和地形要素的不同组合 ,除念青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外 ,山脉北坡冰川在数量和规模上均大于南坡。青藏高原冰川形态类型齐全 ,悬冰川数量最多 ,占总数的3 9 3 % ;而大型的山谷冰川仅占高原总数的 4 6% ,但其...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冰川资源 形态类型 冰川融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海珍
<正>青藏高原是我国面积最大、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同时,它储量水大,还有“亚洲水塔”的美称,亚洲十多条河流都发源于此,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都依赖于它供水。然而,受全球变暖影响,青藏高原冰川冻土目前正在加速消融。这一方面导致冻土层中封存的碳被释放到地球大气中,加剧气候变暖,另一方面还导致青藏高原周边及下游地区极端气候、次生地质灾害频发。为保护青藏高原的冰川、雪山、冻土和自然生态环境,我国于2023年4月26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许格希 郭泉水 牛树奎 裴顺祥 朱莉 朱妮妮
利用均匀分布在海南岛的7个国家标准气象站1959—2008年温度和降水资料以及海南岛气候区划成果,研究海南岛近50 a来不同气候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近50 a来海南岛各气候区的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以东北区及西南区温度上升最为明显,其次是中部山区、东南区和西北区。在年际尺度上,不同温度指标的增幅大小排列为:年平均最低温度(Tmin)>年平均温度(Tmean)>年平均最高温度(Tmax)。在季节尺度上为:秋季和冬季>春季和夏季。不同气候区各季节的增温幅度地区间差异与年际尺度相似。各气候区的年平均温度都有突变发生。其中,西南区的突变时间为1972—1974年,西北区为1979年,东北区为1...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回归分析 温度和降水 海南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覃卫坚 李栋梁
利用1961—2012年广西8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分析广西各级降水的气候趋势特征,结果得到:春季大雨和中雨降水占总雨量百分率最大;夏季暴雨百分率最大,其次为大雨和中雨,最小为小雨;秋季中雨百分率最大,其次为小雨和大雨,最小为暴雨;冬季小雨百分率最大,其次为中雨和大雨,最小为暴雨。小雨雨量占总雨量的百分率在春夏季广西大部地区呈减小趋势;中雨雨量百分率在春夏季有减小的变化趋势,秋冬季变化趋势不明显;大雨雨量百分率在春夏秋季变化趋势不明显,冬季有增大的趋势;广西大部分地区暴雨雨量百分率在一年四季里均有增多的趋势,尤其在夏季增多趋势最明显。总的来看,广西的降水结构有向极端强降水转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广西 降水 气候变化 气候趋势系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