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44)
2023(10309)
2022(9295)
2021(8803)
2020(7392)
2019(17086)
2018(17081)
2017(32705)
2016(18007)
2015(20357)
2014(20201)
2013(19959)
2012(18304)
2011(16368)
2010(16109)
2009(14322)
2008(13826)
2007(11631)
2006(10038)
2005(8509)
作者
(53796)
(44628)
(44436)
(42200)
(28399)
(21632)
(20044)
(17847)
(17031)
(15746)
(15412)
(14952)
(14190)
(14090)
(13761)
(13722)
(13615)
(13247)
(12736)
(12651)
(11362)
(10844)
(10817)
(10056)
(10035)
(10028)
(9844)
(9779)
(8921)
(8901)
学科
(66632)
经济(66558)
管理(48098)
(45507)
(37899)
企业(37899)
方法(32026)
数学(27720)
数学方法(27396)
(18826)
(17711)
中国(16124)
(15913)
地方(15662)
业经(14492)
农业(12022)
(11924)
贸易(11916)
(11701)
环境(11611)
(11522)
理论(11252)
技术(10640)
(10507)
财务(10449)
财务管理(10434)
(10384)
企业财务(9909)
(9540)
教育(9086)
机构
大学(250159)
学院(248497)
管理(99039)
(90135)
经济(87978)
研究(86801)
理学(86695)
理学院(85629)
管理学(83990)
管理学院(83556)
中国(61447)
科学(59663)
(54127)
(45543)
(45096)
业大(42366)
研究所(42042)
(39459)
中心(38579)
农业(36114)
(34705)
北京(34198)
(33898)
师范(33508)
财经(32490)
(32306)
(29604)
(28705)
师范大学(27505)
技术(27219)
基金
项目(183183)
科学(142200)
基金(131825)
研究(128289)
(118015)
国家(117104)
科学基金(98731)
社会(77105)
社会科(72892)
社会科学(72872)
基金项目(71703)
(71565)
自然(68347)
自然科(66667)
自然科学(66649)
自然科学基金(65409)
(61825)
教育(57512)
资助(53879)
编号(52245)
重点(41763)
成果(41096)
(39013)
(38992)
(37658)
科研(35941)
计划(35809)
课题(35798)
创新(35161)
大学(33044)
期刊
(94170)
经济(94170)
研究(68747)
学报(46703)
中国(42716)
科学(42040)
(39991)
管理(33891)
大学(33321)
学学(31599)
农业(28233)
(27570)
教育(25944)
技术(19570)
(16279)
金融(16279)
业经(15561)
(14999)
经济研究(14390)
财经(14333)
资源(14182)
图书(13874)
科技(13779)
林业(12574)
理论(12491)
业大(12234)
问题(12203)
(12000)
(11952)
实践(11784)
共检索到3458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许格希  郭泉水  牛树奎  裴顺祥  朱莉  朱妮妮  
利用均匀分布在海南岛的7个国家标准气象站1959—2008年温度和降水资料以及海南岛气候区划成果,研究海南岛近50 a来不同气候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近50 a来海南岛各气候区的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以东北区及西南区温度上升最为明显,其次是中部山区、东南区和西北区。在年际尺度上,不同温度指标的增幅大小排列为:年平均最低温度(Tmin)>年平均温度(Tmean)>年平均最高温度(Tmax)。在季节尺度上为:秋季和冬季>春季和夏季。不同气候区各季节的增温幅度地区间差异与年际尺度相似。各气候区的年平均温度都有突变发生。其中,西南区的突变时间为1972—1974年,西北区为1979年,东北区为1...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覃卫坚  李栋梁  
利用1961—2012年广西8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分析广西各级降水的气候趋势特征,结果得到:春季大雨和中雨降水占总雨量百分率最大;夏季暴雨百分率最大,其次为大雨和中雨,最小为小雨;秋季中雨百分率最大,其次为小雨和大雨,最小为暴雨;冬季小雨百分率最大,其次为中雨和大雨,最小为暴雨。小雨雨量占总雨量的百分率在春夏季广西大部地区呈减小趋势;中雨雨量百分率在春夏季有减小的变化趋势,秋冬季变化趋势不明显;大雨雨量百分率在春夏秋季变化趋势不明显,冬季有增大的趋势;广西大部分地区暴雨雨量百分率在一年四季里均有增多的趋势,尤其在夏季增多趋势最明显。总的来看,广西的降水结构有向极端强降水转移的发展趋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孟德娟  莫兴国  
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显著,但不同流域径流对各气候因子敏感性不同,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本文以位于半湿润、湿润地区的松花江、子牙河以及西苕溪流域为例,基于Budyko水热平衡经验模型,采用归因分析方法分离了气象要素趋势性变化对年径流和潜在蒸发变化率的贡献与差异性。结果表明:1960-2008年,在上述3个流域中,降水趋势性变化对年径流变化的贡献比潜在蒸发大。松花江和子牙河流域各气象要素趋势性变化对潜在蒸发变化率的贡献排序为:温度>风速>水汽压>日照时数,而西苕溪流域为:温度>日照时数>风速>水汽压。在气候要素共同作用下,松花江和子牙河流域平均年径流分别以0.48和1.51 mm a-2的速率减少,而西苕溪流域年径流则以1.42 mm a-2的速率增加。所得结果加深了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机制和程度的认识,可作为流域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的科学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葛亚宁  刘洛  徐新良  张学霞  袁兰兰  张晓峰  
以2010年我国耕地空间分布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在1960—2010年的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数据基础上,采用GAEZ(Global Agro-Ecological Zones)模型综合考虑光、温、水、CO2浓度、农业气候限制、土壤、地形等多方面因素,估算了中国玉米生产潜力,进而分析了近50 a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玉米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2010年中国玉米生产潜力总量是8.34×108t,玉米生产潜力空间差异显著,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东北平原区的玉米生产潜力总量最高,达到1.97×108t,青藏高原区玉米生产潜力总量最小;2近50 a来中国玉米单产潜力和生产潜力总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颖   朱青   王国杰   王永武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地表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ASA模型,计算并对比分析了2010~2019年黑河流域、渭河流域和长江下游流域植被NPP空间变化规律与主控因子,结果表明:(1)湿润区流域(长江下游流域)的植被NPP值和增长速率明显高于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流域(黑河流域和渭河流域);(2)不同土地覆盖类型面积和单位面积NPP值,是决定3个流域植被NPP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黑河流域植被NPP贡献最大的是草地和未利用地,而渭河流域和长江下游流域NPP总量最大的是草地和农田;(3)不同流域植被NPP空间分布随高程和坡度变化的规律不同,但其随年均气温和降水的升高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4)渭河流域植被NPP受气象因子交互作用强,长江下游流域植被NPP受地形因子交互作用强,而黑河流域植被NPP受二者的影响相近。研究结果识别不同气候区植被NPP变化的主控因素和精确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治国  
论文综述了近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和湖泊变化研究取得的成果,并特别着重于冰川和湖泊变化的相互关系论述。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冰川以退缩为主,湖泊水量以增加为主。论文一方面对青藏高原冰川末端退缩、冰川面积和冰川储量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冰川变化的时空特征;另一方面从湖泊面积和水位与水量变化探讨了湖泊变化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冰川退缩的幅度总体上呈从青藏高原外缘向内陆呈减小的变化态势,受冰川融水补给比较大的湖泊近期面积扩张、水位上升明显。最后指出了青藏高原冰川、湖泊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璞玉  李忠勤  高闻宇  颜东海  白金中  李开明  王林  
本文运用RS和GIS,基于航空相片、地形图和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近50a来黑河流域冰川资源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950s/1970s-2003年,该流域的335条冰川总面积缩小了29.6%,平均每条冰川缩小0.10km2,冰川末端平均后退258m,退缩比率达31.0%,且黑河干流以西的冰川面积缩小及末端退缩幅度均强于干流以东。分析认为,气温显著升高是黑河流域冰川快速萎缩的主导因素。与我国西部其它地区冰川变化相比,黑河流域冰川面积缩小幅度明显较大,且祁连山东、中、西段冰川变化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这是区域气候差异、冰川规模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程建刚  解明恩  
利用云南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云南气候变化特征及强降水极端天气和高温干旱事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以云南香格里拉、西双版纳、昆明地区为代表,分析了区域气象要素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云南近50年气温变化与全球、北半球、中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气温变化幅度略大于全球,弱于北半球和全国变化。云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增暖现象,以90年代后期增温最明显,1986年以来出现13年暖冬,大部分地区冬春季降霜日数减少。随气候变暖,香格里拉地区降雪日数呈下降趋势,西双版纳地区雾日明显减少,全省降雨日数逐渐减少,大雨频率变化不大,暴雨、大暴雨频率上升,高温干旱事件频率增加。进入21世纪以后,云南降水减少,高温干旱事件有增强增多趋势,由2~3年一遇变为1~2年一遇。2005年春夏连旱和2006年春旱是云南近50年和2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新良  刘纪远  庄大方  曾澜  
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为林地资源的调查和时空变化分析提供了有效手段。该文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利用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中1985年、1995年和2000年3期林地类型空间分布数据,通过建立林地资源时空演变模型,对海南岛林地资源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85年~2000年15年内,海南岛林地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而且空间差异非常明显,其中最近5年林地变化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了前10年。1985年~1995年海南岛林地资源总量出现大幅度增加,尤其是有林地的增长特别明显;而1995年~2000年大量的林地转为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该时期有林地、灌木林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程建刚  王学锋  范立张  杨晓鹏  杨鹏武  
利用云南11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6年逐日平均气温求算稳定≥10℃积温,并对积温资料按年代建立与海拔、经度和纬度相关联的小网格推算模型,再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订正到0.01×0.01°网格点,得出云南5个不同年代细网格积温分布。在此基础上划分7个气候带地理分布图,并分别计算其面积。据此分析,近50年来云南气候带总体上呈现热带亚热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以北热带增加最明显,增幅达到90.2%;而南温带减少最明显,减幅为12.5%。在年代际变化上,1960-1970年表现出热带亚热带范围减小,温带范围增加;从1970年后则呈现热带亚热带范围快速增加,温带范围减小的趋势,而1990年代以来是气候带变化最大的时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晓峰  王宏志  刘洛  徐新良  
大豆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兼油料作物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大豆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化给大豆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其中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本文以2010年中国耕地空间分布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在1961-2010年的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数据基础上,采用GAEZ模型,综合考虑光、温、水、CO2浓度、病虫害、农业气候限制、土壤、地形等因素,估算了中国大豆生产潜力,进而分析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大豆生产潜力呈现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增加的趋势。东北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是大豆高产区。2近50年来,中国大豆适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而大豆平均生产潜力却持续下降,大豆生产潜力总量先降后增。3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东北平原区大豆生产潜力总量居全国第一,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分别居第二、三位。本文揭示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对合理安排大豆种植布局,高效利用气候和土地资源,实现大豆稳产高产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新良  曾澜  庄大方  
本文根据建国以来海南岛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政策演变历程 ,研究了海南岛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社会经济数据和资源环境数据的综合分析 ,将海南岛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划分为三个不同特点的阶段 ,并分别阐述了这三个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的不同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变化的影响过程。本文对于评价建国 5 0年来海南岛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彩红  朱西德  白彦芳  
利用1961年-2009年黄河上游唐乃亥水文站水文资料及同期该流域气象资料,研究黄河源区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预测模型,并根据气候模式输出数据,经降尺度处理生成的未来气候情景,对未来黄河源区流量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近49a间,源区气温呈波动上升态势;蒸发量显著增大,年均降水量没有出现明显的趋势性变化,但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振荡。源区流量的变化与降水量、气温及蒸发的变化相关关系显著,近49a年来,由于气温的持续上升导致径流蒸散发损耗超过降水量的补给,源区流量总体呈减少趋势。预测未来两个时期2020s、2050s,源区年平均流量分别为593.61m3/s和525.11m3/s,较气候标准期19...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凌霜  赵景波  
通过对中国西北典型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和半荒漠区4个不同气候区1951—2015年降水和气温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处理,分析研究区1951年以来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并对其进行M-K突变检验,总结ENSO事件对气候与旱涝灾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4个气候区降水量逐年变化幅度差异明显,半干旱区为变化幅度最小区域,半湿润区和干旱区变化幅度最大但出现降低的趋势,而半荒漠区则是降水量增长最明显的区域;降水的集中度由东往西变化逐渐增大,东部比西部滞后5 d左右。2 4个气候区气温上升幅度存在差异,半湿润区气温上升幅度最大,干旱区气温上升幅度最小。3 El NiO事件使4个气候区发生不同程度的降水减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丁尚  郭浩浩  宋晨阳  刁晓平  赵洪伟  
【目的】通过对1987—2016年海南岛农牧生产体系磷元素流动时空特征及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其流动过程和规律,探讨农牧生产体系磷素的优化管理途径,为海南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基于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NUFER),通过统计数据、文献检索、实地调研,并结合Origin等软件,定量计算海南岛农牧生产体系的磷素输入、输出、利用率及其环境效应,并通过情景分析探索海南岛农牧生产体系磷素的可持续利用途径。【结果】30年间海南岛农田生产子系统磷素总投入量从21.34 Gg增至81.19 Gg,总输出量由6.20 Gg增至18.20 Gg,化肥作为该系统磷素主要来源,输入量由19.01 Gg增至79.23 Gg,作物产品作为农田磷素主要输出项,30年间由5.25 Gg增至15.48 Gg。动物生产子系统磷素总输入量由11.40 Gg增至15.31 Gg,总输出量由9.63 Gg增至11.90 Gg,其中外源饲料磷素输入量由1987年的10.97 Gg增至2016年的14.77 Gg,动物产品输出量30年间增长了4.95 Gg。秸秆还田量和作物饲用量分别增加了0.37和0.26 kg·hm~(-2),粪尿还田量则减少了0.80 kg·hm~(-2)。空间分布上,澄迈、定安等地30年来磷素输入和输出量较高,五指山、琼中等地较低。就磷素损失情况来看,1987—2016年,海南岛单位耕地面积土壤磷盈余量由35.00 kg·hm~(-2)增至147.40 kg·hm~(-2),2016年土壤磷素盈余量较大的是琼海、澄迈、保亭和临高,分别为372.79、279.82、194.14和181.09 kg·hm~(-2)。磷的其他损失途径为土壤侵蚀、径流和淋洗,损失量在1.21—5.85 kg·hm~(-2)。畜禽粪便单位耕地面积承载量维持在3.83—5.77 kg·hm~(-2)。30年来,磷素利用率增长缓慢,其中农田生产子系统磷素利用率由13.01%增至13.86%,动物生产子系统磷素利用率由4.78%增至7.62%,农牧结合体系磷素利用率由10.78%增至13.09%。情景分析结果显示,保证农牧生产体系各子系统间的协调稳定发展以及通过科学的养分管理方式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对促进海南岛农牧业发展意义重大。【结论】受农牧生产体系规模、区域发展以及管理方式等因素影响,海南岛农牧生产体系环境损失情况严重,磷素利用率较低,体系出现了较严重的分离。因此,在海南岛未来的农牧生产中,应优化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如控制磷素的过量输入,减少粪尿的直接排放,提高秸秆和粪尿循环利用率。同时也应促进农田生产子系统与动物生产子系统间的协调关系,走农牧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