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78)
2023(9598)
2022(8059)
2021(7901)
2020(6589)
2019(15349)
2018(14962)
2017(28236)
2016(14779)
2015(16814)
2014(16148)
2013(15904)
2012(14522)
2011(12928)
2010(12195)
2009(10991)
2008(10296)
2007(7954)
2006(6482)
2005(5472)
作者
(38618)
(32684)
(32265)
(30843)
(20652)
(15552)
(14744)
(12852)
(12587)
(11103)
(11081)
(10965)
(10167)
(10057)
(10015)
(9888)
(9684)
(9280)
(9251)
(9232)
(7891)
(7713)
(7638)
(7396)
(7355)
(7324)
(6960)
(6675)
(6412)
(6291)
学科
(63621)
经济(63559)
管理(39286)
(37455)
方法(33217)
数学(30763)
数学方法(30412)
(29616)
企业(29616)
中国(18833)
(15964)
(14894)
(13886)
贸易(13879)
(13656)
业经(11680)
(10741)
农业(10591)
(9891)
环境(9754)
地方(9313)
(9143)
财务(9108)
财务管理(9089)
技术(8987)
(8708)
(8662)
企业财务(8660)
银行(8640)
(8619)
机构
大学(202381)
学院(199267)
(93277)
经济(92051)
管理(80592)
理学(71220)
理学院(70472)
研究(69501)
管理学(69334)
管理学院(68954)
中国(53500)
(41688)
科学(40107)
(38758)
(32863)
财经(32510)
中心(31926)
经济学(30679)
研究所(30454)
(30276)
(29742)
业大(28203)
经济学院(27828)
北京(25946)
(25646)
财经大学(24894)
(24714)
(24336)
师范(24098)
农业(23420)
基金
项目(146989)
科学(118597)
基金(112668)
研究(105905)
(99164)
国家(98481)
科学基金(85486)
社会(71052)
社会科(67633)
社会科学(67621)
基金项目(59396)
自然(55435)
自然科(54247)
自然科学(54234)
自然科学基金(53290)
(52807)
教育(48217)
(46231)
资助(46057)
编号(39841)
(34588)
重点(33434)
国家社会(31619)
(31418)
(31043)
成果(30219)
教育部(30180)
创新(29245)
中国(29239)
科研(28949)
期刊
(87923)
经济(87923)
研究(55866)
中国(33628)
科学(29571)
学报(29526)
(29115)
管理(29076)
(25689)
大学(23306)
学学(22090)
农业(18112)
技术(17576)
财经(16118)
经济研究(15768)
(15585)
金融(15585)
教育(15040)
(13976)
业经(12172)
问题(12016)
(11858)
世界(11154)
(11063)
资源(10752)
国际(10502)
统计(9968)
技术经济(9817)
(8742)
科技(8712)
共检索到2776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姚晓军  刘时银  郭万钦  怀保娟  孙美平  许君利  
利用"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最新冰川编目成果和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结果,对中国阿尔泰山冰川近50 a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0至2009年期间,中国阿尔泰山地区冰川普遍退缩,冰川数量、面积与冰储量分别减少116条、104.61 km2和6.19 km3。与中国其他山系冰川变化相比,阿尔泰山冰川面积年平均减少率最大,是冰川退缩最强烈的地区。阿尔泰山冰川在各个朝向均呈退缩趋势,其中朝北向冰川条数与面积减少大于其他朝向,朝西向冰川变化最小。2 400~2 600 m、2 600~2 800 m和3 000~3 200 m三个海拔区间冰川条数和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其中2 600~2 800 ...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龙  姚晓军  刘时银  卜亚平  宫鹏  李晓锋  
冰川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境内重要的水资源,对该区农业建设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基于修订后的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和最新发布的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境内冰川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境内现有冰川22523条,面积25516.80 km2,冰储量约2592.85 km3,分别占我国冰川相应总量的46.37%、49.22%和57.39%,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冰川储量最为丰富,共计2366.25 km3。(2)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境内冰川以面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治国  
论文综述了近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和湖泊变化研究取得的成果,并特别着重于冰川和湖泊变化的相互关系论述。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冰川以退缩为主,湖泊水量以增加为主。论文一方面对青藏高原冰川末端退缩、冰川面积和冰川储量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冰川变化的时空特征;另一方面从湖泊面积和水位与水量变化探讨了湖泊变化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冰川退缩的幅度总体上呈从青藏高原外缘向内陆呈减小的变化态势,受冰川融水补给比较大的湖泊近期面积扩张、水位上升明显。最后指出了青藏高原冰川、湖泊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段建平  王丽丽  任贾文  李论  
冰川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产物,也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近百年来我国冰川消融强烈,以退缩为主。本文对近百年来我国冰川末端退缩、物质平衡变化和冰川面积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探讨了我国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我国冰川末端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在时间上要滞后10~20年,冰川末端退缩、物质平衡变化和面积变化的幅度在青藏高原边缘和周边地区要大于高原内部,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也由内部向边缘增强。最后指出了我国冰川变化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旖轩  王全权  
冰川被誉为高山"固体水库",虽然仅覆盖陆地11%的面积,却存储着世界75%的淡水资源。中国西部的地形及严酷寒冷的环境为山地冰川的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我国成为中低纬度地区山岳冰川最多的国家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2014年12月23日,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中显示,我国现有冰川46 337条,面积达51 840平方公里,与第一次冰川编目的数据相比,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毅  杨太保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变暖加剧,中国冰川普遍发生了退缩,对局地人民生活、生存环境及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位于西北干旱区的博格达峰地区尤为突出。本文首先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和小波变换等方法对研究区周边气温、降水进行研究,同时应用Landsat 1-4、5、7MSS、TM/ETM+影像分析1972-2013年博格达峰区冰川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系统探讨冰川变化与该区气候变化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60-2013年研究区气温、降水变化倾向分别为0.19oC/10 a和12.4 mm/10 a;年平均气温在1990年前后存在显著突变,年降水量在1985年前后存在突变。气温主要表现为8~10 a的周期,降水周期性较差。目前处于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期;21972-2013年冰川面积减少46.71±1.32 km2,年均退缩率为0.66%±0.02%,冰川退缩趋势明显。其中1972-1990年,冰川年均退缩率为0.44%±0.03%;近20年来冰川退缩加剧,年均退缩率达到0.78%±0.09%;3通过分形理论对研究区冰川空间结构特征分析表明,预计未来冰川消融率将趋于稳定,但仍处于较高状态;4对比中国西部各地区冰川的变化,发现该地区冰川退缩和其他区域退缩速率相吻合;51990年之前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变化受温度和降水共同控制,1990年之后冰川退缩主要由气温上升引起。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璞玉  李忠勤  高闻宇  颜东海  白金中  李开明  王林  
本文运用RS和GIS,基于航空相片、地形图和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近50a来黑河流域冰川资源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950s/1970s-2003年,该流域的335条冰川总面积缩小了29.6%,平均每条冰川缩小0.10km2,冰川末端平均后退258m,退缩比率达31.0%,且黑河干流以西的冰川面积缩小及末端退缩幅度均强于干流以东。分析认为,气温显著升高是黑河流域冰川快速萎缩的主导因素。与我国西部其它地区冰川变化相比,黑河流域冰川面积缩小幅度明显较大,且祁连山东、中、西段冰川变化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这是区域气候差异、冰川规模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治国  姚檀栋  田立德  
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其变化不仅对高山及周边地区水资源有重要影响,而且还是影响海平面上升的重要因素,从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论文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讨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国内的研究范围与深入程度与国外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冰川融化对水资源影响的作用过程与机理研究很少,预测模型在种类、概念框架及技术手段等方面发展滞后。未来西部冰川水资源变化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影响是西部大开发必须考虑的内容,因此急需加强相关监测与研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金姗姗  张永红  吴宏安  
在近几十年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地球上的冰川迅速消融,我国的山地冰川也发生了剧烈变化。山地冰川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地球的生态环境及人类的生活环境,因此对山地冰川的变化进行监测至关重要。各拉丹东冰川的伸缩变化非常明显地揭示了当地乃至青藏高原和全球气候的变迁,极具科研价值。论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同时结合所学知识,采用多达5个时相的陆地资源卫星以及中国冰川目录等有效资料,利用冰雪指数和监督分类方法提取冰川信息,对提取的冰川范围利用空间分析技术进行冰川变化监测。统计分析1973—1986、1986—1992、1992—2004、2004—2009年4个时间段以及1973—2009年整个36 a间的冰川...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炎强  赵军  李忠勤  张明军  
利用1977年MSS和1989年、1998年、2006年TM及2017年OLI/TIRS遥感影像资料,通过目视解译和GIS技术,提取萨吾尔山地区五个时期的冰川信息,同时对研究区周边气温降水的趋势性和周期性进行分析,探讨该地区最近40年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1)1977-2017年,研究区冰川总面积减小了10.51 km2,退缩45.72%,退缩速率为1.14%·a-1,且冰川处于加速退缩阶段;(2)冰川规模越小,退缩越快;(3)南坡退缩速度最快,东南坡和西南坡次之,东北坡退缩最慢,冰川退缩率在5°~40°坡度大体呈现随坡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4)研究区正处于气温上升期,降水增加期,降水量增加幅度不能弥补由气温升高造成的冰川消融,引起冰川退缩速率不断加快;(5)与其他因素主导区域的冰川相比,研究区冰川退缩率较高,面积较小的冰川占比较多是形成这一结果的另一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薛雨昂  井哲帆  康世昌  
近年来,无人机技术发展迅速。无人机的灵活、便携、超高分辨率等特性使其在冰川变化监测上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论文以青藏高原腹地的唐古拉山小冬克玛底冰川为例,首次在海拔5400 m以上的地区开展了无人机航测,通过非冰川区的基岩对2019年7月20日、2019年9月27日和2020年7月16日3期航测产品进行相对校正,分析了小冬克玛底冰川在物质平衡年和消融期内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讨论了无人机在冰川区观测时所遇到的问题及其优势,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利用无人机技术能够实现冰川在消融期内的末端、面积以及高程变化监测,并对冰川的细部特征进行分析,适合于小区域单条冰川的变化监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建平  丁永建  刘时银  鲁安新  陈仁升  
以位于青藏高原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地区和黄河源区的阿尼玛卿山地区冰川为例,利用两期遥感影像资料(长江源为1969年和2000年,黄河源为1966年和2000年),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析研究区典型冰川作用区小冰期(LIA)、1969年(1966年)和2000年的冰川范围变化、冰川进退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由点到面的研究方法,外推整个长江和黄河源区近几十年来的冰川变化情况,并以沱沱河流域为例,分析了冰川变化对河川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1969~2000年冰川总面积减少了1.7%,而黄河源阿尼玛卿山地区冰川面积减少是长江源区的10倍,同期,长江源区冰川末端的最大退缩速率为每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威  李亚鹏  柴乐  唐倩玉  葛润泽  麻浩男  
念青唐古拉山作为青藏高原东南缘重要山古冰川分布区,受季风影响,各区域冰川变化特征差异明显。论文通过Landsat TM/ETM+/OLI资料、ASRTMGDEM与气象数据,采用比值—阈值法、目视解译和VOLTA模型,结合实地考察,对1990—2020年间念青唐古拉山中段北坡边坝地区现代冰川进退状况、面积变化、冰储量变化以及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响应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1990—2020年5条冰川(玉贡拉冰川、玛拉波冰川、祥格拉冰川、孔嘎冰川、贡日—庚东冰川)末端高程逐渐升高,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30.38 km2和4.64 km~3,总体缩减并呈现加速趋势。(2)冰川冰储量减少0.14~1.92 km~3,总体变化率为0.40%·a~(-1)。2020年上述5条冰川储量占1990年冰川储量的比例分别为0.70、0.99、0.98、0.91和0.82,显示出冰川规模越大,在短时间尺度的变化量越小。(3)气象数据分析显示,1990—2020年研究区冰川变化受气温升高主导,平均气温变化率为0.51℃。水热组合呈现温度升高—降水减少,且在最后10 a日益显著,预测未来冰川变化仍受气温控制并呈加速退缩趋势。(4)区域对比研究表明,念青唐古拉山冰川面积变化总体呈退缩状态,但各区域冰川变化特征差异明显。同时,不同研究方法对同一冰川区冰储量模拟结果相差较大,相对误差范围为34.45%~115.49%,精确的冰储量可对比研究方法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成秀  杨太保  田洪阵  
本文应用Landsat 5、7 TM、ETM+影像分析1990-2011年昆仑山西段昆仑峰区冰川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1年冰川面积减少16.83 km2,退缩率仅为0.65%,冰川退缩趋势不明显。单条冰川变化有进有退,中峰冰川末端在2002-2004年以661 m/a的速率前进,初步判定为跃动冰川。1991-1998年,崇测冰川面积增加9.47 km2,冰川末端以200 m/a的速率前进,不排除有跃动冰川的可能性。尽管近年来全球气温普遍上升,大量冰川处于退缩状态,但统计已有研究结果发现近50年来青藏高原存在冰川长度、面积增加,冰川物质平衡为正的现象,表现出冰川对气候变化复杂的反馈机制。通过分析气象站点和冰芯资料,研究区周边地区气温上升、降水量缓慢增加可能是冰川微弱退缩的原因之一;增强的西风环流带来更多的降水、研究区以极大陆型大规模冰川为主,也可能是冰川退缩幅度较小的原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鞠远江,刘耕年,张晓咏,傅海荣,魏遐,崔之久  
在总结前人确定山地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的各种方法基础上,对利用山地冰川物质平衡线进行古气候恢复的方法进行探讨。以我国乌鲁木齐河流域一号冰川为例,运用侧碛垄最大高度法确定了小冰期第二次冰进时冰川的平衡线高度,依靠1960年代以来该冰川所积累的大量观测资料,建立和完善现代冰川平衡线高度与气候统计关系公式,并通过变化应用到该冰川小冰期第二次冰进。给出了该次冰进时气候的半定量推算结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