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70)
- 2023(9062)
- 2022(7447)
- 2021(6700)
- 2020(5330)
- 2019(11300)
- 2018(10868)
- 2017(19928)
- 2016(10989)
- 2015(11778)
- 2014(11464)
- 2013(11184)
- 2012(10259)
- 2011(9323)
- 2010(8932)
- 2009(7911)
- 2008(7572)
- 2007(6588)
- 2006(5560)
- 2005(4762)
- 学科
- 济(47590)
- 经济(47551)
- 管理(32653)
- 业(31674)
- 企(24334)
- 企业(24334)
- 方法(19688)
- 数学(17948)
- 数学方法(17819)
- 技术(13922)
- 地方(13036)
- 农(12976)
- 学(12076)
- 中国(10966)
- 财(10008)
- 业经(9807)
- 环境(9618)
- 农业(9603)
- 贸(9114)
- 贸易(9113)
- 易(8856)
- 技术管理(8265)
- 地方经济(8141)
- 划(6635)
- 产业(6487)
- 务(6061)
- 财务(6052)
- 财务管理(6046)
- 和(5978)
- 资源(5949)
- 机构
- 学院(159827)
- 大学(158417)
- 济(63688)
- 经济(62548)
- 研究(59792)
- 管理(59345)
- 理学(52642)
- 理学院(51890)
- 管理学(50881)
- 管理学院(50599)
- 科学(43026)
- 中国(42218)
- 农(37819)
- 京(33605)
- 所(32570)
- 业大(31847)
- 研究所(30668)
- 农业(30492)
- 中心(26512)
- 财(24387)
- 江(22452)
- 院(22183)
- 范(21026)
- 师范(20637)
- 农业大学(20566)
- 北京(20458)
- 财经(20388)
- 科学院(20019)
- 省(19960)
- 经济学(19461)
- 基金
- 项目(123145)
- 科学(96986)
- 基金(90311)
- 家(84384)
- 国家(83768)
- 研究(79875)
- 科学基金(69957)
- 社会(52233)
- 社会科(49746)
- 社会科学(49732)
- 省(49219)
- 基金项目(49002)
- 自然(48479)
- 自然科(47378)
- 自然科学(47363)
- 自然科学基金(46489)
- 划(42568)
- 教育(34770)
- 资助(34747)
- 编号(29097)
- 重点(29077)
- 发(27847)
- 计划(26801)
- 创(26514)
- 部(25781)
- 创新(25074)
- 科技(24570)
- 科研(24387)
- 国家社会(22654)
- 业(22150)
共检索到2182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建军 罗格平 丁建丽 许文强 郑拴丽
分析绿洲人工灌排技术发展和耕地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对研究干旱区灌溉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选取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RS和GIS技术,对玛纳斯河流域1960年地形图,1976、1989、1997、2006、2013年LandSat遥感影像和历史水利工程建设分布图等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获得5期人工灌排渠系矢量图和6期土地利用分类矢量图,并计算人工灌排渠系长度指数和表征耕地格局的绿洲垦殖率、净耕地系数、周长面积比;利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干旱区绿洲人工灌排技术对耕地格局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技术应用前,玛纳斯河流域耕地分布格局由灌排渠系的空间分布决定,尤其是农渠的分布格局和长度,其与耕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渊刚 罗格平 冯异星 韩其飞 范彬彬 陈耀亮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收支的影响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重点内容之一,中国西北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尚不清楚。论文以西北干旱区流域绿洲水土开发的典范——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Bookkeeping模型,利用多期土地覆被类型图、植被和土壤碳密度历史文献及实地调查资料,开展玛纳斯河流域近50 a荒漠转变为绿洲农田和农田弃耕两种主要土地覆被变化对碳收支的影响研究。玛纳斯河流域的垦殖活动有利于碳储量的增加,在1962—2008年的46 a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流域植被碳储量增加6.34×105t,土壤碳储量增加3.14×106t,总碳储量增加3.77×106t。受土地覆被变化面积和转...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柳梅英 包安明 陈曦 刘海隆 张红利 陈晓娜
天然植被退化,部分转变为人工植被和人类聚居区是干旱区绿洲过程的重要表现之一,而目前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植被碳储量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论文尝试采用CASA模型及1976—2007年4期9月份Landsat卫星影像估算玛纳斯河流域9种植被类型的净初级生产力,并通过植物枯损模型估算了流域内植被碳密度,进而估算出流域内各类型植被碳储量,最后分析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间的转移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76—2007年间,受农作物种植结构及品种变化影响,绿洲农田植被碳密度变化较大;同期流域植被碳储量共增加了50.50×104t C,其中林地被乱砍乱伐,灌木林地、天然牧草地退化为荒草地使得流域植被碳储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祥 徐丽萍 陈月娇 李鹏辉 张茹倩
[目的]立足西北干旱区土地开垦与弃耕频繁的土地利用现象,揭示西北干旱区耕地后备资源与不稳定耕地之间的相互联系,以玛纳斯河流域为案例区进行研究,为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提供建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因子得分法与限制性因子结合法进行土地宜耕性评价,并分别给出空间利用对策。[结果]玛纳斯河流域生态敏感性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数量结构,敏感区面积较大,极敏感及一般敏感区面积都较小;玛纳斯河流域耕地后备资源综合本底条件多为“较好”及“一般”,但开发受生态敏感性影响较大;玛纳斯河流域混合型不稳定耕地及生态型不稳定耕地面积较大,分别为856.85km~(2)、820.12km~(2),可优先退耕。[结论]玛纳斯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受生态约束较大,其宜耕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不稳定耕地的生态退耕,对生态安全及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玉义 柳红东 张凤华 陈阜 赖先齐
评价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灌区灌溉技术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程度。以石河子垦区为例,着重分析不同阶段灌溉技术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根据土壤盐渍化与灌溉技术水平的关系,用类比法对灌区盐渍化耕地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预测。结果表明:在无排水条件下漫灌、畦灌等传统灌溉技术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上升,土层出现严重积盐。井灌井排技术有效地降低了地下水位,土壤明显脱盐,作物产量不断提高。目前大力推广的膜下滴灌由于其良好的节水和压盐效果,土壤中盐分含量逐年下降,随着滴灌年限的增加,土壤平均脱盐率逐渐提高;预计2010年大部分地区水资源达到合理利用后,灌区次生盐渍化耕地比例将下降到35%~40%,2020年区域水资源实现高效利用后...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莫献坤 李天宏 李振山
以西北干旱区的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熏针对区域自然地理和土地利用特点,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根据土壤水分平衡原理熏考虑研究区内降雨、径流、地下水以及灌溉等影响因子,建立土壤水分补给模型来推算土壤补给量的空间分布;分析了近40年来穴1961—2000年雪该流域土壤水分补给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流域内的土壤水分补给量与降雨量变化趋势一致,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流域内的土壤水分补给总体上较少但也存在空间差异,其中在绿洲区最高,在山地区略高于荒漠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倩 石强 刘雪 吕威 李宗阳 赵硕
【目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能反映出自然地物格局变化。通过分析10年间土地利用/覆被的变更情况,以揭示植被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利用2006、2010和2015年Landsat卫星的TM和OLI_TRIS数据,对植被覆盖区和非植被覆盖区的多种地物进行信息解译,从而分析土地利用/覆被的动态变化,探讨各类地物的转移情况,计算植被覆盖区地物的重心偏移状态。【结果】(1)2006-2010年综合动态度明显高于2010-2015年,植被覆盖区的面积有显著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动态度为5.5%,林地动态度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2)耕地与林地的相互转化很显著,耕地向非植被覆盖区的转移非常微弱,非植被覆盖区的总面积在十年间有所减少,但是林地向非植被区地物类型的转移程度略有所增加;(3)耕地的重心于2006-2010年向东南方向迁移,且偏移距离高达19.32km,林地重心的偏移逐步增加,2010-2015年林地的重心偏移最为显著,偏移距离高达15.45 km。【结论】植被覆盖区地物类型在分布上有较大程度的变化,林地逐年增加,耕地的重心偏移程度先强后弱,林地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有显著的积极效果。
关键词: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土地利用/覆被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于涛 包安明 刘铁 郭浩 郑国雄 陈桃
为揭示不同等级道路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的作用过程与机制,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选取1976年玛纳斯河流域不同等级道路为研究对象,基于1976年和2015年两期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以及景观指数,分析近40年间各等级道路缓冲区及缓冲区梯度上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近40年来玛纳斯河流域各等级道路对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显著且存在梯度效应,即距离道路越远,受各等级道路的扰动就越小;(2)各等级道路对周边整体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依次为:高速公路与国道>省道与专用道路>县道与乡道;(3)高速公路与国道、省道与专用道路、县道与乡道分别对其缓冲区范围内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最大;(4)近40年来各等级道路不同缓冲区范围内景观破碎度和异质性均有所增加,而景观蔓延度却有所降低;(5)高速公路与国道、省道与专用道路、县道与乡道分别对其两侧3600 m、600 m和300 m范围内景观的切割作用最为强烈,且距离道路越远景观形状受道路的干扰越小,景观形状越趋于规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永静 程广斌
玛纳斯河流域大规模开发引发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林木超量采伐、草场过度放牧,水源涵养功能退化;上游水资源利用率低,中游地下水超负荷运行;社会经济发展加重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草场退化、野生动物急剧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几个方面。文章分析了流域内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举措,并提出当前玛纳斯河流域综合治理应解决好加强组织管理与加大财政投入两个问题。
关键词:
玛纳斯河流域 水资源 生态环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万明 谭周令
通过对玛纳斯流域水权交易的分析,并借鉴交易的外部性理论,对玛纳斯流域水权交易的正负外部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通过东阳—义乌水权交易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了水权交易中外部性的存在性,并在结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
玛纳斯流域 水权 交易 外部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军民
水作为绿洲环境和经济建设的主要限制因素 ,直接决定着经济建设的规模、方向和水平。对水资源形成及其分布规律和生态意义的分析研究 ,对整个流域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布署都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玛纳斯河流域作为新疆干旱区典型的内陆河 ,上、中、下游及山地、绿洲、荒漠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均取决于对整个流域水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关键词:
水资源 开发 生态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中根 罗燏辀 吴梦莹 赵玲玲
针对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的迫切需求,基于39个气象站点近50 a长系列降水数据(1951—2008年),利用Copula连接函数,揭示海河流域内部南北山区与平原区之间的降水丰枯遭遇情况,为缺水的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研究表明,海河流域各区受到同一天气状况影响较大,同一水系在山区和平原区的降水同丰、同枯概率均在20%以上,其中同枯的概率更大(北部水系25%,南部水系31%);同一水系内山区丰水与平原区枯水的遭遇概率小于6%,降水丰、枯互补性较差;但不同水系之间的山区与平原区降水丰枯遭遇概率为9%。从全流域的角度,考虑南北水系之间调水,将有助于海河流域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军民
根据已有的分布式水文循环模型及水文监测资料统计分析得出,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引用水对2000m以上的山地暂无影响,但人工绿洲却在平原区水资源再生循环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人工补给已占总补给量的73.5%,人工开采已占总排泄量的41.78%,平原区水循环发生了以人工水循环为主导的二元分化。人工绿洲、天然绿洲、过渡带和荒漠间生态统一性出现无序化趋势,人工绿洲水分垂向循环加强,蒸发下渗量加大,而天然绿洲及过渡带水平方向径流通量减少,可利用生态水量大幅减少,造成绿洲-荒漠生态呈现出对抗趋势。
关键词:
水资源 二元分化 水文循环 玛纳斯河流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军民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生态耦合进化的机制和功能。用能值理论、方法计算、衡量和比较山地、绿洲、荒漠间能量流动、储存或转化的耦合机理和系统表达,为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研究提供了科学理论和方法。玛纳斯河流域能值自给率达98.06%,可更新资源能值比率65%,山地、荒漠是MODS耦合的生态支撑条件;总能值使用量仅有0.52×1023sej/a,进口能值比例仅为13.46%,能值投入率0.09,人均能值使用量仅为1.12×1010sej/a,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值使用强度仅有1.22×1011sej/a,环境负荷率仅为12.12,能值产出率1.22,资源强度较弱,环境负荷率较低,应在立足区域特色优良低能值资源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引进关键稀缺性高能值资源,加强高能值产品的反馈支持和贸易输出,在夯实生态流能值基础的同时释放能值利用及转换潜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玉义 逄焕成 陈阜 张凤华 赖先齐
从供需两方面,构建了区域灌溉水资源保证程度分析模型,利用该模型对玛纳斯河流域灌溉水资源保证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现状年玛纳斯河流域灌溉水资源保证程度为79.21%,各灌区存在较大的差异,下野地、莫索湾、金安、玛纳斯等灌区灌溉水资源保证程度较低,分别为69.09%、78.76%、78.25%、71.24%,明显处于亏缺状态,而石河子灌区达115.06%,处于相对盈余状态。在各灌区灌溉总面积维持现有数量以及保证灌区水资源安全的前提下,随着加大部分灌区(金安、玛纳斯和石河子灌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发展高新节水技术以及调整种植结构,近期流域灌溉水资源保证程度总体可接近100%,但流域内除石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