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91)
2023(9487)
2022(8146)
2021(7853)
2020(6295)
2019(14226)
2018(13580)
2017(24724)
2016(13600)
2015(14983)
2014(15010)
2013(14531)
2012(13705)
2011(12769)
2010(12946)
2009(11939)
2008(11765)
2007(10156)
2006(9436)
2005(8684)
作者
(40261)
(33726)
(33411)
(31983)
(21241)
(16124)
(15241)
(13036)
(12772)
(12107)
(11503)
(11331)
(10877)
(10743)
(10724)
(10435)
(10028)
(9964)
(9705)
(9585)
(8455)
(8452)
(8127)
(7734)
(7663)
(7539)
(7470)
(7462)
(6800)
(6766)
学科
(54700)
经济(54660)
管理(38661)
(31812)
(24884)
企业(24884)
地方(17866)
方法(17783)
环境(17275)
(17027)
中国(16228)
数学(15253)
(15010)
数学方法(14974)
(13353)
业经(11736)
农业(11188)
(10473)
(10232)
地方经济(10100)
(9991)
贸易(9984)
(9956)
(9753)
(9650)
(8859)
银行(8833)
资源(8777)
(8762)
金融(8761)
机构
学院(189306)
大学(185811)
(76277)
经济(74456)
研究(74440)
管理(69235)
理学(58682)
理学院(57860)
中国(57584)
管理学(56694)
管理学院(56332)
科学(47963)
(40666)
(38846)
(36283)
研究所(35480)
中心(34431)
(33680)
(30855)
(28239)
师范(27993)
(27973)
业大(27950)
财经(27081)
北京(26203)
农业(26164)
(24527)
(24165)
(23529)
科学院(22861)
基金
项目(129456)
科学(102646)
研究(94035)
基金(92850)
(82751)
国家(82106)
科学基金(69393)
社会(58912)
社会科(55772)
社会科学(55759)
(51840)
基金项目(49006)
自然(45421)
自然科(44139)
自然科学(44126)
(44120)
自然科学基金(43264)
教育(41394)
编号(38086)
资助(37245)
重点(30875)
成果(30732)
(30373)
课题(27466)
(27443)
(26191)
科研(24692)
创新(24619)
国家社会(24285)
计划(24226)
期刊
(91184)
经济(91184)
研究(58406)
中国(41759)
学报(30512)
(29769)
科学(29435)
(26010)
管理(24791)
大学(22411)
教育(21463)
学学(21136)
农业(20704)
(19750)
金融(19750)
技术(15389)
业经(14743)
经济研究(14210)
资源(14018)
财经(12117)
(11512)
问题(10718)
(10517)
(10428)
国际(9495)
科技(9481)
图书(9147)
(9042)
理论(8571)
现代(8461)
共检索到3007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根绪  程国栋  沈永平  
近50年来,河西走廊地区在人类活动强烈作用和区域气候变化双重驱动下,区域水文与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①区域出山径流过程表现为走廊东段的石羊河流域出山流量多年变化呈显著减少趋势,河西走廊中、西段的黑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年均出山流量则呈现递增趋势,但下游河流水量锐减并呈现明显的人为水文过程特征,水体盐化和污染趋势加剧,其中Ⅳ~Ⅴ级污染河道长度达到208km。②南部祁连山区森林面积减少约16.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有所恢复;北部天然荒漠森林则持续衰退,天然林加速消亡,仅额济纳和民勤两地减少林地34.31×104hm2。草地生态呈现以面积减少、草地荒漠化和载畜能力降低等为特征的持续退化趋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丁宏伟  张荷生  
利用不同时期出山地表水资源和相应的地下水均衡计算结果,分析对比了近50年来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山地表水资源年际变化相对比较稳定。与此同时,随着中游地区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水利化程度的日臻完善,地下水补给量逐步减少,由1955年的62.413×108m3减少到1999年的55.514×108m3,减少了6.899×108m3。由此引起了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泉水资源大幅度削减、地下水开采规模和开采量逐年扩大、进入下游的地表水不断减少、水质恶化等水文地质问题。伴随着水资源利用分布格局的改变,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体系不断演变并趋于恶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艳艳  张多勇  张耀宗  王国强  
河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风电基地,研究河西地区风速、有效风速时数、有效风能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可为风能资源的开发提供基础参考。文章基于1958~2012年河西地区13个气象站月、日值平均风速,月平均(最低、最高)气温数据,采用M-K非参数检验法、IDW插值法等对近55年风能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西地区年平均风速自西向东递减(-1.25~-7.04);各季风速减幅春季>夏季>冬季>秋季,不同站点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各月平均风速4月最大(3.5M/s),除乌鞘岭、马鬃山外,各站均呈减小趋势;有效风速时数分布高海拔地区>走廊西部>走廊东部>走廊中部,年、季节有效风速时数以减少趋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平  刘普幸  
瓜州绿洲属于国家级极端干旱荒漠自然保护区,光热资源丰富,但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等问题严重。以1991-2007年瓜州县统计数据为基础,从自然资源状况、环境压力、社会经济状况三方面建立瓜州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用变异系数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数学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瓜州绿洲生态系统处于Ⅲ级,即潜在不稳定状态。并认为水资源需求压力大、气候极端干旱、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及城镇化水平低是造成研究区生态系统潜在不稳定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瓜州绿洲生态风险防御的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杜俊平  陈年来  叶得明  
[目的]对水资源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能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协同理论对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相互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区域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评价法测算了两者综合水平,对河西走廊地区20032013年两者的协调发展进行考察和测评。[结果]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历了低度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等4个阶段,呈上升态势;该区域的区域经济系统综合水平从2003年的0.051增加到2013年的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杜俊平  陈年来  叶得明  
[目的]对水资源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能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协同理论对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相互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区域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评价法测算了两者综合水平,对河西走廊地区2003~2013年两者的协调发展进行考察和测评。[结果]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历了低度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等4个阶段,呈上升态势;该区域的区域经济系统综合水平从2003年的0.051增加到2013年的0.943,呈现稳定的上升态势,对两者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然而水资源综合水平仅在0.403~0.650之间波动,总体水平较低,水资源对两者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分有限;水资源与区域经济综合水平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表现出非同步性;从空间特征来看,该区域内各市之间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地区差异十分明显。[结论]河西走廊地区总体上水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度高于协调发展度,协调发展度呈现出从低度失调到中级协调的上升态势,但协调发展度总体水平偏低。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蒙吉军  李正国  吴秀芹  
目前,人类面临的许多环境问题都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有关。利用1995和2000年两个时期的Landsat5的4、3、2(RGB)波段合成影像的解译结果,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全国1∶100000土地资源利用分类系统,基于GIS软件平台ArcInfo7.1中文版对河西走廊近5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5年来,河西走廊发生了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变化:①土地利用类型斑块数量和总边缘长度基本呈增加之势,表明研究区内景观的破碎程度增加;②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有明显增加,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都呈减少趋势,反映出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③土地利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玲萍  陈雷  王荣喆  殷玉春  
本文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2011年冬季的逐日降雪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Morlet小波和Mann-Kendall法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冬季降雪的气候变化特征,最后利用1982-2012年NCEP时间间隔为6h的1°×1°格点资料研究该地冬季降雪的环流特征以及用相关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冬季降雪的大气环流。其结果表明:由于受海拔高度、地理位置以及天气系统的影响,河西走廊东部降雪日数和降雪量总体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河西走廊东部冬季降雪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夜间雪量大于白天,降雪日数北部平原区的峰值主要出现在1月份,而南部山区的峰值主要出现在2月份。河西走廊东部冬季降雪日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玲萍  陈雷  罗小玲  王荣喆  
本文结合河西走廊东部地区降水特点,定义该地区大到暴雨的概念。然后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年-2012年5月-9月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最后利用1990年-2012年NCEP时间间隔为6h的1°×1°格点资料研究该地大到暴雨的环流特征。其结果表明:由于受海拔高度、地理位置以及影响系统的影响,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日数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而暴雨强度由于暴雨的局地性以及测站布点稀少等原因,最大中心出现在了凉州,最小出现在乌鞘岭。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具有单站暴雨多,成片的、大范围的暴雨较少,局地性强,且具有夜发性的特点,都出现在5月-9月,主要集中...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金荣  谢晓蓉  
概述了河西走廊蔬菜产区的基本情况和生态环境状况 ,分析了河西走廊菜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菜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月文  
通过解析生态环境及生态地域民居现状,追溯基础生态用材与建筑之间的来源联系,正确认识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与地域建筑之间的起始因果;通过大量地域生态建筑元素的溯源,认知创新与转变之间存在的合理化因素,转变河西本土建筑设计符号语言的创新契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亮晶  曹瑾  
区域旅游合作是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实践形式,探究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的现实基础、绩效状况并审视其一体化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甘肃河西走廊为研究区域,利用构建的模型并对其旅游合作绩效水平与发展程度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是一个天然具备一体化合作现实基础的文化生态旅游区;河西五市间的旅游合作较好地促进了区域旅游经济协同发展;河西走廊区域旅游合作绩效水平相对较低,其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还处在合作启动实施阶段。本文针对阻碍区域内产业要素优化配置的主要因素,提出推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对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龙爱华  徐中民  程国栋  樊胜岳  
本文分析了河西走廊绿州城市化现状 ,认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是河西走廊绿洲城市化的主要限制因素 ,指出河西绿洲加速城市化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系统规划城市建设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节水建设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鲍超  方创琳  柳文华  
在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短缺的水资源条件约束下,促进水资源农转非是适应西北干旱区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迫切需要。论文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针对张掖市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低、第二三产业用水比重低、用水经济效益低、社会经济用水总量受限等问题,设计了城乡用水联动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生态环境约束下干旱区城乡用水联动的5种主要模式,即:退耕稳粮给水模式、农业科技进步供水模式、农业产业化促水流转模式、城市中水农用模式、水资源农转非补偿模式。通过5种模式的联合运用,旨在为张掖市及西北干旱区创新水资源管理并促进城乡协调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艳荣  李向勇  
通过在河西走廊典型农作物种植区进行农户问卷调查,对河西走廊农业综合开发中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成本构成以及不同种植区域农业生产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收益与间接收益进行了分析,表明河西走廊农业综合开发的实施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益,效果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