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48)
2023(7646)
2022(6638)
2021(6276)
2020(4983)
2019(11513)
2018(10729)
2017(19126)
2016(10627)
2015(11519)
2014(10992)
2013(10873)
2012(10226)
2011(9247)
2010(9009)
2009(8343)
2008(7975)
2007(6438)
2006(5702)
2005(5069)
作者
(32774)
(27601)
(27577)
(25960)
(17217)
(13540)
(12229)
(10826)
(10426)
(9609)
(9430)
(9142)
(8738)
(8517)
(8500)
(8417)
(8342)
(7996)
(7957)
(7651)
(7098)
(6601)
(6532)
(6244)
(6228)
(6165)
(6053)
(5988)
(5566)
(5545)
学科
(43373)
经济(43334)
管理(29492)
(27258)
(19992)
企业(19992)
方法(17616)
数学(15847)
数学方法(15721)
(14143)
地方(13187)
环境(12650)
中国(11691)
(10940)
(10808)
农业(9963)
(9441)
贸易(9436)
(9143)
业经(9107)
(8046)
地方经济(6863)
技术(6482)
(6418)
(6171)
财务(6170)
财务管理(6161)
(6141)
(5919)
金融(5918)
机构
大学(146789)
学院(146696)
(60798)
经济(59842)
研究(56427)
管理(54518)
理学(48056)
理学院(47380)
管理学(46502)
管理学院(46262)
中国(41058)
科学(38123)
(34787)
(30336)
(29972)
业大(27942)
研究所(27940)
农业(27939)
中心(25777)
(25007)
财经(20112)
(20096)
(20056)
(19846)
师范(19726)
(18828)
农业大学(18696)
北京(18630)
科学院(18518)
经济学(18498)
基金
项目(110250)
科学(86040)
基金(81230)
(74887)
国家(74290)
研究(72575)
科学基金(62083)
社会(48091)
社会科(45562)
社会科学(45547)
基金项目(44476)
(43663)
自然(42373)
自然科(41331)
自然科学(41316)
自然科学基金(40567)
(36927)
教育(31568)
资助(31257)
编号(26542)
重点(25960)
(24613)
(23454)
(22967)
计划(22935)
科研(21923)
创新(21585)
国家社会(20725)
科技(20428)
(19977)
期刊
(62181)
经济(62181)
研究(39410)
学报(32690)
(30684)
中国(29252)
科学(27685)
大学(23277)
学学(22342)
农业(20787)
(18609)
管理(17044)
(11831)
(11097)
金融(11097)
资源(10909)
经济研究(10839)
教育(10559)
业经(10202)
财经(9502)
技术(9391)
业大(9183)
(9019)
科技(8390)
问题(8216)
(8138)
农业大学(7801)
(7710)
国际(7170)
商业(6539)
共检索到2147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昌峰  高俊峰  张鸿辉  
以四湖地区为研究区,分析了近50年来区域河湖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农业生产、工业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人口增长与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因素对河湖环境演变的影响。得出:近50年来人类活动对河湖环境演变的影响逐渐加强,自然的影响因子退居次要的位置;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四湖地区的水系结构,破坏了水域与周边环境协调的格局,促使河湖环境演变并产生功能失调,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围垦和技术性蚕食是该区水系格局改变的主要原因;人口快速增长给四湖地区资源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导致河湖环境恶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涛  
南通地区近7 000 a来环境演变研究对整体区域规划、资源合理利用、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整理,研究了南通地区近7 000 a以来的成陆过程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着重以下几个方面:(1)河流挟沙等作用对成陆过程的影响;(2)黄海波流对成陆过程的影响;(3)人类活动在促进成陆过程中的作用;(4)三者共同作用下的南通地区成陆过程。以定性分析为主,对于具体的成陆范围需要借助于更详细的钻孔资料。最后提出量化南通地区成陆过程的研究方案:收集南通地区已有的钻孔资料,利用插值算法及钻孔不同深度范围的古地理环境状况,生成该地区不同时间阶段的成陆范围,再结合实际调查、考古资料、历史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宏兵  蔡述明  杜耘  薛怀平  魏显虎  
根据江汉平原湖区发育背景、资源环境结构和社会经济功能等方面因素,将研究区界定为湖北省境内以江汉平原为依托、海拔50 m等高线以内的所有地区。其范围在东经111°36′38.76″~116°7′52.14″、北纬29°25′59.25″~31°27′14.45″之间,按自然界线计算面积4.664万km2,按行政区统计面积为6.475万km2。运用RS/GIS技术,分析得知:近50年来,江汉湖群湖泊总数量和总面积均表现出总体下降、中间年份有波动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2000年),0.1 km2以上的湖泊总数量分别是1 309、611、612、...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志刚  
近三十年来,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相关成果,总体上来看,主要集中在两大问题上:一是考察洞庭湖区历史面貌演变过程及其原因,虽然观点纷纭各有重点,但将其看作一个动态的多种因素交织的复杂系统已逐渐成为共识;二是探讨湖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主要从堤垸兴废与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与地方社会,以及人类社会的生态应对三个层面展开具体论述。这些研究虽然有不少观点值得借鉴,但也存在着重复研究较多、观点区分度不高等问题,须继续挖掘史料、拓宽视野与加强学科交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戈丽  欧阳华  周才平  徐兴良  张宪洲  武俊喜  
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是长期适应气候变化的结果。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相应发生变化,对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分析区域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以及指导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西藏"一江两河"农区是西藏最重要的农作物集中分布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必然对该区作物和牧草的生长产生影响。本文基于"一江两河"地区主要站点的气象数据,采用平均气温、≥0℃和≥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作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指标,分析"一江两河"地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年际变化趋势及其热量资源变化在年内的分配。结果表明:①"一江两河"地区气温显著升高,增温以冬季最为明显;热...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丁宏伟  张荷生  
利用不同时期出山地表水资源和相应的地下水均衡计算结果,分析对比了近50年来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山地表水资源年际变化相对比较稳定。与此同时,随着中游地区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水利化程度的日臻完善,地下水补给量逐步减少,由1955年的62.413×108m3减少到1999年的55.514×108m3,减少了6.899×108m3。由此引起了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泉水资源大幅度削减、地下水开采规模和开采量逐年扩大、进入下游的地表水不断减少、水质恶化等水文地质问题。伴随着水资源利用分布格局的改变,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体系不断演变并趋于恶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原立峰  杨桂山  李恒鹏  张增信  
利用鄱阳湖流域16个气象站1960~2008年共49a的月降雨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函数,对该流域降雨季节变化、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分析,揭示了流域降雨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降雨序列变化的周期和突变点。研究表明:①1960~1990年,年降雨量呈明显年际和代际振荡,并无显著趋势;进入90年代以后,年降雨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尤其从2002年开始,年降雨量开始减少;②流域季节降雨和年降雨都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夏季降雨、冬季降雨和年降雨都存在18a的第一主周期;春季、冬季和年降雨存在6a次主周期;此外,春季、秋季、冬季和年降雨均存在3a次主周期;③夏季降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班军梅  缪启龙  李雄  
通过对中国西南地区1951~2000年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西南地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年平均日最低气温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呈升温态势,在1998年达到50年来最高值;中国西南地区近50年来日最高气温呈降温态势,其年际变化大于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的下降对平均气温影响大;日最低气温总体上呈升温态势,冬季1月升温比夏季7月显著;冬季气温在80年代为暖期;夏季气温在50年代为暖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康娟  王学雷  
湿地景观空间结构研究是湿地生态研究的核心之一 ,景观功能的性质和发挥 ,影响着湿地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特征 ,进而影响湿地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运用景观的空间格局指数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 ,结合江汉平原四湖地区的湿地农业的区域特点 ,确定了四湖地区湿地景观分类系统 ,为了更好地定量分析四湖地区湿地景观格局的特点 ,我们选取了三类景观格局指数来定量描述湿地景观空间格局 ,即基本空间格局指标 (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度 )、景观空间构型指标 (聚集度、破碎化 )及斑块特征指标 (斑块分维数 ) ,比较系统地分析四湖地区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类干扰对四湖地区湿地景观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尹海霞  张勃  张建香  张调风  李小亚  靳自宝  
根据甘肃省河东地区15个气象站点50年的气象资料,利用FAOPenman-Monteith模型和所提供的作物系数计算出各站点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作物需水量,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并划分河东地区的干旱等级,分析春玉米干旱发生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在春玉米生长季内,CWDI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最大值出现在6月中下旬,且每旬的CWDI值均大于10%,即在作物整个生长季,降水都无法满足春玉米需水的要求。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频率:轻旱8%~20%;中旱7%~23%;重旱0~17%;特旱0~47%。生长季内,河东地区春玉米干旱发生程度基本由南向北递增,不同生育阶段干旱的严重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根绪  程国栋  沈永平  
近50年来,河西走廊地区在人类活动强烈作用和区域气候变化双重驱动下,区域水文与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①区域出山径流过程表现为走廊东段的石羊河流域出山流量多年变化呈显著减少趋势,河西走廊中、西段的黑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年均出山流量则呈现递增趋势,但下游河流水量锐减并呈现明显的人为水文过程特征,水体盐化和污染趋势加剧,其中Ⅳ~Ⅴ级污染河道长度达到208km。②南部祁连山区森林面积减少约16.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有所恢复;北部天然荒漠森林则持续衰退,天然林加速消亡,仅额济纳和民勤两地减少林地34.31×104hm2。草地生态呈现以面积减少、草地荒漠化和载畜能力降低等为特征的持续退化趋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范亚民  李海宇  何华春  周盛兵  
利用多期遥感影像从时间、空间和利用类型3个方面分析了近30a来太湖围湖利用及东太湖网围养殖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9~2008年,太湖围湖利用面积总计达16.004 2km2;其中1979~2001年,太湖围湖利用面积9.509 0km2,年均围湖利用面积0.432 2km2,围湖利用的主要用途为水产养殖,鱼塘用地占该段期间围湖利用面积的56.53%;2001~2008年,围湖利用面积6.495 2km2,年均围湖利用面积0.927 9km2,围堰取土用地占该段期间围湖利用面积的52.28%。1979年以来,东太湖网围养殖规模逐渐增大,1979年东太湖网围养殖面积8.343 4km2,...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任强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人口已经突破60亿,但是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减慢。许多国家已经完成了人口转变,其总和生育率在更替水平以下。与此同时,人口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死亡水平显著降低,期望寿命在不断提高。本文利用联合国人口司发布的192个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系统分析了世界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在过去50年里的演变态势、区域差异以及演变模式。结果显示世界人口期望寿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增长,有50%以上的人口或国家平均期望寿命达到了70岁。演变轨迹呈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区域发展不平衡。欠发达地区总体上较发达地区增幅大,人口比重上升幅度也很显著。人均期望寿命增幅最大的是亚洲国家,非洲国家与世界不同步,而且区域内差异较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小娟  陈娟  郑小波  韩永翔  赵天良  
利用四川省14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能见度、相对湿度、降水等观测资料,分析了四川省近50a来干能见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四川盆地霾日数和干消光系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及盆缘区域干能见度较差(12~20km),而西部高海拔山区较好(40~50km),与青藏高原接壤的地区最好(>50km)。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四川盆地的干能见度呈现明显减少趋势,而川西高原的干能见度却出现显著增加趋势;21世纪近10a来四川干能见度变化趋势趋于停止。近50a来,有54.4%台站出现干能见度减少趋势,且主要集中在盆地和攀枝花地区;另有45.6%台站干能见度有增加趋势,且多集中在高海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豪然  李跃清  
利用川渝地区1961~2006年145个台站夏季的逐日降水和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高温和严重干燥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川渝地区夏季高温日数与严重干燥事件的空间分布比较相似,除重庆东南部以外,基本呈自西向东阶梯状递增趋势,高值中心集中在重庆中部、西南部以及四川省东南部;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川渝地区大部夏季高温日数与严重干燥事件的发生频次以增长趋势为主,呈减少趋势的若干站点分布较零散,且减少趋势不显著;除小片区域以外,川渝地区大部夏季高温日数和严重干燥事件发生频次经历了"1960s→增1970s→减1980s→增1990 s→增2000~2006"的年代际变化过程;21世纪以来,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