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67)
2023(3924)
2022(3462)
2021(3435)
2020(2840)
2019(6589)
2018(6249)
2017(10513)
2016(5978)
2015(6840)
2014(6680)
2013(6780)
2012(6664)
2011(6157)
2010(5895)
2009(5383)
2008(5395)
2007(4136)
2006(3658)
2005(3325)
作者
(19320)
(16488)
(16200)
(15633)
(10426)
(8148)
(7158)
(6419)
(6376)
(5839)
(5798)
(5747)
(5349)
(5329)
(5323)
(5084)
(4840)
(4819)
(4792)
(4721)
(4133)
(4130)
(4115)
(3857)
(3807)
(3692)
(3687)
(3482)
(3470)
(3367)
学科
(24692)
经济(24682)
(12662)
管理(11900)
(10594)
方法(9513)
数学(8892)
数学方法(8820)
地方(8297)
(7436)
农业(7426)
中国(6947)
(6494)
企业(6494)
业经(5101)
环境(4493)
(4308)
(4153)
贸易(4150)
(3998)
地方经济(3664)
(3505)
(3431)
土地(3411)
资源(3336)
(3250)
金融(3249)
(3224)
税收(3210)
(3204)
机构
学院(81431)
大学(81061)
研究(38359)
(33907)
经济(33213)
中国(28111)
管理(27879)
科学(26377)
(25570)
理学(23781)
理学院(23388)
管理学(22843)
管理学院(22705)
(21583)
农业(20680)
研究所(20112)
(18508)
业大(18256)
中心(17764)
(15145)
(14121)
(13536)
(13517)
科学院(13378)
农业大学(13140)
(12257)
师范(12117)
(11118)
(11004)
北京(10922)
基金
项目(61878)
科学(48197)
基金(44668)
(42078)
国家(41784)
研究(40631)
科学基金(33844)
(27000)
社会(25213)
基金项目(24097)
自然(23803)
社会科(23778)
社会科学(23772)
自然科(23188)
自然科学(23183)
自然科学基金(22735)
(21823)
资助(17564)
教育(17410)
编号(15698)
重点(15550)
(14830)
计划(13839)
(13327)
科技(12818)
(12320)
(12287)
科研(12180)
创新(11800)
成果(11594)
期刊
(38053)
经济(38053)
研究(24101)
(23544)
中国(20802)
学报(19696)
农业(17181)
科学(17070)
大学(13707)
学学(13105)
(10233)
管理(9091)
(8942)
资源(8295)
教育(6877)
技术(6810)
业大(6312)
(6108)
金融(6108)
业经(6034)
经济研究(5864)
农业大学(5369)
(5339)
世界(4814)
问题(4736)
林业(4531)
中国农业(4493)
(4416)
财经(4290)
科技(4282)
共检索到1316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岳伟  阮新民  陈金华  王晓东  陈砚涛  伍琼  王珍  
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双季稻安全生产界限温度日期变化特征,以安徽省22个双季稻生产市(县)气象观测站1961~2017年日平均气温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安徽省沿江双季稻区早稻安全播种期、移栽期和晚稻安全齐穗期、成熟期及双季稻安全生长期日数、积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安徽省沿江地区早稻安全播种期呈显著提前趋势(P0.05);安全生产期日数和积温增加显著(P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向阳  谢五三  刘岩  罗连升  田红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逐日雷暴资料,统计出历年各站雷暴日数并建立时间序列,通过趋势分析、EOF分析、小波分析、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安徽省近50年雷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雷暴日数存在显著的减少趋势;空间分布为南部多于北部,山区多于平原;季节分布为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相对较少,冬季很少出现雷暴;初雷日期推迟而终雷日期提早,雷暴期有缩短趋势;安徽省所有台站的雷暴日数均在减少,其中江淮之间西南部及皖南南部减少的幅度最大;雷暴日数EOF展开前3个模态累积方差贡献达98.7%,第一模态为全省一致型,第二模态为南北相反型;雷暴日数存在10~12年和2~...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胜  田红  谢五三  唐为安  丁霞  
利用安徽省70个台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根据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计算得到安徽省气候舒适度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GIS空间插值对气候舒适度进行综合区划和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气候舒适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区域分布特征,季节上每年4-10月气候总体舒适,而11月-次年3月气候相对不舒适;空间上南部地区气候较为舒适,而北部气候相对不舒适。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年气候舒适天数逐年增多,且在1986年左右存在一次显著性增多的突变;年不舒适日数明显减少,并且在1997年左右也发生一次显著性减少的突变。综合区划显示,全省气候最舒适区主要位于沿江地区和江南南部,而气候最不舒适区位于淮北东北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五三  田红  王胜  
利用安徽省71个台站1961~2008年近50 a的逐日降水资料,根据百分位数法定义了极端强降水的阈值,通过趋势分析、EOF分析、周期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汛期极端强降水量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汛期极端强降水阈值平均为55 mm,其空间分布与常年汛期降水量分布基本一致;全省大部分地区汛期极端强降水呈上升趋势;EOF前3个模态累积方差贡献达86%,全省一致型和南北相反型为最主要的两种分布型;汛期极端强降水量存在9~10 a的主周期,此外还有3 a左右的次周期;汛期极端强降水量在1980年左右存在一次突变,1980~2008年年均值比1961~1979年年均值增加了52 ...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勇  张红  冯妍  
选用1971~2008年安徽省78个地面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分析夏季降水和暴雨的气候变化规律。从结果来看安徽省夏季降水主要受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风、温、湿等气象因素的影响。根据主要影响因子的不同,按照降水特性以及行政边界将安徽省划分成了10个区,不同区域内降水特征和分布结构各有差异。在时间变化上,雨日出现概率有下降的趋势,但暴雨日比重和降水量均有升高的变化特征。综合而言,安徽省的降水朝着具有局地性、突发性的强降水过程方面发展,从而导致部分区域内突发性暴雨过程频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爱娟  刘敏  万素琴  刘安国  
利用1961~2008年湖北省双季稻区常规气象站资料,统计计算了双季稻产区在早晚稻生长季的降水量、暴雨量、暴雨日数以及洪涝发生次数,揭示了近50a来双季稻区降水及洪涝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湖北省双季稻区在早晚稻生长季的降水量都有弱的增加趋势,尤其是鄂东北局部和江汉平原南部;在水稻抽穗扬花至成熟期间,早稻暴雨量大部有不显著的增加趋势,而晚稻则大部为弱减少趋势。早稻生长季内洪涝的发生次数总体呈增加趋势,局部地区严重洪涝发生次数加大;晚稻生长季洪涝总次数有略减少趋势,重度以上洪涝发生很少,但呈略增加趋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何彬方  冯妍  荀尚培  唐为安  
利用安徽省80站1955~2005年逐日日照时数、云量、水汽压、降水量及合肥市能见度资料,采用t检验、线性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安徽省日照时数年、季节、月的变化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可能影响日照时数的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88.3 h;除春季日照时数变化不明显外,其他季节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和70年代末都存在明显的突变,且都变少。安徽省日照时数大致呈纬向分布,分布形式为北高南低;除淮北市外,其它各站的日照时数均呈下降的趋势,其中下降趋势最大的是淮北的西部和江淮之间中部地区。能见度、大气水汽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雪晨  朱珠  刘高平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台站1971~2010年逐日雷暴大风资料,统计出历年各站雷暴大风日数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通过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EOF分析等方法对安徽省近40a雷暴大风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雷暴大风日数存在显著的减少趋势;夏季6~8月是雷暴大风最为集中的时段,约占全年的69%;雷暴大风的日变化上主要呈现单峰结构,峰值在15~16时。空间分布特征和纬度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是和对流天气系统的影响区域及地形因素有关。安徽省雷暴大风日在1987年存在一次显著突变,小波分析表明存在着准10a和6~8a周期左右的显著振荡,10a的时间尺度上,雷暴大风日数经历了由多到少4个循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郝莹  鲁俊  温华洋  郑媛媛  卢燕宇  
为了加强对小时时间尺度的雨强特征及变化分析研究,基于安徽省1961~2009年16个台站1小时降水量资料,针对超过98%分位点的短历时强降水事件,分析其短历时强降水量、降水次数、降水强度、占总降水的比重及日分布的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9a来安徽省短历时强降水量总体呈增多趋势,且自东向西增加趋势逐渐显著。由M-K突变检验法分析可知,2001年后有明显的向上突变整体增多,2005年后突变显著。主要是短历时强降水次数的增多导致短历时强降水量增多。近49a来安徽省总降水量增加的78%来源于短历时强降水,且在总降水时间日趋减少的情况下,短历时强降水时间增加,对总降水的贡献越来越大。而在日分布方面,...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燕宇  王胜  田红  邓汗青  何冬燕  
安徽省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该省气候生产潜力的演变特征,面向粮食安全分析其气候承载力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粮食生产与光温水等气候因子的关系出发,采用逐级订正的方法计算了安徽省的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变化特征,并根据不同生活水平下的粮食需求指标,分析了安徽省的气候承载力和剩余空间。结果表明,安徽省气候生产潜力的地理分异特征显著,其中北部高于南部、平原高于山区,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沿淮及淮北地区,与耕种条件配合较好,有利于生产潜力的发挥。1961~2013年全省气候生产潜力基本呈一致下降趋势,近50年平均减少了约10%。安徽省目前粮食消费水平和结构属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阶段,在充分发挥气候生产潜力的前提下,全省气候资源所能承载的粮食产量均显著超过不同生活水平下的总需求量。小康水平下,气候承载力的相对剩余率总体呈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趋势,除部分城市地区和山区外,全省大部地区气候承载力的剩余空间仍较富裕,能够较好的保障粮食需求。总的来看,由于安徽省光温水以及耕地等条件配合较好,气候承载力较高;虽然受太阳辐射影响,近年来气候生产潜力下降,但在保障未来小康社会的粮食安全方面,安徽省仍具有较好的气候承载力,粮食生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珊珊  王怀清  黄彩婷  
利用1961—2011年江西省81个常规气象观测站资料,双季稻产量资料和全球气候模式ECHAM5/MPIOM在SRES A1B排放情景下2015—2100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定量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江西省双季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双季稻生长期光、温和水基本能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求,21世纪以来,生育期≥10℃积温以正距平为主,晚稻生长期日照时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明显下降趋势;2)分析极端气候事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发现,随着气候变暖,高温逼熟的次数呈明显上升状态,寒露风出现的几率越来越小;3)建立了气候产量预测模式,并利用气候模式的预测结果模拟2015—2100年的气候产量,发现2060年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红芳  余金龙  邱学兴  
利用1960~2012年安徽省77个气象站的逐日温度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气候倾向率、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安徽省寒潮活动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全省寒潮年际变化、时空分布等基本气候特征以及不同基准期寒潮平均初终日变化,补充和完善了安徽省寒潮气候特征分布方面的统计分析资料,以期为安徽省的气象防灾减灾和地方农业服务提供一定的指导。统计结果表明:安徽省近52a寒潮发生频次北部多于南部,其中山区北坡明显多于山区南坡;寒潮年发生次数存在3个显著周期:22a左右、10~12a、6a左右;全省各站寒潮的平均初日自北向南逐渐推迟,平均终日也基本是自北向南逐渐推迟。每年寒潮活动期以2~3月和11~12月发...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作者] 陈凤娇  王体健  邱康俊  温华洋  刘惠兰  陆明明  石春娥  杨元建  
基于1980~2010年期间63个国家级气象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对安徽省霾污染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相对湿度和风速等主导气象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95年前,安徽省的霾频次呈现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季节变化特征;其后季节差异减小,霾天气趋于常年化.(2)近30年来,夏秋季霾频次逐年明显上升(1995年前后增加最明显),春冬季则表现出微弱的增长趋势.(3)霾发生时,四季的风向均表现出高东北风频次、多静风、低偏南风频次的分布特征;夏秋季霾发生时的风速明显减小,48.5%和54.5%的霾发生时的风速(14时)小于2m/s.(4)安徽省大部分区域的霾易生成于高相对湿度(>70%)环境下,但高污染的合肥和蚌埠,约71.2%和68.9%的霾生成于低相对湿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楠  陈凝  程鹏  宋婷  
基于2000~2019年安徽省域植被NDVI逐年数据和2000、2020年土地覆被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分析了全省及5个生态区(淮北、江淮、皖西、沿江、皖南)NDVI数据和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指标定量剖析了人类活动(主要为快速城镇化过程)对植被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年间,全省植被NDVI呈上升趋势的区域整体分布较广、稳定性较好,面积占比为81.5%。皖西和皖南区植被覆被状况改善的面积和强度明显高于其余3个生态区。NDVI呈下降趋势的区域不多,且稳定性较差,主要分布在城市、县乡周边以及沿交通廊道呈现网状辐射。5个生态区中,沿江区植被NDVI呈现下降的斑块最多,波动性最高。城镇化为全省最为主导的土地覆被变化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植被NDVI的极显著下降。而林草封育后植被的持续自然生长可能带来了NDVI的极显著上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丹  李迎春  
【目的】科学评价气候变化对江西省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对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江西省85个气象站54年的气象数据、晚稻生育期资料,采用逐步订正法、线性趋势分析法、Manner-Kendall检验法等分析了江西省双季晚稻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现实生产力数据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江西省双季晚稻的增产潜力。【结果】1961-2014年双季晚稻光合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呈东部高、西部低,光温生产潜力呈东南部高、西北部低,气候生产潜力呈北部低、南部高特征。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