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69)
2023(9852)
2022(7850)
2021(7071)
2020(5481)
2019(12582)
2018(12038)
2017(21616)
2016(12011)
2015(13137)
2014(12968)
2013(12497)
2012(11234)
2011(10148)
2010(9870)
2009(9241)
2008(9042)
2007(7382)
2006(6624)
2005(5982)
作者
(36290)
(30481)
(30380)
(28630)
(19328)
(14730)
(13576)
(11933)
(11642)
(10502)
(10395)
(10104)
(9765)
(9375)
(9360)
(9348)
(9297)
(8990)
(8845)
(8537)
(7604)
(7368)
(7247)
(6911)
(6911)
(6762)
(6636)
(6521)
(6124)
(6014)
学科
(52438)
经济(52382)
管理(30866)
(29772)
(21156)
企业(21156)
中国(19062)
方法(18683)
数学(16750)
数学方法(16639)
(16225)
地方(14424)
业经(12021)
农业(11395)
(10964)
(10385)
(10033)
贸易(10029)
(9692)
环境(8515)
(8278)
(8270)
城市(7960)
产业(7693)
(7223)
金融(7222)
技术(7025)
(6986)
银行(6947)
地方经济(6645)
机构
大学(168714)
学院(167494)
(70521)
经济(69165)
研究(64508)
管理(61717)
理学(53935)
理学院(53179)
管理学(52207)
管理学院(51911)
中国(46715)
科学(41474)
(36505)
(36354)
(33033)
研究所(30537)
业大(29698)
(29044)
农业(28992)
中心(28953)
(23872)
财经(23587)
(23512)
(23045)
师范(22716)
北京(22325)
经济学(21978)
(21716)
科学院(20172)
经济学院(19946)
基金
项目(122570)
科学(96480)
基金(90759)
(82748)
研究(82526)
国家(82099)
科学基金(69268)
社会(55800)
社会科(52903)
社会科学(52889)
基金项目(49204)
(46561)
自然(45883)
自然科(44861)
自然科学(44845)
自然科学基金(44042)
(40735)
教育(36453)
资助(34377)
编号(30712)
重点(28379)
(27534)
(26165)
(25254)
国家社会(24448)
计划(24117)
创新(23795)
科研(23733)
成果(23158)
教育部(21888)
期刊
(74646)
经济(74646)
研究(49809)
学报(33794)
(33162)
中国(32849)
科学(29944)
大学(24620)
学学(23531)
农业(22272)
(20869)
管理(20714)
(14143)
金融(14143)
教育(13835)
经济研究(13110)
(12364)
业经(12359)
问题(11852)
技术(11666)
财经(11329)
(9855)
(9454)
业大(9390)
资源(9228)
科技(8674)
(8653)
国际(8268)
(8032)
农业大学(8010)
共检索到2472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学锋  周德丽  杨鹏武  
以低纬高原城市昆明及邻近的安宁和太华山站分别代表大城市、小城市和无城市化影响的对比站,利用1960-2007年气象资料,分析不同规模城市发展对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昆明及邻近地区近48年来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具有一致性。②城市化加剧了平均气温上升的幅度,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效应分别达到0.31℃/10a和0.09℃/10a,急剧的变化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城市高速发展期。③城市化加剧了平均最低气温的显著升高,但对平均最高气温影响不明显。由此导致气温日较差的显著减小,大城市和小城市气温日较差的城市效应分别达到-0.49℃/10a和-0.27℃/10a。④城市化还导致了极端最低气温显著升高,相对湿度显著降低,霜日数显著减少。但对极端最高气温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班军梅  缪启龙  李雄  
通过对中国西南地区1951~2000年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西南地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年平均日最低气温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呈升温态势,在1998年达到50年来最高值;中国西南地区近50年来日最高气温呈降温态势,其年际变化大于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的下降对平均气温影响大;日最低气温总体上呈升温态势,冬季1月升温比夏季7月显著;冬季气温在80年代为暖期;夏季气温在50年代为暖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叶许春  张奇  宋学良  张子雄  
通过对1992、2004年昆明市两期Landsat 5 TM遥感影象数据的处理,结合区内连续的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对昆明盆地城市化的孔隙水水质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昆明市城区建成面积在1992年的基础上扩大了两倍多,城市化的发展影响到孔隙水化学场的空间格局和降雨径流关系的变化。孔隙水矿化度在年际变化上呈现出稳步增加、缓慢下降以及日趋稳定3种类型。空间上,孔隙水水质响应与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城市扩展的外围成为地下水恶化和污染物转移的主要区域,盆地东部的金马镇附近,孔隙水矿化度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500~600 mg/L,上升至2000年的600~800 mg/L,成为水质恶化较快...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易琦  赵筱青  谈树成  何时香  
本文从城市化发展的现状特征、城市结构和规模等方面对昆明的城市化进行研究 ,针对昆明城市化特征及问题 ,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的相应措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满宇  吴正方  
运用MHF小波分析、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法及Yamamoto法对东北地区91个气象站点近50年的气候资料进行了温度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近50年来年均气温存在着明显的增温趋势,变化幅度为0.36℃/10年,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增温幅度,冬季和春季对东北地区年均气温上升趋势贡献率最大,两者的变化幅度分别为0.6℃/10年和0.4℃/10年。年、季节的温度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对于年均温而言,近50年来整个东北地区的升温幅度较大的地区位于小兴安岭,松嫩平原大部及大兴安岭山地北端;大兴安岭南端、燕山山地东侧,辽河平原、辽东山地及长白山地大部变化幅度较小,本溪周围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丁晓华  陈廷芝  韩晶霞  
利用内蒙古地区46个气象台站逐月观测的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年平均和季平均气温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年平均气温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处于波动式下降阶段,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存在明显的突变。在突变前,出现了异常冷和严重偏冷阶段;在突变后,出现了异常暖和严重偏暖阶段。这种异常气候特征与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和欧亚环流指数有着良好的统计相关关系。当欧亚大陆经向环流占优势时,北半球极涡面积较大,位置偏东半球,则内蒙古地区气温较低;反之当欧亚大陆纬向环流占优势时,北半球极涡面积较小,位置偏西半球,则内蒙古地区气温较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群毅,周一星,王茂军  
首先运用联合国法,以“五普”口径为标准,以各省区历年的非农人口为基础,系统构建了三普以来全国各省区历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而采用修正后的城市化水平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变化两个方面分析了近20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省区间差异。通过分析发现,我国1980年代城市化发展速度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1990年代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20年来各省区间的城市化发展具有同步性,但发展速度的波动性不同,总体表现为城市化水平越高,波动性越小。最后对导致城市化发展速度差异的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德生  吴昌广  周志翔  肖文发  王鹏程  
利用三峡库区及周边32个气象站点1960~2006年的气温资料,运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分析和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三峡库区近50a来的气温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近50a来三峡库区气温变化总体上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率为0.13℃/10a;其中1960’s~1980’s末存在一个缓慢降温过程,1980’s末后快速增温。(2)三峡库区各季节平均气温变化过程与年气温变化过程相似,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增温率分别为0.10、0.005、0.19和0.21℃/10a,其中冬季气温上升对库区年平均气温上升的贡献率最大。(3)年均气温跃变出现在1996年,春、夏、秋、冬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丁斌  顾显跃  缪启龙  
分析了1951~2000年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流域近50年来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低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在20世纪50年代明显偏高,60~80年代波动下降,80年代中后期以后有所上升,90年代较80年代增温0.3℃~0.6℃之间;同时不同季节、不同区域气温呈现不同的态势,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在60年代以后呈上升趋势,而平均日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夏季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均以降温为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菱  谢贤群  苏文  郭学兵  
最高和最低温度的变化对农业和环境的影响比平均温度更加重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北方最高和最低温度变化的特点是:最低温度升温速率大于最高温度的升温速率;冬季升温速率大于夏季;偏北(纬度较高)地区的升温速率大于偏南(纬度较低)地区。黄淮海和西北区,夏季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对最高和最低温度变化作突变性检验,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的突变点发生于1992年,年平均最低温度变化的突变点发生于1981年。最低温度明显升高的年份远远早于最高气温,这说明最低气温的变化比最高气温变化敏感,中国北方气候变暖主要来自于最低温度升高的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气候变暖以来,中国北方喜温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作物种植北界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涛  
南通地区近7 000 a来环境演变研究对整体区域规划、资源合理利用、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整理,研究了南通地区近7 000 a以来的成陆过程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着重以下几个方面:(1)河流挟沙等作用对成陆过程的影响;(2)黄海波流对成陆过程的影响;(3)人类活动在促进成陆过程中的作用;(4)三者共同作用下的南通地区成陆过程。以定性分析为主,对于具体的成陆范围需要借助于更详细的钻孔资料。最后提出量化南通地区成陆过程的研究方案:收集南通地区已有的钻孔资料,利用插值算法及钻孔不同深度范围的古地理环境状况,生成该地区不同时间阶段的成陆范围,再结合实际调查、考古资料、历史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昌峰  高俊峰  张鸿辉  
以四湖地区为研究区,分析了近50年来区域河湖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农业生产、工业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人口增长与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因素对河湖环境演变的影响。得出:近50年来人类活动对河湖环境演变的影响逐渐加强,自然的影响因子退居次要的位置;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四湖地区的水系结构,破坏了水域与周边环境协调的格局,促使河湖环境演变并产生功能失调,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围垦和技术性蚕食是该区水系格局改变的主要原因;人口快速增长给四湖地区资源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导致河湖环境恶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渠  孙卫国  程炳岩  段春锋  
利用重庆23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7年逐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中的高度场格点资料,运用EOF、REOF等方法,探讨重庆高温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多高温天气的2006年和少高温天气年7~8月的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7~8月份,高温日数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和区域性差异,20世纪70年代最多,80年代最少,沿长江、乌江为高温多发带。一致性异常分布是重庆高温日数的最主要空间模态;高温日数的异常空间分布可分为以下3个关键区:重庆中西部、重庆东南部、重庆东北部。乌拉尔山至鄂霍次克海地区阻塞高压偏弱,东亚大槽偏浅;100 hPa高空南亚高压偏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艳  黎祖贤  章新平  周建君  
基于湘江流域44个气象站1960~2007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将第95个百分位值定义为各台站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同时,采用线性回归、突变分析和相似系数等方法,分析了该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研究了不同强度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湘江流域近48a来极端降水事件的各指标(降水量、降水日、降水强度、降水指数、日最大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但在不同时期,极端降水事件表现了不同的变化趋势。1970s以前多大雨事件,1970s~1980s各类极端降水事件相对偏少,进入1990s开始明显增加,尤其是暴雨和大暴雨事件显著增多。此外,极端降水事件的分布还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湘江上游多暴雨事件,中游...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史军  崔林丽  田展  薛静  
基于上海市区(徐家汇)气象站1873年-2009年和上海10个郊县气象站1960年-2009年逐日气温数据,利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上海最高和最低气温在两日间(简称日间)的波动特征及城市化影响,结果表明:1873年-2009年期间,上海最高气温日间降温日数逐渐增多,升温日数逐渐减少,最低气温日间降温日数呈多-少-多-少的年际变化,日间升温日数则呈少-多-少-多的年际变化。上海最高气温日间降温和升温幅度、降温和升温≥5℃日数和最低气温日间降温幅度、降温≥5℃日数都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年际变化,最低气温日间升温幅度和升温≥5℃日数在20世纪30年代前变化很小,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明显减少。上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