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08)
2023(12966)
2022(10571)
2021(10009)
2020(8250)
2019(18867)
2018(18442)
2017(34520)
2016(18743)
2015(21310)
2014(20976)
2013(21224)
2012(20027)
2011(18179)
2010(18341)
2009(17631)
2008(17934)
2007(16111)
2006(14493)
2005(13404)
作者
(55014)
(46611)
(46283)
(43815)
(29439)
(22476)
(20693)
(18200)
(17653)
(16582)
(15978)
(15683)
(15124)
(14632)
(14584)
(13912)
(13612)
(13396)
(13368)
(13226)
(11705)
(11525)
(11348)
(10659)
(10461)
(10437)
(10328)
(10188)
(9463)
(9402)
学科
(90585)
经济(90479)
(86692)
(68458)
企业(68458)
管理(62480)
(47696)
方法(36860)
农业(31502)
业经(29877)
数学(28788)
数学方法(28544)
(25682)
中国(25465)
(19031)
(18445)
贸易(18430)
(18020)
(17735)
财务(17724)
财务管理(17703)
技术(17171)
企业财务(16711)
(16480)
地方(15972)
(15071)
(15067)
(14933)
(13840)
理论(12806)
机构
学院(282511)
大学(277080)
(130772)
经济(128786)
管理(110484)
研究(100986)
理学(94679)
理学院(93670)
管理学(92453)
管理学院(91930)
中国(82803)
(63197)
(59394)
科学(58810)
(56455)
(52003)
农业(48514)
研究所(46879)
中心(45942)
业大(44588)
财经(44563)
(43003)
(40658)
经济学(39808)
北京(37516)
经济学院(35932)
(34872)
(34274)
师范(34001)
(33450)
基金
项目(181924)
科学(145401)
基金(135676)
研究(134008)
(118811)
国家(117684)
科学基金(100990)
社会(89793)
社会科(84800)
社会科学(84780)
基金项目(71525)
(69002)
自然(63249)
自然科(61823)
自然科学(61810)
自然科学基金(60813)
教育(58125)
(57478)
资助(54574)
编号(52929)
(41975)
成果(41523)
(41011)
重点(40784)
(40719)
(40029)
国家社会(38505)
创新(36741)
教育部(35588)
中国(35253)
期刊
(156100)
经济(156100)
研究(85567)
(65592)
中国(59580)
农业(44934)
(44916)
科学(43415)
管理(43209)
学报(42818)
大学(33668)
学学(32137)
业经(29845)
(29626)
金融(29626)
(24611)
技术(24332)
经济研究(23419)
财经(22886)
教育(21640)
问题(21035)
(20038)
世界(19067)
(17681)
技术经济(17058)
国际(16002)
资源(15418)
农村(14989)
(14989)
(14665)
共检索到4431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谢云  王晓岚  林燕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国温度和降水特征发生相应变化。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分析水热条件带来的粮食生产的潜在变化 ,对于未来粮食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东部地区1 2 9个气象站 1 95 5年~ 1 990年逐年气象资料 ,计算了夏秋粮作物逐年和多年平均气候生产潜力 ,并分析它们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平均气候条件下的气候生产潜力不足以反映我国气候资源的特征。受季风气候影响 ,气候资源的年际变率大 ,优劣年景夏秋粮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相差可达 2 8倍~ 7 4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对我国东部地区夏粮作物影响不大 ,没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趋势 ,主要表现为年际间的波动 ...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罗海平  邹楠  胡学英  王圣云  
随着全球性极端气候频发,粮食生产安全越来越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实现农业气候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意义重大。粮食主产区是粮食安全保障的核心区域,本文应用逐级订正的机制法模型测算了1980—2019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并应用重心迁移模型分析了粮食主产区186个地级市现实作物生产水平与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属性,在市域尺度上评估了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得出:(1)1980—2019年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倾向率分别为-156.80、68.82、121.92kg/(hm~2·10 a);(2)玉米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和低值区范围均缩小,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空间结构较为稳定,小麦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范围扩大;(3)主要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重心迁移距离均小于现实迁移距离,并呈同向化特征;(4)黄淮海农业区、东北农业区、西南农业区等地主要粮食作物气候资源利用率较高,长江中下游农业区等地气候资源利用率较低。对此,应调整粮食生产重心,缓解气候条件较差地区的粮食生产压力,挖掘气候资源丰富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全面提高粮食主产区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廖雪萍  刘一江  李耀先  梁骏  梁驹  覃峥嵘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模拟生成A2情景下广西冬季气温和降水气候情景数据,经模型订正后,应用迈阿密模型(Miami Model)和桑斯韦特纪念模型(Thornthwait Montreal Model)估算基于广西冬季平均温度、降水量的作物生产量和平均蒸散量的作物气候生产力,预估未来广西冬季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基于未来广西冬季平均温度估算的作物生产潜力随时间呈增长趋势,具有南高北低的纬向空间分布特征;基于冬季平均降水量估算的作物生产力和蒸散量估算的作物气候生产潜力随时间推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晓峰  王宏志  刘洛  徐新良  
大豆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兼油料作物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大豆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化给大豆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其中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本文以2010年中国耕地空间分布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在1961-2010年的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数据基础上,采用GAEZ模型,综合考虑光、温、水、CO2浓度、病虫害、农业气候限制、土壤、地形等因素,估算了中国大豆生产潜力,进而分析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大豆生产潜力呈现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增加的趋势。东北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是大豆高产区。2近50年来,中国大豆适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而大豆平均生产潜力却持续下降,大豆生产潜力总量先降后增。3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东北平原区大豆生产潜力总量居全国第一,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分别居第二、三位。本文揭示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对合理安排大豆种植布局,高效利用气候和土地资源,实现大豆稳产高产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钟章奇  王铮  夏海斌  孙翊  乐群  
农业生产潜力对区域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投资与布局等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的研究较少探讨19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农业生产潜力空间演变特征,以及就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区域农业生产潜力所产生的可能影响也还较少关注。为此,论文对198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农业生产潜力的空间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就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区域农业生产潜力的可能影响做出了估计,研究发现:1961—2012年中国农业生产潜力的地理分异特征异常显著,其中东南较高,西北相对较低,同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规律。19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减少的区域主要是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的地区,其中四川盆地和华北平原中部等地区的农业生产潜力减少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钟新科  刘洛  宋春桥  徐新良  游松财  
在1981年-2010年中国东北地区108个农业气象站逐年气象数据基础上,本文通过运用AEZ模型模拟其春玉米光温潜力、气候潜力变化过程,分析了其春玉米气候潜力年际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中以1年为单位的模拟实验减少了玉米气候潜力变化分析的不确定性,而全区尺度的模拟从宏观角度揭示了玉米气候潜力变化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潜力年际变化大,标准差为3.05t/hm2,大兴安岭南部和东北平原西部为全区高值区。气候潜力年际变化大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水分条件,其次是光照和热量。近30年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潜力明显减少且减少趋势空间差异明显,呼伦贝尔高原-大兴安岭南部-吉林西部一带减少最快。气候潜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陆魁东  屈右铭  张超  王勃  汤宇  
根据1961-2004年湖南省96个气象站的历史资料,分析了近44年温、光、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利用作物生产潜力模式,计算了湖南农作物光合潜力、光温潜力与气候生产潜力,探讨了农作物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湖南省年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1℃,年日照时数自20世纪80年代初下降了173.2 h,年降水量存在2个明显的多水期和少雨期.光能潜力和光温潜力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气候生产潜力,湘西和衡邵盆地为低值区,湘北和湘南为高值区.光能潜力、光温潜力44年分别下降了7 629.6,4 739.7 kg/hm2,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不明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莉  周宏飞  包安明  
根据中亚5国100个气象站1901—2000年月平均温度和降水资料,运用Miami、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对中亚地区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法、并结合ArcGIS和SPSS对其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中亚地区100 a降水气候生产潜力(Yr)和蒸散气候生产潜力(Ye)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温度气候生产潜力(Yt)趋势相反,Yr和Ye均发生了4次突变,Yt没有发生突变;②气候生产潜力区域差异明显,其中,Yt呈从西南向东北减少的趋势,Yr和Ye变化比较复杂,大致具有东部大于西部的规律;③增温增湿的气候变化趋势有利于中亚...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志高  尹纪媛  郭超凡  蔡茂堂  袁征  
[目的]估算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探讨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粮食产量的关系,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和粮食增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河南省17个气象站点1960-2020年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运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估算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评估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探讨气候生产潜力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结果]近61年来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年平均为1 209.94g/m~2,并以每10年5.14 g/m~2的倾向率呈微弱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由东南向西北递减;EOF分析表明,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主要分为2种类型,EOF1反映了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的整体一致性,EOF2反映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呈东南-西北相反变化特征;Mo rlet小波分析表明,近61年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存在28年左右的主周期变化;“暖湿化”气候有利于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的提高,在未来全省气候显著变暖背景下,气候生产潜力的大小将依赖于降水量变化;1978-2019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资源利用率逐渐提高,21世纪10年代平均气候资源利用率已达47.63%。[结论]河南省粮食产量及气候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志高  尹纪媛  郭超凡  蔡茂堂  袁征  
[目的]估算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探讨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粮食产量的关系,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和粮食增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河南省17个气象站点1960-2020年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运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估算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评估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探讨气候生产潜力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结果]近61年来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年平均为1 209.94g/m~2,并以每10年5.14 g/m~2的倾向率呈微弱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由东南向西北递减;EOF分析表明,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主要分为2种类型,EOF1反映了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的整体一致性,EOF2反映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呈东南-西北相反变化特征;Mo rlet小波分析表明,近61年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存在28年左右的主周期变化;“暖湿化”气候有利于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的提高,在未来全省气候显著变暖背景下,气候生产潜力的大小将依赖于降水量变化;1978-2019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资源利用率逐渐提高,21世纪10年代平均气候资源利用率已达47.63%。[结论]河南省粮食产量及气候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思  任志远  张翀  韦振锋  张静  
利用陕西省及其周边44个气象站点1955—2013年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区域的平均气温、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并结合eoF、r/S分析以及相关分析对陕西省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序列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陕西省的气候资源利用率情况。结果表明:1)59年来陕西省气温呈增加趋势,为0.19℃/10年,年降水量下降率为0.84 mm/10年;2)陕西省的气候生产潜力微弱增加,上升率为1.31kg/(10年·hm~2),区域差异性明显,东南高,中部偏西区域低;3)农业气候生产潜力主要受到降水量和气温的制约,其中降水量居于主要限制地位,气候生产潜力大约有94%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海平  邹楠  王圣云  
粮食主产区是关系我国粮食安全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域,研究气候变化下粮食主产区粮食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分异与演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341个气象台的日测气象数据,应用逐级订正的机制法模型对1981~2015年间粮食气候生产潜力及其时空演化进行分析,研究得出:(1)我国粮食主产区年平均粮食气候生产潜力为9 171.17 kg/hm~2,时间维度上的演化路径总体平稳,而我国粮食主产区光合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光温生产潜力呈上升趋势,光、温、水气候因子变动对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较小;(2)光照影响下光合生产潜力呈"西北高东南低"特征,光、温、水气候因子层层叠加下粮食气候生产潜力出现空间重组,粮食主产区粮食气候生产潜力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地理分异特征显著,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成都平原为高值区,气候条件优越,平原地形利于耕种;(3)粮食主产区粮食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演化呈现高值区范围缩小、低值区范围保持、中间值地区空间差异弱化的特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中艳  
为探究滇中农业气候变化规律,应用EOF、典型相关和系统聚类法,提取农业气候主成分因子,研究滇中作物生长旺季气候三要素总量、作物主要生育阶段气候及其时段匹配年型的变化。找到了相互独立、浓缩大量信息、表征农业气候特点和变化的10个主成分因子;客观提练出滇中8种农业气候时段匹配年型及其气候特点。滇中作物生长旺季降水、日照变化比气温显著;20世纪60~70年代气候变化相对平稳;90年代以来光热水总量、各阶段气候主成分因子和时段气候匹配年型变化明显加剧。分析农业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需要考虑总时段气候三要素总量和气候的时段匹配年型两方面的变化。本文对应对气候变化、农业产量预测和气候影响评价有指导作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焱  靳甜甜  高秉丽  张云霞  巩杰  
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藏西南高原气候及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分布,对该区农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01—2017年的中国气象再分析数据,利用Miami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对近117年藏西南高原气候变化、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17年来藏西南高原年均温呈上升趋势,年均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并存在明显周期和突变点;温度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空间上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蒸散和标准生产潜力呈减小趋势,呈现自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标准生产潜力由降水和温度共同决定,降水是主要限制因子。未来气候若持续“暖干化”变化,将导致藏西南高原气候生产潜力下降。为促进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未来应进一步推进退牧还草、人工种草、舍饲养殖等工程,并选用耐寒耐旱高产草种,提高牧草产量,实现草畜平衡,以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牧业转变,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燕宇  王胜  田红  邓汗青  何冬燕  
安徽省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该省气候生产潜力的演变特征,面向粮食安全分析其气候承载力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粮食生产与光温水等气候因子的关系出发,采用逐级订正的方法计算了安徽省的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变化特征,并根据不同生活水平下的粮食需求指标,分析了安徽省的气候承载力和剩余空间。结果表明,安徽省气候生产潜力的地理分异特征显著,其中北部高于南部、平原高于山区,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沿淮及淮北地区,与耕种条件配合较好,有利于生产潜力的发挥。1961~2013年全省气候生产潜力基本呈一致下降趋势,近50年平均减少了约10%。安徽省目前粮食消费水平和结构属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阶段,在充分发挥气候生产潜力的前提下,全省气候资源所能承载的粮食产量均显著超过不同生活水平下的总需求量。小康水平下,气候承载力的相对剩余率总体呈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趋势,除部分城市地区和山区外,全省大部地区气候承载力的剩余空间仍较富裕,能够较好的保障粮食需求。总的来看,由于安徽省光温水以及耕地等条件配合较好,气候承载力较高;虽然受太阳辐射影响,近年来气候生产潜力下降,但在保障未来小康社会的粮食安全方面,安徽省仍具有较好的气候承载力,粮食生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