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37)
- 2023(11487)
- 2022(10285)
- 2021(9762)
- 2020(8236)
- 2019(19059)
- 2018(18937)
- 2017(36611)
- 2016(20181)
- 2015(22414)
- 2014(22531)
- 2013(22323)
- 2012(20622)
- 2011(18461)
- 2010(18202)
- 2009(16534)
- 2008(15916)
- 2007(13666)
- 2006(11891)
- 2005(10119)
- 学科
- 济(77235)
- 经济(77158)
- 管理(54724)
- 业(51993)
- 企(42947)
- 企业(42947)
- 方法(37016)
- 数学(31416)
- 数学方法(31061)
- 农(20586)
- 学(19863)
- 财(18615)
- 中国(18331)
- 地方(18217)
- 业经(17084)
- 农业(14158)
- 理论(13529)
- 贸(12693)
- 贸易(12688)
- 制(12644)
- 环境(12603)
- 和(12534)
- 务(12313)
- 易(12262)
- 财务(12254)
- 财务管理(12236)
- 技术(12141)
- 企业财务(11616)
- 融(10835)
- 金融(10834)
- 机构
- 大学(280767)
- 学院(280427)
- 管理(111082)
- 济(102139)
- 经济(99798)
- 理学(96919)
- 理学院(95697)
- 研究(94929)
- 管理学(93858)
- 管理学院(93353)
- 中国(68513)
- 科学(63989)
- 京(60623)
- 所(48761)
- 农(48718)
- 财(46462)
- 业大(45467)
- 研究所(45114)
- 江(44512)
- 中心(42737)
- 范(38996)
- 农业(38587)
- 师范(38567)
- 财经(37996)
- 北京(37297)
- 院(34996)
- 经(34577)
- 州(33211)
- 师范大学(31438)
- 技术(29719)
- 基金
- 项目(200939)
- 科学(156795)
- 基金(145245)
- 研究(142359)
- 家(128339)
- 国家(127320)
- 科学基金(108498)
- 社会(87333)
- 社会科(82623)
- 社会科学(82599)
- 省(79939)
- 基金项目(78844)
- 自然(73778)
- 自然科(71997)
- 自然科学(71978)
- 自然科学基金(70671)
- 划(66870)
- 教育(64374)
- 资助(60122)
- 编号(57505)
- 成果(45443)
- 重点(45195)
- 部(43233)
- 发(42579)
- 创(41036)
- 课题(39621)
- 科研(39143)
- 创新(38291)
- 计划(37785)
- 大学(36398)
共检索到3949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戴雪 何征 万荣荣 杨桂山
长江中游自然通江的洞庭湖和鄱阳湖,在长期的季风气候以及江湖交互作用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涨-丰-退-枯季节性水位波动模式。近几十年来,受水利工程及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两湖季节性水情均发生了显著改变。揭示和对比两湖季节性水位波动近年来的变化趋势及强度并分析其形成的可能原因,对于指导两湖地区的湖泊管理与实践,理解长江中游江湖关系演变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以2003年为断点(即1980~2002年与2003~2014年两时段),首先通过湖区多站点水文要素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揭示两湖各自的季节性水情变化特征;然后通过两湖季节性水情变化状况的对比,分析长江中游大型通江湖泊水情变化的规律及其形成原因。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2003年后,涨水期和枯水期的两湖水情均呈偏枯趋势,且水位降幅均在由上游到中游的过程中扩大,由中游到下游的过程中减小,甚至涨水和枯水期的洞庭湖下游湖区还出现了水位的小幅抬升。(2)2003年后,丰水期和退水期的洞庭湖偏枯趋势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异,丰水期的洞庭湖水位下降程度在上、中游湖区更为剧烈,而退水期的水位下降程度在中、下游湖区更为剧烈。与此同时段的鄱阳湖偏枯趋势在丰水期和退水期均在由上游至下游的过程中增加。(3)2003年后的洞庭湖水位降幅在各个季节各个湖区均显著小于位于其下游的鄱阳湖。江湖关系对两湖及其不同湖区的作用方式和强度的差异是造成两湖季节性水情演变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通江湖泊 洞庭湖 鄱阳湖 季节性水位波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谭志强 许秀丽 李云良 张奇
鄱阳湖和洞庭湖湿地是长江中游仅有的两个天然通江湖泊湿地,具有不可替代自然和人文价值。近年来,尤其是三峡工程运行以后两湖湿地景观格局发生改变,对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以Landsat 7为数据源,通过决策树分类及高斯回归的方法定量评估了三峡工程运行前后两湖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及其差异性,旨在正确认识大型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为湿地保护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00~2014年,洞庭湖枯水期水位变化不明显。从历史演变特征来看,虽然有少部分植被挤占泥滩和水体,但总体上3种湿地景观类型面积变化不大。相比之下,三峡工程运行后鄱阳湖枯水期水位显著下降,水体面积萎缩近14%,植被面积增加约8%。与2000年相比,2014年鄱阳湖植被分布高程下降了1 m多。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是形成两湖湿地景观格局差异性演变特征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贺婉路 刘鹏飞 詹政军 徐东坡 任泷 匡箴 景丽
石臼湖是长江下游唯一的自然通江湖泊,为掌握其鱼类资源状况,本研究于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采用多目刺网和定制串联笼壶采集石臼湖渔获物,分析了石臼湖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结果显示,共采集到鱼类36种,隶属于6目7科28属,其中鲤科鱼类最多,占总物种数的69.44%;鱼类物种组成以定居性、杂食性、中上层鱼类为主,小型鱼类达25种,占总物种数的69.44%。似鱎(Toxabramis swinhonis)、刀鲚(Coilia nasus)和鲫(Carassius auratus)为石臼湖鱼类全年优势种;除全年优势种外,季节特有优势种有春季的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夏季的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和?(Hemiculter leucisculus)、秋季的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冬季的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鱼类相对密度、相对生物量有较大的季节变化,但其变化趋势一致,均按照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由高到低排列。Margalef丰富度指数R的变动范围为2.28~3.17,基于个体数量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N、Pielou均匀度指数J′N变动范围分别为1.24~2.14、0.14~0.34,基于生物量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W、Pielou均匀度指数J′W变动范围分别为1.64~2.51、0.21~0.49,各指数除H′W在夏秋季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指数夏季都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研究结果表明,石臼湖鱼类种类较少,多样性偏低。本研究补充了通江湖泊鱼类群落研究的基础资料,对长江中下游鱼类多样性保护具有一定的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映雪 王瑞 屈霄 夏文彤 辛未 郭传波 陈宇顺
湖泊鱼类养殖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水产养殖方式,然而不同鱼类养殖和管理方式对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及其季节动态尚不明确。2016年3月~2017年1月按季度调研了长江中游9个湖泊的浮游植物,所研究湖泊包括以下4组:水库极低密度放养组(SR组)、禁养组(SN组)、低密度养殖组(SL组)和高密度养殖组(SH组)。研究表明:4组湖泊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10属,以绿藻、硅藻和蓝藻为主。水库组优势种季节演替明显,其余3组均存在比较稳定的优势种,其中禁养组与高密度养殖组为平裂藻,低密度养殖组为假鱼腥藻。4组湖泊浮游植物丰度的季节变化规律不同,依赖于蓝藻优势度的变化。根据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判断,4组湖泊水体污染状态(即营养状态)存在季节差异,Shannon-Wiener指数与Pielou指数对水体污染状态的评价结果较为一致。对4组湖泊四季的浮游植物的数量进行了层序聚类分析与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显示水库组单独为一类;禁养组与高密度养殖组除了夏季外,其余季节均为一类。不同鱼类养殖方式对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及季节动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短期的禁养并没有明显改变湖泊浮游植物群落。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曾文涛 刘家寿 张堂林 叶少文 李钟杰
选择长江中游的牛山湖、武湖和东汤逊湖三个典型的河蟹养殖湖区作为研究地点,从2009年2月起逐月调查湖泊放流河蟹体重和壳宽的生长变化,并同时记录投喂管理情况和收集试验湖区的水化特征及底栖生物资源状况。调查发现,河蟹在4、5、6月特定生长率最大,此时为河蟹生长的高峰期。在三个湖区间,生长有显著性差异,在收获季节,武湖河蟹的平均壳宽和体重均显著性大于另外两个湖区(P0.05);这种情形可能主要与为湖泊的天然饵料资源的种类和丰度有关。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朱书琴 曹晓颖 赵金良 唐首杰 吴红岩
在长江中游鄱阳湖和洞庭湖鳜采样中,采集了兼具鳜(Siniperca chuatsi)和大眼鳜(S.kneri)部分形态特征的中间类型(主要特征:口裂后缘伸达眼睛后缘之下,眼睛大小、头后背前部隆起介于鳜与大眼鳜之间)48尾。为了明确中间类型的分类学关系,采用量化传统形态分类指标、筛选种间特异微卫星标记,对中间类型个体进行鉴定分析。结果:(1)量化分析表明,鳜和大眼鳜在头长/眼径、(吻长+眼径)/口裂长上存在显著差异,鳜头长/眼径为5.286~7.157、(吻长+眼径)/口裂长为0.811~0.999,大眼鳜分别为3.306~5.106和1.040~1.166。48尾中间类型中,5尾判定为鳜,其他43尾个体仍不能鉴定。(2)从28对微卫星标记中筛选出5个鳜和大眼鳜的种间鉴别位点(T103、T063、T089、T135、W19517),利用这5个位点对中间类型的个体进行遗传分析和鉴定,中间类型中有16尾为种间杂交后代,其中9尾为杂交F_1与大眼鳜的回交个体。长江中游湖泊中鳜和大眼鳜存在种间渐渗杂交,今后需加强长江鳜鱼野生资源遗传监测和管理。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方耀林 汪登强 刘绍平 伍刚 廖伏初 陈大庆
运用mtDNAPCR RFLP技术对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涨渡湖、长湖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自然群体的种群遗传结构进行比较分析。PCR技术扩增出黄颡鱼mtDNAND1/2基因,选用8种限制性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酶切,3个群体的黄颡鱼共检出15种单倍型,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为0 20%~2 08%(0 8135%±0 4095%)。各不同群体的单倍型在系统树上有部分交叉,虽然不同群体在各单倍型中出现的频率有所不同,但每个群体都和其他群体存在共有的单倍型。尽管单倍型的分布或结构有所不同,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不大,与通江型湖泊相比,两个阻隔型湖泊间的遗传距离更为接近。
关键词:
长湖 洞庭湖 涨渡湖 黄颡鱼 遗传多样性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潘文杰 郑永华 高雷 刘绍平 段辛斌 陈大庆
为了研究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饵料生物组成及季节变化,分析了2016年7月-2017年3月在长江宜昌江段及东洞庭湖不同季度采集的84尾鲢和65尾鳙的肠道内含物。结果显示:鲢、鳙在长江宜昌江段摄食的饵料生物种类分别是55种和48种,在东洞庭湖分别是55种和43种。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鲢、鳙的主要饵料生物均为枝角类。鲢、鳙食物组成呈现季节变化,鲢在长江宜昌江段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主要饵料生物分别是硅藻门、枝角类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董占斌
本文利用相关统计和计量经济方法对我省2002年以来的信贷投放进行计算分析,发现具有明显的季节规律性,主要表现为“早投放”、“季末冲高”和“春节影响较大”三个特点。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宇 钟俊生 蒋日进 林楠 葛珂珂 陈渊戈
为探明长江口碎波带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每月大潮期间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设置13个站位点,用浮游Ⅰ型生物网(口径30 cm,网目0.2mm)共拖网156次,采集到浮游动物74种,浮游幼虫10类;浮游动物中甲壳动物共63种(桡足类43种,枝角类15种,其他5种),水生昆虫5种,轮虫3种,水母类2种,毛颚动物1种。最优势种为中华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优势度Y=0.52;其次为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Y=0.22。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碎波带浮游动物以河口半咸水性浮游动物为主,受长江径流量、外海水团、温度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德亮 张婷 余建波 肖调义
水域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及渔业资源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水环境中重金属的含量直接关系到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为评估长江中游典型湖泊的渔业水环境,本研究以大通湖为例,测定了其湖水及沉积物重金属含量,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并对长江中游典型湖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及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大通湖水中As、Cd、Cu、Pb和Zn的含量均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要求,除S7、S17、S33和S39点位Zn的含量属国家地表水Ⅱ类以外,其他所有点位的5种重金属的含量均低于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大通湖沉积物中As、Cd、Cr、Cu、Pb和Zn的含量均高于相应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姜加虎 黄群 孙占东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经济重地,长江是我国唯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战略水源地,是我国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最后防线。然而在自然演化宏观背景下,流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大规模开发利用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引发了一系列负面环境效应。湖泊湿地生态环境被破坏问题严重,突出表现在生态调节和自我恢复功能大幅度降低,并已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后果,危及长江水系的生态平衡,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大量野外考察和调查基础上,针对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湖泊 长江中下游 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旭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谢永宏研究员团队和兄弟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演变及环境生态效应与调控"之第5课题"江湖关系变化下湖泊和洲滩湿地生态效应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该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为鄱阳湖水域生态系统浮游植物、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调查;洲滩湿地生态系统植被分布特征、成因及模拟;湿地水文生态系统的同位素特征研究;珍稀候鸟(小白额雁和白鹤)的时空分布格局与水文变化的响应。研究发现:影响鄱阳湖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环境因素为离子浓度、水温和水体酸碱度的差异,底栖动物群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红波 郭忠明 毛瑞娟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湖泊变化已是国内外地学界关注的环境问题,并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的重视。本文以长江中下游的6个典型湖泊为研究对象,基于2003年-2009年ICESat-GLAS测高数据,采用高斯滤波法对ICESat-GLAS测高数据所对应的回波进行去噪后,用于识别水体与陆地;采用融合算法从LandsatTM影像数据提取湖泊边界;提取湖泊边界内的ICESat-GLAS水位观测值构建了湖泊的年际和年内水位变化,进一步分析了6个湖泊的水位变化时空特征与原因。结果表明:从LandsatTM中提取湖泊边界的精度达到10m,ICESat-GLAS测高数据推算出洪泽湖蔣坝站、洞庭湖城陵矶站、鄱阳...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大荣 王瑞武 宋启示 张光明 赵庭周
聚果榕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优势树种。聚果榕和它的传粉媒介昆虫聚果榕小蜂是一对高度协同进化、互相依赖才能繁殖各自后代、互惠共生的生物。聚果榕必须依靠聚果榕小蜂的传粉才能获得有性繁殖 ;而聚果榕小蜂又必须依赖聚果榕的短柱头雌花作为繁殖后代的场所 ,才能获得种群的繁衍。研究结果表明 :聚果榕小蜂的种群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雨季种群数量高 ,干季种群数量低 ;但进入同一榕果内繁殖产卵的雌蜂数量则相反 ,雨季数量低 ,干季数量高。聚果榕小蜂的繁殖雌蜂进入每一隐头花序的数量多少 ,对聚果榕的授粉和发育种子成熟率、聚果榕小蜂在果内的产卵繁殖率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