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49)
- 2023(8052)
- 2022(7037)
- 2021(6504)
- 2020(5421)
- 2019(13150)
- 2018(12598)
- 2017(23902)
- 2016(13326)
- 2015(15179)
- 2014(15606)
- 2013(15879)
- 2012(15283)
- 2011(14116)
- 2010(14059)
- 2009(12918)
- 2008(12907)
- 2007(11348)
- 2006(9747)
- 2005(8853)
- 学科
- 济(62424)
- 经济(62377)
- 管理(36193)
- 业(32620)
- 方法(28754)
- 数学(26144)
- 数学方法(25950)
- 企(24222)
- 企业(24222)
- 农(17296)
- 学(16706)
- 中国(15450)
- 财(14328)
- 环境(13954)
- 地方(13084)
- 贸(11958)
- 贸易(11957)
- 易(11577)
- 农业(11392)
- 业经(10669)
- 制(9713)
- 和(9673)
- 土地(9586)
- 划(8536)
- 融(8332)
- 金融(8330)
- 经济学(8177)
- 务(8120)
- 财务(8106)
- 财务管理(8081)
- 机构
- 大学(198287)
- 学院(196346)
- 济(83847)
- 经济(82177)
- 管理(73861)
- 研究(72424)
- 理学(63478)
- 理学院(62658)
- 管理学(61532)
- 管理学院(61168)
- 中国(54863)
- 科学(46591)
- 京(43482)
- 农(41164)
- 所(38247)
- 财(36522)
- 研究所(35109)
- 中心(34087)
- 业大(33860)
- 农业(32823)
- 江(30126)
- 财经(29326)
- 北京(27253)
- 经(26733)
- 经济学(26399)
- 院(26081)
- 范(26068)
- 师范(25797)
- 经济学院(24137)
- 州(23478)
- 基金
- 项目(133873)
- 科学(104342)
- 基金(97690)
- 研究(92855)
- 家(87255)
- 国家(86601)
- 科学基金(72498)
- 社会(58763)
- 社会科(55742)
- 社会科学(55721)
- 基金项目(52399)
- 省(51516)
- 自然(48380)
- 自然科(47177)
- 自然科学(47162)
- 自然科学基金(46312)
- 划(45141)
- 教育(41758)
- 资助(39853)
- 编号(36718)
- 重点(30985)
- 部(30113)
- 发(29583)
- 成果(28678)
- 创(27104)
- 科研(26577)
- 计划(26520)
- 创新(25639)
- 课题(25432)
- 教育部(24850)
共检索到2942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鹏 李静婷 梁亚红 廖易
文章基于多时相的遥感影像数据,利用RS和GIS技术分析了近30年鹤壁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及其导致的碳效应变化。结果表明:1986—2016年,鹤壁市土地利用变化十分显著,林地面积下降45.65%;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到原来的7.68倍。从用地类型转变的方向性来看,近30年内鹤壁市土地转移过程中既有生态正向演变,也存在生态逆向演变过程;各类用地之间的转换呈现多向性的复杂特征;从转变数量特征来看,在各个阶段中,林地都是最大的转出者,而建设用地是最大的接收者;经计算得出,鹤壁市近3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造成的碳排放增量超过碳吸收增量高达7 367 497.58 t,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直接影响区域碳循环过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洁玫 任彧 陈杰
中共中央提出的"五化"发展战略有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鹤壁市作为河南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同时又处于河南省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之列,肩负着保证粮食安全和实现中部崛起的双重重担,基于"五化"视角对鹤壁市过去2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使用包括RS和GIS在内的"信息化"手段,运用ENVI、ARc GIS及FRAGStAtS软件方法,对鹤壁市建设用地基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对耕地基于"农业现代化"、对林地基于"绿色化"进行具体分析。主要结论有:工业化与城镇化下,鹤壁市建设用地实现了扩张与集聚,城市建设向"一核双星"模式发展;农业现代化下,耕地资源丰富且变化日益趋向集中连片,但近...
关键词:
五化 鹤壁市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严立冬 刘新勇
本文从河南省鹤壁市实际出发,对鹤壁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动力机制和特征等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了制约当前农村土地有效流转的因素,提出从外部环境、市场化服务、土地流转程序和管理机制入手进一步完善与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有效流转。
关键词:
土地流转 现状 制约因素 讨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韦燕飞 樊童生 祝文婷 黄欣婷
为助力构建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格局和建设低碳城市,本文以南宁市为研究对象,根据2005年,2010年,2015年,2018年的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碳足迹压力指数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分析南宁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碳排放效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探究其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8年间,南宁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一种地类转向多种地类的特征。(2)时间上,南宁市碳源、碳汇和碳排放量均呈现先上涨后下降的趋势,碳排放风险、碳足迹压力指数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南宁市碳排放量点密度主要集中在市区部分,而周边五县较为稀疏。碳风险压力与碳排放量的空间分布类似,随着碳排放量的增加而增加。(3)在不同的年份,各类型土地与其碳排放量之间的平均关联度不同,其中最大的是耕地,其次是林地,其他地类平均关联度一般。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风险 碳足迹 关联度 南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慧聪 潘东华 张万昌
洞庭湖是我国面积仅次于鄱阳湖的第二大淡水湖。近些年来,洞庭湖区降水在减少,湘、资、沅、澧四水的来水量也在降低,尤其2011年春季以来,洞庭湖水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持续干旱,洞庭湖地区的降水量累计比历年同期减少了50%至60%。本文基于1985年、2000年和2011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S、GIS等,系统分析了洞庭湖区近30年土地利用/覆盖的数量和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过度围湖垦殖成为洞庭湖湖面萎缩的主要原因。湖区耕地总量持续增加,增幅达36.01%;湿地、林地、草地总量减少,其中湿地和草地面积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分别为72.88%和62.98%。研究结果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及政策的制定...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柳梅英 包安明 陈曦 刘海隆 张红利 陈晓娜
天然植被退化,部分转变为人工植被和人类聚居区是干旱区绿洲过程的重要表现之一,而目前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植被碳储量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论文尝试采用CASA模型及1976—2007年4期9月份Landsat卫星影像估算玛纳斯河流域9种植被类型的净初级生产力,并通过植物枯损模型估算了流域内植被碳密度,进而估算出流域内各类型植被碳储量,最后分析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间的转移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76—2007年间,受农作物种植结构及品种变化影响,绿洲农田植被碳密度变化较大;同期流域植被碳储量共增加了50.50×104t C,其中林地被乱砍乱伐,灌木林地、天然牧草地退化为荒草地使得流域植被碳储量...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于万星,韩秀兰
为了使鹤壁市医疗保险制度顺利实施,今年年初,我们鹤壁对市直所有公疗享受单位1998年的医疗费开支和工资性开支按不同人群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目的是通过本次调查,掌握去年医疗支出与工资性支出水平,进而测算出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比例。这次调查与以前几次调查形成有机整体,以便确定我市筹集医疗保险基金的比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凯 曾凡棠
根据1980年、1995年、2010年3期的TM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转移矩阵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番禺198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从1980年到2010年,耕地和城镇用地是番禺面积变化最大的两种土地类型,耕地呈递减的趋势,向其他地类的转化以农村用地和城镇用地为主;城镇用地呈递增趋势,其迅速增加的来源以耕地和农村用地的转入为主。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城镇和耕地面积比例与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地均GDP、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人口密度、城镇人口、农业人口相关性显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阳 张红旗
本文基于1985年、2000年和200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对新疆伊犁新垦区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985年~2008年间,耕地净增加4.99×104hm2,面积比由38%上升至57%;未利用地增长仅次于耕地,增长面积为1.07×104hm2,水域,林地,建设用地都呈增长趋势;草地为唯一减少的土地利用类型,缩减7.02×104hm2,面积比由49%缩减为36%。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格局的分析可以得出,农业开垦是新垦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力因素,草地面积减少是其他土地类型面积增加的主要来源,盐碱地增多和沼泽减少反映了该地区存在因农业开垦而导致的自然环境恶化现象。
关键词:
伊犁 新垦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旺 申玉铭
文章采用RS和GIS技术,通过构造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转换矩阵分析了1990-2010年的碳排放效应,得出结论是:第一,耕地的转出量最大,主要转向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导致的碳排放变化量也最大。第二,草地的转出量居第二位,主要转向林地和耕地,收支相抵最终使碳汇增加。第三,林地虽转出绝对量较大,但3/4以上没有发生转移,保持了北京市碳汇量的稳定。第四,水域转出的绝对面积最小,主要流向耕地和建设用地,也增加了碳源。第五,建设用地转出的面积较小,主要转向耕地、草地和林地,相应引起碳排放减少;但其转入面积最大,使其
关键词:
土地结构 碳排放 生态环境 生态城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向书江 张骞 王丹 王舒 王子芳 谢雨琦 高明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探明碳储量对LUCC的响应及脆弱性,对区域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主城九区为例,运用InVEST模型研究了近20年主城区碳储量对土地利用转移的响应,采用潜在影响指数(PI)评估了该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服务的脆弱性。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主城区耕地面积减少743.29 km2,建设用地面积急剧增加773.48 km2。前10年土地转移面积6.05%,后10年转移13.98%,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是主要的土地转移类型。(2)近20年主城区碳储量累计减少5.78 Tg,其中建设用地侵占耕地是碳储量急速下降的主导因素。碳储量分布呈现“中部低—四周高”的空间格局。(3)近20年主城区均表现为碳源,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提高14.73,PI指数为-2.50~-2.59 Tg,均表现负面潜在影响,且2000—2015年间脆弱性不断恶化,2015—2020年间脆弱性有所缓解。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并为西部其他同类型山地城市提供借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仙巍,邵怀勇,周万村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及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利用1972年M SS遥感影像、1986年和2000年的TM遥感影像,在总结了目前使用较广泛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出速度、转入速度、综合动态度、状态指数等模型,并指出唯有将这些模型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利用上述模型以及LUCC的幅度、区域差异模型,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了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嘉陵江中下游地区14个县市区LUCC的过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新乐 张树文 李颖 匡文慧
集成MSS、TM、ETM、CBERS-2遥感数据及地形图提取哈尔滨市1976年、1989年、2001年、2005年共4期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信息,利用空间重心转移模型、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与城市年增长速率模型分析哈尔滨市近30年城市土地利用扩张的空间变化特征,进一步研究其扩张驱动力。结果表明:2005年城市土地面积是1976年的2.65倍;1989年~2001年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加速发展及开发区的大规模建设导致扩张速度最快;2001年~2005年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政策带动下,工业发展与固定资产投入的增加促进了城市化进程;1976年~1989年以重工业为主,对城市进行扩建和旧城...
关键词:
城市土地 空间扩张 驱动力 哈尔滨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云刚 殷冠文
中国的城市化模式有别于西方,主要特色在于政府的作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不同作用方式的组合,形成了中国城市化的时代特色和多种地域类型。20世纪80年代之前,主要是中央政府推动下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80年代之后,全球化和地方力量影响下,"自下而上"、"自外而内"等多种类型的区域城市化迅速推进,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作用日益凸显。但相对于沿海地区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产业升级、规模集聚、改善居住需求引发的内城更新和对外扩张而言,内陆地区的城市化则更多是作为一种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强行实施,其中地方政府具有更积极的作用。本研究以河南省鹤壁市为例,探讨了这种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化过程,实证了在征地、基础设施建设、人口迁移、企业吸引等多个环节中的地方政府作用。这一过程的持续性及其意义仍需进一步探讨,但或许这将成为一种新的中国城市化路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佳 熊妮娜 董斌 闫秀婧 隋宏大 冯仲科
为探讨北京市近20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该文以1988、1991、1996、1999、2004年的TM影像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利用Erdas Image软件对这5期图像进行校正、重采样、增强、分类等处理,得到北京市5期土地利用信息和土地利用变化信息。选取了8个景观格局参数对北京近20年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在这20年里呈增加的趋势,表现在城镇面积的不断扩大,耕地和水域的一定减少。
关键词:
TM 影像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