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75)
- 2023(3881)
- 2022(3413)
- 2021(3541)
- 2020(2593)
- 2019(6140)
- 2018(5579)
- 2017(9662)
- 2016(5174)
- 2015(5767)
- 2014(5621)
- 2013(5532)
- 2012(5553)
- 2011(5172)
- 2010(5140)
- 2009(4810)
- 2008(4604)
- 2007(3634)
- 2006(3281)
- 2005(3225)
- 学科
- 济(23374)
- 经济(23367)
- 管理(10038)
- 业(8467)
- 土地(8323)
- 学(8154)
- 农(8009)
- 中国(7152)
- 地方(6301)
- 方法(5962)
- 农业(5434)
- 数学(5305)
- 数学方法(5244)
- 企(4958)
- 企业(4958)
- 财(4505)
- 问题(4334)
- 经济学(4331)
- 业经(4066)
- 贸(4007)
- 贸易(4005)
- 易(3895)
- 制(3853)
- 发(3659)
- 融(3604)
- 金融(3603)
- 环境(3348)
- 银(3146)
- 银行(3127)
- 行(3065)
- 机构
- 大学(69704)
- 学院(69502)
- 研究(32822)
- 济(28039)
- 经济(27415)
- 中国(26214)
- 管理(22474)
- 科学(21304)
- 理学(18621)
- 理学院(18233)
- 管理学(17822)
- 所(17690)
- 管理学院(17681)
- 京(17134)
- 农(17022)
- 研究所(16197)
- 中心(15107)
- 农业(13389)
- 业大(12533)
- 院(12457)
- 财(12331)
- 范(11805)
- 师范(11711)
- 江(11311)
- 科学院(10967)
- 北京(10932)
- 省(10652)
- 师范大学(9769)
- 资源(9318)
- 财经(9158)
- 基金
- 项目(48568)
- 科学(37855)
- 基金(35261)
- 研究(33699)
- 家(32885)
- 国家(32627)
- 科学基金(26539)
- 社会(20898)
- 社会科(19595)
- 社会科学(19588)
- 基金项目(18821)
- 自然(18041)
- 省(18014)
- 自然科(17556)
- 自然科学(17554)
- 自然科学基金(17207)
- 划(16398)
- 教育(14739)
- 编号(13653)
- 资助(13452)
- 重点(11898)
- 发(11224)
- 部(10518)
- 成果(10451)
- 课题(9949)
- 计划(9631)
- 科研(9304)
- 创(9252)
- 中国(9078)
- 国家社会(8959)
共检索到1207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海辉 杨太保 王艺霖
基于1977、1999、2007年三期生长季的Landsat遥感影像,利用RS、GIS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对青海省贵南县1977—2007年的土地利用/覆被进行监测,并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7-2007年间贵南县的土地利用/覆被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草场面积总体呈现退化趋势,其中东南部芒曲镇和森多乡地区的高覆盖度草场持续退化,而木格滩地区的中覆盖度草场则经历了被开垦为耕地后又退耕还草的过程;耕地先增后减,总体呈减少趋势;另外研究区东部和南部山地地带的疏木灌林有所增加,龙羊峡水库的修建淹没了周围一些裸岩和低覆盖度草场,而2000年后政府实施的退耕还草工程也逐步见效,木格滩沙地面积被控制。30年间贵南县景观总体发生破碎化,前期破碎化程度剧烈,优势斑块呈分散趋势,景观异质性上升;后期因退耕还草等保护措施,破碎化程度有所缓和,优势斑块倾向聚集,景观内部聚合度增加。研究区景观变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近几十年来人口和牲畜数量急剧增加、人类对草场乱采滥伐、不合理发展畜牧业等人为干扰因素还是占主导。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冯益明 吴波 卢琦 王学全 杨恒华 孙德福
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对青海省贵南县3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1)贵南县大的地貌特征是以草地为基本景观基质,在广布的草地基质中,又大量分布荒漠(如干沟、沙地等)景观。20世纪70年代的景观受人为干扰相对较少,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为对景观的干扰力度增大;(2)1976年,景观斑块类型间优势度差异显著,景观破碎化指数小,多样性低;1996年以后,斑块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景观趋于复杂;(3)30年来,贵南县景观要素中草地、耕地、林地、建筑用地、以及未利用地向其他类型转化的速度总体呈加速状态。在1976—1996年期间,大面积草地被开垦为耕地;在1996—2006...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景观动态 遥感 高寒沙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佳 熊妮娜 董斌 闫秀婧 隋宏大 冯仲科
为探讨北京市近20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该文以1988、1991、1996、1999、2004年的TM影像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利用Erdas Image软件对这5期图像进行校正、重采样、增强、分类等处理,得到北京市5期土地利用信息和土地利用变化信息。选取了8个景观格局参数对北京近20年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在这20年里呈增加的趋势,表现在城镇面积的不断扩大,耕地和水域的一定减少。
关键词:
TM 影像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再知 蔡满堂 许勇太
依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粤西南华农场3个时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生产性用地中,斑块类型、斑块数目与面积变化较大。70年代,景观优势度较高,多样性和均匀性较低;80年代,随斑块类型和斑块数量的增加,景观多样性、均匀性显著增加,破碎化指数增大,景观格局发生较大变化;90年代,一些斑块类型逐渐消失,景观优势度、多样性和均匀性较80年代有所下降,斑块密度和破碎化指数已降至接近70年代水平。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时序特征看,市场及经济发展政策的倾向性是导致景观格局阶段性变化的根源。
关键词:
乡村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舒田 熊康宁 陈丽莎
【目的】探讨石漠化综合治理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与规律,为生态修复和植被重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9、2015和2019年3期的影像数据和GIS与RS技术,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系统分析2009—2019年撒拉溪喀斯特高原石漠化治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格局。【结果】(1)研究期内示范区土地主要利用类型为耕地、有林地和灌木林地,耕地面积减少最大,达914.85 hm~2,裸岩石栎地和裸土地等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灌木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园地面积增加迅速且动态变化度最大,为184.77%;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猛,从2009年的149.57 hm~2增加到2019年的381.89 hm~2。(2)撒拉溪示范区2009、2015和2019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别为247.25、243.25和245.53,研究期内示范区土地利用程度呈下降趋势,但总体上变化不大;2009—2015年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与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均大于2015—2019年。(3)2009—2015年示范区内土地利用斑块水平景观指数变化显著,2015—2019年间变化较缓。研究期内示范区景观多样性、均匀度上升,景观破碎化程度增高、蔓延度下降。【结论】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干扰程度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建设工程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大于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果还园工程。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白力军 宝音陶格涛 苏金华 布仁图雅 万志强
草原文化遗址是草原民族文化的灵魂之一,加强对草原文化遗址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与遥感(remote sensing,RS)技术以及景观分析软件,选取了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景观格局指数等指标对元上都遗址区域近3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草地是元上都遗址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研究时间段内面积波动变化;2)近30年,元上都遗址草地、林地、农田之间相互转化频繁,伴随着景观指标的不断变化;3)2000–2005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林地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速率最高;4)景观整体比较脆弱,越来越多样化、破碎化,但已逐渐趋于稳定;生态建设工程的大力开展以及农牧民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是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维持草原类型的面积和草原景观的稳定性,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胡文敏 赵京 何介南 李毅
基于1996-2011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景观指数模型对湖区近15 a来土地利用特征和景观效应进行了动态变化和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996-2011年期间,湖区利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建设用地过快增长,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移程度较大,建设用地增加程度达78%,耕地的增幅仅6.2%,但耕地面积变化总量大,达36 km2;湖区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均降低,而水体破碎化增加,湖区总体上的蔓延度、分维度增加,反映出近年来湖区城市建设与农业发展较为活跃,但景观多样
关键词:
林地 遥感 土地景观 景观模型 多样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耀军 郭菊兰 武高洁 郭志华 林广旋 吴晓东
全球红树林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红树林遥感监测对于资源保育至关重要。在GIS和遥感技术支持下,基于1991—2010年的5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及相关专题图,结合立地调查,研究了英罗湾红树林空间变化的过程并对其周边的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和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人为和自然因素均对研究区红树林动态变化产生影响,表现为红树林近陆的内边界缩减而近海的外边界向海扩展;红树林总面积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净损失量约7%。变化轨迹分析表明:1991—2000年间围垦养殖引起靠近陆地的红树林面积快速减少;红树林在滩涂上不断向海扩展以及2000年以来的生态恢复工程使研究区红树林边界向海推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永民 赵士洞
根据1985年和2000年的2期土地利用图形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数理统计方法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生态保护背景下科尔沁沙地奈曼旗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的新变化。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奈曼旗草地防护林面积,退耕还林面积,以及植被恢复的面积皆有明显提高,尤其是林地面积增长最为显著,增幅达186%;同时,人口增长,耕地需求扩大,造成土地压力过重,因此,局部地区毁林开荒,滥垦草地,导致土地退化的现象依然严重;此外,水稻的引种,大面积的河滩被开发为水田,从而导致水域减少。从景观格局的变化看,林地最为显著,随着斑块数目的剧增,其景观破碎度由0 017...
关键词:
生态保护 奈曼旗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邱海军 曹明明
通过对黄龙县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矢量化,再转化为栅格Grid图,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栅格版),分别以25 m和100 m为步长在25~500 m和100~2 000 m的粒度上对景观格局指数进行计算,分析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对比2个不同范围粒度域上景观指数呈现的异样性,并尝试性地提出理论景观格局指数。结果表明,9种景观指数有4种不同的变化规律,2个不同步长不同粒度域的景观指数有2类变化规律,且理论景观指数的提出对一些指数可以很好地解决同一个地方用不同分辨率所计算出的不同的景观格局指数,把结果统一到同一个标准上来。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粒度效应 黄龙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兵,金凤君,董晓峰
采用1986~2000年TM和ETM+影像数据,计算景观生态指数得出整个地区景观生态空间格局,通过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变化分析.实现空间格局和地理时间变化过程的小尺度区域有机结合.对干旱半干旱脆弱生态环境下城镇较为密集地区的人地关系研究具有典型意义。研究表明:低、中覆盖度草地构成本地区基质,沟谷河谷与交通通道是联系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廊道.本地区属于人类影响渐强区.在干旱半干旱自然条件下,城镇用地扩张是整个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因素.农业结构调整在空间上改变着空间格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柳晶辉 杨坤 张力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其库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备受关注。以2000和2004年的多源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解译生成土地分类数据,对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征、速度、景观优势度变化以及景观生态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库区在这4年间土地利用整体结构上没有显著改变,但是耕地、建设用地增加,林地、未利用地减少。景观多样性指数及景观均匀性指数呈下降趋势,说明景观异质程度下降,景观类型有向单一化及非均衡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林地减少加剧库区的水土流失,导致库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应采取措施促使库区经济与生态环境良性地协调发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古丽米热·艾尔肯 史彦松
【目的】研究克拉玛依市景观格局与碳源/碳汇演变特征和关联程度,以期为区域低碳发展与调整土地利用、优化土地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克拉玛依市1995—2021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运用Frastate4.2软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利用碳排放系数法估算土地利用碳源/碳汇量,使用灰色关联模型计量两者之间关联度。【结果】①1995—2021年克拉玛依市景观破碎度呈上升趋势,最大斑块类型不断减小,斑块距离分散化,景观分布复杂化,分割度逐渐严重,景观多样性由单一向复杂变化,景观类型趋于多样化;②1995—2021年克拉玛依市碳源/碳汇量均呈上升趋势,由于碳源量显著大于碳汇量,克拉玛依市最终为碳源区且净碳排放量逐年增加;③克拉玛依市碳排放量增加与研究区景观分割度逐渐严重、景观分布复杂化、景观内斑块距离分散变化及最大斑块面积不断变小存在密切关联。【结论】克拉玛依市景观水平层次和斑块类型层次景观格局与碳排放量关联密切,各景观格局指数是影响碳排放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管义国 王心源 吉文帅 张生根 田兵
利用两个时期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结合RS和GIS技术,对安徽省合肥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城镇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展使耕地和水域锐减。人类活动对水域、耕地和林地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得这些景观要素的斑块形状趋向简单,而城镇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斑块形状趋向复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耀彬 戴璐 董玥莹
依据水环境约束力的大小,将环鄱阳湖区划分为核心、边缘和外围3个影响区。以该地区2005~2010年间土地利用情况为基准,通过构建CA-Markov-Logistic模型模拟2015年该地区土地利用格局情景,并采用景观格局指数进一步分析3个影响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来看,覆盖环鄱阳湖区约82%土地面积的耕地和林地将有较大幅度的减少,而城建用地所占比重将大幅上升,对环鄱阳湖区的开发在逐渐加快;(2)从土地利用影响力来看,地类分布概率与人口城市化率、生活城市化率以及经济城市化率的空间分布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3)从模拟结果来看,环鄱阳湖区核心区耕地范围将缩小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