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65)
2023(3444)
2022(3079)
2021(3035)
2020(2473)
2019(6118)
2018(5798)
2017(9542)
2016(5357)
2015(6346)
2014(6116)
2013(6147)
2012(6030)
2011(5623)
2010(5701)
2009(5222)
2008(5247)
2007(4194)
2006(3820)
2005(3581)
作者
(16631)
(14009)
(13803)
(13315)
(9085)
(6966)
(6272)
(5689)
(5416)
(5208)
(5186)
(4910)
(4748)
(4701)
(4490)
(4452)
(4380)
(4286)
(4109)
(4019)
(3674)
(3529)
(3465)
(3422)
(3307)
(3224)
(3182)
(2956)
(2910)
(2869)
学科
(22416)
经济(22403)
(11585)
管理(10217)
地方(8186)
(7687)
(7490)
企业(7490)
中国(7474)
方法(7174)
(6967)
数学(6133)
数学方法(6060)
农业(5540)
(4937)
(4808)
贸易(4804)
(4608)
地方经济(4369)
业经(4222)
(4117)
(3816)
(3464)
(3461)
金融(3459)
环境(3297)
税收(3244)
(3212)
(3198)
银行(3194)
机构
大学(72881)
学院(72078)
研究(34883)
(29741)
经济(29184)
中国(26307)
管理(24833)
科学(22100)
理学(20757)
理学院(20375)
管理学(19908)
管理学院(19769)
(19005)
(18296)
(17648)
研究所(17430)
(16287)
中心(15982)
(13613)
(13068)
农业(12840)
业大(12259)
(11771)
(11678)
师范(11533)
科学院(10642)
北京(10253)
研究院(10109)
财经(9784)
(9771)
基金
项目(50816)
科学(40355)
基金(37225)
研究(35120)
(34221)
国家(33962)
科学基金(28065)
社会(21824)
社会科(20577)
社会科学(20572)
(20538)
基金项目(20208)
自然(19307)
自然科(18774)
自然科学(18772)
自然科学基金(18439)
(17410)
教育(15443)
资助(14560)
编号(13718)
重点(12961)
(11764)
成果(11617)
(11483)
(11212)
课题(10220)
计划(10142)
(10122)
科研(10100)
创新(9631)
期刊
(36324)
经济(36324)
研究(24574)
中国(19976)
学报(14473)
(13908)
科学(13686)
大学(10212)
(9789)
管理(9704)
学学(9494)
农业(9439)
教育(8597)
(7621)
金融(7621)
资源(6567)
(5950)
经济研究(5877)
技术(5450)
国际(5372)
业经(5253)
(5069)
财经(4565)
(4541)
世界(4367)
图书(4336)
问题(4274)
(3970)
林业(3708)
(3624)
共检索到1270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游博文  张国安  李一鸣  李占海  
近30 a来长江口北支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沉积物特征及输移趋势发生显著变化。研究基于2015年和20世纪80年代沉积物粒度调查资料,通过粒度对比、趋势分析等方法,探讨长江口北支及口外沉积特征与输移趋势。结果表明:长江口北支及口外沉积物类型以粘土质粉砂、砂质粉砂和砂为主,近30 a来平均中值粒径减小20%左右。其中,北支口内粒径减小约30%,表明北支口内整体为淤积环境;口外0~10 m水深区域粒径增加约25%,表现为风浪和潮流作用下的侵蚀特征; 10 m水深外,粒径略有减小,沉积特征基本稳定。从沉积物输移趋势上看,北支崇头至灵甸港河段,沉积物较粗,以径流作用下的沉积为主;灵甸港至三条港河段,沉积物输移趋势向下指向三条港,其中灵甸港至三和港河段边滩粗、主槽细,径潮流交汇作用明显;三条港以下河段,沉积物以海域来沙为主,颗粒细,输移趋势指向上游;北支口外,0~10 m水深区域,沉积物粗化,沉积物随水深增加变细,其中0~2 m水深区域,砂含量占比超过90%; 10 m以深离岸水域,沉积物输移趋势不显著。流域来沙减少和北支围垦工程建设,致使沿岸泥沙补给不足,口外浅滩泥沙在风浪和潮流作用下,一部分随涨潮流向口内输运,一部分随落潮流向外海扩散,构成北支及口外沉积物输移趋势格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南燕  边佳胤  吴惠仙  薛俊增  
2010年10月~2011年9月在长江口北支设5个采样点,按月份采集水样品,对水环境因子的周年变化规律及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温度与盐度极显著负相关,叶绿素a与悬浮物和浊度极显著正相关,亚硝态氮、铵态氮、总氮与总磷两两之间极显著正相关。长江口北支盐度周年呈现"上升-平稳-下降-上升"的变化,其中2010年咸潮入侵的提前主要受三峡工程于当年9月开展蓄水所影响,而后盐度的"平稳"则可能由三峡工程在枯水期下泄量的增加所维持。北支各营养盐指标峰值均出现在当年6~8月,长江径流所携带的营养盐和浮游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对营养盐的需求则是导致北支硝态氮、亚硝态氮和铵态氮等变化的主要原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帅  何青  谢卫明  郭磊城  沈芳  
基于近15年的实测数据,分析给出了长江河口控制站徐六泾悬沙浓度和组成的变化特性。研究表明:徐六泾站多年平均表层(2003~2017年)、中层和底层(2010~2017年)含沙量分别为0.07、0.07和0.13 g/L;表层(2004~2017年)、中层和底层(2009~2017年)的中值粒径分别为7.3、9.4和11.0μm。研究期间,年平均含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洪季较枯季降幅更明显。其中2015~2017年均洪枯季表层含沙量较2003~2005年均值分别降低了57%和20%;表层含沙量在2008年出现明显降低的拐点,2008年之后的洪枯季表层含沙量较之前分别降低56%和44%。悬沙粒度具有一定的波动变化,但没有显著趋势性变化特征,或与样本数量限制和流域内人类活动有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华林  张俊勇  刘高峰  
近期长江口北支河势的不利发展已严重制约了沿岸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合理确定北支的开发目标和整治思路已十分迫切。根据北支河势演变特征、趋势、整治方案的初步研究,提出长江北支综合整治目标为3个方面:减轻或消除北支咸潮倒灌南支,为南、北支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创造有利条件;逐步改善北支的航运条件,让昔日黄金水道重焕活力;延缓北支的自然淤积,在一定时期内维持北支引排水功能。借鉴钱塘江河口治理经验,同时考虑北支特点,要达到北支综合整治目标现阶段比较可行的是缩窄方案,具体来说,需实施上中下联动整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沈良  严肃庄  李玉中  
根据长江口和杭州湾北部沉积物粒度分析数据,研究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以及分区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受水动力条件、地貌类型以及泥沙来源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在纵向分布上,自西向东粒径从粗到细、分选程度从好至差,在横向上自北港-北槽-南槽,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水流动力作用强的河槽和波浪作用强的口门浅滩沉积物粒度较粗,水动力较弱的河口边滩及口外海滨区沉积物则较细。根据沉积物分布特征可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分为河口分汊河段沉积区、河口拦门沙沉积区、口外海滨沉积区和杭州湾北部沉积区等4个沉积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绳祖  张国安  张卫国  李茂田  葛建忠  
大河入海河口由于巨量泥沙堆积以及潮汐作用,往往发育着河口沙岛。崇明岛是世界上典型的河口沙岛,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泥沙来源锐减以及河口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给崇明岛周边岸滩沉积环境带来深刻影响。研究依据2015年9月~2018年4月对崇明岛周边14个岸滩断面的表层沉积物采样数据和定点水文观测资料,分析崇明岛周边岸滩沉积环境特征和区域性差异,探讨不同岸滩断面沉积过程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崇明岛岸滩沉积物以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为主,沉积物中值粒径总体表现为南岸>北岸>东滩,平均为48μm。南、北岸岸滩总体表现为坡陡、滩窄,沉积物自西向东逐渐变细的特征,北岸岸滩坡度略缓,南岸崇头至庙镇之间存在局部细颗粒物质沉积区;东部岸滩滩宽、坡缓,整体表现为"北细南粗"的沉积特征。岸滩沉积断面上,上细下粗,高潮滩处粘土组分含量相对较高,水下斜坡和河槽底部粉砂含量较高。南、北支河势演变形成了崇明岛"南坍北涨"沉积环境的分布格局;径、潮流作用对岸滩断面沉积物分布特征影响明显;风浪对崇明东滩浅滩沉积物具有强烈的分选作用;潮滩植被主要影响细颗粒沉积物在潮间带的分布;流域来沙减少对崇明东滩前沿沉积环境趋势影响显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铁飞  高鑫  王峰  
根根据长江荆江段沿江牛轭湖天鹅洲和尺八沉积钻孔柱样,在建立了高分辨率的年代框架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了沉积物孢粉、炭屑分析,并结合荆州市1955~2012年的气候数据、史志记载的洪水和火灾等环境事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天鹅洲、尺八两湖泊钻孔沉积物的孢粉和炭屑特征均较好地响应了近百年来湖区周边的环境变化;牛轭湖在裁断成湖之前、成湖之后的孢粉、炭屑特征不同:成湖之前,沉积物总孢粉浓度与乔木、灌木孢粉浓度都相对较低,水生植物和蕨类植物孢粉浓度相对较高,成湖之后乔木孢粉浓度仍呈减小趋势,但灌木、水生植物孢粉浓度呈波动增加趋势;利用沉积物炭屑浓度与孢粉浓度的比值(C/P值)指标,可以较好地指示自然山火与人类聚居地火灾等燃烧事件在沉积物中的记录,而且综合利用C/P值与沉积物孢粉特征,有可能厘清长江全流域洪水与局地洪涝事件的沉积记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戴志军  陈吉余  程和琴  李九发  
在对南汇边滩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Gao-Collins泥沙概率输运模型探讨边滩的沉积物输运趋势,结果表明:①沉积物中值粒径、分选系数和偏度的分布具有一致性,三者相关性较强;②边滩的沉积物粒度特征表现为正偏,分选性较差,分选系数值集中在2左右,沉积物相对较粗(中值粒径大于0.01 mm)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没冒沙中部、南汇咀及卢潮港近岸,其它区域沉积物相对较细(中值粒径小于0.01 mm);③将Gao-Collins的泥沙概率模型和南汇边滩的动力与沉积环境结合表明,沉积物在东滩的净输运趋势是由北向南输运。由于南滩的动力条件相对复杂,因此南滩沉积物的净输运趋势有待进一步分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吉余  陈沈良  丁平兴  杨世伦  
南汇咀近岸水域位于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交汇带 ,其动力条件、泥沙运移、沉积过程和地貌演变复杂。根据长江口南汇咀近岸水域的水文泥沙观测和沉积地貌等资料 ,通过综合分析研究 ,探讨了长江口入海水沙在南汇咀近岸水域与杭州湾的交换和泥沙输移途径。研究结果表明 ,沿南汇水下沙咀存在一个泥沙通道 ,长江口水沙在多种动力因子的驱动下经过该通道直接进入杭州湾 ,参与杭州湾水沙的周期变化。通过进一步研究还发现 ,长江口泥沙以异重流的方式向杭州湾输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晋璞  陆健东  姚江  杜小强  毕春娟  徐力  李卓  陈振楼  
富集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PAHs)及其氧化多环芳烃(Oxy-PAHs)会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土壤修复过程中母体PAHs的减少会造成更具毒性、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的Oxy-PAHs浓度增加,从而造成生态健康风险评价结果的低估。通过采集长江口滩涂沉积物和稻田土壤,分析PAHs和Oxy-PAHs的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来判别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长江口沉积物中16种PAHs的浓度范围为124.9-259.9 ng/g,均值为194.8 ng/g,而稻田土壤中PAHs的浓度范围为43.5-229.8 ng/g,平均值为113.2 ng/g。沉积物和稻田土壤中11种Oxy-PAHs的浓度范围分别为97.7-231.4 ng/g和87.9-137.2 ng/g。表层沉积物和土壤中PAHs与Oxy-PAHs的浓度分布具体表现为:自然滩地>长期稻田>围垦区>短期稻田。人类开发时间的长短所导致的垂向淋洗、微生物降解、植被吸收转化和外源输入的不同是造成长江口沉积物及稻田土壤中PAHs及Oxy-PAHs浓度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相关性分析表明,粒径组成、有机碳含量、pH等不是沉积物中PAHs与Oxy-PAHs浓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中PAHs浓度受含水率、TOC和颗粒较细的黏粉粒占比以及氧化还原电位(Eh)影响显著。判源结果表明,沉积物和土壤中PAH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及生物质的燃烧,土壤中PAHs的来源更加复杂多样,汽车尾气排放和焦化等工业排放对土壤PAHs污染的贡献不容忽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强  杨世伦  孟翊  杨海飞  吴创收  史本伟  
南港是长江口两个主要入海通道之一,也是长江深水航道的必经之路。基于2012和1984年的地形资料,利用Arc GIS技术对南港进行冲淤分析;并用同一种方法(筛析法-移液管)对相应年份所采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径测试对比。结果表明:近28年来南港地形发生了重大变化,复式河槽间的沙脊因刷深而趋于消亡,主航槽则淤浅数米;沉积物中值粒径均值从81μm下降为24μm,特别是原沙脊位置上的沉积物从砂变细为砂质粉砂或粘土质粉砂。分析认为,采砂是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沙脊采砂使复式河槽"中脊"消失,水动力减弱,河槽中央过水断面增大、分流增多,两侧航槽流速减小导致淤浅;沉积物变细是较粗颗粒被采走、动力减弱和淤积发生...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潘绪伟  程家骅  
利用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在东海北部、黄海南部海域获取的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样品,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龙头鱼的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龙头鱼摄食饵料种类有39种,鱼类是其主要饵料类群,所占质量百分比为84.13%。优势饵料种类为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细条天竺鱼(Apogonichthys lineat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等。龙头鱼的摄食强度秋季最高,冬季最低;食物组成季节变化明显,春季...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戴仕宝  杨世伦  
对长江水资源的特征如总量、用水量、水污染等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为:①1954—2004年流域平均降水量呈现下降趋势;长江上中游降水量的减少是导致宜昌、汉口水文站的径流量呈现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而大通水文站径流量呈上升趋势与汉口—大通间降水量增加有关;大通站1950到2004年的最小、最大月均径流量均呈上升趋势;长江水资源总量的变化主要受控于气候的变化。②水污染逐渐加重,水质有恶化的趋势,工业污染的增加是主要原因。③年均用水量占入海径流量的5.7%左右,人类活动尚未对长江流域总的水量构成很大的影响。结论:①长江水资源总量尚未发生巨大的变化,但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已对水资源的利用构成了影响;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丁斌  顾显跃  缪启龙  
分析了1951~2000年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流域近50年来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低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在20世纪50年代明显偏高,60~80年代波动下降,80年代中后期以后有所上升,90年代较80年代增温0.3℃~0.6℃之间;同时不同季节、不同区域气温呈现不同的态势,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在60年代以后呈上升趋势,而平均日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夏季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均以降温为主。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邱哲文  刘婧  赵开彬  吴惠仙  薛俊增  
在长江口北支北八滧河以北贝类放流滩涂湿地的潮下带水域,采集大型底栖动物,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滩涂贝类放流前后的变化。贝类放流后在放流区邻近潮下带海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1种,其中软体动物15种,节肢动物17种,环节动物4种,脊索动物14种,纽形动物1种,全年优势种有8种。年平均密度为0. 265个/m~2,年平均生物量为0. 06 g/m~2,年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为0. 93,年丰富度指数为0. 895,年均匀度指数为0. 39。与放流前调查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比,贝类的放流影响了放流区邻近海域的底栖动物群落和优势种的组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