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90)
- 2023(12798)
- 2022(10637)
- 2021(10130)
- 2020(8343)
- 2019(18883)
- 2018(18163)
- 2017(33293)
- 2016(18235)
- 2015(20011)
- 2014(19585)
- 2013(19569)
- 2012(18151)
- 2011(16790)
- 2010(16576)
- 2009(15313)
- 2008(15235)
- 2007(12761)
- 2006(11199)
- 2005(10111)
- 学科
- 济(74471)
- 经济(74392)
- 管理(48168)
- 业(44290)
- 企(33820)
- 企业(33820)
- 方法(33801)
- 数学(30164)
- 数学方法(29872)
- 中国(23161)
- 学(20220)
- 农(19980)
- 财(17835)
- 贸(16731)
- 贸易(16724)
- 易(16353)
- 环境(16049)
- 业经(14480)
- 农业(13469)
- 制(13332)
- 地方(12766)
- 银(12334)
- 银行(12270)
- 融(12228)
- 金融(12226)
- 行(11813)
- 划(11101)
- 和(11059)
- 技术(10925)
- 务(10382)
- 机构
- 大学(269472)
- 学院(263427)
- 济(112025)
- 经济(110113)
- 研究(104814)
- 管理(94449)
- 理学(82663)
- 理学院(81475)
- 管理学(79873)
- 管理学院(79410)
- 中国(77888)
- 科学(68472)
- 京(58984)
- 农(56793)
- 所(55434)
- 研究所(51653)
- 财(48008)
- 业大(46265)
- 中心(45663)
- 农业(45396)
- 财经(39430)
- 院(37911)
- 北京(37202)
- 江(36564)
- 经(36371)
- 经济学(35984)
- 范(35350)
- 师范(34825)
- 科学院(33437)
- 经济学院(32573)
- 基金
- 项目(190131)
- 科学(149750)
- 基金(143398)
- 家(131957)
- 国家(131002)
- 研究(125466)
- 科学基金(109037)
- 社会(83554)
- 社会科(79439)
- 社会科学(79419)
- 基金项目(76209)
- 自然(74012)
- 自然科(72309)
- 自然科学(72280)
- 自然科学基金(71020)
- 省(69788)
- 划(62416)
- 资助(58223)
- 教育(56197)
- 重点(44661)
- 编号(44247)
- 部(42830)
- 发(40478)
- 创(39019)
- 计划(38350)
- 科研(37724)
- 国家社会(37071)
- 创新(36875)
- 教育部(35481)
- 中国(35101)
- 期刊
- 济(114370)
- 经济(114370)
- 研究(75443)
- 学报(56520)
- 中国(50338)
- 科学(49647)
- 农(49265)
- 大学(40765)
- 学学(38906)
- 财(34969)
- 农业(34069)
- 管理(32808)
- 融(22009)
- 金融(22009)
- 经济研究(20571)
- 教育(20092)
- 业(19822)
- 财经(19798)
- 技术(17550)
- 经(17177)
- 业经(16302)
- 问题(15494)
- 资源(15380)
- 贸(15333)
- 业大(15270)
- 版(15111)
- 国际(14323)
- 世界(14231)
- 科技(13544)
- 农业大学(12554)
共检索到3843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志平 刘纪远 邵全琴
论文利用近30 a中国756个气象站点日观测数据计算中国陆地表层潜在蒸散和湿润指数现状及变化趋势,然后划分湿润程度变化对不同自然地带生态系统脆弱性影响的等级,并应用于农田、林地和草地三大生态系统脆弱性变化分析,结果显示:近30 a中国陆地表层平均年潜在蒸散为754 mm,平均湿润指数为-5.6,湿润指数平均变化率为-4.4/10 a,反映中国陆地表层湿润程度总体具有下降趋势。近30 a中国陆地表层气候湿润程度变化导致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的面积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43.7%,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西南部、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东部,以及青藏高原的西部、北部和东部。总体上,近30 a中国陆地表层气候湿润程度变...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朱建华 侯振宏 张治军 罗云建 张小全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方法与结果,总结已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对森林物候、森林生产力、森林结构、组成和分布,以及森林碳库的影响,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气候变化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适应性评估方法进行总结评述。对目前相关研究的不确定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强调未来需要加强的研究领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於琍,曹明奎,李克让
未来100年气候变暖速度将比上一世纪提高2-10倍,势必对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和服务功能产生巨大影响,威胁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评价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脆弱性是当前全球变化和生态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由于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系统对其响应和适应的复杂性,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进展缓慢。本文在阐明生态系统脆弱性概念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及其脆弱性评价研究的现状、方法,归纳和介绍了脆弱性评价研究的三种主要方法--模型模拟研究、指标评价研究以及类比研究,指出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不足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态系统 脆弱性评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永娟 王效科 欧阳志云
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和服务功能发生改变,进而威胁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是当前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和减缓环境恶化的关键。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出现的生态系统脆弱性概念进行了归纳、总结,阐述了笔者的理解,并提出应规范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命名,以加强不同领域间的交流;综述了国内外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的侧重点以及可供借鉴的评价方法,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同时应积极探讨适合研究区域的更准确更方便的评价方法;最后,探讨了该领域研究面临的挑战,而这也是今后脆弱性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生态系统 脆弱性 环境恶化 综合指数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克龙 李双成 周巧富 朵海瑞 陈琼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本文基于青海湖流域1977年MSS影像、1987年TM影像和2000年ETM影像,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的支持下,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应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算法,揭示了青海湖流域景观生态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77年的423×108元降低到2000年的364×108元,年均损失2.57×108元;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来讲,废物处理和水源涵养价值贡献率超过了58%,单项服务功能价值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气候调节功能缺失最明显减少达32%;就生态...
关键词:
生态服务价值 景观类型变化 青海湖流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施瑶 李嘉艺 高娜 郑曦
【目的】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区域脆弱性评估可以较为全面地识别区域气候风险。在城市中,浅山区具有其特有的气候调节的重要性和气候适应的脆弱性,且社会与生态系统的耦合特征更为明显。作为气候适应的重要环节,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北京浅山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有助于为气候适应策略提供空间上的定量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危险性-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评估框架,构建包含44个指标的指标集,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降维筛选及权重确定,形成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评估北京市浅山区社会-生态系统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脆弱性空间分布。【结果】当前和未来的气候脆弱性均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深山区逐渐降低的趋势,脆弱性程度以中度、重度为主,未来脆弱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在行政分区上,昌平、顺义、海淀区气候脆弱性较低,房山、丰台、门头沟区较为严重。【结论】本研究通过评估北京市浅山区社会-生态系统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脆弱性空间分布,得到北京浅山区气候适应的重点区域,为浅山区气候适应决策提供依据,并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脆弱性评估提供方法及指标作为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於琍
将干旱作为定性事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动态模拟,根据IPCC有关脆弱性的概念,以生态系统功能特征量偏离多年平均状况的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分别定义生态系统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在生态系统的尺度上评估其对干旱的脆弱性。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区域生态系统对降水脆弱性的空间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轻度脆弱及以下的生态系统占区域总面积的65%,主要分布在区域的中南部。重度脆弱和高度脆弱区域约占20%,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西北部。区域内生态系统对降水变率的平均脆弱度为轻度脆弱。干旱会显著增加研究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具体表现为干旱导致原本不脆弱的生态系统脆弱度增加,而对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劲松
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性社会环境问题,它与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山地系统在景观上为农林交错带,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具有内生型脆弱性、对植被的依附性、景观过渡性以及落后的生产力等方面,荒漠化较严重。作者通过对坡面级联系统以及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分析,讨论了山地荒漠化的运行机制,并进一步就荒漠化的防治提出几点想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阳兵 邵景安 王世杰 魏朝富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对于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分析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针对岩溶自然系统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岩溶生态系统的结构脆弱性、生态过程脆弱性、生态功能脆弱性和人为胁迫脆弱性4个方面,评价指标分别是结构稳定性、多样性生境、能量利用和积累、直接使用价值、石漠化程度和速率等。以不同类型的原生岩溶生态系统的生态基准值作为比较基础,评价系统将现有的退化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划分为轻微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以及系统崩溃4级。
关键词:
岩溶 生态系统 脆弱性 评价指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任国平 郑慧开 尹罡 刘黎明
流要素不仅是乡村脆弱性时空分化和重组的重要力量,也愈发成为研究都市城郊乡村重构的重要视角。论文通过构建“敏感性—适应能力”的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序排列多边形面积法、时空探索分析、固定效应空间误差模型等方法分析了1998—2018年上海市青浦区184个行政村的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及人口流、资金流、商贸流的流量度和流向度对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青浦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数由0.521增长至0.622,脆弱性等级由中低等脆弱提升至中等脆弱;时空格局呈“先增后降波动式”和“东高西低团聚式”的动态特征。(2)青浦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间路径移动相对长度由“中部区域向四周逐渐递减”,脆弱性时间路径移动弯曲度较小且呈现“南北部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脆弱性时空跃迁的流动指数为0.509,空间集聚结构存在相对较高的转移活性。(3)人口流是提升脆弱性的主导因素,其影响系数为0.022,而资金流和商贸流成为降低脆弱性的关键;流要素的流出度对脆弱性的影响总体上高于流入度,人口流出度对脆弱性增长最显著,影响系数为0.018,而资金流入度的降低脆弱性能力最显著,影响系数为-0.009;“敏感性协同—适应能力权衡”是影响青浦区脆弱性的主导模式;流要素对经济敏感性和经济适应能力的影响更为显著。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琦 胡求光
从社会—生态的复杂系统视角探究海洋渔业在多重扰动下的脆弱性问题,对于破解当前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基于"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3个维度,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函数模型,同时引入障碍度模型,探究2001—2015年期间中国海洋渔业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暴露性指数介于0.3~0.7之间,整体表现出先上涨后下降再上涨的波动趋势;敏感性指数和适应性指数则均从0.1增长至0.7左右,呈现出持续波动上涨的态势;脆弱性指数在0.3~0.8之间,总体表现为从水平波动到大幅下降再到缓慢增长的阶段性趋势。研究表明,暴露性的变化主要受海洋气候变化、陆源入海污染和风暴潮灾害的影响,敏感性的提高主要与社会就业依赖度、渔业资源开发强度和海水养殖开发强度的增加有关,而适应性近年来受渔民家庭收入水平、渔民生活压力状况和政府效率因素的影响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海洋气候变化基础科学研究、严格控制近海渔业资源开发强度、制定动态的适应性渔业管理制度、完善渔民社会保障体系等针对性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常丽博 骆耀峰 刘金龙
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社会-生态系统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其在气候变化适应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科学评估其对气候变化脆弱性对于制定气候变化适应政策及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气候-生计"脆弱性框架,以云南省哈尼族农村社区为例,结合问卷调查和气象数据,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哈尼族农村社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①哈尼族农村社区对气候变化的暴露度较高(0.52),但由于当地社会-生态系统的敏感性较小(0.44),适应能力适中(0.48),系统整体脆弱性较低(0.02);②哈尼族社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脆弱性较低得益于当地可持续的社会-生态系统,传统的文化组织制度及集体行动机制;③不同地区敏感性及适应能力内部结构分化,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及社会资本是制约地区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维护并发挥好当地的社会-生态系统及传统组织制度,同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有助于维持较低的气候变化脆弱性。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社会-生态系统 脆弱性 哈尼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万里 罗菊春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平 汤万金 胡聃
露天煤矿的开采会对当地生态环境系统造成极大的损害 ,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在矿区开发过程中制定完善的生产建设、生态恢复重建规划来促进生态环境管理 ,这需要对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科学的评价 ,并分析寻找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同时能够对各类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本研究通过建立一个科学的、可操作性较强的生态环境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 ,为正确的制订矿区生态重建规划、生产建设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基础理论保障和技术手段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商彦蕊 黄定华 杨敬坡
农业旱灾脆弱性的存在是干旱成灾的主要原因。文章明晰了农业旱灾脆弱性的概念和表现形式,分析了导致和影响农业旱灾系统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脆弱性诊断思路,建立了以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为基础的旱灾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与模型,并以河北省邢台县为例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降水波动是干旱致灾的自然压力;而人口食物需求导致的土地利用强度过高,农业需水总量持续严重超过水资源承载力是干旱致灾的根源,人均耕地资源限制、收入水平低和应对能力差强化了旱灾脆弱性,加剧了旱灾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