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17)
- 2023(4051)
- 2022(3439)
- 2021(3009)
- 2020(2325)
- 2019(5483)
- 2018(5392)
- 2017(10032)
- 2016(5779)
- 2015(6339)
- 2014(6440)
- 2013(6367)
- 2012(6334)
- 2011(5873)
- 2010(5785)
- 2009(4667)
- 2008(4388)
- 2007(3670)
- 2006(3387)
- 2005(3084)
- 学科
- 济(25038)
- 经济(25020)
- 管理(15134)
- 地方(12349)
- 环境(11766)
- 业(9945)
- 学(9919)
- 资源(7396)
- 农(7136)
- 方法(7108)
- 企(6541)
- 企业(6541)
- 数学(6521)
- 地方经济(6483)
- 数学方法(6426)
- 生态(5290)
- 农业(5171)
- 中国(5164)
- 划(5141)
- 和(4681)
- 土地(4668)
- 规划(4372)
- 环境规划(4282)
- 业经(4275)
- 发(4093)
- 经济学(3992)
- 财(3956)
- 贸(3868)
- 贸易(3862)
- 易(3590)
- 机构
- 学院(78033)
- 大学(77294)
- 研究(35287)
- 济(28231)
- 经济(27568)
- 管理(26698)
- 科学(26163)
- 中国(25292)
- 理学(22454)
- 理学院(22012)
- 管理学(21472)
- 管理学院(21332)
- 农(20921)
- 所(19773)
- 江(19366)
- 京(19319)
- 研究所(18603)
- 业大(16905)
- 农业(16565)
- 中心(15931)
- 省(13848)
- 院(13726)
- 科学院(12266)
- 范(11896)
- 师范(11699)
- 资源(11616)
- 室(11588)
- 北京(10935)
- 财(10794)
- 农业大学(10703)
- 基金
- 项目(60575)
- 科学(46761)
- 基金(43157)
- 家(40815)
- 国家(40574)
- 研究(39188)
- 科学基金(33110)
- 省(25209)
- 自然(24171)
- 基金项目(23621)
- 社会(23537)
- 自然科(23393)
- 自然科学(23386)
- 自然科学基金(22883)
- 社会科(22303)
- 社会科学(22297)
- 划(21911)
- 资助(16727)
- 教育(15737)
- 重点(15145)
- 发(14993)
- 编号(14810)
- 计划(13935)
- 科技(13330)
- 江(12909)
- 部(12087)
- 科研(12064)
- 创(11850)
- 课题(11408)
- 创新(11396)
共检索到1217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薛秀峰 张仕超 张煊赟 张湘
[目的]碳排放增长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耕地作为碳源和碳汇双重作用载体,剖析其碳排放演进特征显得极为重要。[方法]本文基于1997—2020年江津区耕地利用变更数据和农业数据等,对农作物生育过程中碳吸收及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做了分类测算。[结果]江津区耕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碳汇均成增长趋势,与1997年相比,碳排放增加了3.46万t,涨幅高达86.86%,碳排放强度涨幅为91.18%,主要碳源是农业化肥施用和农膜使用;碳吸收增加了50.30万t,涨幅为27.31%,碳吸收强度涨幅为30.78%,蔬菜、水稻和其它粮食作物的碳吸收贡献比最大;由于碳吸收远大于碳排放,碳汇值均为正值,与1997年相比涨幅为26%,碳汇强度涨幅为29.50%;碳足迹与单位面积碳足迹比1997年相比均为增加态势,碳足迹增加0.11万hm~(2),涨幅为42.31%,单位面积碳足迹增加了0.011hm~(2)/hm~(2),涨幅为45.45%,但24年间净碳足迹值均为负值。[结论] 近24年间重庆市江津区耕地利用处于碳生态盈余状况。
关键词:
碳吸收 碳排放 碳源/汇 耕地 碳足迹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薛秀峰 张仕超 张煊赟 张湘
[目的]碳排放增长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耕地作为碳源和碳汇双重作用载体,剖析其碳排放演进特征显得极为重要。[方法]文章基于1997—2020年重庆市江津区耕地利用变更数据和农业数据等,对农作物生育过程中碳吸收及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做了分类测算。[结果](1)江津区耕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碳汇均成增长趋势,与1997年相比,碳排放增加了3.46万t,涨幅高达86.86%,碳排放强度涨幅为91.18%,主要碳源是农业化肥施用和农膜使用;(2)碳吸收增加了50.30万t,涨幅为27.31%,碳吸收强度涨幅为30.78%,蔬菜、水稻和其他粮食作物的碳吸收贡献比最大;由于碳吸收远大于碳排放,碳汇值均为正值,与1997年相比涨幅为26%,碳汇强度涨幅为29.50%;碳足迹与单位面积碳足迹比1997年相比均为增加态势,碳足迹增加0.11万hm2,涨幅为42.31%,单位面积碳足迹增加了0.011hm2/hm2,涨幅为45.45%,但24年间净碳足迹值均为负值。[结论]近24年间重庆市江津区耕地利用处于碳生态盈余状况。
关键词:
碳吸收 碳排放 碳源/汇 耕地 碳足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薛秀峰 张仕超 赵修杰
耕地碳状况的研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与达成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又可反应农业对生态影响程度。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各区县农业数据、耕地数据等,对库区各区县近20年来耕地利用碳状况的时空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库区耕地利用碳吸收从2000年到2020年增加了818.15万t,增幅为62.68%,蔬菜和粮食作物的碳吸收比例最大;碳排放量21年间增加了8.49万t,增幅为15.23%,化肥为主要碳排放贡献者,年均碳排放比例为57.22%;库区耕地利用21年间均存在碳生态盈余,且碳足迹与单位面积碳足迹逐年递减,碳足迹减幅高达44.72%。(2)从空间上看,库区耕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在空间上均成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而碳足迹呈现出南北高、中部低的分布格局,但三者的空间差异和变化幅度差异都较大。库区耕地利用的碳汇功能总体在增强。
关键词:
碳吸收 碳排放 碳中和 碳达峰 三峡库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文可可 张仕超 赵浣玎 熊熙 刘竞宇
【目的】在耕地分类型差异下,基于"三位一体"保护视角剖析耕地内水旱地在数量质量生态的时空演变轨迹及特征差异,实现数量质量生态共同发展。【方法】以三峡库区江津区为例,应用土地利用现状和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成果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景观格局指数、最近邻指数法等研究水旱地数量、质量、生态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1)江津区水田、旱地在空间格局上具有显著聚集性的分布特征,旱地数量分布呈现中高北低,水田分布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2)质量,水田整体质量等级高于旱地,水旱地呈现出自中西部向南北两端等别逐渐降低的趋势;(3)生态,水旱地形状复杂地类破碎,连通性降低、聚集性显著。【结论】实施耕地分区,分类型保护措施,实现因地制宜的特色农业发展势头,为该区域分类型下耕地资源保护及制定"三位一体"保护政策和优化耕地布局提供参考与借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金亮 邵景安 李阳兵
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单元能够把表示"空间单元特征的图"与表示"时间发展之起点与过程的谱"合为一体,并建立起空间—属性—过程一体化数据信息。论文以TM/ETM影像为空间数据源,构建三峡库区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两个阶段农林地利用变化信息图谱,以及融合1990、2000、2010年这三个时期土地利用现状的变化模式图谱,以探讨库区近20 a来的农林用地变化轨迹和特征规律。结果表明:1 1990—2000年阶段的农林地利用变化图谱主要以农林地间及其和草地互换、建设用地占用农林地的图谱单元类型为主。空间差异上最为显著的是"耕地→建设用地(编码15)"、"草地→林地(编码32)"和"林地→...
关键词:
农林地 图谱特征 分离度 三峡库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杰 杨达源 李爱英 舒肖明
在分析忠县近55年来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基础上,着重对三峡二期施工以来1996~2003年忠县耕地资源数量增减状况及构成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揭示了忠县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耕地保护开发的对策。分析表明,忠县耕地数量变化有一定增减波动,但整体呈明显减少之势。农业结构调整占地占耕地总减少量的82.25%,是忠县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其次是非农建设占地和水域淹没,分别占总减少量的4.32%和13.22%;新增加的耕地构成中,开荒仍是目前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农业结构调整,二者分别占耕地总增加量的71.92%和21.88%。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提高耕地的比较经济效益,加强耕地的整理、复垦和...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忠县 耕地利用变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曹银贵 王静 程烨 付梅臣 饶彩霞 许宁
三峡工程是世界性的伟大工程,三峡工程的兴建推动了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在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耕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本文利用三峡库区1990-2004年的耕地面积和社会经济资料,采用统计分析与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三峡库区耕地变化的过程,了解库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力,探寻了耕地数量模拟预测的新方法,为库区耕地的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15年来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呈减少的趋势,不同的库区段也如此;(2)三峡库区历年耕地面积与对应年人均GDP的关系曲线呈倒“U”型,并且相关年份耕地的变化与GDP的变化不同步,呈现相对脱钩的状态,三峡库区耕地的变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及退耕政策休戚相关;(3)在库区耕地模拟预测研究中表明,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的模拟精度不及BP神经网络的模拟精度,并利用BP神经网络预测了三峡库区2010年和2015年的耕地面积,其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凯 马茂华 李文娟 冉义国 冉娇娇 吴胜军 黄平
团聚体稳定性是维持土壤生产力与土壤健康的关键因素,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对消落带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三峡水库土质消落带3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玉米地、水田、撂荒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测定0 ~ 10 cm、10 ~ 25 cm土层团聚体粒径分布与团聚体稳定性,并测定全土及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团聚体有机胶结物、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峡水库消落带中,土地利用方式在不同土壤深度对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含量的影响不同;(2)0 ~ 10 cm土层中,农田撂荒后显著提升了土壤大团聚体比重与团聚体稳定性;撂荒草地的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显著高于农田;> 0.2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氮对全土有机碳、氮含量的相对贡献率显著提升;(3)10 ~ 25 cm土层中,农田撂荒后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氮含量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土壤有机碳(路径系数为0.76)与全磷(0.58)对团聚体的稳定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pH(-0.42)对团聚体的稳定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全钾(0.23)与全氮(0.15)通过促进土壤有机碳的形成而间接促进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容重(-0.11)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而间接削弱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结果可为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结构稳定性评价及生态恢复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凯 马茂华 李文娟 冉义国 冉娇娇 吴胜军 黄平
团聚体稳定性是维持土壤生产力与土壤健康的关键因素,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对消落带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三峡水库土质消落带3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玉米地、水田、撂荒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测定0~10、10~25 cm土层团聚体粒径分布与团聚体稳定性,并测定全土及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团聚体有机胶结物、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峡水库消落带中,土地利用方式在不同土壤深度对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含量的影响不同;(2)0~10 cm土层中,农田撂荒后显著提升了土壤大团聚体比重与团聚体稳定性;撂荒草地的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显著高于农田;>0.2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氮对全土有机碳、氮含量的相对贡献率显著提升;(3)10~25 cm土层中,农田撂荒后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氮含量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土壤有机碳(路径系数为0.76)与全磷(0.58)对团聚体的稳定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pH(-0.42)对团聚体的稳定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全钾(0.23)与全氮(0.15)通过促进土壤有机碳的形成而间接促进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容重(-0.11)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而间接削弱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结果可为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结构稳定性评价及生态恢复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银贵 王静 程烨 刘爱霞 许宁 郝银 饶彩霞
利用1995、2000和2005年的Landsat TM遥感数据解译结果分析了三峡库区的土地利用格局,三峡库区建设用地总量上升,各类建设用地的增长率不一致,库区水面在增加;运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了相关地类的变化速度和分布,各地类的动态度与变化速度存在空间上的差异;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特征,景观的多样性在增加,而景观的破碎度有一个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同时景观优势度的变化不大,耕地景观的优势逐渐被多样性景观特征所替代。然后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计算典型载荷,找出各典型变量在分析过程中的作用,借此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鹏 张磊 吴炳方 朱亮 钮立明 张宁
分析水库建设期秭归县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对后三峡管理运行期土地资源保护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用1992、2007年两期1:50 000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和10mDEM数据等,基于GIS栅格运算,研究秭归县15a来土地利用变化与地形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旱地、园地是变化面积最大的地类,而园地、人工表面是面积增长率最高的地类。旱地、园地变化在地形的分异呈现互补性,主要发生在海拔<800m、坡度1 100m、坡度范围15~45°及阳坡、半阳坡面积增加较多,乔木林向灌木林转换主要发生在海拔>1 100m、坡度25~35°、阳坡及半阳坡地区;乔木林...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沈雅飞 程瑞梅 肖文发 王娜 刘泽彬 王晓荣
为探究淹水对三峡库区土壤金属元素质量分数的影响,以典型消落带中的弃耕地为研究区域,于2009年和2013年,研究不同海拔(145155,155165,165175 m),不同深度(05,510,1020 cm)土壤的重金属(铜、铁、锌、锰),碱性金属(钙、镁、钠)分布特征及与pH值的相互关系,旨在为该地区生态恢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研究发现:2009年145165 m土壤4种重金属质量分数为1020 cm层最高,2013年为05 cm层质量分数最高,钙质量分数的最高值均出现在1020 cm层;经历过4个淹水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曹银贵 王静 程烨 刘爱霞 刘庆 吴剑
研究目的:分析开县耕地变化及驱动力,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指导。研究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提取两组主成分并分析各主成分中指标因子的载荷矩阵。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耕地变化驱动模型。研究结果:开县耕地面积数量30年来一直呈减少趋势。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子:年末总人口、牧业产值、水果产量、城市化率、公路通车总里程、林业产值等。研究结论:开县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总人口增加,城乡发展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传统的农耕生产;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预测了开县2008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耕地面积。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 驱动力 预测 三峡库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冉景江 林初学 郭劲松 陈永柏 蒋滔
2009年9月~2010年4月在三峡库区与小江交汇的回水区的典型段面测量了该区域水体表层水和水体内部两部分水体中的有关物理化学参数,并利用这些水化学特征值通过水化学平衡模型计算出该区域水体CO2的分压。得出该区域水体中的CO2分压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变化特征。并对该区域有关水质参数与CO2的分压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得出其相关系数。指出了水体CO2分压与水体碳循环的关系。通过对三峡库区小江流域这一典型回水区域水体的CO2分压的分析研究,可望为三峡库区及其它同类型区域水体的二氧化碳分压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案例,也为今后进一步从事水库温室效应的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乐 逯非 王效科 段晓男 孙滨峰 欧阳志云
2010年,对三峡水库水-气界面上空0.5m处和岸边甲烷的浓度进行全年的观测,并采用静态浮箱-气相色谱法测定水库水-气界面上的甲烷通量,研究了三峡水库上空的甲烷浓度的背景值及其与甲烷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峡水库上空甲烷浓度的年平均值为2.216±0.224mL/m3,岸边甲烷浓度的年平均值为2.211±0.206mL/m3,两者差异不显著;除夏季时云阳上空的甲烷浓度较高外(2.850mL/m3),其余地点上空的甲烷浓度都接近年平均值;三峡水库上空的甲烷浓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上游地区(云阳)上空的甲烷浓度(2.31±0.33mL/m3)显著高于下游地区(秭归:2.14±0.13mL/...
关键词:
三峡水库 甲烷浓度 甲烷通量 空间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