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03)
- 2023(4931)
- 2022(4312)
- 2021(4068)
- 2020(3075)
- 2019(7752)
- 2018(7300)
- 2017(12677)
- 2016(7262)
- 2015(8146)
- 2014(8336)
- 2013(8394)
- 2012(8422)
- 2011(7915)
- 2010(7810)
- 2009(6658)
- 2008(6388)
- 2007(5116)
- 2006(4679)
- 2005(4389)
- 学科
- 济(33346)
- 经济(33331)
- 管理(17055)
- 地方(15625)
- 环境(12475)
- 业(11777)
- 学(11233)
- 农(9831)
- 方法(9550)
- 数学(8847)
- 数学方法(8739)
- 中国(8699)
- 资源(7821)
- 地方经济(7791)
- 企(7049)
- 企业(7049)
- 农业(6918)
- 生态(5721)
- 划(5664)
- 和(5650)
- 贸(5458)
- 业经(5454)
- 土地(5453)
- 贸易(5451)
- 易(5098)
- 发(5005)
- 财(4802)
- 制(4689)
- 规划(4632)
- 经济学(4607)
- 机构
- 大学(96657)
- 学院(96630)
- 研究(45618)
- 济(37593)
- 经济(36783)
- 中国(34044)
- 管理(33405)
- 科学(31581)
- 理学(27666)
- 理学院(27116)
- 管理学(26445)
- 管理学院(26267)
- 所(24773)
- 京(24618)
- 农(24386)
- 研究所(22992)
- 江(22024)
- 中心(21379)
- 业大(19251)
- 农业(19151)
- 院(17444)
- 省(16430)
- 范(15509)
- 师范(15312)
- 科学院(15111)
- 北京(14820)
- 财(14617)
- 州(13473)
- 资源(13351)
- 研究院(13239)
- 基金
- 项目(72210)
- 科学(55732)
- 基金(51267)
- 研究(48128)
- 家(47674)
- 国家(47343)
- 科学基金(38798)
- 社会(29226)
- 省(28810)
- 基金项目(27971)
- 社会科(27608)
- 社会科学(27600)
- 自然(27540)
- 自然科(26670)
- 自然科学(26663)
- 自然科学基金(26111)
- 划(25803)
- 资助(20085)
- 教育(19811)
- 编号(18397)
- 重点(17928)
- 发(17741)
- 计划(15810)
- 科技(14922)
- 部(14821)
- 课题(14296)
- 科研(14234)
- 江(14172)
- 创(14037)
- 发展(13503)
共检索到1643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薛秀峰 张仕超 张煊赟 张湘
[目的]碳排放增长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耕地作为碳源和碳汇双重作用载体,剖析其碳排放演进特征显得极为重要。[方法]文章基于1997—2020年重庆市江津区耕地利用变更数据和农业数据等,对农作物生育过程中碳吸收及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做了分类测算。[结果](1)江津区耕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碳汇均成增长趋势,与1997年相比,碳排放增加了3.46万t,涨幅高达86.86%,碳排放强度涨幅为91.18%,主要碳源是农业化肥施用和农膜使用;(2)碳吸收增加了50.30万t,涨幅为27.31%,碳吸收强度涨幅为30.78%,蔬菜、水稻和其他粮食作物的碳吸收贡献比最大;由于碳吸收远大于碳排放,碳汇值均为正值,与1997年相比涨幅为26%,碳汇强度涨幅为29.50%;碳足迹与单位面积碳足迹比1997年相比均为增加态势,碳足迹增加0.11万hm2,涨幅为42.31%,单位面积碳足迹增加了0.011hm2/hm2,涨幅为45.45%,但24年间净碳足迹值均为负值。[结论]近24年间重庆市江津区耕地利用处于碳生态盈余状况。
关键词:
碳吸收 碳排放 碳源/汇 耕地 碳足迹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薛秀峰 张仕超 张煊赟 张湘
[目的]碳排放增长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耕地作为碳源和碳汇双重作用载体,剖析其碳排放演进特征显得极为重要。[方法]本文基于1997—2020年江津区耕地利用变更数据和农业数据等,对农作物生育过程中碳吸收及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做了分类测算。[结果]江津区耕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碳汇均成增长趋势,与1997年相比,碳排放增加了3.46万t,涨幅高达86.86%,碳排放强度涨幅为91.18%,主要碳源是农业化肥施用和农膜使用;碳吸收增加了50.30万t,涨幅为27.31%,碳吸收强度涨幅为30.78%,蔬菜、水稻和其它粮食作物的碳吸收贡献比最大;由于碳吸收远大于碳排放,碳汇值均为正值,与1997年相比涨幅为26%,碳汇强度涨幅为29.50%;碳足迹与单位面积碳足迹比1997年相比均为增加态势,碳足迹增加0.11万hm~(2),涨幅为42.31%,单位面积碳足迹增加了0.011hm~(2)/hm~(2),涨幅为45.45%,但24年间净碳足迹值均为负值。[结论] 近24年间重庆市江津区耕地利用处于碳生态盈余状况。
关键词:
碳吸收 碳排放 碳源/汇 耕地 碳足迹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文可可 张仕超 赵浣玎 熊熙 刘竞宇
【目的】在耕地分类型差异下,基于"三位一体"保护视角剖析耕地内水旱地在数量质量生态的时空演变轨迹及特征差异,实现数量质量生态共同发展。【方法】以三峡库区江津区为例,应用土地利用现状和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成果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景观格局指数、最近邻指数法等研究水旱地数量、质量、生态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1)江津区水田、旱地在空间格局上具有显著聚集性的分布特征,旱地数量分布呈现中高北低,水田分布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2)质量,水田整体质量等级高于旱地,水旱地呈现出自中西部向南北两端等别逐渐降低的趋势;(3)生态,水旱地形状复杂地类破碎,连通性降低、聚集性显著。【结论】实施耕地分区,分类型保护措施,实现因地制宜的特色农业发展势头,为该区域分类型下耕地资源保护及制定"三位一体"保护政策和优化耕地布局提供参考与借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杰 杨达源 李爱英 舒肖明
在分析忠县近55年来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基础上,着重对三峡二期施工以来1996~2003年忠县耕地资源数量增减状况及构成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揭示了忠县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耕地保护开发的对策。分析表明,忠县耕地数量变化有一定增减波动,但整体呈明显减少之势。农业结构调整占地占耕地总减少量的82.25%,是忠县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其次是非农建设占地和水域淹没,分别占总减少量的4.32%和13.22%;新增加的耕地构成中,开荒仍是目前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农业结构调整,二者分别占耕地总增加量的71.92%和21.88%。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提高耕地的比较经济效益,加强耕地的整理、复垦和...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忠县 耕地利用变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薛秀峰 张仕超 赵修杰
耕地碳状况的研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与达成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又可反应农业对生态影响程度。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各区县农业数据、耕地数据等,对库区各区县近20年来耕地利用碳状况的时空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库区耕地利用碳吸收从2000年到2020年增加了818.15万t,增幅为62.68%,蔬菜和粮食作物的碳吸收比例最大;碳排放量21年间增加了8.49万t,增幅为15.23%,化肥为主要碳排放贡献者,年均碳排放比例为57.22%;库区耕地利用21年间均存在碳生态盈余,且碳足迹与单位面积碳足迹逐年递减,碳足迹减幅高达44.72%。(2)从空间上看,库区耕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在空间上均成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而碳足迹呈现出南北高、中部低的分布格局,但三者的空间差异和变化幅度差异都较大。库区耕地利用的碳汇功能总体在增强。
关键词:
碳吸收 碳排放 碳中和 碳达峰 三峡库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晓莲 程玥晴 罗友进 陈霞 谢永红
果园作为一种重要的农用植被类型,在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评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摸清重庆三峡库区柑橘果园系统碳储量及碳汇潜能,本文通过分类样地果园实测分析和野外调查其碳含量及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柑橘树干基径与植株各器官生物量回归模型达到显著和极显著相关性,可利用此模型预测植株和各器官生物量;柑橘生物量和平均碳储密度随基径增大而增大,但各器官生物量及碳含量差异明显;果园系统碳密度是一个随树龄增加而增加的动态变化过程,其中幼林果园系统碳密度较低为157.90 t·hm-2,成林果园和老果园系统碳密度相对较高且较为稳定,分别为214.63和222.51 t·hm-2;重庆三峡库区柑橘果园系统...
关键词:
柑橘林 碳密度 碳储量 碳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杜峰
[目的]探析耕地流转影响因素,以期为推进研究区耕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及践行精准扶贫,实现耕地增产,农民增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重庆市江津区6个行政村438户为例,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耕地流转影响因素。[结果]总人口、劳动力人数、农业收入占比、文化程度、了解耕地流转占比与流转规模的比分别为1:0.482、1:0.669、1:0.932、1:821、1:0.769。总人口最小;劳均年龄、距道路距离、距乡镇距离、耕作半径、坡度与流转规模呈负相关,比分别为1:-0.693、1:-0.592、1:-0.175、1:-0.725、1:-0.481。[结论]模型显示农业收入占比的正向相关性最大,耕作半径的负向相关性最大。针对影响因素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区域优势;宣传耕地流转政策,鼓励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新型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耕地流转等建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马骏 马朋 李昌晓 彭月 魏虹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采用Co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结合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对1986—201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25年来,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降后增的V字型趋势,1986年为953亿元,1995年下降至948亿元,2000年持续下降至943亿元,2010年大幅增加至整个研究时段的最高值968亿元,其中林地是研究区内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格局大致以巫溪至江津一线为界,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研究时段内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心随时间总体上向东南迁移。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远琴 任平 洪步庭
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基于生态安全视角,以生态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提取生态源地,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在生态安全格局基础上对三峡库区重庆段2015年的土地利用冲突进行识别,以期为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耕地冲突分布较为分散,极严重冲突集中分布于奉节县、开县、石柱县与涪陵区,严重与较严重冲突集中分布于重庆市主城区的外围区县,一般与不冲突集中分布于长寿区和巴南区;(2)建设用地冲突分布较为集中,极严重冲突集中分布于重庆市主城区,严重和较严重冲突分布较为分散,各区县均有分布,一般和不冲突也集中分布于重庆市主城区,且大多位于极严重冲突的外围;(3)综合土地利用冲突的极严重冲突集中分布于重庆市主城区的中心区域与奉节县,严重与较严重冲突各区县均有分布,一般与不冲突集中分布于极严重冲突的外围区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向籽佺 刘峰 唐雨婷 王江海 赖佳鑫 张苧尹 刘英
探究差异化乡村振兴路径下村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对于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和制定乡村振兴路径有重要意义。以长江流域浅丘河谷区2个地形地貌相似、历史发展情况接近、乡村振兴路径迥异的行政村——芳阴村和横山村为例,基于无人机航测和多期Google Earth卫星影像,从土地利用转移、核心用地扩张模式、像元级地块属性和边界二值变化等视角综合探讨了两村在2017~2021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从自然、社会经济、政策因素等多个方面定量归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两村均经历了较为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以蔓延式的园地扩张为主,最后芳阴村和横山村分别形成了农旅融合型和农林复合型的发展格局,并且芳阴村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较横山村更具多样性和均衡性。(2)像元层面上,芳阴村的地块属性和边界变化均较为剧烈,且二者在超50%的村域范围内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而横山村仅地块属性变化较为明显,地块边界变化度整体低于芳阴村。(3)村域土地利用变化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政策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不同乡村振兴路径下村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类型和驱动解释力度存在差异,对于有明确政策区划驱动的芳阴村而言,政策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的解释效力,而没有明确政策区划的横山村,自然因素则更具有解释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汤卫东 汪军
重庆三峡库区实施低碳农业战略对保护库区生态环境、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对重庆三峡库区低碳农业发现的现状、前景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研究,针对重庆三峡库区资源和环境特点,提出重庆三峡库区低碳农业发展必须采取全过程控制,即从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碳排放固化等源头、过程和终端进行控制。建议建立低碳农业建设的引导机制,建立碳交易平台,建立低碳农业的市场基础;完善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提升对低碳农业的吸引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加强科技创新;强化财政支持。
关键词:
三峡库区 低碳农业 模式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曹银贵 王静 程烨 刘爱霞 刘庆 吴剑
研究目的:分析开县耕地变化及驱动力,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指导。研究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提取两组主成分并分析各主成分中指标因子的载荷矩阵。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耕地变化驱动模型。研究结果:开县耕地面积数量30年来一直呈减少趋势。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子:年末总人口、牧业产值、水果产量、城市化率、公路通车总里程、林业产值等。研究结论:开县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总人口增加,城乡发展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传统的农耕生产;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预测了开县2008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耕地面积。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 驱动力 预测 三峡库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邵景安
三峡大坝建设引起的蓄水位变化(从135m、145m到175m)必将影响到库区水环境格局,特别是河道形态。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由库区人类活动所导致的陆生生境的变化,而对空间水环境形态的变化较少注意。本文借助多时段卫星影像监测和数字高程模型模拟,对三峡水库蓄水后河道空间形态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河道水环境格局发生较大变化。175m水位正常蓄水后受影响干流河段主要分布于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涪陵-云阳段,重点是忠县长江河段,长江及其支流形成增幅深切曲流。万州以下河段,干流河道主要表现为峡谷,受蓄水影响不大,而主要是长江北岸支流受到较大影响,尤以开县小江流域最为显著,将形成湖泊型水体。同时...
关键词:
三峡水库 蓄水 河道 空间形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封瑞雪 刘军旗 姚梦辉 陈根深 赵剑雄
利用三峡库区重庆沙坪坝站点1987~2017年逐日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能见度的观测资料,分析站点各气象要素的年际变化和蓄水前后的异同。结果表明: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最高温度均有增高的趋势,年平均最低温度有微弱的减小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呈较大幅度的减小趋势,年平均能见度呈增加趋势。其中,最高温度、相对湿度和能见度通过α=0.01显著性检验。根据突变检验,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能见度的突变点分别为2009,2001,2012和2010年。蓄水后多年季节平均最高温度四季均升温,多年季节平均温度和多年季节平均最低温度均冬季降温,春夏秋季增温。蓄水后的年平均相对湿度的年际变化增大,蓄水后的多年季节和月平均相对湿度整体下降。蓄水前后多年季节平均能见度上升,多年月平均能见度除6月降低0.212 km外,其他11个月均上升。蓄水前后5个要素的频率有效百分比分布与蓄水前后的年及四季的特征相一致。
关键词:
三峡库区 蓄水 气候变化 影响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志涛 蒋立 张鑫 张海鹏 郜亮亮
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是维护三峡水库生态安全的的重要屏障。2010年以来,生态屏障区内开展了以长江两岸森林工程和三峡库区后续植被恢复项目等生态恢复工程,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采用典型调查和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针对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情况和工程对农户生计影响等内容,对重庆市屏障区内的涪陵、忠县、云阳和奉节等区县开展了实地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区内创新工程营造林机制,经济林产业呈现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各级生态建设政策全面保障。政府向退耕农户提供长期稳定的租地补贴,才能保持生态林现状。从事柑橘生产的农户面临着技术、市场等风险。为了生态屏障区内增绿增收,建议创新绿色发展理念,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巩固生态屏障区...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生态屏障区 生态建设 区域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