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00)
2023(11844)
2022(10372)
2021(10133)
2020(8350)
2019(19782)
2018(19547)
2017(36899)
2016(19943)
2015(22759)
2014(22524)
2013(22545)
2012(20697)
2011(18795)
2010(18356)
2009(16761)
2008(16306)
2007(13496)
2006(11648)
2005(10343)
作者
(56285)
(46810)
(46213)
(44230)
(29879)
(22319)
(21106)
(18541)
(17827)
(16500)
(16057)
(15814)
(14780)
(14592)
(14450)
(14279)
(13853)
(13715)
(13251)
(13149)
(11465)
(11458)
(11086)
(10569)
(10417)
(10352)
(10240)
(10184)
(9359)
(9192)
学科
(81812)
经济(81723)
管理(53316)
(50288)
(40695)
企业(40695)
方法(38880)
数学(34342)
数学方法(34029)
中国(25415)
(20892)
(18468)
(17376)
(17022)
贸易(17014)
(16622)
业经(16446)
地方(15263)
农业(13892)
(13584)
(13001)
环境(12690)
理论(11853)
(11775)
银行(11740)
技术(11730)
(11557)
金融(11556)
(11267)
(11029)
机构
大学(283004)
学院(277270)
(117890)
经济(115689)
管理(111873)
研究(99962)
理学(97631)
理学院(96528)
管理学(95033)
管理学院(94544)
中国(74525)
(61394)
科学(60499)
(50202)
(50041)
研究所(46005)
中心(44177)
(42790)
财经(41104)
业大(40388)
北京(39603)
(37783)
(37258)
师范(36965)
(36640)
(36118)
经济学(35925)
农业(33577)
经济学院(32422)
财经大学(30923)
基金
项目(195488)
科学(154397)
基金(144463)
研究(143078)
(126202)
国家(125239)
科学基金(107199)
社会(91310)
社会科(86517)
社会科学(86496)
基金项目(76867)
(72297)
自然(69439)
自然科(67846)
自然科学(67832)
自然科学基金(66625)
教育(64734)
(62457)
资助(59770)
编号(57086)
成果(46267)
(44505)
重点(43617)
(41380)
(40150)
课题(38953)
教育部(38325)
国家社会(38230)
科研(37552)
创新(37524)
期刊
(122328)
经济(122328)
研究(85931)
中国(51393)
学报(43871)
科学(42379)
管理(39979)
(38158)
(35583)
大学(33232)
学学(30976)
教育(29635)
农业(27635)
技术(22523)
(21631)
金融(21631)
经济研究(20640)
财经(19642)
业经(17820)
(16815)
问题(16043)
图书(15685)
(15068)
理论(14404)
(14352)
世界(13759)
技术经济(13350)
科技(13333)
实践(13065)
(13065)
共检索到4045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任强,郑晓瑛,曹桂英  
文章利用1982~2000年间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死亡数据及1989、1995和2000年卫生登记死亡数据,用人口因素分解方法研究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死亡水平性别差异的变化趋势、年龄别死亡率性别差异对男女出生期望寿命差异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比较了各种年龄-死因别死亡率的性别差导对出生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主要结论是中国近20年来女性死亡水平低于男性的趋势在逐渐扩大,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在于年龄别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动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郝虹生  
对中国“四普”分性别死亡数据的分析表明,中国及其各地区女性死亡水平普遍低于男性,总的趋势是女性预期寿命提高速度快于男性,地区死亡水平越低性别差异越大。国际比较显示中国的死亡率性别差异较小。死亡水平标准化后,地区间两性预期寿命差距幅度仍有较明显差别,且存在地理分布上的同质性。两性预期寿命差距主要由老龄段死亡率差异决定,女性婴幼儿死亡率高于男性则使两性预期寿命差距缩小。从“三普”到“四普”,死亡率性别模式的最大变化发生在育龄段,而在婴幼儿年龄段没有改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志宝  孙铁山  李国平  
文章借助各省区人口老龄化的演变过程及其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关程度变化,来判别中国是否出现"未富先老"、"城乡倒置"或"人口红利"消失阻滞经济发展以及区域差异化演变等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发现:(1)中国各省区的人口老龄化演变阶段差异很大,但基本没有出现"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并没有妨碍经济发展,这既与经济转型、开放经济等有关,也符合全球人口老龄化演化的一般规律;(2)勾画中国各省区人口老龄化演变特征,可将其划分成四类不同的人口老龄化类型,其演变历程的地域推移与地域集聚现象十分明显。就目前的演变过程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有明显相关性,经济发展成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荣清  
在人口普查中,人口死亡容易发生漏报。文章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漏报的社会原因,利用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证明了人口死亡漏报确实存在。为了估计出实际的人口死亡水平,对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质量进行了推敲,根据登记的人口和死亡率数据的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男性的预期寿命为67.97岁,女性的预期寿命为71.34岁,均比人口普查登记资料算出的结果小1.5岁左右。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任强,游允中,郑晓瑛,宋新明,陈功  
文章运用模型生命表方法对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次人口普查和两次1%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死亡数据建立了时序关系,有规则地进行了调整和修正,并编制了新的简易生命表。文章系统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在不同时期的水平、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将年龄结构死亡模式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动的影响做了分解,考察了不同年龄组死亡率的变动对期望寿命的贡献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晓磊  
文章分析了21世纪初中国人口的死亡水平,并对死因进行分类,对分死因类别死亡率及其构成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分解了每种死因类别对平均预期寿命变化的影响,并利用去死因生命表,通过分析去某一死因类别后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研究各死因类别。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干建平,郑忠梅,李国光  
本文选用中国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分年龄性别人口构成数据,经移动平均修匀后分析了两性高老龄各年龄队列人口在相邻普查期间的死亡率及其差异随龄变化,以及历次人口普查高老龄组年龄别性别比,结果表明,两性死亡率随龄迅速上升的趋势进入90岁以后的高老龄组将变缓、变平甚或下降。老龄组男性年龄别死亡率始终高于女性的现象,进入高老龄某一阶段后差异逐渐缩小,甚至低于女性。结果预示,尽管男性平均期望寿命低于女性,但并不表明男性的生理寿命低于女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阎瑞,陈胜利  
长期以来,中国未建立完善的生命统计制度,以致分年龄死亡率资料很不健全,更无从对历史上中国人口寿命水平作出准确计算。为了填补40年来历史数据之不全,本文将根据中国妇女生育节育抽样调查的有关死亡资料,试对中国人口40年来分年龄死亡率与平均期望寿命及其变动趋势作初步研究。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涂子贤,王仁安  
本文利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00%资料,并结合其它资料,对中国人口年龄、性别死亡率水平和特点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1973~1990年的17年间,中国婴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由1973年和1981年男性高于女性转为1990年女性高于男性,并且在市镇县及省市自治区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少儿期年龄别死亡率下降幅度是所有年龄组中最大的,尤以1~4岁组最明显,下降了73.25%;育龄期妇女死亡率已由1973年和1981年高于男性,转为1990年低于男性;老年死亡率男性有所上升,女性略有下降,地区差异不明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宋健  
文章回顾和总结了近10年来中国人口学方法发展的特点,发现2008年时呈现的三大特点目前依然存在;与此同时,作为研究对象的人口问题更加复杂和多元、作为研究基础的人口数据更加丰富和开放,人口学方法发展特点也因此有所演变,特别体现为大数据条件下人口学方法在时空维度的拓展。与10年前相比,人口学方法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所缓解,但数据收集方式滞后与开放性不足,忽视方法论研究和对方法系统性和体系建设重视不够,本土性方法欠缺且推广不利,与理论的相互支撑长期阙如等问题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彻底解决。在新形势下,人口学方法的未来发展应首先针对现有问题,加强数据的整合、方法的融合和推动学术创新需要遵循独立性、包容性和原创性原则。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宇  丁金宏  王桂新  沈建法  林李月  柯文前  
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综述。尽管近年来中国人口地理学在地理学科领域给人留下的是萧条、甚至被边缘化的印象,但从跨学科的角度看,该学科还是取得了巨大进展。人口地理学者在复兴中国的人口学研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在这一跨学科研究领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人口地理学者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在人口迁移流动、城镇化、人口分布、人口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老龄化、婚姻模式和移民犯罪等众多人口问题的研究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人口迁移流动研究和人口城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中占据着领先地位。中国人口地理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社会科学领域学者间的交流互动不断增加,在促进学科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逐渐偏离主流人文地理学的倾向;今后,中国人口地理学应更多地回归地理学领域,在人口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领域间寻求健康、平衡的定位,以促进其在跨学科领域中获得进一步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宇  丁金宏  王桂新  沈建法  林李月  柯文前  
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综述。尽管近年来中国人口地理学在地理学科领域给人留下的是萧条、甚至被边缘化的印象,但从跨学科的角度看,该学科还是取得了巨大进展。人口地理学者在复兴中国的人口学研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在这一跨学科研究领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人口地理学者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在人口迁移流动、城镇化、人口分布、人口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老龄化、婚姻模式和移民犯罪等众多人口问题的研究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人口迁移流动研究和人口城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中占据着领先地位。中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建新  
本文利用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对中国人口婚姻状况及其死亡水平进行了分析。总体来说,不同婚姻状况的人口有着不同的死亡水平,有配偶人口的死亡水平低于无配偶人口(包括未婚、丧偶和离婚);而且在不同的年龄段上,未婚、丧偶、离婚的死亡率与有配偶的相比也有程度不同的差异。本文还对不同婚姻状况的死亡水平差异的原因做了探讨和解释。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冯方回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口的死亡水平如何?第三次人口普查第一次公布了分年龄死亡人口的详细资料,使我们有可能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就是利用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死亡资料,对中国近代的死亡水平(确切地说为1981年的死亡水平)进行分析。模式生命表是研究死亡问题的重要工具。较为准确地搞清中国人口死亡属于何种模式生命表,就易于将中国的死亡水平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对比了。利用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