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08)
2023(2822)
2022(2676)
2021(2814)
2020(2048)
2019(5216)
2018(4810)
2017(8186)
2016(4630)
2015(5178)
2014(5229)
2013(5292)
2012(5260)
2011(5001)
2010(4890)
2009(4612)
2008(4390)
2007(3352)
2006(3026)
2005(2895)
作者
(14585)
(12545)
(12379)
(11911)
(7940)
(6282)
(5687)
(4984)
(4816)
(4445)
(4415)
(4359)
(4105)
(4042)
(3979)
(3874)
(3747)
(3631)
(3539)
(3479)
(3075)
(3051)
(2989)
(2853)
(2806)
(2804)
(2747)
(2651)
(2515)
(2497)
学科
(23348)
经济(23341)
土地(8117)
管理(8051)
(8041)
(7893)
方法(7758)
地方(7430)
数学(7234)
数学方法(7157)
(6801)
中国(6315)
农业(4787)
(4580)
企业(4580)
经济学(4102)
地方经济(4085)
问题(4060)
(3822)
(3550)
贸易(3548)
环境(3426)
(3405)
(3378)
业经(3191)
资源(3127)
(3022)
金融(3021)
(2870)
(2782)
机构
大学(65098)
学院(63618)
研究(31021)
(27115)
经济(26609)
中国(23877)
管理(21591)
科学(20774)
理学(18226)
理学院(17844)
管理学(17449)
管理学院(17327)
(17205)
(16462)
(16038)
研究所(15924)
中心(14174)
农业(13197)
业大(12223)
(11506)
(10857)
科学院(10824)
(10427)
师范(10331)
北京(10127)
(9562)
(9547)
资源(9373)
师范大学(8689)
农业大学(8468)
基金
项目(46952)
科学(36433)
基金(34802)
(33111)
国家(32906)
研究(30400)
科学基金(26343)
社会(19365)
基金项目(18851)
自然(18417)
社会科(18265)
社会科学(18257)
自然科(17926)
自然科学(17923)
自然科学基金(17551)
(16712)
(15889)
资助(13756)
教育(13091)
重点(11622)
编号(11409)
(10916)
(10585)
计划(10062)
科研(9276)
科技(9141)
(8892)
成果(8793)
中国(8744)
国家社会(8641)
期刊
(30811)
经济(30811)
研究(20008)
中国(18804)
(14967)
学报(14320)
科学(14249)
农业(10295)
大学(9664)
学学(9058)
资源(7762)
(7635)
管理(6899)
(6006)
(5450)
金融(5450)
教育(5125)
经济研究(4994)
国土(4796)
土地(4421)
国际(4301)
业经(4125)
(4119)
技术(4053)
问题(3980)
财经(3943)
世界(3933)
业大(3903)
图书(3756)
(3518)
共检索到1073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郝慧梅  郝永利  任志远  
【目的】掌握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实际状况,提高土地资源科学管理、高效持续利用能力。【方法】基于RS和GIS技术,采用空间转移矩阵、修正动态度及开发程度等模型分析关中地区1990—2007年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结果】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而复杂,耕、林、草之间的双向流转空间上并存,1990—2000年相对剧烈,2000—2007年较为有序稳定,整体向着改善生态的方向发展;17年建设占用耕地共18.33万hm2且以水浇地为主,空间上主要发生在关中盆地区、时间上主要在后一阶段。修正的单一和区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可定量表达不同时间段土地利用变化差异、对比区域间土地利用类型变更速度差异;后者结合变化幅度还指...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耀军  郭菊兰  武高洁  郭志华  林广旋  吴晓东  
全球红树林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红树林遥感监测对于资源保育至关重要。在GIS和遥感技术支持下,基于1991—2010年的5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及相关专题图,结合立地调查,研究了英罗湾红树林空间变化的过程并对其周边的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和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人为和自然因素均对研究区红树林动态变化产生影响,表现为红树林近陆的内边界缩减而近海的外边界向海扩展;红树林总面积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净损失量约7%。变化轨迹分析表明:1991—2000年间围垦养殖引起靠近陆地的红树林面积快速减少;红树林在滩涂上不断向海扩展以及2000年以来的生态恢复工程使研究区红树林边界向海推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仁东,庄大方,王宏志,吴胜军  
在中国资源与环境时空数据库的支持下,利用20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末期获取的陆地资源卫星图像和GIS分析方法,对洞庭湖区近2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变化比较显著的地类有3种:耕地减少了1 97%,各类建设用地总计增加了14 88%,水域面积增加的幅度为8 77%。耕地与水域相互之间的转变比较频繁。以80年代末为界,前后2个10年间,建设用地、水域和草地的面积在2个时期均持续增加,耕地、林地的面积都持续减少。后期土地利用的动态度大于前期;前期动态度最大的县域有岳阳市、沅江县和汉寿县,后期动态度最大的则为石首市、津市和岳阳市,全部为市级行政区或县改市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淑清  方精云  陈安平  崔海亭  
利用1978、1989、1998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及20世纪50年代航测的地形图,研究了洞庭湖区近50年土地利用/覆盖及其景观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分为水体、湿地、农田、林地和建成区五类,各时期遥感影像的总体分类精度都在80%以上。运用ArcInfo和ArcViewGIS软件,将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在空间上清晰地显示出来;通过叠加4个不同时期的影像分类图,计算出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比例。洞庭湖区50年来水体面积不断减少,减少量为1460km2,其中1955年到1978年水面面积缩小了970.57km2,分别为1978年到1989年...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宋维念  占车生  李景玉  徐宗学  王会肖  
研究目的:分析近30年来渭河关中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过程。研究方法:目视人工遥感解译,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换矩阵。研究结果:渭河关中地区主要的土地覆被类型是耕地,1980—1990年、1990—2000年两个时期,草地、林地、水域、城镇建设用地转移的主要方向都是耕地。耕地面积在1990—2000年之间大幅增加,在2000—2005年、2005—2007年均呈现减小的趋势。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在近30年均持续增大,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快。水域面积在1990—2000年大幅减小,其中以河渠面积减小最为剧烈。研究结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变化幅度、方向是区域生态系统演变强度和方向的体现,也是该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仲科  郝星耀  臧淑英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对这种变化进行数量化的描述.该文以大庆市为实例,介绍了以TM卫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提取土地覆盖信息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以时间为自变量的三次方程,来描述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的动态情况.该文还介绍了方程参数显著性检验的方法,并通过对方程进行多次求导,得到新的方程,来描述研究期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速度、加速度以及加加速度.从实例分析的结果来看,所建立的方程可以准确、全面地表达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动态情况.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慧聪  潘东华  张万昌  
洞庭湖是我国面积仅次于鄱阳湖的第二大淡水湖。近些年来,洞庭湖区降水在减少,湘、资、沅、澧四水的来水量也在降低,尤其2011年春季以来,洞庭湖水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持续干旱,洞庭湖地区的降水量累计比历年同期减少了50%至60%。本文基于1985年、2000年和2011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S、GIS等,系统分析了洞庭湖区近30年土地利用/覆盖的数量和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过度围湖垦殖成为洞庭湖湖面萎缩的主要原因。湖区耕地总量持续增加,增幅达36.01%;湿地、林地、草地总量减少,其中湿地和草地面积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分别为72.88%和62.98%。研究结果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及政策的制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健  陈凤  濮励杰  韩书成  叶浩  彭补拙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锡常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的人口密集区和土地高度集约化利用区,土地利用历史悠久。1980年以来,苏锡常地区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引起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格局的相应变化。本文利用1980年、1995年和2000年的Landsat TM数据对苏锡常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测量,取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对苏锡常地区1980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得到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为协调土地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体系、促进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管义国  王心源  吉文帅  张生根  田兵  
利用两个时期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结合RS和GIS技术,对安徽省合肥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城镇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展使耕地和水域锐减。人类活动对水域、耕地和林地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得这些景观要素的斑块形状趋向简单,而城镇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斑块形状趋向复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杜国明  匡文慧  孟凡浩  迟文峰  陆灯盛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采用人机交互方法基于2005年基准年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修正欧空局Global Cover 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而采用逆时相目视解译法从1980年基准年的Landsat MSS/TM遥感影像数据提取1980-2005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分析其变化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0-2005年的25年间,巴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面积达79.43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9.33%。其中,单纯耕地像元面积增加了20.18万km2;耕地/自然植被镶嵌混合像元区面积增加了10.70万km2;林地面积减少了53.12万km2;灌丛与草地净增加21.10万km2;水体面积增加0.46万km2;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7573.87 km2。由此导致热带和亚热带湿润阔叶林生态地理区、热带和亚热带干旱阔叶林生态地理区、热带及亚热带草原生态地理区、草原和沼泽湿地生态地理区、沙漠和旱生植物生态地理区以及红树林生态地理区内分别呈现不同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近25年间,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地理条件深刻影响着土地利用的宏观格局,而土地利用政策调控、经济及对外贸易发展、人口增加及空间迁移、道路修建等是导致巴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何春阳  陈晋  陈云浩  史培军  
针对当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监测中常用的分类后比较法中存在的误差累积 ,夸大变化程度的缺陷 ,提出了把变化矢量分析和分类后比较法相结合进行混合动态监测的新方法。从北京市海淀区的实例研究来看 ,尽管该方法对单景图像分类精度提高不明显 ,却可以大大降低常规分类后比较法中误差累积的程度 ,改善了常规分类后比较方法中误差累积、出现不合理变化类型的缺陷 ,从而得到较为准确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定量信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谢芳  邱国玉  尹婧  熊育久  王佩  
由于泾河流域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气候、降水、地形、人类活动等的区域性,从不同区间的空间角度分析泾河流域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利用泾河流域1970s~2006年的4期遥感影像分类结果,结合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情况,将流域划分为北、中、南3个功能区,从定量的角度揭示了不同功能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初步探讨了这些规律形成的主要自然、经济和政策成因。结果表明:①1970s~1990s,泾河流域植被覆盖总体呈下降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措施后,植被覆盖开始恢复;②泾河流域的城镇用地、耕地、林地、高覆盖度草地在流域中部和南部分布更广,低覆盖度草地则...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白文龙  张福平  倪海燕  刘焱序  刘宪锋  
基于1999-2010年SPOT NDVI数据,采用NDVI均值法、趋势分析法以及相关分析法对关中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良好,其中秦岭北坡NDVI值最高,城市中心区NDVI值最低,1999-2010年间年均NDVI值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增速为5%/10a;植被覆盖轻度改善的区域面积占关中地区总面积的70.39%,基本不变区域占24.77%,表明关中地区植被覆盖呈稳中有升的趋势;关中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对气温、降水量的响应良好,大部分区域呈现正相关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摆万奇  柏书琴  
探讨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基本涵义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阐述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 简称LUCC) 的全球环境效应,分析了它在国际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概括总结了我国LUCC 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曹茜  于德永  孙云  郝蕊芳  刘宇鹏  刘阳  
当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何有效适应气候变化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研究表明,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过去,科学界致力于削减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而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如何适应气候变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论文重点阐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的生物地球物理影响机制,总结土地利用/覆盖与气候变化定量关系的研究进展,得出现阶段研究存在四点不足:1缺乏景观格局与气候过程关系的认识;2较少考虑人类活动对下垫面的影响;3区域气候模式存在局限;4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不足。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指出基于可持续性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