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66)
- 2023(13128)
- 2022(10856)
- 2021(10256)
- 2020(8294)
- 2019(18699)
- 2018(17940)
- 2017(32658)
- 2016(18081)
- 2015(20380)
- 2014(19716)
- 2013(19697)
- 2012(18684)
- 2011(17182)
- 2010(16953)
- 2009(15730)
- 2008(15962)
- 2007(13696)
- 2006(12087)
- 2005(11049)
- 学科
- 济(79240)
- 经济(79158)
- 管理(46488)
- 业(43433)
- 方法(33405)
- 企(32239)
- 企业(32239)
- 数学(29852)
- 数学方法(29520)
- 中国(23771)
- 农(21656)
- 学(19954)
- 贸(17912)
- 贸易(17906)
- 易(17473)
- 财(16974)
- 地方(15891)
- 业经(15327)
- 农业(14342)
- 制(13775)
- 环境(12560)
- 融(12315)
- 金融(12313)
- 银(12042)
- 银行(11978)
- 行(11563)
- 和(10890)
- 技术(10282)
- 发(10121)
- 划(9878)
- 机构
- 大学(271630)
- 学院(265882)
- 济(114724)
- 经济(112819)
- 研究(106547)
- 管理(94358)
- 理学(82000)
- 理学院(80833)
- 中国(80405)
- 管理学(79213)
- 管理学院(78745)
- 科学(68581)
- 京(59585)
- 农(57538)
- 所(56766)
- 研究所(52583)
- 财(48650)
- 中心(46469)
- 农业(45966)
- 业大(45285)
- 财经(39443)
- 江(38256)
- 院(38153)
- 北京(37619)
- 经济学(36656)
- 范(36611)
- 经(36353)
- 师范(36112)
- 科学院(33953)
- 经济学院(33102)
- 基金
- 项目(185998)
- 科学(146428)
- 基金(139081)
- 家(127638)
- 国家(126688)
- 研究(125413)
- 科学基金(104952)
- 社会(82897)
- 社会科(78621)
- 社会科学(78599)
- 基金项目(72971)
- 自然(69894)
- 自然科(68318)
- 自然科学(68291)
- 省(68185)
- 自然科学基金(67109)
- 划(60991)
- 资助(56563)
- 教育(56249)
- 编号(46031)
- 重点(43937)
- 部(42072)
- 发(40758)
- 创(37913)
- 成果(36909)
- 国家社会(36638)
- 计划(36590)
- 科研(36545)
- 创新(35877)
- 中国(35482)
- 期刊
- 济(121404)
- 经济(121404)
- 研究(79078)
- 学报(54918)
- 中国(53376)
- 农(51124)
- 科学(48917)
- 大学(39982)
- 学学(38013)
- 农业(35478)
- 财(34780)
- 管理(33465)
- 教育(23926)
- 融(22517)
- 金融(22517)
- 经济研究(21364)
- 业(20735)
- 财经(19819)
- 技术(18953)
- 经(17277)
- 业经(17184)
- 贸(16886)
- 问题(16427)
- 国际(16106)
- 世界(15916)
- 版(15211)
- 资源(14963)
- 业大(14676)
- 科技(13061)
- 技术经济(12731)
共检索到4001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正佳 钟会民 李裕瑞 文琦 刘雪琦 简钰清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用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国家及区域尺度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以省为研究单元,借助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工具,分析了1999—2018年中国粮食生产变化的总体特征、地域格局演变特征及这些变化对区域粮食供需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国粮食总产量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增长率为0.11亿t/年。北方粮食总产量呈显著增长趋势,而南方粮食总产量基本维持稳定。玉米产量的增加对这些变化起到了主导作用。在省域尺度上,近20年五种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产量时空变化具有较大差异。粮食产量的变化对区域粮食供需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福建三省,从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供过于求型变为了供给不足型省份。但在全国尺度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在Y 1999—2003时段(1999—2003年五年平均情况)和Y 2014—2018时段(2014—2018年五年平均情况)分别为368.0 kg/人和461.5 kg/人;人均两大口粮占有量在Y 1999—2003时段和Y 2014—2018时段分别为220.3 kg/人和247.6 kg/人。播种面积的变化是全国及区域尺度上粮食作物产量变化的直接原因。但其根本原因则更多归因于土地利用价值驱动的属性、功能及质量的变化。此外,根据导致耕地减少的四种主要类型——"非农化""非粮化""荒废化"和"生态化",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提高区域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区域粮食种植格局调整及实现两大口粮需求省份向自给型省份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
粮食产量 口粮 土地利用 空间格局 中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玉杰 杨艳昭 封志明
研究发现,全国主要的粮食调出区已由1970年代初的松辽河区、长江区、珠江区和东南诸河区转移、集中到2000年代初的松辽河区和淮河区,传统的“南粮北运”的粮食生产格局已为“北粮南运”所取代。90年代松辽河区成为全国粮食增产中心的主要原因是耕地面积的增加导致粮食播种面积扩大,淮河区则是由于灌溉面积扩大、化肥使用量增加导致其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全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北移”加剧了北方天然草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垦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可能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应对策略是充分挖掘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潜力,提高其满足自身粮食需求的自给能力,从而减轻“北粮南运”带来的北方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
关键词:
农业地理学 粮食生产区域格局 变化 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金朔 曹雪 金晓斌 周寅康
从粮食生产、粮食供需和粮食运输变化等角度,采用对比分析、交互引证等方法,分析1644-1949年(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运输格局的变迁过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清代,粮食富余区主要是湘、鄂、赣、皖,粮食不足区主要是闽及粤琼地区。清中后期,川渝和东北地区由粮食自足区变成粮食富余区,同时,苏、浙、京津冀、豫、鲁等成为粮食不足区;民国时期,粮食不足区进一步扩大,而皖、赣、湘、桂和东北地区是主要的粮食富余区;2清代粮食运销以水运为主,陆运为辅,粮食流通主要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国时期,川渝不再作为粮食输出省份,皖及东北地区成为主要供应地,鄂成为重要的粮食中转省份。...
关键词:
粮食供需 粮食运输 空间格局 历史时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翟荣新 刘彦随
该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粮食生产变化态势做了简要回顾,并从生产和消费角度,分别基于粮食总产量与人均占有量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动特征,结果验证了粮食生产"北上西进"的变动格局。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即使区域粮食作物总产量在全国没有优势,但仍有具备比较优势的可能性。基于比较优势模型和GIS方法,该文分析了主要作物(稻谷、小麦、玉米、豆类)的区域比较优势,为全国层面粮食作物优势产业区的划分提供依据。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格局 比较优势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国祥
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亿吨水平,估计居民直接和间接消费粮食近5亿吨,其中,口粮和饲料粮消费量分别大约为2亿吨和3亿吨,粮食总产量与居民粮食消费量比率大约为1.2。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人口数量、城镇化率、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量变化等因素,本文估计,2020年,中国居民粮食消费总量大约为6亿吨,其中,口粮和饲料粮消费量分别大约为2亿吨和4亿吨。按照国内粮食总产量与中国居民口粮和饲料粮消费量保障系数1.2的要求估算,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要达到7亿吨。从中国目前的粮食安全保障政策及其资源条件看,2020年,中国具备7亿吨的粮食生产能力,但是,需要注意防范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风险。
关键词:
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安全 保障系数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汪希成 徐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粮食主产区的地位明显上升,主销区的地位显著下降;粮食生产重心持续北移;主要粮食品种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本文认为,水土资源的矛盾分布、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重心的区域矛盾以及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和潜在生产能力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区域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产粮大县、进一步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改善平衡区生产条件和加快粮食流通体系建设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优势 粮食安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罗万纯 陈永福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人均耕地资源、非农收入比重、粮食单产、成灾面积、畜牧业发展状况、复种指数、经济效益比等都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其中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和经济效益比的影响尤为突出。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格局 影响因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海舰 薛继亮
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将对中国粮食生产产生明显的影响,主要是改变农业生产传统布局和结构以及影响粮食安全,但是同时也给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带来了农业发展的机遇。本文提出了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粮食生产 区域差异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黄爱军
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规律黄爱军粮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国四十五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全国粮食总产连攀高峰,基本上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伴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霞 封志明 杨艳昭
通过对全球近50年来分析的粮食总产、单产、播种面积、人均产量等指标的深入剖析,定量揭示了全球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全球粮食生产格局具有明显的时间波动性和空间集中性特征。从时间格局上看,全球粮食生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增速明显减慢,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粮食总产波动明显,主要原因是同期发达国家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和发展中国家粮食单产增速减缓。从空间格局上看,全球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空间集中性,主要生产国集中在亚洲和北美洲,欧洲曾是世界粮食主要生产地区,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生产国粮食产量下降趋势明显;非洲和大洋洲历来是粮食生产最少的区域,其中非...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晋科 张凤荣 张迪 吴初国 安萍莉
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是当前自然和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的产量,用该单产水平计算我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以全国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确定了能够充分发挥其气候生产潜力的种植制度;并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计算了各农业生态小区各类耕地的粮食单产;在此基础上,乘以各县各类耕地的面积,得到各县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进而汇总出各农业生态小区乃至全国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108t。这一结果与全国同期的粮食产量和粮食消费量相比,表明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依然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杨言勇
Using Box-Jenkins mode1,the author analyses and forecasts the cycle of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凤荣 张晋科 张迪 吴初国 徐艳
研究目的:核算1996-2004年中国耕地资源的粮食总生产能力及其变化,为国家实施耕地保护战略和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在确定充分发挥气候资源潜力的种植制度基础上,计算了各类耕地的粮食单产,乘以全国各县1996年和2004年各类耕地的面积,得到1996年和2004年各县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汇总出各农业生态区以及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研究结果:2004年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亿t,比1996年的10.81亿t减少1.61亿t。研究结论:虽然与现实产量相比,中国的粮食生产依然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目前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
关键词:
土地管理 粮食 生产能力 变化 中国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黄佩民 俞家宝
000~2030年中国粮食供需平衡及其对策研究黄佩民俞家宝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承担着养活世界22%的人口,在今后30~40年的较长时间里,能否做到粮食供需基本平衡,这是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一、粮食供需平衡的分析(一)...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佩民 俞家宝
2000—2030年中国粮食供需平衡及其对策研究黄佩民俞家宝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承担着养活世界22%的人口,在今后30—40年的较长时间里,能否做到粮食供需基本平衡,这是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一、粮食供需平衡的分析(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