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85)
2023(11288)
2022(9564)
2021(9219)
2020(7830)
2019(18428)
2018(17901)
2017(33125)
2016(18332)
2015(21212)
2014(21181)
2013(21167)
2012(20196)
2011(18525)
2010(18492)
2009(17467)
2008(17722)
2007(15697)
2006(13679)
2005(12475)
作者
(55458)
(46789)
(46709)
(44694)
(29556)
(22628)
(21351)
(18419)
(17579)
(16564)
(16072)
(15946)
(14852)
(14803)
(14778)
(14547)
(14297)
(13805)
(13432)
(13372)
(11650)
(11633)
(11269)
(10585)
(10549)
(10505)
(10236)
(10230)
(9618)
(9451)
学科
(81268)
经济(81197)
管理(45524)
(44194)
方法(38045)
数学(34014)
数学方法(33672)
(33623)
企业(33623)
中国(24175)
(21938)
(18621)
(18168)
(17839)
贸易(17833)
(17362)
业经(14871)
(14550)
地方(14522)
农业(14383)
(12330)
银行(12285)
(12059)
金融(12057)
(11823)
环境(11642)
(11608)
理论(10573)
(10249)
财务(10226)
机构
大学(276446)
学院(270549)
(117213)
经济(114926)
研究(102330)
管理(98049)
理学(84176)
理学院(83036)
管理学(81509)
管理学院(81005)
中国(77469)
科学(63521)
(60634)
(53333)
(52374)
(51081)
研究所(48811)
中心(45950)
业大(42917)
农业(41716)
财经(40993)
(40019)
北京(38604)
(37651)
经济学(37546)
(37403)
师范(37286)
(36230)
经济学院(33942)
科学院(31366)
基金
项目(179350)
科学(140615)
基金(132631)
研究(126399)
(118025)
国家(117146)
科学基金(98162)
社会(81392)
社会科(77169)
社会科学(77143)
基金项目(70071)
(66434)
自然(63776)
自然科(62327)
自然科学(62306)
自然科学基金(61239)
(58198)
教育(58163)
资助(54789)
编号(49141)
(41277)
重点(41276)
成果(40784)
(38697)
(36255)
国家社会(35079)
科研(34993)
教育部(34856)
课题(34352)
创新(34201)
期刊
(126707)
经济(126707)
研究(82005)
中国(56011)
学报(48781)
(46754)
科学(44235)
(39120)
大学(36041)
学学(33713)
管理(33690)
农业(32074)
教育(27609)
(23368)
金融(23368)
技术(21544)
经济研究(21324)
财经(20868)
(18826)
(18187)
业经(17783)
问题(17543)
(17440)
国际(15707)
世界(15156)
(14248)
资源(13875)
技术经济(13866)
图书(13696)
统计(13397)
共检索到4107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肖思思  吴春笃  储金宇  
研究目的:定量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揭示中国区域耕地资源压力及其驱动因素的空间差异性特征。研究方法:利用STIRPAT模型和PLS方法拟合得到中国各省份耕地面积模型,依据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数就各驱动因素对耕地面积影响的重要性程度进行分析,采用ArcGIS 9.2绘制耕地面积驱动因素影响的空间差异图。研究结果:各省份人口数量、产业结构、现代化对耕地面积的线性影响,有正效应或者负效应,且影响重要性程度差异明显。在以上述三因素为重要驱动因素的省(区、市)中,人口数量对耕地面积均起负效应,产业结构对北京、云南的耕地面积起正效应,现代化水平对上海、陕西起正效应,而对其他省(区、市)起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静怡  李晓明  
[目的]研究"二调"前后近20年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为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节约利用提供决策支撑。[方法]基于1996—2016年耕地数量的原始统计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选用ARIMA模型,基于两次全国土地调查时间段耕地数量数据进行相互预测和反推,即利用1996—2008年耕地数量数据预测2009年耕地数量,利用2009—2016年数据反推2008年耕地数量,从而实现数据的校正和比值归一化的目的,进一步研究近20年内我国耕地数量的变化趋势,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遴选出其驱动因子。[结果]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内我国耕地数量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其中2004年之前递减速度较快,之后递减速度趋缓。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产值增加值占比、年末总人口数,以及城镇人口数是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0.918,-0.896。[结论]从研究结果可以推论,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布局,以及城镇化建设进程对耕地数量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丽丽  李宝林  袁烨城  高锡章  刘海江  董贵华  
本文基于中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深入分析了2000-2010年间中国耕地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并对中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0年间中国耕地面积有所减少,由2000年的1.85亿hm2,减少到2010年的1.81亿hm2,耕地减少的主要方式为耕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增东减,北增南减,东部沿海自然条件良好地区以及中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耕地减少,西部水资源缺乏地区耕地增加的基本格局。大部分省份没有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基本目标,有18个省份占补平衡指数小于-50%。建设占用的耕地多适宜农业耕作,而新增耕地只有不到一半适宜农业耕作。研究时段内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加以...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曹银贵  袁春  周伟  陶金  华蓉  
研究目的:分析全国1996—2005年耕地变化的情况和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因子及其正负相关性与空间差异。研究方法:采用二元定距变量相关性分析方法计算众多因子与耕地之间的相关性;然后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寻找因子在显著与不显著中出现的频次及正负相关性的一致性;最后分析主要影响因子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在研究期全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主要是生态退耕所致;众多因子中的主要驱动因子有14个,基本上与耕地呈现出负相关,并且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研究结论: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寻找地域之间驱动因子的差异,其主要驱动因子可作为后续耕地变化研究的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文斯  吴文斌  余强毅  胡文君  谭杰扬  胡亚楠  
利用1980~2010年中国分县农业统计数据和中国地面气候日值数据,分别估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及21世纪初的中国县级实际复种指数(MCI)和潜力复种指数(PMCI),据此分析过去30年中国耕地复种可提升潜力(PIMCI)的空间格局变化,并进而探究复种可提升潜力对全国粮食增产潜力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中国耕地PIMCI从20世纪80年代的50.2%减少到90年代的48.7%,之后受PIMCI与MCI逆向变化的影响,到21世纪初耕地可提升复种指数扩大到59.6%。(2)从不同地理区域看,中国不同农业种植区耕地PIMCI变化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差异。黄淮海区和云贵区的PIM...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俊甫   房阿曼   吴克宁   赵华甫   陈伟强   刘浩男  
[目的]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明显。理清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河南省防治耕地“非粮化”,优化耕地利用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文章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格局进行研究,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探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2010年、2015年、2020年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率平均值分别为32.12%、29.15%和32.21%,耕地“非粮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变动幅度。2015年至2020年耕地“非粮化”上升率增加了3.06%,且目前处于中度“非粮化”。(2)在空间上形成了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三门峡市)、中部(郑州市、开封市、许昌市)等地区“非粮化”率高,北部(新乡市、鹤壁市、安阳市、濮阳市、焦作市)、东部(周口市、商丘市)等地区较低的空间分异格局,且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3)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异格局是由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高程、人均消费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和坡度对于该格局变化具有较强的影响。[结论]研究期内,河南省耕地“非粮化”在经济、自然资源条件等各种因素的驱动下,呈现出上升趋势,并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基于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为政府精准制定防治耕地“非粮化”措施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史娟  张凤荣  赵婷婷  
根据1998年~2006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和全国耕地变化情况数据,对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①1998年~2006年间,耕地资源结构变化的区域分异明显。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东部和东南沿海这些水热条件好、优质耕地集中的区域,灌溉耕地面积减少,耕地生产力降低;②除新疆和黑龙江耕地面积净增加外,全国其它地区耕地面积均呈下降趋势。耕地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分布在京津塘、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快速发展区和内蒙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带;③耕地资源增减分布的区域差异明显。耕地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的农牧交错带区和东部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及丘陵区;耕地增加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文信  董光龙  杨忠学  刘金花  
[目的]揭示耕地后备资源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是进行耕地后备资源合理保护、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对于耕地后备资源变化及驱动因素的研究较为匮乏。[方法]文章以山东省为例,基于2003年和2015年两期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在分析耕地后备资源时空变化的基础上,采用空间回归模型分析了其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20032015年期间,山东省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减少了30.81万hm2,其中可开垦土地减少24.97万hm2,可复垦土地减少5.84万hm2。[结论]总人口、文盲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建设用地扩张速度、第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宋伟  陈百明  史文娇  吴建寨  
本文从耕地资源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3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评价和分析了2007年中国的耕地资源安全状况。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耕数地据资和源统安计全数呈据现。出研东究部显高示、:西①2部00低7的年特,中点国,高耕耕地地资资源源安安全全评省价份分主值要为有0.东51部7,和资中源部安的全山保东障、福程建度、不浙高江。等1区0域个上省,份以及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低资源安全省份则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包括陕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等省份。特②耕点地。资生源态数退量耕安和全建评设价占分用值带为来0.的19耕5地,资快源速安减全少分,以布及呈区现域出粮东食北生部产较定高位,黄形土成高的原较、高华耕北地平保原有和量四目川标盆是地造较成低以的的全上地特的区点评耕。价地区分数域值量耕为0安.地1全7自1程然,呈度本现较底出低质东的量(北主耕要部地原高自因、然东。质部③量低耕等的地别特)质点是量。造安东成全部区评地域价区耕分耕地值地质为0资.量1源5安1生全,态呈差安现别全出的偏东主低部要的高原主、因东要。北原④部因耕和是地西化生部肥态较、低安农药、农膜的过量施用及其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西部地区耕地生态安全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相对严重的耕地水土流失状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伟  
依托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分析了1998—2007年中国耕地的数量及其结构变化。研究表明:①2007年,我国耕地中的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比重分别为22.61%、3.40%、17.66%、55.13%和1.19%,旱地占有绝对的比重;②1998—2007年,我国耕地、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的变化率分别为-6.04%-、3.45%-、4.29%-、0.58%-、8.81%和-3.00%,耕地的变化以旱地、灌溉水田和望天田的减少为主;③部分省份水浇地和菜地面积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主要原因可能是灌溉水田向水浇地以及水浇地向旱地的转换。近年来,质量较差的非灌溉耕地的减少速度较快,使我国耕地组成质量有所改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佩林  鲁奇  王国霞  
80年代年以来 ,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突出表现在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人口规模扩大、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等方面 ,分析研究了北京市 1981-2 0 0 1年 2 0年间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探讨耕地减少的原因及趋势。研究表明 ,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等将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 ,人多地少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 ,保护耕地应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韩璟  杨莼  柯楠  卢新海  
研究目的:分析中美两国在非洲地区海外耕地投资东道国的空间差异,以及影响投资东道国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空间分析法,计量分析法。研究结果:空间分析显示,中美两国在非洲的海外耕地投资东道国多集中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但是美国东道国选择的地域集中程度比中国更高;统计分析显示,影响中国东道国选择的因素为东道国耕地总面积和人均GDP,影响美国东道国选择的影响因素为人均GDP、企业信息披露程度指数、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量和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数。研究结论:美国在非洲进行海外耕地投资东道国选择时考虑的因素比中国多,美国的相关投资决策也更为规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瑞  杜国明  张树文  
【目的】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主要物质基础,剖析典型黑土区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的特征,对于优化耕地资源配置具有参考价值。【方法】本文基于1986—2020年间东北典型黑土区的4期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揭示以耕地面积增减为表征的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特征;以耕地空间格局演变为切入点,分析以立地条件为代表的耕地资源质量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剖析了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1)1986—2020年,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净增量达2.51×104km2,其中又以1986—2000年增加最多,耕地变化较为剧烈的地区集中分布于大兴安岭南麓、三江平原和东三省各省会城市周边。(2)30余年间,由于耕地重心持续向东北方向移动,造成典型黑土区耕地资源的平均气温下降0.20℃,平均湿度增加0.12%、平均坡度则呈“先增后减”的变化特征;相比于转出耕地,转入耕地的温度条件始终较差,湿度条件总体占优,坡度条件初始较差,后期优于转出耕地。(3)在低气温(-1℃~2℃)、高湿度(67%~71%)、高坡度(15°~79°)地区,耕地转入转出频繁,变化剧烈。【结论】1986—2020年,黑土区耕地的面积持续增加,重心持续向北向东迁移,使得耕地资源的总体温度条件变差,湿度条件变好,地形条件基本稳定。这一结果对于准确评判黑土区的粮食生产能力,科学利用与保护黑土地提供了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星宇  王枫  李灿  
在借鉴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珠三角地区实际情况,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求和评分法计算得出耕地各类功能指数。结果表明:2005—2013年珠三角各城市耕地总功能整体表现稳定,空间差异表现为中心城市的功能等级较低,外围城市的功能等级较高,耕地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耕地总功能的最主要因素;耕地的各项子功能整体表现较为稳定,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耕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及城市化水平、要素投入水平和政策因素等是影响各项子功能的主要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星宇  王枫  李灿  
在借鉴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珠三角地区实际情况,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求和评分法计算得出耕地各类功能指数。结果表明:2005—2013年珠三角各城市耕地总功能整体表现稳定,空间差异表现为中心城市的功能等级较低,外围城市的功能等级较高,耕地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耕地总功能的最主要因素;耕地的各项子功能整体表现较为稳定,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耕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及城市化水平、要素投入水平和政策因素等是影响各项子功能的主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