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57)
- 2023(13935)
- 2022(12031)
- 2021(11067)
- 2020(9336)
- 2019(21690)
- 2018(21040)
- 2017(39242)
- 2016(21531)
- 2015(24488)
- 2014(24582)
- 2013(24610)
- 2012(23403)
- 2011(21655)
- 2010(21867)
- 2009(20799)
- 2008(20691)
- 2007(18481)
- 2006(16535)
- 2005(15304)
- 学科
- 济(109087)
- 经济(108975)
- 管理(60034)
- 业(54315)
- 企(42977)
- 企业(42977)
- 方法(39987)
- 数学(34381)
- 数学方法(34068)
- 地方(28726)
- 农(26637)
- 中国(26125)
- 财(24452)
- 学(23244)
- 业经(21773)
- 制(21299)
- 农业(18024)
- 贸(17042)
- 贸易(17031)
- 地方经济(16370)
- 易(16354)
- 环境(16236)
- 融(15345)
- 金融(15340)
- 体(14911)
- 银(14884)
- 银行(14851)
- 和(14529)
- 行(14258)
- 务(13534)
- 机构
- 大学(320712)
- 学院(320608)
- 济(139262)
- 经济(136320)
- 研究(119397)
- 管理(116446)
- 理学(98574)
- 理学院(97239)
- 管理学(95568)
- 管理学院(94942)
- 中国(89881)
- 科学(73018)
- 京(68944)
- 财(65202)
- 所(61829)
- 研究所(55887)
- 农(55402)
- 江(54415)
- 中心(53963)
- 财经(50513)
- 业大(46350)
- 经(45396)
- 范(44513)
- 师范(44086)
- 经济学(43705)
- 北京(43418)
- 农业(43049)
- 院(42917)
- 州(40160)
- 经济学院(39084)
- 基金
- 项目(208201)
- 科学(163583)
- 基金(151411)
- 研究(149587)
- 家(133193)
- 国家(132147)
- 科学基金(111608)
- 社会(96743)
- 社会科(91660)
- 社会科学(91633)
- 省(81535)
- 基金项目(80964)
- 自然(71539)
- 自然科(69675)
- 自然科学(69655)
- 划(68640)
- 自然科学基金(68384)
- 教育(67293)
- 资助(61658)
- 编号(59000)
- 成果(48576)
- 重点(48352)
- 发(47267)
- 部(45997)
- 课题(42158)
- 创(42141)
- 国家社会(40393)
- 制(40298)
- 科研(39769)
- 创新(39723)
- 期刊
- 济(166320)
- 经济(166320)
- 研究(100179)
- 中国(66308)
- 财(51356)
- 学报(51227)
- 农(50233)
- 科学(48491)
- 管理(42500)
- 大学(38060)
- 学学(36092)
- 农业(33260)
- 融(30571)
- 金融(30571)
- 教育(28761)
- 技术(26581)
- 经济研究(26219)
- 财经(25808)
- 业经(24689)
- 经(22299)
- 问题(21965)
- 业(18220)
- 贸(17389)
- 资源(16774)
- 技术经济(16615)
- 国际(15321)
- 版(15264)
- 世界(15191)
- 统计(15070)
- 现代(14254)
共检索到5022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伟 王宁 尹力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交汇期,现有研究对地形复杂、生态脆弱且经济高速发展的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国土空间格局演化缺乏关注。分析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329个县区级行政单元在2010~2019年土地利用结构和“三区空间”的时空演化特征,从人地关系视角探究演化的驱动机制,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参考。结果表明:(1)近10年,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城镇空间持续扩张,分别占用2 191.25 km~2农业空间和413.19 km~2生态空间,4 223.89 km~2农业空间转为生态空间。(2)2010~2015年,以农业空间转城镇空间为主导,主要分布在成渝、黔中和滇中城市群地区;2015~2019年,以农业空间转生态空间为主导,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东侧山区。(3)“三区空间”交叉转换受到客观承载环境(地)、人类发展活动(人)以及两者的交互影响,体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空间需求,受土地使用的价值观与社会客观运行规律约束,在自然环境现状承载与发展适宜性格局的基础上,驱动“三区空间”演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魏伟 缪江波 夏俊楠 武静
研究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沿岸地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对于促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实现沿江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时空维度对2010、2015及2017年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沿岸15 km内的土地利用及"三区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7年,城镇空间不断侵占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农业空间同步占据生态空间,生态空间明显减少;生态空间转化为农业空间最为显著,农业空间、生态空间转变为城镇空间是空间交叉转换的主流趋势;地理基础条件决定了"三区空间"的总体分布特征,相关政策推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城镇产业模式调整,但在农业空间的功能提升、城镇空间的集约高效利用、底线控制等层面还存在政策短板和有效的落地机制,总人口和城镇人口规模的增加以及乡村人口规模的稳定,是城镇空间与农业空间增长的内在动力,"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耦合机制明显。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素 胡守庚
[目的]研究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辅助跨区域耕地保护与管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基于合作博弈赋权法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利用耕地规模、投入和产出指数,分析长江经济带近10年多空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1)2005~2015年期间长江经济带耕地规模指数、投入强度、产出能力均呈现增长态势,增长比例分别为8.98%、124.27%、18.81%。(2)长江经济带不同尺度耕地利用变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上游耕地规模指数增长20.26%,中游地区耕地投入强度增长明显,下游地区耕地规模指数下降3.86%,但耕地产出能力提升显著。从省域尺度上来看,"云南—贵州—湖南—湖北"一带耕地规模指数增加明显,云南、安徽、贵州和四川4省耕地投入强度的涨幅超20%,四川、安徽、江西、江苏省耕地产出能力增长明显。地级及以上城市尺度耕地规模指数、投入强度和产出能力呈"大范围增长,局部小幅降低"格局。(3)地级及以上尺度耕地规模指数、投入强度和产出能力变动关系错位明显。[结论]大区域多尺度耕地利用变化特征对比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区域耕地利用变化的深层次动力机制,是有效推进跨区域耕地利用与保护、统筹安排农业发展布局和助力流域乡村振兴的重要参考。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蔡建娜 徐徐 林俐
长江经济带上游区域属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薄弱环节,需要进行一定的专题研究。本研究主要利用1998年-2017年的统计数据,考察长江经济带上游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并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参照,根据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动态分析该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具体阶段和发展趋向。与此同时,结合长江经济带上游区域经济的特点,对该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问题做结构分析。总体来说,长江经济带上游区域经济发展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在增长预期上还将持续高于全国平均。然而,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人均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长江经济带上游区域除重庆之外总体发展比较薄弱。由于自然环境、历史因素和现实发展阶段及水平等制约,长江经济带上游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需要在进一步发展中加以调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万庆 陈翥 汪媛 冯兵
基于全球大气PM_(2.5)年均浓度栅格数据集,采用重力模型、变异系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从区域、省域、市域、县域和栅格等多个尺度,对长江经济带PM_(2.5)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1)1998~2016年,长江经济带PM_(2.5)年均浓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大体呈"倒U型"变化趋势,2005年是长江经济带PM_(2.5)年均浓度变化的重要拐点;(2)长江经济带PM_(2.5)的时空演化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尺度效应,在不同空间尺度上,PM_(2.5)年均浓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具有明显差别,但其空间差异均呈扩大态势;(3)长江经济带PM_(2.5)年均浓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主要表现为高值集聚特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立波 娄伟平
利用196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93个站日照、降水、云量和风速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突变检测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季、月日照时数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季、月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均呈东北多西南少的分布形式,夏季最多,其次为秋、春与冬季。近50a长江中下游地区年日照时数普遍显著减少,区域平均减幅为68.2h/10a,多于同期全国平均减幅,明显的年代际转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年日照时数异常偏多出现在1963年和1971年,但未出现过异常偏少年。各季的日照时数也都是负趋势,夏、秋、冬3季减少显著,夏季减少最多也最明显,其次依次是冬季、秋季和春季。...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琼
长江经济带作为贯穿我国沿海与内陆地区的经济纽带,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商贸流通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在长江经济带各贸易环节具有重要地位,高效的商贸流通效率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核心保障。本文选取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11个地区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因子分析法 商贸流通效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烈佳 鲁昭 胡伟艳
探讨城市空间“三生”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城市空间优化、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以“三生”理论为基础,运用空间分析法、耦合协调模型和地理探测模型方法,研究2009~2019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得出:(1)长江经济带城市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呈现倒“U”型逐步趋于波动平稳发展的态势;(2)城市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呈“东高西低”的格局,高值主要集中在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并且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向周围梯度递减;(3)影响城市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环境治理水平,且存在空间差异。研究认为:应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极化作用”优势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城市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空间优化、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晓丽 罗玛诗艺
探究区域"三生"功能共生融合效应是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为例,在构建"三生"空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算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长江经济带"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并通过Moran’s I指数对其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情况较好,呈现出由轻度失调到基本协调的波动上升趋势;长江经济带城市功能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性,呈现出"东高西低"特征,但其差异逐渐缩小;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度具有较强的集聚效应,高—高聚集区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低—低聚集区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内陆省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袁一仁 罗菁菁 李悦
文章从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生态文明制度保障的维度出发,建立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长江经济带2003—2012年的数据,采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得到各省市综合得分,根据该得分通过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空间布局和演变路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侯雯嘉 陈长青 乔辉 孙新素 周曙东
利用1980~2009年长江下游地区的气象数据和灾害资料,首先对油菜越冬期最低温度<-5℃天数和蕾花期最低气温<0℃天数进行了时空特征分析;然后对比了不同年代油菜关键生育期低温冻害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越冬期最低温度<-5℃的天数和蕾花期最低气温<0℃的天数均呈下降趋势;低温天数较大的地区是安徽和江苏省,低温天数较大的时期是1980s,1980~2009年油菜越冬期和蕾花期冻害出现的次数均有所减少,出现越冬期冻害的年份较少,发生蕾花期冻害的年份较多。安徽与江苏省是出现越冬期冻害的主要地区;除上海以外,其他省份均有半数以上的年份发生蕾花期冻害。长江下游地区可以采取育种、栽培和耕作等措施缓解关键生育期低温冻害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关键词:
低温冻害 关键生育期 长江下游地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建伟 石江江 王艳华 赵建吉
本文以县(市、区)作为空间分析单元,以专利授权量作为创新产出指标,对1986-2014年长江经济带853个县域创新产出的时空特征进行ESDA分析。结果发现:(1)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的绝对差异在2001年前增长缓慢,其后增长迅猛,2012年后开始降低;相对差异呈现"增加—缩小—缓慢增加—缩小"的态势,其年度空间关联性呈增长趋势;(2)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县域分布呈现出分散、集中、相对集中扩散的态势,创新产出较高的县(市、区)为长三角地区地级市区、经济发达县(市、区)以及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市区;(3)显著空间关联类型总体格局稳定,局部变化明显,县(市、区)显著空间的关联类型以正相关类型为主,显著低低集聚关联类型占主导地位,低低集聚地区主要在西部地区,且有向中部扩展的态势;(4)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中,科技创新资源禀赋、教育水平与研发投入、技术溢出与扩散、政策与制度因素的作用较为显著。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园园 冯娟 谢双玉
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1年~2017年的旅游效率及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综合效率在时间上呈现螺旋式上升;在空间上呈"凹"型结构,长江中游各省市旅游业综合效率明显低于上下游;在关联性上,邻近省市之间明显缺乏旅游业资源配置和新技术开发上的联系性;在发展速度上,旅游业起步晚的省市,生产率水平提高程度较为明显.以此为基础,提出有利于提升长江经济带旅游业效率的建议,促进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市间旅游业的联合发展,以增强整个经济带的旅游竞争力.
关键词:
DEA模型 旅游业效率 长江经济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超 吴洲 叶圣 魏馨月 杨剩富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识别该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梯度下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对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助国土空间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揭示1990~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类型主要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不同发展阶段下国土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2)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互竞形成了“一增双减”的国土空间格局,且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不同国土空间类型间呈现出更加繁杂多样的转换模式,耕地、绿地也越容易流失。(3)城镇空间由主核数量较少且集聚特征不明显转变为多核扩散且高值区增加,重心变化较为剧烈;农业空间次核数量增加,高值区域明显减少,空间破碎化程度较高,重心变动较为稳定;生态空间的核密度由空间集中转变为空间破碎,西北地区变化较为明显。(4)国土空间格局形成受到自然、人口、经济等多重因素驱动,各因素对不同空间的影响程度及方向存在差异。应充分考虑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发展定位,加强国土空间分类管理,协调国土空间格局各驱动因素,以期为新时代长江中游城市群“三区”空间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平华 陆玉麒
本文对长江三角洲 1985 -2 0 0 0年各城市客、货运量进行了分析 ,总结出改革开放以来该区域空间运输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长江三角洲客运量分布的廊道效应逐渐显著 ,货运量极化效应减弱。空间运输联系的时空演化反映了长江三角洲经济结构的推移特点。长江三角洲走廊经济突显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带动轴 ;区域内浙东北经济崛起 ,成为与苏南地区相抗衡的经济板块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天平已出现向南倾斜的趋势。针对以上结论 ,本文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应加快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 ,培育具有强大辐射效应的走廊经济 ,推动省、市之间协调合作与共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