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24)
- 2023(14108)
- 2022(12280)
- 2021(11308)
- 2020(9818)
- 2019(23099)
- 2018(22933)
- 2017(44144)
- 2016(23965)
- 2015(27251)
- 2014(27498)
- 2013(27122)
- 2012(24975)
- 2011(22266)
- 2010(22341)
- 2009(20591)
- 2008(20340)
- 2007(18122)
- 2006(15443)
- 2005(13566)
- 学科
- 济(100556)
- 经济(100450)
- 管理(69119)
- 业(67510)
- 企(53373)
- 企业(53373)
- 方法(51384)
- 数学(46090)
- 数学方法(45553)
- 财(27477)
- 中国(25939)
- 农(25850)
- 地方(20994)
- 业经(19934)
- 学(19854)
- 贸(19509)
- 贸易(19497)
- 易(18909)
- 制(18245)
- 务(17703)
- 财务(17645)
- 财务管理(17593)
- 农业(17528)
- 企业财务(16672)
- 理论(15021)
- 银(14685)
- 银行(14639)
- 和(14327)
- 融(14135)
- 金融(14130)
- 机构
- 大学(338736)
- 学院(337564)
- 济(137480)
- 经济(134433)
- 管理(132382)
- 理学(114313)
- 理学院(113078)
- 管理学(110945)
- 管理学院(110336)
- 研究(109302)
- 中国(83382)
- 京(70512)
- 科学(67505)
- 财(64011)
- 农(56615)
- 所(55139)
- 中心(52736)
- 江(51332)
- 财经(51236)
- 业大(50987)
- 研究所(49870)
- 经(46506)
- 农业(44512)
- 北京(43964)
- 范(42819)
- 经济学(42581)
- 师范(42349)
- 州(41117)
- 院(39572)
- 经济学院(38798)
- 基金
- 项目(228953)
- 科学(179524)
- 基金(166698)
- 研究(164166)
- 家(146125)
- 国家(144938)
- 科学基金(124358)
- 社会(103654)
- 社会科(98292)
- 社会科学(98267)
- 省(89044)
- 基金项目(88086)
- 自然(81999)
- 自然科(80119)
- 自然科学(80095)
- 自然科学基金(78665)
- 教育(76535)
- 划(75428)
- 资助(69548)
- 编号(67044)
- 成果(53947)
- 重点(51661)
- 部(50668)
- 发(48358)
- 创(47071)
- 课题(45371)
- 科研(44556)
- 创新(44048)
- 教育部(43525)
- 国家社会(43144)
共检索到495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牛强 王思远 周婕 严雪心 刘晓阳
城市近郊区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受区域功能分化的影响,不同站点周边服务设施配套与职住人口增长情况存在差异,科学分析二者的匹配关系有助于提升近郊区轨道交通建设的开发效益和对人口的吸引力。文章以武汉市近郊区109个轨道交通站点为例,首先基于POI和手机信令数据构建站点分类指标体系;然后运用聚类法对所选站点进行分类,并分析不同类型站点的关系特征与空间分布情况;最后结合分类结果建立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站域内服务设施对不同类型站点的影响。研究发现:(1)根据服务设施配套与职住人口增长的特征,可将武汉市近郊区站点划分为高配套高密度居住高增长、中配套中密度就业中增长、低配套低密度职住低增长、低配套低密度就业低增长、低配套低密度职住低减少、低配套中密度职住高减少6种关系类型,其中低配套低密度职住低增长型为主导类型。(2)大部分站点周边服务设施与人口增长为正向关系,站域内完善的服务设施、适当的职住密度能够促进人口的快速增长。轨道交通的发展提高了通勤可达性,靠近市中心的大部分站点周边人口处于增长态势而郊区外围站点周边人口则处于流失状态。(3)商务设施密度对就业型站点有正向影响而文化设施密度对就业型站点有负向影响,医疗设施密度对职住减少型站点有负向影响。基于此,文章从人本视角对武汉市近郊区轨道交通站点的服务设施差异化配置提出策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邓亚娟 马荣国 胡绍荣
在确定轨道交通站点影响范围的基础上,指出轨道交通站点建设需与城市空间、周边环境及已有交通网络相协调;将轨道交通站点按照所在区位、开发程度、交通条件等因素进行类别划分,针对不同类型的轨道交通站点,提出了相应的站点区域规划理念,并提出了公交导向下站点区域配套交通设施和公共空间规划方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忠伟 陈红玉
在对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的投融资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研究了城市"灰色用地"规划对轨道交通建设的适应性,指出这种动态用地规划模式可以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和利用效率,解决轨道建设投融资的部分问题,并结合苏州轨道2号线建设对轨道站点周边"灰色用地"选区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洪英 李喆康 李旭
文章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方法,从客流水平、居民需求、接驳特性、周边设施4个维度对轨道站点特征进行提取与构建。采用PAM算法对站点进行聚类研究,最终形成6类站点画像的标签。在此基础上探索站点功能定位、客流模式之间的内在关系,梳理不同类型站点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阶段性矛盾,指导客流预测任务、引流策略制定等后续工作。
关键词:
多源数据 轨道站点画像 PAM聚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宇宁 运迎霞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商业环境包括微观商业环境和宏观商业环境两个层次。通过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商业环境的定量评价体系,并采用理想点法对天津地铁1号线的6个典型站点进行实证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商业环境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等级分异和职能分异,即位于城市中心区的轨道交通站点其周边商业环境优于位于城市外围地区的轨道交通站点,继而从空间选址、等级设置和功能提升3个方面提出城市外围地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商业环境的提升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崔昆仑 周岱霖 袁媛 杨箐丛 何冬华
轨道交通站点根据其所处区位、周边土地利用情况、现状开发分异的不同,往往与城市开发活动具有不同的结合方式,并对城市空间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一般可分为适应及引导两种类型。以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站点为例,在对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及开发活动分异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归纳适应及引导型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布局的特征,为指导周边土地利用优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
轨道交通站点 土地利用特征 台州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庄焰 郑贤
研究目的:通过对香港地铁站点周边商业地价的案例分析,研究轨道交通对站点周边商业地价的影响。研究方法:局部线性回归、回归分析和假设检验。研究结果:轨道交通对站点周边商业地价的提升十分显著,其一次影响半径为350 m,二次影响半径为550 m,并建立了地铁站点与商业地价影响的空间地价模型。研究结论:政府应重视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商业用地的规划和出让,适度提高站点周边商业用地的比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诗奇 郭静 李若溪 李强
以北京轨道交通典型站点东直门站、回龙观站和人民大学站为对象,分析各站点周边2000m范围内以及不同环带的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率、信息熵、均衡度等指标,揭示不同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位于城市中心和城市外围的轨道交通站点,其周边的土地利用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差异性。东直门站周边的土地利用强度大,复杂程度高,土地利用较为成熟;回龙观站周边土地利用率较低,以住宅用地为主,其他功能用地有待开发;人民大学站周边土地开发程度较高,但利用类型相对单一,集中于科教、商业、居住等功能。东直门站和回龙观站2000m范围内均以住宅用地为主,但两者的内外圈层界限存在差异;人民大学站与东直门站的多种功能均高度集...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轨道交通 圈层结构 北京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郭瑞利 黄正东
轨道站点客流及影响因素的互动关系是轨道交通规划的关键问题。论文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基于多模式接驳方式划定轨道站点多级影响区,从建成环境、外部连通性和多模式交通3个方面探索武汉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影响因素的多级效应。结果表明:人口数量、岗位数量、办公建筑面积、土地利用混合度、学校数量、公交线路数量、站点到市中心的距离是轨道客流的显著影响因素;多级影响区内轨道客流的决定性影响因素不同,且作用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申犁帆 张纯 李赫 王烨 王子甲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发展在提高居民通勤效率的同时也对其职住平衡状况产生了一定影响。论文以北京市206个轨道站点为例,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 GMM)和一卡通刷卡数据将轨道站点按职住功能进行分类,利用腾讯"宜出行"定位数据考察轨道站点周边的动态人口分布并计算就业居住比。研究发现:①中心城区的职住状况明显优于中心城区以外区域;②轨道交通线网末端区域的职住平衡程度较差,仅有少数成规模的高端服务产业集中分布的轨道站点周边形成了区域性就业中心;③部分就业-居住较为均衡的城郊地区仍存在一定的职住不匹配现象。随后,通过计算一卡通出进站比和"宜出行"职住比得到出进站均衡度和职住平衡度,利用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GARCH)模型对轨道交通通勤和职住平衡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出进站均衡度与职住平衡度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关系,即站点进出站人数越接近,站点周边区域的职住状况越好;②典型就业地站点与站点周边区域的职住平衡程度显著正相关,而典型居住地站点与站点周边区域的职住状况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这表明,人口稠密的聚居区无法带动同样数量就业岗位的产生,而完善的就业中心能够吸引一定数量的人口在附近居住;③轨道站点的区位条件与职住平衡状况存在一定正向关系;④GMM能够对属性复杂模糊的轨道站点进行有效的聚类分析;⑤具有实时性强、精确度高、覆盖度广、获取难度低等优点的"宜出行"数据能够在微观空间尺度下弥补其他捕捉和分析实时人口时空分布特征方法的局限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保奎 冯长春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对站点周围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得到广泛研究。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定量评价模型,以往研究中侧重于交通对土地利用结构影响机制的定性阐述,定量研究较少,难以从客观上反映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过程及其复杂性特征。本文以GIS空间分析工具为基础,运用信息熵模型和土地利用均衡度模型对深圳地铁1号线的5个站点在地铁开工前与建成后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城市轨道交通对站点周围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在传统中心区和新区表现为不同的特点,传统商业中心区土地利用信息熵和均衡度下降,新区土地利用信息熵和均衡度上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尤以连接传统中心区与新区的城市...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魏素豪 宗刚 陈先婷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运营会产生显著的经济外部效益,轨道交通站点的异质性导致不同类型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对其周边的住宅小区带来不同程度的增值效应。在考虑轨道交通站点异质性特征的基础上,基于特征价格模型,构建了包含站点异质性因素的特征价格计量模型,以北京市轨道交通四号线-大兴线为例,实证分析了轨道交通站点的异质性对周边住宅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具备异质性特征的不同类型站点对房价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房价与站点的等级性呈正相关,与站点协同性呈负相关;地理区位、邻里环境、建筑结构对房价影响显著。
关键词:
轨道交通站点 异质性 站点分类 住宅价格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冬华 王陌潇
起源于美国的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模式(TOD)在空间规划中具有可持续性和宜居性的实践意义。但基于美国城市发展背景的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模式难以直接应用于中国实际。基于此,从密度、土地混合利用、步行环境等公共交通导向发展理念的主要设计要素着手,阐述了适用于中国城市现状的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模式及其规划设计原则。
关键词:
城市 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模式 站点周边区域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李晨朋
针对轨道站点出入口的进出站客流特征,提出了一种用于轨道站点设施配套的方法。该方法基于出入口位置,对出入口进行特征分类,结合城市规划理念和现实需求,提出轨道站点各类设施布设策略,提升配套设施使用效率,并为轨道交通站点配套设施规划落地提供支持。
关键词:
轨道站点 客流特征 站点出入口 配套设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潘海啸 张超
轨道交通建设推动了上海郊区的快速发展,人口在外围大量集聚,也促进了郊区商业的发展,大型超市已经成为居民购买日常用品的主要场所。与此同时居民私家车保有量不断提高,规划需要抑制人们日常生活对小汽车的依赖性,避免社会分异和城市蔓延式发展。首先研究商业网点分布与轨道交通站点的藕合关系,可以看出在郊区两者之间缺乏配合。通过对上海近郊两个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居民大型超市购物出行的调查分析,研究站点地区空间规划设计及公共交通服务对人们购物出行的距离分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在城市近郊地区TOD建设在轨道交通站点和大型超市选址、居住区设计与地面公共交通的整合及换乘的规划策略方面进行了探讨,也有助于我们的规划评估工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绿道与轨道交通接驳的优化策略——以广州近郊地铁站点的接驳为例
轨道交通对城郊之间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武汉市轨道交通6号线为例
不同类型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开发强度探讨
轨道站点周边建成环境对残疾人出行行为的影响研究——以武汉市189个轨道站点为例
轨道交通TOD模式对站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规划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轨道交通对不同区段土地利用影响差异研究——以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为例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土地利用谬误及规划响应策略
基于“客流—用地”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类型识别与空间再平衡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职住分离的度量方法与空间组织特征——以北京市轨道交通对职住分离的影响为例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时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