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34)
- 2023(6534)
- 2022(5891)
- 2021(5732)
- 2020(4773)
- 2019(11717)
- 2018(11133)
- 2017(20722)
- 2016(11698)
- 2015(13635)
- 2014(13982)
- 2013(14059)
- 2012(13440)
- 2011(12416)
- 2010(12552)
- 2009(11982)
- 2008(12116)
- 2007(10558)
- 2006(9000)
- 2005(8208)
- 学科
- 济(52050)
- 经济(52007)
- 业(29086)
- 管理(28614)
- 方法(25761)
- 数学(23406)
- 数学方法(23224)
- 企(21238)
- 企业(21238)
- 农(15145)
- 中国(13291)
- 财(12104)
- 学(12059)
- 贸(10960)
- 贸易(10959)
- 易(10649)
- 地方(10290)
- 农业(9944)
- 业经(9521)
- 制(8379)
- 和(7679)
- 环境(7471)
- 融(7336)
- 金融(7334)
- 银(7127)
- 银行(7093)
- 务(6994)
- 财务(6981)
- 财务管理(6956)
- 行(6751)
- 机构
- 大学(177696)
- 学院(174467)
- 济(74388)
- 经济(72908)
- 研究(66778)
- 管理(63414)
- 理学(54384)
- 理学院(53614)
- 管理学(52656)
- 管理学院(52322)
- 中国(49473)
- 科学(42689)
- 京(39034)
- 农(36800)
- 所(36020)
- 研究所(33024)
- 财(32219)
- 中心(30017)
- 农业(29497)
- 业大(29405)
- 江(26304)
- 财经(25543)
- 范(25103)
- 师范(24865)
- 北京(24845)
- 院(23317)
- 经济学(23311)
- 经(23205)
- 经济学院(21197)
- 科学院(20825)
- 基金
- 项目(115595)
- 科学(89722)
- 基金(83606)
- 研究(81092)
- 家(74687)
- 国家(74110)
- 科学基金(61266)
- 社会(50406)
- 社会科(47743)
- 社会科学(47725)
- 基金项目(44430)
- 省(44385)
- 自然(40450)
- 自然科(39440)
- 自然科学(39427)
- 划(38966)
- 自然科学基金(38741)
- 教育(37484)
- 资助(34354)
- 编号(32786)
- 重点(27090)
- 成果(27011)
- 部(26131)
- 发(25634)
- 创(23340)
- 课题(22872)
- 科研(22830)
- 计划(22642)
- 创新(22026)
- 教育部(21662)
共检索到2634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杨幸雨 杨庆媛 王亚辉 刘世薇
本文基于1924—2019年美国大豆生产分布县域数据,采用变异系数、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美国大豆产量、种植面积和单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重心迁移轨迹,为中国了解美国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应对大豆国际市场变化,制定大豆生产、贸易进出口政策等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近百年美国大豆生产经历了引种扎根、迅速发展、波动性发展、稳定成熟四个发展阶段。1924—2019年,美国大豆的产量、种植面积和单产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17%、4.17%、1.55%。(2)中西部地区一直是美国大豆的主产区,研究时段内大平原地区大豆生产地位上升,南部地区地位下降。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和艾奥瓦州的大豆产量多年位于全美前列,大豆高产的州多位于大豆主产区。各州之间大豆产量、面积差距逐渐缩小,单产差距不大。(3)美国大豆产量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集聚特征,且集聚性逐渐增强。高高集聚区和低高集聚区分布较广,此两类集聚区均呈现扩张趋势。(4)1930—2010年,美国大豆生产重心总体呈倒“几”字形向西北方向移动,2010年后又向东南方向移动,总体移动距离为63.54千米。基于美国的经验,未来中国大豆生产应注重安排轮作模式,制定大豆品种种植规划;改革创新大豆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大豆科技创新;推进大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种植;培养壮大中国大豆行业协会,争夺中国大豆行业话语权。
关键词:
大豆 美国 时空变化 空间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牛叔文 郭晓东 刘正广 李国柱 曾明明
文章依据近百年来分区域人口统计数据建立动态模型,分析甘肃省人口分布的时空变化特点。近百年来甘肃经济社会状况的巨变引起75个县的人口密度和人口比重的变化,特别是以兰州市为重心的陇中地区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反映了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对人口分布的集中效应;而陇南地区在人口密度快速增加的同时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反映了资源环境对人口增长的约束。各地区的人口密度、人口比重与时间序列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广举 张鹏 高俊峰 赵其国
湿地是水域和陆地系统交互接壤地带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以湖泊和河流湿地为主的大面积湿地,同时也是人口密集区,水域湿地在近百年发生了巨大变化。选择长江下游太湖平原上的典型湿地为例,根据历史史料记载和近代精确的地形图、遥感资料,首次得出了研究区近百年水域湿地的精确面积和空间分布状况,并对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对揭示长江下游湿地环境的变化规律做了有益的探索。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雒艺欣 冯建中 白林燕 李世娟 曹丹 李华林 于涛
本文基于美国农业部提供的CDL数据,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提取了2008—2017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遥感统计数据信息并进行探索分析,运用变化率法、动态度法、重心迁移法分析探讨了美国近10年大豆种植面积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大豆种植面积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密苏里河流域;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变化率呈上下波动态势,2013—2014年变化率最大为11.21%,2010—2011年变化率最小为-5.91%;近10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动态度为2.91%,大豆种植面积总体呈上升态势;2008—2017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重心呈现向西北—东南—西北方向迁移的规律,总体偏移距离为143.86km。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付颖 徐新良 通拉嘎 李双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1910年代、1950年代、1980年代的地形图和2000年代的航空遥感影像数据,通过数字化和人工解译,获取了北京市地表水体时空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百年来北京市地表水体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近百年来北京市地表水体面积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从1910年代的125.25km2增长到2000年代的456.88km2,净增长331.63km2,增长率为264.77%。不同时段地表水体的变化特征各不相同。1910-1950年代,地表水体面积的增加以河流为主,河流面积增加了41.14km2,占水体增加面积的83.7%;1950-1980年代,水库和坑塘的面积增长...
关键词:
地表水体 时空演变 驱动力 北京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吉红霞 吴桂平 刘元波
系统分析洞庭湖堤垸的空间变迁规律对于阐明湖区调蓄水量的变化原因及其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洞庭湖历史变迁地图集》为基础,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对洞庭湖民国前期(1921~1930年)、民国后期(1930~1949年)、解放初期(1950~1963年)、20世纪70年代(1963~1980年)和现状(80年代至今)5个时期的堤垸演变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其空间格局的变迁规律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自民国以来洞庭湖的堤垸面积虽不断增加,但速率明显减慢,从最初的31.26%减缓至现在的2.73%;民国前期洞庭湖堤垸面积为5 084.19km2,民国后期所围堤垸主要集中在沅江中...
关键词:
洞庭湖 堤垸 围垦 空间变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万诚 万云霞 肖子牛
对纵向岭谷地区近百年来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年降水量、夏季降水量和冬季降水量第一种主要分布型式呈现出一致偏多(或偏少)的特征。由于受地形阻隔、通道及地形抬升影响,岭谷地区年和夏季降水量以元江-红河流域为界,东部降水量空间分布减小,西部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增加,其中心在澜沧江、怒江流域摆动,具有经向分布特征;冬季岭谷地区雨量具有纬向分布特征。近百年的降水量变化,年际变化最显著,周期变化主要集中在3.5年以下的高频振荡时域内,其次是年代际变化,最后是气候态的变化,但冬季的气候态变化并不明显;年降水分布第二模态的气候态变化是3个不同时段中最明显的,其次是夏季降水分布的第二种模态...
关键词:
纵向岭谷区 通道-阻隔 降水 时空变化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尹小刚 陈阜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阐明全球大豆生产和贸易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于中国大豆贸易和大豆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1961—2017年全球逐年大豆生产和贸易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和优势指数分析了近57年来全球大豆生产和贸易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美洲、北美洲、亚洲和欧洲是全球最主要的大豆产区,近57年来全球大豆收获面积、单产和产量均显著增加,全球大豆进一步向南美洲和北美洲集中。美国、巴西和阿根廷是全球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国,占全球大豆产量的80%;近57年来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大豆规模和单产均显著增加,单产水平均高于3 100kg/hm~2。近57年来印度、乌克兰和俄罗斯等大豆主产国种植规模和单产均显著增加,单产水平均低于2 000kg/hm~2。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大豆较中国大豆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和单产优势;近几十年来中国大豆种植规模减小,大豆进口急剧增加,90%以上的进口大豆来自美国、巴西和阿根廷。构建粮食作物—大豆轮作系统是提升中国大豆单产水平和扩大大豆种植规模的重要途径,对于增强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和保障中国大豆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豆 轮作 单产 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毛睿 龚道溢 房巧敏
非洲Sahel地区与中国华北农牧交错带在环境特征及演变过程中体现出许多相似之处,存在明显内在联系。对两个地带近百年降水变化、植被覆盖、干旱事件和沙尘事件对比分析,可以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环境变化的相关科学问题有更好认识。两个地区年降水量序列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有很大相似性。非洲Sahel地区年降水量在1950s以前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从1960s中期起主要以年代际变化为主;其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表现为增长趋势;降水量年代际变化可能是影响该地区干旱的重要因素,温度变化也可能存在作用;该区沙尘暴频次年际、年代际变化与降水量相应尺度变化有显著关系,年均温变化和天气变率可能具有一定影响。华北农牧交错带年降水量以年际变化为主要特征,有明显低频波动;该带偏北和偏东地区植被覆盖增长比较显著,南部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年代际变化是影响该地区干旱的重要因素,但相同降水量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干旱;该带春季沙尘暴频次与前冬温度变化及天气变率有密切联系,与春季降水量也有一定关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雨生 江一帆 张瑛
大豆是中国重要的植物蛋白和饲料来源,研究大豆生产格局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运用2000—2018年我国29个省域的面板数据,运用基尼系数、产业集中度、ESDA法、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大豆生产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近20年以来,中国大豆生产总量波动上升,呈现出“东北集中、西南扩散”的空间变动趋势,大豆生产的地理聚集水平有所上升。(2)中国大豆生产存在较强的正向空间关联关系,关联性呈“U”型变动趋势。(3)要素投入、农业比较收益、城镇化对大豆生产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受灾面积对大豆生产存在负向抑制作用,邻近地区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大豆产业从业人员、农业比较收益、交通通达性、城镇化会影响到本地区大豆生产,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基于上述发现提出针对性意见,以期为提高中国大豆自给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志军
相当长时期以来,美国的巨额外债问题广为国内外所关注。本文考察1914年至今近百年来美国对外负债总体发展状况的阶段性演变,分析其构成的基本特征与成因,剖析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在巨额外债下保持强劲偿付能力的基础所在,并结合历史经验与当前现实简要讨论美国巨额外债的相关问题。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研究美国外债及相关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国际金融 国际资本流动 对外负债 美国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云鹏
美国教育博士培养经过9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般的培养模式,并随着社会需要不断进行变革,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坚守大学自治与学术自主、突出第二代Ed.D.项目培养模式、追求制度完善与个性突出。
关键词:
美国 教育博士 培养模式 基本经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晓峰 王宏志 刘洛 徐新良
大豆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兼油料作物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大豆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化给大豆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其中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本文以2010年中国耕地空间分布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在1961-2010年的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数据基础上,采用GAEZ模型,综合考虑光、温、水、CO2浓度、病虫害、农业气候限制、土壤、地形等因素,估算了中国大豆生产潜力,进而分析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大豆生产潜力呈现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增加的趋势。东北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是大豆高产区。2近50年来,中国大豆适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而大豆平均生产潜力却持续下降,大豆生产潜力总量先降后增。3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东北平原区大豆生产潜力总量居全国第一,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分别居第二、三位。本文揭示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对合理安排大豆种植布局,高效利用气候和土地资源,实现大豆稳产高产具有指导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