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29)
- 2023(12214)
- 2022(10569)
- 2021(10253)
- 2020(8643)
- 2019(20411)
- 2018(20049)
- 2017(38065)
- 2016(20742)
- 2015(24033)
- 2014(23891)
- 2013(24003)
- 2012(23095)
- 2011(21060)
- 2010(21237)
- 2009(20268)
- 2008(20587)
- 2007(18657)
- 2006(16531)
- 2005(15155)
- 学科
- 济(96287)
- 经济(96198)
- 业(57737)
- 管理(50672)
- 农(48195)
- 方法(39121)
- 企(35290)
- 企业(35290)
- 数学(34873)
- 数学方法(34510)
- 农业(31747)
- 中国(27138)
- 业经(20911)
- 财(20690)
- 学(20562)
- 地方(20269)
- 贸(19971)
- 贸易(19962)
- 易(19483)
- 制(18476)
- 环境(16768)
- 发(14497)
- 银(14477)
- 银行(14434)
- 融(14343)
- 金融(14339)
- 行(13916)
- 体(13140)
- 和(12874)
- 策(12373)
- 机构
- 大学(309456)
- 学院(308535)
- 济(135900)
- 经济(133361)
- 研究(116700)
- 管理(111770)
- 理学(95677)
- 理学院(94466)
- 管理学(92870)
- 管理学院(92302)
- 中国(90897)
- 农(72223)
- 科学(71619)
- 京(67368)
- 所(61794)
- 财(58617)
- 研究所(56172)
- 农业(56108)
- 中心(53053)
- 业大(51399)
- 江(46704)
- 财经(46314)
- 北京(43110)
- 经济学(42398)
- 经(42162)
- 范(41955)
- 师范(41557)
- 院(40498)
- 经济学院(38361)
- 科学院(37054)
- 基金
- 项目(200598)
- 科学(156201)
- 基金(145999)
- 研究(145468)
- 家(129036)
- 国家(127942)
- 科学基金(106574)
- 社会(93004)
- 社会科(87642)
- 社会科学(87616)
- 基金项目(76907)
- 省(75721)
- 自然(67287)
- 自然科(65618)
- 自然科学(65596)
- 划(64854)
- 教育(64551)
- 自然科学基金(64428)
- 资助(60282)
- 编号(58615)
- 成果(48500)
- 部(45942)
- 重点(45936)
- 发(45315)
- 创(40329)
- 课题(40198)
- 国家社会(39504)
- 科研(38593)
- 农(38571)
- 教育部(38250)
共检索到4780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毛睿 龚道溢 房巧敏
非洲Sahel地区与中国华北农牧交错带在环境特征及演变过程中体现出许多相似之处,存在明显内在联系。对两个地带近百年降水变化、植被覆盖、干旱事件和沙尘事件对比分析,可以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环境变化的相关科学问题有更好认识。两个地区年降水量序列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有很大相似性。非洲Sahel地区年降水量在1950s以前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从1960s中期起主要以年代际变化为主;其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表现为增长趋势;降水量年代际变化可能是影响该地区干旱的重要因素,温度变化也可能存在作用;该区沙尘暴频次年际、年代际变化与降水量相应尺度变化有显著关系,年均温变化和天气变率可能具有一定影响。华北农牧交错带年降水量以年际变化为主要特征,有明显低频波动;该带偏北和偏东地区植被覆盖增长比较显著,南部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年代际变化是影响该地区干旱的重要因素,但相同降水量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干旱;该带春季沙尘暴频次与前冬温度变化及天气变率有密切联系,与春季降水量也有一定关系。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利文
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用地变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985~2005年,北方农牧交错带内生态用地面积减少了1.7%,耕地面积增加了1.5%,耕地面积的增加和林地面积、草地面积的减少呈正相关;生态用地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指标未产生非常明显的效果。本文认为,应当重视农牧交错带生态用地减少的现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为农牧交错带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生态用地 农业经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孟庆香 常庆瑞 李云平 寇宝平
根据陕北农牧交错带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等 ,对该区 5 0年来的耕地变化及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耕地变化态势表现为耕地面积总量减少 ,有效灌溉面积和水田比重大大提高 ,旱地比重明显下降 ;粮食作物面积比重有所上升 ,而经济作物、其他作物比重下降 ;耕地投入增加 ;耕地质量趋于下降。造成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人口增长、城市扩张、工矿与交通建设、农业用地内部结构调整、畜牧业发展及退耕还林还草等。最后 ,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战略措施
关键词:
陕北农牧交错带 耕地变化 动因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裘国旺 赵艳霞 王石立
本文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自然条件及气候条件入手 ,分析了气候变化及人为因素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影响 ,提出了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气候变化 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胡毅鸿 龚道溢 毛睿 石晓雪
利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1979—2016年64个气象台站的逐日风速资料、ERSST海温数据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前期冬季海温与北方农牧交错带春季风速年际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春季的风速存在强烈的逐年波动,年际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为36%。影响农牧交错带春季风速年际变化的前期冬季海温在北大西洋20°N~65°N区域呈现"负、正、负"的异常分布,在北太平洋10°N~55°N、130°W~180°区域呈现"负、正"的异常分布。冬季的海温异常与研究区春季风速年际变化联系的桥梁是北半球大尺度大气环流的异常。当北大西洋海温从高纬至低纬呈现"负、正、负"的异常分布时,从北大西洋至东亚位势高度呈明显的"正、负、正、负"的波列特征;当北太平洋海温从高纬至低纬呈现"负、正"的异常分布时,从北太平洋至东亚位势高度呈"负、正、负、正、负、正"的三波型分布。二者均能影响东亚地区春季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东亚地区上空产生一个异常的气旋性环流,该气旋性环流在对流层中层与低层均存在,是造成研究区风速变化的直接原因。冬季海温与研究区春季风速的显著相关,说明冬季海温对农牧交错带春季风速的年际变化具有超前指示意义。利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中心区的冬季海温作为预报因子,建立春季风速预报模型,可以解释风速年际变化的32%,回报交叉验证结果表明,海温与风速的时间滞后关系是显著和稳健的。
关键词:
风速 海温 年际变化 北方农牧交错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林彰平
利用遥感数据、相关专题地图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在GIS的支持下 ,以位于中国东北农牧交错带的吉林省镇赉县作为典型研究区 ,探讨了东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生态环境演化的机制 ,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对镇赉县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空间统计分析 ,并从景观生态格局、土地荒漠化和水环境等三方面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杨幸雨 杨庆媛 王亚辉 刘世薇
本文基于1924—2019年美国大豆生产分布县域数据,采用变异系数、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美国大豆产量、种植面积和单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重心迁移轨迹,为中国了解美国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应对大豆国际市场变化,制定大豆生产、贸易进出口政策等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近百年美国大豆生产经历了引种扎根、迅速发展、波动性发展、稳定成熟四个发展阶段。1924—2019年,美国大豆的产量、种植面积和单产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17%、4.17%、1.55%。(2)中西部地区一直是美国大豆的主产区,研究时段内大平原地区大豆生产地位上升,南部地区地位下降。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和艾奥瓦州的大豆产量多年位于全美前列,大豆高产的州多位于大豆主产区。各州之间大豆产量、面积差距逐渐缩小,单产差距不大。(3)美国大豆产量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集聚特征,且集聚性逐渐增强。高高集聚区和低高集聚区分布较广,此两类集聚区均呈现扩张趋势。(4)1930—2010年,美国大豆生产重心总体呈倒“几”字形向西北方向移动,2010年后又向东南方向移动,总体移动距离为63.54千米。基于美国的经验,未来中国大豆生产应注重安排轮作模式,制定大豆品种种植规划;改革创新大豆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大豆科技创新;推进大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种植;培养壮大中国大豆行业协会,争夺中国大豆行业话语权。
关键词:
大豆 美国 时空变化 空间分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贾科利 常庆瑞 张俊华
利用1986年、1993年及2003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借助遥感和GIS技术及回归分析方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带1986年~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总体较高,2003年达到36.5%,且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1986年~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以林地和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和耕地、水域、未利用土地与沙地面积不断减少为主要特征。其中林地面积增加了44.18×104hm2,主要由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转化而来;建设用地面积以近0.27×104hm2/年的速度增加,主要由耕地、草地、未利用土地和沙地转化而来;耕地面积减少了10.52×...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驱动机制 陕北农牧交错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方梓行 何春阳 刘志锋 赵媛媛 杨延杰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点地区。准确评估其气候变化趋势对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揭示1971-2015年气候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区域2006-2050年气候变化趋势。为此,本文综合观测和模拟数据分析了区域1971-2015年的历史气候变化以及2006-2050年的未来气候变化。研究发现:1971-2015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呈暖干化趋势,年均气温的增长速率为0.39℃/10 a,年降水量的变化速率为-4.60 mm/10 a。2006-2050年,区域气候变化将呈暖湿化趋势,区域总体年均气温的增长速率为0.20~0.50℃/10 a,年降水量的变化速率为1.49~15.59 mm/10 a。同时,如果不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区域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将加剧。2006-2050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的不断增加,区域增温速率从0.25℃/10 a增长至0.48℃/10 a,降水变化速率从3.97 mm/10 a增长至14.58 mm/10 a。因此,需要高度重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问题,以促进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芳 乔颖丽
农牧交错带具有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系统特征,历史上长期以来呈现经济不发达、社会落后的状况。在实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牧业无论是品种选择、结构安排,还是经营方式、投入要素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本文应用研究区历史统计资料与农户实地调查资料,分析了改革后农牧业经营状况、农民收入、农村经济的巨大变化。分析结论显示改革30年后,该区农牧业经营模式趋于优化、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面貌逐渐改善。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改革30年 农牧业经营模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娄安如
该文运用卫星遥感数据,在Arc/info和Arcview支持下,对怀来盆地的土壤潜在侵蚀强度和坡度进行了计算,并将结果运用于环境敏感性分类中.环境敏感性分类所选取的6项指标为行政村数目、土壤潜在侵蚀强度、坡度、年降水量、森林覆盖度和草地覆盖度.根据怀来县各区域的环境敏感度Sr的计算结果,以环境敏感度值11为分类步长,将怀来县15个乡镇划分成了5个等级,分别代表5个区域:Ⅰ级属于不敏感区域,有东花园乡、瑞云观乡、小南辛堡乡、孙庄子乡和大黄庄乡5个乡镇;Ⅱ级属于轻微敏感区域,包括桑园乡、存瑞乡、王家楼乡和北辛堡乡4个乡镇;Ⅲ级属于中度敏感区域,包括沙城、鸡鸣驿和西八里3个乡镇;Ⅳ级属于高度敏感区域...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孙芳 乔颖丽
基于农牧交错带种植业与畜牧业并存、农田与草地交错分布的产业与资源特点,对斯恩等的农户效用模型进行扩展,把养殖业引入农户模型,将农户的种植业与畜牧业生产同时作为约束条件,依据微观经济理论,对研究区农户农牧业行为目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描述。结果表明:农户经营行为目标具有自给和商品双重特性,具有规避风险、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目标特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蒋卫国 陈云浩 李京 李加洪 武永峰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受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成为生态环境研究的典型区和理想地带。论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能反映生态环境特点的多种空间数据信息,利用数字网格模型,通过采用空间叠加的分析方法,评估北方农牧交错带1989年和1999年的生态环境背景状况,并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变化及空间格局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1989至1999年,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差;②1989至1999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逐渐变差;③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变化严重地区集中在晋陕蒙宁甘交界处、科尔沁沙地区、青海海东地区3个区域;④...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空间格局 农牧交错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邹亚荣 张增祥 周全斌 赵晓丽
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运用专家知识,结合实际,从农牧交错区的实质出发,定量地计算出我国的农牧交错区。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农牧交错区近10年的耕地、草地变化的空间格局。整个农牧交错区的耕地以变林地、草地为主。耕地的变化以内蒙古的变化为大,主要分布于它的中、东部地区。草地主要以变耕地、城镇为主,分布于内蒙古与东北三省接壤处。最后探讨这种格局的成因。耕地变化受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农业结构等驱动,主要表现为人文作用。草地变化受人为与自然的驱动,主要为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为经济发展与草地过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芳 冯开文
该文基于农牧交错带存在的经济生态问题及农牧结合的特征,在政府对"退耕还草"的农户给予补贴的最短期限即将届满的情况下,应用博弈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如果因国家减少退耕补贴,农户退耕收入少于种植农作物的收入时,农户基于自己的利益与生存需求是否愿意继续退耕的迫切问题。结果表明当国家降低补贴标准,农户退耕收入少于种植农作物的收入时,农户不愿意在原退耕的基础上再退耕。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农户 退耕意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