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49)
- 2023(10124)
- 2022(8566)
- 2021(7675)
- 2020(6401)
- 2019(14311)
- 2018(14013)
- 2017(26023)
- 2016(14504)
- 2015(15958)
- 2014(15526)
- 2013(15105)
- 2012(13893)
- 2011(12498)
- 2010(12414)
- 2009(11662)
- 2008(11526)
- 2007(9927)
- 2006(8834)
- 2005(7945)
- 学科
- 济(54100)
- 经济(54003)
- 管理(44865)
- 业(41210)
- 企(33733)
- 企业(33733)
- 方法(21937)
- 数学(19417)
- 数学方法(19248)
- 财(18003)
- 农(15763)
- 贸(15693)
- 贸易(15689)
- 制(15463)
- 易(15277)
- 中国(14474)
- 学(13067)
- 业经(12734)
- 地方(11753)
- 务(10824)
- 财务(10803)
- 财务管理(10781)
- 体(10581)
- 出(10348)
- 农业(10206)
- 企业财务(10204)
- 环境(9944)
- 银(9654)
- 银行(9613)
- 融(9202)
- 机构
- 大学(204797)
- 学院(203575)
- 济(84018)
- 经济(82459)
- 管理(75734)
- 研究(73040)
- 理学(65844)
- 理学院(65042)
- 管理学(63977)
- 管理学院(63618)
- 中国(54693)
- 科学(46730)
- 京(42843)
- 农(42056)
- 财(40936)
- 所(37873)
- 江(37062)
- 业大(35262)
- 研究所(34752)
- 农业(33426)
- 中心(33229)
- 财经(31897)
- 经(28984)
- 院(27042)
- 经济学(26307)
- 省(25554)
- 北京(25121)
- 范(24701)
- 师范(24257)
- 经济学院(23901)
- 基金
- 项目(145097)
- 科学(114482)
- 基金(107830)
- 研究(98680)
- 家(97510)
- 国家(96758)
- 科学基金(81885)
- 社会(65156)
- 社会科(61837)
- 社会科学(61822)
- 基金项目(57806)
- 省(57149)
- 自然(55159)
- 自然科(53839)
- 自然科学(53819)
- 自然科学基金(52911)
- 划(48411)
- 教育(44276)
- 资助(42683)
- 编号(36733)
- 重点(33990)
- 部(32214)
- 发(30782)
- 创(30572)
- 制(30418)
- 创新(28845)
- 科研(28827)
- 成果(28769)
- 计划(28517)
- 国家社会(27737)
共检索到3015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绳祖 张国安 张卫国 李茂田 葛建忠
大河入海河口由于巨量泥沙堆积以及潮汐作用,往往发育着河口沙岛。崇明岛是世界上典型的河口沙岛,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泥沙来源锐减以及河口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给崇明岛周边岸滩沉积环境带来深刻影响。研究依据2015年9月~2018年4月对崇明岛周边14个岸滩断面的表层沉积物采样数据和定点水文观测资料,分析崇明岛周边岸滩沉积环境特征和区域性差异,探讨不同岸滩断面沉积过程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崇明岛岸滩沉积物以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为主,沉积物中值粒径总体表现为南岸>北岸>东滩,平均为48μm。南、北岸岸滩总体表现为坡陡、滩窄,沉积物自西向东逐渐变细的特征,北岸岸滩坡度略缓,南岸崇头至庙镇之间存在局部细颗粒物质沉积区;东部岸滩滩宽、坡缓,整体表现为"北细南粗"的沉积特征。岸滩沉积断面上,上细下粗,高潮滩处粘土组分含量相对较高,水下斜坡和河槽底部粉砂含量较高。南、北支河势演变形成了崇明岛"南坍北涨"沉积环境的分布格局;径、潮流作用对岸滩断面沉积物分布特征影响明显;风浪对崇明东滩浅滩沉积物具有强烈的分选作用;潮滩植被主要影响细颗粒沉积物在潮间带的分布;流域来沙减少对崇明东滩前沿沉积环境趋势影响显著。
关键词:
崇明岛 岸滩 沉积环境 影响机制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欢 陈锦辉 吴建辉 钟俊生 韩梦婷 赵晨
2018年6月(夏)和9月(秋),对长江口崇明东滩水域的14个站位点的表层,运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口径1.3 m,网目0.5 mm)水平船拖10 min采集仔稚鱼,实时采集水柱环境参数包括温度(SST)、盐度(SSS)、浊度(TUR)、深度(DEP)和叶绿素a(SSC),探讨该水域仔稚鱼的分布和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8网次共采集到仔稚鱼10 925尾。其中淡水型鱼类22种(42%),河口型(半咸水)鱼类19种(37%),沿岸型鱼类7种(13%)和近海型鱼类4种(8%)。鲤科为14种(27%);虾虎鱼科12种(23%);鳀科及银鱼科均为5种(10%)。以大于5%为优势种,凤鲚占总渔获量的21.51%、刀鲚(18.11%)、贝氏?(16.34%)、银飘鱼(10.82%)和斑尾刺虾虎鱼(9.38%)。在采集的所有仔稚鱼中,前弯曲期仔鱼数量最多,约占总数量的76.49%,弯曲期仔鱼11.94%,后弯曲期仔鱼8.01%,稚鱼3.43%,卵黄囊仔鱼仅出现在6月,占总渔获量的0.13%。前弯曲期仔鱼与弯曲期仔鱼的密度随着季节的更替呈下降趋势,后弯曲期仔鱼密度呈上升趋势。夏季仔稚鱼的物种数、个体总数及密度都比秋季多。研究表明,长江口崇明东滩鱼类可以分为两支,淡水种生态群落和半咸水生态群落。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杨钧渊 陈锦辉 钟俊生 吴建辉 罗渊政 杜志鹏 陈再忠
为了探明长江口崇明东滩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2020年11月—2021年8月,在长江口崇明东滩周边水域设置14个站点,按季度以大型仔稚鱼网(口径1.3 m,网目0.5 mm)在各站点进行4个航次的表层水平拖网调查,共采到仔稚鱼4 556尾,隶属于8目14科48种。种类组成优势种明显,以凤鲚(Coilia mystus,25.09%)为主,其次为康氏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nii,20.12%)和有明银鱼(Salanx ariakensis,17.11%)。春夏两季仔稚鱼密度和种类数显著高于秋冬两季,夏季密度最高,达0.658 ind./m~3。春季种类数最多,为28种,冬季种类数最少。种类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呈相同季节变化趋势:春季最高、夏季其次、冬季最低。春夏季仔稚鱼密度北支高于南支,秋冬季南支高于北支。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春季仔稚鱼可分为淡水类群、河口Ⅰ类群及河口Ⅱ类群;夏季可分为河口类群和海洋类群;秋季长江口崇明东滩仔稚鱼大致分为淡水类群、河口类群与海洋类群;冬季仔稚鱼种类和数量甚少。皮尔逊相关性矩阵分析显示,夏季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与盐度呈相关关系,与水温、叶绿素、浊度无相关性。文中还对崇明东滩仔稚鱼优势种和群落时空分布特点及影响其分布的环境因子进行探讨。本研究结果可为长江口崇明东滩水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健 毕春娟 陈振楼
利用盐酸羟氨-25%醋酸溶液,提取了长江口潮滩沉积物中活性重金属含量。研究发现,长江口潮滩沉积物中活性重金属占总量的百分含量依次为Cu 26%,Pb 36%,Fe 7%,Mn 49%,Zn 32%,Cr 14%和Al 1.6%,沉积物基本未受到Cr污染,其余重金属污染程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除Zn、Cr外,其余活性重金属在夏季沉积物中的含量明显低于春季,其主要原因是夏季风暴潮将大量细颗粒泥沙及其富集的重金属带离潮滩进入了河口水体中。受点源污染排放及沉积物粒度影响,活性重金属在长江口南岸的浒浦、顾路和浦东机场出现峰值含量,且高潮滩含量明显高于中、低潮滩。在垂向上,重金属一般在沉积物表层或亚表层形成...
关键词:
长江口 潮滩沉积物 活性重金属 空间分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强 杨世伦 孟翊 杨海飞 吴创收 史本伟
南港是长江口两个主要入海通道之一,也是长江深水航道的必经之路。基于2012和1984年的地形资料,利用Arc GIS技术对南港进行冲淤分析;并用同一种方法(筛析法-移液管)对相应年份所采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径测试对比。结果表明:近28年来南港地形发生了重大变化,复式河槽间的沙脊因刷深而趋于消亡,主航槽则淤浅数米;沉积物中值粒径均值从81μm下降为24μm,特别是原沙脊位置上的沉积物从砂变细为砂质粉砂或粘土质粉砂。分析认为,采砂是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沙脊采砂使复式河槽"中脊"消失,水动力减弱,河槽中央过水断面增大、分流增多,两侧航槽流速减小导致淤浅;沉积物变细是较粗颗粒被采走、动力减弱和淤积发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晋璞 陆健东 姚江 杜小强 毕春娟 徐力 李卓 陈振楼
富集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PAHs)及其氧化多环芳烃(Oxy-PAHs)会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土壤修复过程中母体PAHs的减少会造成更具毒性、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的Oxy-PAHs浓度增加,从而造成生态健康风险评价结果的低估。通过采集长江口滩涂沉积物和稻田土壤,分析PAHs和Oxy-PAHs的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来判别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长江口沉积物中16种PAHs的浓度范围为124.9-259.9 ng/g,均值为194.8 ng/g,而稻田土壤中PAHs的浓度范围为43.5-229.8 ng/g,平均值为113.2 ng/g。沉积物和稻田土壤中11种Oxy-PAHs的浓度范围分别为97.7-231.4 ng/g和87.9-137.2 ng/g。表层沉积物和土壤中PAHs与Oxy-PAHs的浓度分布具体表现为:自然滩地>长期稻田>围垦区>短期稻田。人类开发时间的长短所导致的垂向淋洗、微生物降解、植被吸收转化和外源输入的不同是造成长江口沉积物及稻田土壤中PAHs及Oxy-PAHs浓度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相关性分析表明,粒径组成、有机碳含量、pH等不是沉积物中PAHs与Oxy-PAHs浓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中PAHs浓度受含水率、TOC和颗粒较细的黏粉粒占比以及氧化还原电位(Eh)影响显著。判源结果表明,沉积物和土壤中PAH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及生物质的燃烧,土壤中PAHs的来源更加复杂多样,汽车尾气排放和焦化等工业排放对土壤PAHs污染的贡献不容忽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沈良 严肃庄 李玉中
根据长江口和杭州湾北部沉积物粒度分析数据,研究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以及分区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受水动力条件、地貌类型以及泥沙来源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在纵向分布上,自西向东粒径从粗到细、分选程度从好至差,在横向上自北港-北槽-南槽,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水流动力作用强的河槽和波浪作用强的口门浅滩沉积物粒度较粗,水动力较弱的河口边滩及口外海滨区沉积物则较细。根据沉积物分布特征可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分为河口分汊河段沉积区、河口拦门沙沉积区、口外海滨沉积区和杭州湾北部沉积区等4个沉积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小勤 戴雪荣 顾成军
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通过对崇明东滩南部、中部和北部的标志桩观测以及实地观测分析,发现崇明东滩在一年中不同季节冲淤变化过程存在很大差异:春季到夏季,南部以冲刷为主,中部和北部以淤积为主;夏季到秋季,南部和中部以淤积为主,北部表现为冲刷;秋季到冬季,南部、中部和北部都以冲刷为主;头一年冬季到次年春季,南部和北部以淤积为主,中部则表现为冲刷。在同一观测路线上,不同季节高、中、低潮滩冲淤也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沉积物粒度、水体含沙量等指标的测试,并借助潮差等资料,探究了影响潮滩季节性沉积的因素,发现潮滩季节性沉积与潮滩基础地貌、水体含沙量、水动力、潮流等有密切关系;但在不同部位不同季节,各因...
关键词:
崇明东滩 季节性沉积 实地观测 影响因素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万全
对长江青龙港天然蟹苗"白苗"进行活体鉴别,其中中华绒螯蟹苗占8.33%,其它杂苗占91.67%。中华绒螯蟹苗第一胸足腕节末端具一刺,第二、三、四胸足的指节腹缘各具有3、4、4齿,第五胸足末端具3根钩状刚毛。
关键词:
天然蟹苗,形态特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敏 阮俊杰 王卿 沙晨燕
基于RS与GIS技术,选取斑块边界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聚合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等,研究了崇明岛2000-2008年景观格局的组成和动态变化特征,根据崇明岛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分析了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崇明岛景观格局从2000-2008年发生了较大变化,除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外,其余景观类型面积呈增加趋势。全岛景观破碎程度降低,异质性减弱,斑块结合不紧密,景观连通性变差,景观整体趋于不稳定。滩涂发育、气候变化是影响崇明岛景观格局演变的基本因素;人口增加、经济增长、城市化和政策导向则是导致崇明岛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崇明岛 景观格局 驱动因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彬彬 何钰滢 戴志军
入海河口形成的冲积沙岛滩涂因陆海水沙变异而出现快速冲淤已成为当前河口城市发展关注的焦点。崇明岛为我国最大的入海河口冲积沙岛,其滩涂给上海提供极其重要的空间资源,但因流域和河口高强度人类活动可能导致滩涂出现新的变化状态。据此,通过长达30多年的环岛实测地形资料,基于ArcGIS平台摸清崇明岛滩涂资源变化过程及主控要素。研究结论主要包括:(1)崇明岛各段滩涂冲淤过程复杂多变,冲淤交替频繁;但总体上北部、南部和东滩滩涂面积均为正增长,分别增加170 km~2、8 km~2和51 km~2。(2)促淤圈围工程导致北支泥沙量增多加速河槽萎缩淤积,是北部滩涂增长的主因。(3)新桥水道北移且有所淤浅导致南部滩涂面积淤涨,而东滩快速围垦及岸堤向海推进引起东滩滩涂面积扩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游博文 张国安 李一鸣 李占海
近30 a来长江口北支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沉积物特征及输移趋势发生显著变化。研究基于2015年和20世纪80年代沉积物粒度调查资料,通过粒度对比、趋势分析等方法,探讨长江口北支及口外沉积特征与输移趋势。结果表明:长江口北支及口外沉积物类型以粘土质粉砂、砂质粉砂和砂为主,近30 a来平均中值粒径减小20%左右。其中,北支口内粒径减小约30%,表明北支口内整体为淤积环境;口外0~10 m水深区域粒径增加约25%,表现为风浪和潮流作用下的侵蚀特征; 10 m水深外,粒径略有减小,沉积特征基本稳定。从沉积物输移趋势上看,北支崇头至灵甸港河段,沉积物较粗,以径流作用下的沉积为主;灵甸港至三条港河段,沉积物输移趋势向下指向三条港,其中灵甸港至三和港河段边滩粗、主槽细,径潮流交汇作用明显;三条港以下河段,沉积物以海域来沙为主,颗粒细,输移趋势指向上游;北支口外,0~10 m水深区域,沉积物粗化,沉积物随水深增加变细,其中0~2 m水深区域,砂含量占比超过90%; 10 m以深离岸水域,沉积物输移趋势不显著。流域来沙减少和北支围垦工程建设,致使沿岸泥沙补给不足,口外浅滩泥沙在风浪和潮流作用下,一部分随涨潮流向口内输运,一部分随落潮流向外海扩散,构成北支及口外沉积物输移趋势格局。
关键词:
长江口北支 北支口外 沉积特征 输移趋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顿佳耀 王初 姚东京 黄敏慧 许金鑫
沉积物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来源是盐沼碳循环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该研究分析了长江口崇明东滩盐沼表层沉积物样品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稳定碳同位素(δ13C)等参数。研究表明:东滩表层沉积物TOC和TN的平均值分别为7. 70±3. 74和0. 74±0. 32 g/kg,两者均表现为自北向南减少的分布趋势。沉积物δ13C平均值为-25. 05±1. 21‰,三元混合模型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东滩沉积物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悬浮颗粒物(43. 53±22. 44%)和植被(43. 29±24. 82%),底栖微藻贡献率较低(13. 20±8. 40%)。东滩北部沉积物表现为高悬沙贡献-低植被贡献-高有机碳含量特征,中南部表现高植被贡献-低悬沙贡献-低有机碳含量的特点。
关键词:
盐沼 沉积物 有机碳 稳定碳同位素 来源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世明 陈家明 杨荣荣 陈子彦 梁霞
研究河口湿地暗碳固定对于全面认识和科学评估河口湿地碳汇潜力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以崇明东滩为典型研究区域,利用~(14)C同位素标记法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不同湿地植被分布对沉积物暗碳固定的影响及其关键环境控制因子。结果表明:崇明东滩湿地光滩、芦苇、互花米草区域沉积物的年平均暗碳固定速率分别为(1.27±0.66)、(0.88±0.40)和(1.37±0.63)mmol/(m~2·d);河口湿地沉积物暗碳固定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其中夏季沉积物暗碳固定速率显著上升,但极端高温对暗碳固定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互花米草植被促进了沉积物中的暗碳固定,而芦苇区沉积物暗碳固定速率相对光滩则有所降低;不同植被通过调节NH_4~+、Fe~(3+)、S~(2-)以及关键功能基因(cbbL、cbbM)丰度进而影响沉积物中的暗碳固定。研究结果为准确评估河口湿地碳汇潜力及影响机制提供理论借鉴与数据参考。
关键词:
崇明东滩 湿地植被 沉积物 暗碳固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汪青 刘敏 侯立军 欧冬妮 刘巧梅 余婕
以海三棱藨草为例,运用实验模拟的方法,通过根际、近根和远根沉积物的对比分析,运用根际微生物作用理论,研究了大型植物对潮滩沉积物磷分布及迁移转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海三棱藨草通过根系对磷的吸收和自身有机质降解,在沉积物里形成了水平的和垂直的浓度梯度,干扰了磷的正常累积和迁移。通过吸收,海三棱藨草对崇明东滩沉积物中磷的净化速率为16.7~46.1 mg.cm-2.d-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