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85)
2023(8295)
2022(7335)
2021(6984)
2020(6073)
2019(14321)
2018(14312)
2017(29553)
2016(16244)
2015(18668)
2014(18999)
2013(18987)
2012(18345)
2011(16853)
2010(17218)
2009(16556)
2008(16824)
2007(15410)
2006(13642)
2005(12591)
作者
(47822)
(39971)
(39716)
(38449)
(25577)
(18937)
(18550)
(15515)
(14903)
(14589)
(13381)
(13199)
(12717)
(12686)
(12628)
(12587)
(12350)
(11752)
(11688)
(11613)
(10097)
(9995)
(9812)
(9260)
(9096)
(9023)
(9019)
(8891)
(8014)
(8002)
学科
(69841)
经济(69772)
管理(45427)
(43935)
(33705)
企业(33705)
方法(33084)
数学(29981)
数学方法(29695)
(20936)
中国(19988)
(19089)
(16401)
贸易(16394)
(16016)
(15566)
(13596)
银行(13574)
(13212)
业经(13086)
农业(13077)
(13024)
地方(12795)
(11998)
金融(11996)
(11521)
(10766)
财务(10740)
财务管理(10708)
(10098)
机构
学院(242807)
大学(242755)
(106542)
经济(104224)
管理(91651)
研究(83103)
理学(77480)
理学院(76646)
管理学(75469)
管理学院(74999)
中国(66413)
(52689)
(51179)
科学(48140)
(43134)
财经(40830)
(39802)
中心(38555)
研究所(38489)
(37498)
(36822)
业大(33450)
经济学(33336)
北京(33077)
农业(31468)
(31375)
师范(31126)
经济学院(30318)
(29984)
财经大学(29968)
基金
项目(146682)
科学(114402)
研究(110174)
基金(105274)
(89992)
国家(89230)
科学基金(75231)
社会(68576)
社会科(64949)
社会科学(64928)
(56597)
基金项目(54794)
教育(51241)
(48172)
自然(47122)
编号(46604)
自然科(45929)
自然科学(45913)
资助(45269)
自然科学基金(45095)
成果(39815)
(34031)
重点(33003)
课题(32201)
(32147)
(29578)
教育部(29170)
(28923)
人文(28303)
科研(28093)
期刊
(120053)
经济(120053)
研究(77616)
中国(44712)
(39805)
(36040)
学报(33693)
管理(32328)
科学(31273)
(30798)
金融(30798)
大学(25456)
教育(24662)
学学(23872)
农业(23824)
财经(20533)
技术(20317)
经济研究(20250)
业经(19646)
(17618)
问题(16814)
(15538)
理论(13584)
国际(13262)
技术经济(12688)
统计(12462)
商业(12266)
实践(12171)
(12171)
(12062)
共检索到3725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翀  
在2008-2009年我国发生经济收缩的阶段,中央银行大规模增加货币供给和降低利率,有力地抵御了经济收缩,但也导致资产价格上升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2010年的通货膨胀。在2010-2011年我国发生通货膨胀的阶段,中央银行大规模收缩货币供给和提高利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通货膨胀,但没有解决成本因素导致的通货膨胀,同时还造成了信贷紧缺和经济收缩的压力。近年宏观货币政策的实践表明,我国宏观货币政策存在力度过大的问题。因此,我国需要建立新的宏观货币政策规则,即稳定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和利率水平,使货币供给和利率随着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目标增长率的差额,以及实际通货膨胀率与目标通货膨胀...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秋生  
(一) 货币政策控制社会总需求中的作用增强,但政策效应却趋于下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因素的强化,国民经济生产和使用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这就决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力趋于加强。从1979年以来的情况看,国家在控制社会总需求过程中越来越依赖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作用。1979-1982年期间,国家控制通货膨胀主要依靠的是财政和银行的双紧政策。但是最近几年,国家主要是依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欧阳昌朋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认为2011年我国货币政策将处于趋紧的稳健常态。通过对2005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状况和货币政策实证分析,揭示出我国货币政策与狭义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间相互关系,进而提出我国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趋势,并预测2011年趋紧货币政策将延续到下半年,国民经济将在波动中呈现逐步回落之势,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段军山  赵明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也发生了不小的调整。这种调整是适当的,也是必要的。从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执行和调节情况看,目前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从发展方向、职能分工和选择搭配等三个方面加以完善。
[期刊] 征信  [作者] 曲迎波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依托,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的国之重器。近年来,适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加速构建以及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等的迫切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全方位推进货币政策转型与创新,包括科学把握货币政策目标导向、坚定奉行稳健货币政策取向、积极推动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大力推进货币政策工具创新、疏通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构建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等,在有效提升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前瞻性、精准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货币政策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赵平  王霞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伟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新阶段采取的"松紧搭配"反方向的组合,如何根据经济新常态下的失衡特点提高宏观政策松紧搭配组合方式的有效性?如何提高其可行性和针对性?如何控制其政策作用力度等等,是本文讨论的基本问题。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本·布罗德本特  赵天奕  
货币政策的比较优势是稳定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而宏观审慎政策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则略胜一筹英国的公共服务因具有"目标文化"的特点总是受到周期性批评。这主要是因为政治家们更关注公共服务中效果显著或可考核的目标,对不太容易考核的目标,即使它们同样重要,也会投入较少的精力。现实中许多工作都会涉及多个目标,并且其中一些目标比其他目标更容易考核。这就需要在目标分配时进行选择,即在可考核目标和不可考核目标同样重要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马骏  何晓贝  
本文在梳理学术文献和国际经验基础上,讨论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潜在冲突和协调机制。国际文献的初步结论是,为了同时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目标,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反向操作(由于政策的替代性),但有时也需要两者同向操作(由于政策的互补性),最优政策组合取决于宏观冲击的类别和风险的来源。本文认为,选择最优组合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证问题,除了冲击类别和风险来源外,不同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周期阶段也会影响选择结果。因此,货币政策当局与宏观审慎当局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并加强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的分析能力。基于上述理论,针对我国"双支柱"决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改革建议:一是从法律上明确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职责。二是建立在同一框架内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方法和工具。三是将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宏观审慎政策决策权集中至中央银行。四是建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流程与机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培华  王胜  
随着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综合化经营的快速增长,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也呈现多元化特征,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初具规模。但由于混业监管框架的缺失,风险在多部门间交织叠加,影子银行和表外业务问题突出,特别是近年来剧烈波动的资本市场价格、房地产泡沫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岑磊  谷慎  
通过构建包含家庭、企业家、零售商、商业银行和政府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探讨宏观审慎政策效应及其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是福利增进的,引入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在供给冲击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存在潜在冲突,在需求冲击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相辅相成;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利率来稳定房价,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同时使用时,其最优配合策略是货币政策当局负责维护物价稳定,宏观审慎政策当局负责维护金融稳定。基于此,本文提出明确宏观审慎政策当局及其权限,确保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不同部门作出,以及成立政策协调配合委员会等...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基恩斯·魏德曼  郑钧  
货币政策能够影响金融稳定,但维护金融稳定不应成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应选择宏观审慎政策作为应对金融风险的"武器"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关系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之类的问题是德央行研究的重点。德央行与瑞典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纽约联储开展合作,并在Markus Brunnermeier和EricLeeper两位教授的协助下,建立了"三位一体"的研究网络(译者注:该项目主要研究货币政策、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三者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与实现金融稳定目标之间关系问题),分析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相互影响的问题。有大量证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陈晓玲  陈登科  
本文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分析石油价格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石油价格上升对我国产出水平带来正面影响,而跨国面板数据回归显示,这可能与石油价格上升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一般物价水平影响更大有关,这导致我国贸易条件相对改善相关;此外,我国货币政策调整呈现典型的"逆周期"操作特征,且利率"逆周期"特征更加明显;非线性石油价格情形下,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对石油冲击反应方向不变,但反应幅度减少,该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不作为"优于微调。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  潘淦  
美联储在2012年12月12日宣布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QE4),QE3的冲击还未结束,QE4又再次推出,其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备受关注。本文从引导经济上行预期、缓解财政悬崖、货币政策"去独立性"和全球流动性释放四个方面阐释了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从货币政策调整压力、出口贸易冲击、资本流动不确定性、输入型通货膨胀、资本市场风险投资、外汇贷款波动、大宗商品及房地产价格上涨、美元储备缩水八个方面分析了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我国的应对之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