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16)
- 2023(5787)
- 2022(4738)
- 2021(4597)
- 2020(3750)
- 2019(8717)
- 2018(8280)
- 2017(15297)
- 2016(8012)
- 2015(9166)
- 2014(8532)
- 2013(8686)
- 2012(8357)
- 2011(7835)
- 2010(7586)
- 2009(6972)
- 2008(6774)
- 2007(5599)
- 2006(5115)
- 2005(4719)
- 学科
- 济(37868)
- 经济(37837)
- 管理(16045)
- 方法(16044)
- 业(14926)
- 数学(14878)
- 数学方法(14786)
- 中国(13723)
- 企(9763)
- 企业(9763)
- 农(9629)
- 贸(9429)
- 贸易(9424)
- 易(9224)
- 学(9208)
- 财(6929)
- 制(6655)
- 环境(6256)
- 农业(6243)
- 地方(5956)
- 业经(5953)
- 银(5918)
- 银行(5911)
- 行(5832)
- 土地(5814)
- 发(5699)
- 关系(5598)
- 出(5544)
- 融(5528)
- 金融(5527)
- 机构
- 大学(121036)
- 学院(116652)
- 济(57254)
- 经济(56420)
- 研究(51851)
- 中国(40777)
- 管理(40268)
- 理学(34514)
- 理学院(33966)
- 管理学(33390)
- 管理学院(33182)
- 科学(31112)
- 京(27716)
- 所(26569)
- 研究所(24553)
- 财(24282)
- 中心(22051)
- 农(21614)
- 经济学(19706)
- 财经(19657)
- 院(19203)
- 经(18284)
- 北京(18143)
- 经济学院(17804)
- 业大(17112)
- 农业(17084)
- 范(16732)
- 科学院(16724)
- 师范(16613)
- 江(15695)
- 基金
- 项目(82194)
- 科学(66627)
- 基金(65098)
- 家(59536)
- 国家(59224)
- 研究(56481)
- 科学基金(49528)
- 社会(39275)
- 社会科(37456)
- 社会科学(37452)
- 基金项目(34454)
- 自然(32237)
- 自然科(31514)
- 自然科学(31507)
- 自然科学基金(30967)
- 省(26419)
- 资助(26333)
- 划(25164)
- 教育(24591)
- 部(20180)
- 中国(20113)
- 重点(19626)
- 编号(19262)
- 国家社会(18630)
- 发(18062)
- 教育部(16979)
- 创(16302)
- 科研(16135)
- 创新(15604)
- 成果(15363)
共检索到1790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月娇 杨小唤 程传周 王静
地形是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也是影响土地资源结构及其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全国地形数据和2008年-201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以占补耕地的海拔、坡度以及破碎度为主要参数,分析近年来中国占补耕地的地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2008年-2010年,全国耕地占补呈现南占北补的空间分布格局,黑河-腾冲线以西以补充耕地为主,而黑河-腾冲线以东以占用耕地为主。其中新疆耕地补充较多,占全国补充耕地的76.8%,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耕地占用较为严重。甘肃、内蒙古、黑龙江等北方城市占用与补充耕地交错分布,在数量上基本达到占补耕地的动态平衡;②我国耕地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耕地占用主要发...
关键词:
中国 耕地占补 地形要素 时空特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温桂芳
一、自1993年以来大幅度地放开商品价格,使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实现在市场交换中形成,从而基本实现价格形成机制的转换 1993年以来,我国的价格改革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先后出台了多项重要商品放开价格的措施: 1.陆逐放开粮食的购销价格 1992年国家采取“购销联动”的方式,在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同时,提高粮食的销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叶燕斐
The paper measur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oney supply and money demand while the economy performs at its potential level on the basis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scrutinizes varying reasons for the monetary inadequacy.It concludes that the current monetary policy should be more flexible and expansionary.
关键词:
货币供应 潜在GDP 真实利率 贷款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刘晓民
本文拟论述2001-2005年期间韩国经济的起伏过程,认为继金融危机后,2001年是韩国经济的第二次经济衰退期,2002年则是韩国经济的第二次复苏期,2003年到2005年上半年期间为韩国经济的萧条期,并分析了其特点,最后对2005-2007年的韩国经济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韩国经济 经济衰退 经济复苏 展望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唐斌
市场供求状况是国民经济各方面比例协调与否的综合反映,结余购买力是商品购买力与可供量平衡的结果。长期以来理论和实际部门多把结余等同于市场供求缺口,并由此推出:结余越大,缺口越大,缺口越大,市场稳定性越差。按照这种观点,既无法否认从1953—1978年间,福建省多数年份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但结余购买力不仅存在且不断扩展的事实,也无从解释近几年结余购买力急剧增加,但市场却能保持基本稳定的态势。因此,深入分析福建省结余购买力的形成及对市场压力的数量界限,有助于准确测定供求缺口,评价福建省近几年供求失衡的真实程度,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维亮
The number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s distributed openly by USNTIS in recent years is decreasing.The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 for the reduc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volume.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明亮 庄大方 胡文岩
利用我国“八五”资源环境遥感数据库与“九五”县级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数据库分析了 90年代初期到中期我国耕地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我国耕地变化存在区域差异 ,其中黄淮海平原及山东丘陵区减少最为显著 ,东南丘陵区耕地为显著增加 ;通过分析各土地利用区划一级单元内不同变化度基本研究单元所占总体耕地面积比例情况 ,说明各区域内耕地动态差异也比较大 ;为了定性反映不同区域内由于耕地面积的变化所引起的整体耕地质量的相对变化 ,运用全国 1 :1 0 0× 1 0 4地貌图与基本研究单元图的叠加 ,统计分析了不同地貌类型上的耕地面积变化量。总体上 ,我国平原地区的耕地减少绝对量与相对量均最大 ,而高原地区耕地...
关键词:
中国 耕地变化 地貌 空间分异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安祥生 徐勇 汤青
研究目的:分析山西省适垦耕地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差异性,为山西省未来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宏观性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数字地形高程图生成地形高程和坡度分级图,通过将地形高程分级图、地形坡度分级图、2000年耕地分布图和分县行政区划图的叠加,提取2000年分县耕地地形分异数据,计算2005年分县适垦耕地面积。研究结果:(1)山西省耕地的地形分异特点是随着地形坡度的增加,耕地面积均呈下降的趋势;(2)适垦耕地的空间分异主要受地形条件控制,地形平缓的黄土塬面、盆地和河谷适垦耕地指数一般都在40%以上,而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地和丘陵地区指数值普遍较小;(3)人均适垦耕地面积空间分布的...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适垦耕地 空间分异 山西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原晋涛 陈万旭 曾杰
近40年来中国耕地时空格局经历了深刻重塑。科学揭示中国耕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异特征并评估其对耕地NPP的影响,对于准确研判中国耕地资源利用形势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鲜见研究关注中国耕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异特征及对耕地NPP的影响。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重心分析、空间统计分析、数字地形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1980—2020年中国耕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异特征及对耕地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0—2020年间中国转入耕地数量逐渐超过转出耕地,总体呈南减北增、东减西增的空间分布特征,耕地转入转出重心总体都在向西南方向移动;(2)转入转出耕地都向高海拔高坡度地区推进,转入耕地平均海拔与坡度总体高于转出耕地,存在“占缓补陡”“占低补高”现象;(3)转入转出耕地破碎化程度都不断加剧,且转入耕地破碎化程度更高,存在“占整补零”现象;(4)1980—2000年间耕地与草地、林地转换最频繁,2000—2020年间退耕还林还草和建设用地侵占耕地现象愈发明显;(5)研究期间中国耕地NPP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多个城市群及其周边区域有所下降。研究结果为认识中国耕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对耕地NPP的影响提供了依据,为精细化耕地保护政策制定以及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惠中 宋文 张文信 李新举 刘佳琦 李俊颖
研究目的:从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两个方面揭示山东省耕地"非粮化"现状和空间分异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控制山东省耕地"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整群随机抽样,多元线性回归。研究结果:山东省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水平为23.97%,农业生产结构"非粮化"水平为46.81%,两种"非粮化"水平均呈现中东部高于西部的空间格局,前者主要受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水源距离、表层土壤质地的影响;后者主要受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距水源距离的影响。研究结论:山东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深刻影响着耕地"非粮化"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需要根据自然条件适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结构,加快推进农业良种培育技术;在社会经济方面完善种粮补贴制度,多方位解决粮食销路问题,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浩 雷国平 路昌 张康康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是补充耕地被建设占用的重要途径,为摸清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储量及分布特征,该文基于多源数据,从生态、立地、气候和区位4方面构建宜耕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限制因子"法对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评价,并分析各县(区)空间自相关格局特征。结果发现: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110.55×10~4 hm~2,且以可开垦的其他草地、沼泽地、内陆滩涂和盐碱地为主,主要集中于大庆市、黑河市、绥化市和佳木斯市;耕地后备资源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性,高-高集聚区多分布于大庆市及周边县(区),低-低集聚县(区)基本为市区或者郊区,低-高集聚较为零散,不存在高-低集聚县(区)。不同后备资源来源用地的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静 杨小唤 蔡红艳 李月娇
研究占补耕地光温生产潜力的时空特征对指导耕地资源开发与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1980年代末—2010年的多期土地利用和多年平均光温生产潜力,以占用耕地与增补耕地单位面积光温生产潜力为依据,分析20 a来中国占补耕地光温生产潜力时空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光温生产潜力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80年代末—2010年,全国耕地存在明显的占优补劣情况;②从各分区看,东北平原主产区、北方干旱半干旱主产区、青藏高原区、华南主产区、云贵高原区占用耕地单位面积光温生产潜力持续高于增补耕地,长江中下游主产区占用耕地单位面积光温生产潜力持续低于增补耕地,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黄土高原区、海南由占优补劣变为...
关键词:
耕地占用 耕地增补 光温生产潜力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浮 刘俊娜 常媛媛 张琦 于昊辰 张绍良
研究目的:摸清耕地非粮化的总体态势,揭示非粮化空间分异及驱动机制,为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多重共线性诊断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2018年耕地非粮化面积约为54.47×10~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2.29%;(2)非粮化面积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和北部,但高非粮化率主要集中于新疆、贵州和东南沿海。非粮化面积与非粮化率呈现显著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3)农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劳动力、土地流转面积与非粮化面积对数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共同驱动了全国非粮化的空间格局。但不同尺度、不同区域耕地非粮化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显著。研究结论:受经济、社会、政策和资源配置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不同尺度下非粮化时空格局差异悬殊、驱动因子空间异质性显著。今后应科学设定非粮化底线、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进农业差别化补贴,严控非粮化无序增长、稳固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俊甫 房阿曼 吴克宁 赵华甫 陈伟强 刘浩男
[目的]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明显。理清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河南省防治耕地“非粮化”,优化耕地利用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文章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格局进行研究,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探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2010年、2015年、2020年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率平均值分别为32.12%、29.15%和32.21%,耕地“非粮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变动幅度。2015年至2020年耕地“非粮化”上升率增加了3.06%,且目前处于中度“非粮化”。(2)在空间上形成了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三门峡市)、中部(郑州市、开封市、许昌市)等地区“非粮化”率高,北部(新乡市、鹤壁市、安阳市、濮阳市、焦作市)、东部(周口市、商丘市)等地区较低的空间分异格局,且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3)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异格局是由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高程、人均消费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和坡度对于该格局变化具有较强的影响。[结论]研究期内,河南省耕地“非粮化”在经济、自然资源条件等各种因素的驱动下,呈现出上升趋势,并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基于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为政府精准制定防治耕地“非粮化”措施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骆东奇 李乐 郭英 赵伟
土地集约利用是国家确定的土地利用新要求,耕地集约利用是国家实现粮食和建设保障的条件。利用规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构建了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分析了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耕地集约利用受人均耕地面积、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投入等因素直接影响,在区域分异上表现为渝西片区低于渝东南片区、渝东北片区低于渝东南片区。针对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及变化规律,从树立耕地集约利用综合评判观念、认清耕地集约利用短板、优化耕地集约利用空间、挖掘耕地农业利用价值等方面提出对策,为农用地和其他地区耕地集约利用研究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
关键词:
耕地 集约利用 评价 空间分异 重庆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