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97)
2023(5135)
2022(4401)
2021(4158)
2020(3282)
2019(7572)
2018(6966)
2017(13755)
2016(7337)
2015(8198)
2014(8068)
2013(8107)
2012(7596)
2011(6818)
2010(6864)
2009(6508)
2008(6492)
2007(6101)
2006(5596)
2005(5365)
作者
(21663)
(18298)
(18003)
(17312)
(11749)
(8767)
(8110)
(7052)
(6714)
(6472)
(6365)
(6211)
(6057)
(5807)
(5801)
(5772)
(5482)
(5326)
(5236)
(4886)
(4568)
(4392)
(4322)
(4224)
(4080)
(4069)
(4068)
(3691)
(3669)
(3510)
学科
(33156)
经济(33128)
管理(21590)
(18782)
(16317)
企业(16317)
(14415)
方法(13625)
数学(11345)
数学方法(11212)
中国(10330)
财政(10018)
(8834)
地方(8579)
(8410)
(8164)
(7555)
业经(7428)
理论(6537)
(6133)
金融(6131)
(5996)
贸易(5984)
(5911)
银行(5909)
(5841)
(5721)
(5719)
(5717)
体制(5059)
机构
大学(115856)
学院(111717)
(46967)
经济(45903)
管理(41933)
研究(38927)
理学(35202)
理学院(34731)
管理学(34175)
管理学院(33954)
中国(30928)
(28363)
(24561)
科学(22502)
财经(20046)
(19360)
(18210)
(18151)
中心(18022)
研究所(17002)
(16989)
师范(16892)
北京(15431)
经济学(15369)
财经大学(14938)
(14462)
师范大学(14073)
(13673)
经济学院(13671)
(13513)
基金
项目(69725)
科学(56713)
基金(53600)
研究(50730)
(46403)
国家(46092)
科学基金(40682)
社会(34504)
社会科(32758)
社会科学(32748)
基金项目(28529)
自然(26236)
自然科(25731)
自然科学(25726)
自然科学基金(25274)
(25272)
教育(23507)
(21970)
资助(21168)
编号(19418)
成果(16603)
(15938)
重点(15597)
国家社会(14841)
(14419)
教育部(14286)
(13943)
人文(13625)
课题(13580)
创新(13544)
期刊
(56817)
经济(56817)
研究(41036)
中国(24514)
(23895)
学报(17163)
管理(16832)
科学(15839)
(13900)
金融(13900)
大学(13315)
教育(12451)
财经(12450)
学学(12258)
(11641)
(10717)
经济研究(9203)
技术(8549)
业经(7634)
问题(7598)
农业(7288)
图书(7255)
理论(6331)
(6284)
实践(5583)
(5583)
(5536)
财政(5536)
技术经济(5517)
现代(5506)
共检索到1814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雅媛  
近代邮政史料以往多为邮政史志编纂者所用而未得到经济史研究者的重视。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利用近代邮政事务年报、邮政局所汇编、邮政舆图三类史料梳理长江三角洲三省一市近代邮政行业的发展脉络,并从邮区划分、邮政点等级、邮路类型及邮路里程几个方面复原近代长三角邮政空间的形成与演化。研究发现近代长三角邮政行业的演化体现了邮权由分歧走向统一的过程。就近代国营邮政而言,长三角地区在邮政点数量、业务量及邮区收支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在区域内部,江浙沪两省一市邮政点的等级与所在地的行政等级相对吻合,而安徽省则出现明显的不一致,体现出经济重心与行政中心的背离。长三角核心区(即江南地区)不论在邮政点密度抑或邮路类型上都体现出强烈的区域一致性及与周边地区的明显差异。此外,从邮政点的选择、邮政业务的类型与规模等方面可以进一步发现邮政网络与市场网络的密切关系,邮政网络的复原也为近代江南基层市场网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发现近代江南地区邮政网络与基层市场网络重合度较高,并体现出极强的地域特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晓辉  杜德斌  龚利  
借助社会网络方法和动态演化的视角,对1991—2010年长三角16个地区间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的空间特征进行考察,剖析了各时段内网络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格局、网络节点的空间驱动机制和区域知识合作的空间选择倾向。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知识合作网络演化过程存在空间极化现象,以沪宁为轴线的苏南地区明显优于浙北地区;区域结网的空间驱动方式逐步由沪宁杭为主的大城市驱动向中小城市驱动转变;知识合作网络在空间上呈明显的核心-边缘格局并将长期存在。地理临近、行政区临近和知识规模临近是影响区际知识合作空间对象选择的主要因素。其中,知识规模临近的作用不断增强,而地理临近与行政区临近的作用则不断减弱。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付晓宁  孙伟  闫东升  
基于专利转移数据,采用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多种方法,刻画长三角41个城市2010~2018年专利转移网络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探讨城市创新联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专利产出和输出均呈现明显的空间极化效应,但专利吸纳的"核心—边缘"特征逐渐弱化;(2)城市专利转移网络呈现显著扩张态势,多中心网络化格局凸显,且空间依赖性逐步增强;专利转移的路径选择具有地理临近特征,且路径创造与路径依赖并存;(3)以专利转移数据表征城市创新联系强度,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政府支持等是影响城市创新联系的关键因素,且这一过程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分析专利转移网络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不仅完善了创新联系的动态测度方法,也可以为长三角制定科学政策、提升创新能力、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聪  
借助连锁网络模型、残差分析模型等方法综合分析了长三角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演化格局,包括节点城市的层级变化、网络格局的空间演化和城市功能的演进过程。结果表明:(1)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具有显著的层级特征,但层级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2)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呈现出明显的位序关系,但传统的核心区域正在向外扩散,扁平化趋势加强。(3)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分布特征差异明显,除了法律、广告功能,其他服务功能分布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网络连接更为充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俞洁   张勇   李清瑶  
基于长三角41个城市数据,以引力模型构建长三角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动态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识别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演化机制。结果发现:(1)长三角碳排放空间关联日益密切,网络复杂性和稳定性日益提升,但仍存在较大合作潜力;(2)安徽和江苏北部城市构成净溢出板块,上海和江苏南部城市构成净受益板块,省际交界地带和浙江省内城市构成经纪人板块,板块间存在较多双向溢出渠道,且板块内存在“俱乐部”集聚现象;(3)“经纪人”连接结构和核心节点主导连接结构在网络演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网络演化由链式结构驱动向闭合式结构驱动发展,但城市间以邻为壑的发展策略阻碍了合作减排;(4)互惠性等内生结构有助于网络的形成,对外开放等行为者—关系能力则需通过市场调节等四种机制来促进网络演化,该网络的演化兼具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永生  李玉龙  郑绍杰  
文章以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交通流、信息流和技术合作角度构建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了三重网络中城市的节点位置、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三重网络主要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外围形成以苏州、无锡、宁波、合肥等为次级核心的空间格局。核心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中心度,体现了其作为交通枢纽、信息高地和创新中心的功能角色。同时,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类型化特征,经济发达城市或同一省份内的城市间更容易构成子群。QAP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理上的邻近性和工资水平等因素会显著影响不同类型的网络关联强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仙德  
公司内部网络研究是当前城市经济网络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2005、2010年长三角A股上市公司企业网络数据库,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位序—规模分析法等,分析了2005、2010年长三角城市网络空间结构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上市公司总部沿沪宁—沪杭—杭甬Z字形轴线集聚,从一主(上海)二副(杭州、南京)三中心向一主(上海)三副(杭州、苏州、南京)四中心空间结构演变;苏州超过南京成为第三大企业总部集聚中心。2长三角城市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整体延续,Z字形轴线城市维持核心地位,具备强大的网络权力与威望。3长三角城市网络除等级扩散、邻近扩散等特征之外,还具有明显的行政地域性。主要体现在省会南京、杭州分别成为江苏、浙江省内外上市公司子公司的重要据点;尤其是南京凭借省会优势,中心度仍然高于总部职能较强的苏州。4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跨行政地域性的联系有所加强,特别是上海、苏南向苏中、苏北的扩散明显;浙西南仍是网络相对封闭、孤立的地带,中心度相对较低。5行政等级和区划,市场容量等是长三角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到上海高速公路时间距离、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影响在统计上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海花  孙芹  杜梅  李玉  
基于依存型多层网络视角,利用2009—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申请专利数据,构建包括合作网络、知识网络和城市-知识元素隶属网络在内的多层网络,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特征演化,构建ERGM模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机制的内在、外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处于弱联结状态;协同创新网络空间由"三足鼎立"格局向"多中心、多层次、趋平衡"格局转变;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领域出现空间聚集,各城市在不同领域各有侧重发展;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受地理同配性、知识独特性和结构嵌入的影响,合作关系更倾向于中介2-路径结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承云  张婷婷  
本文旨在探讨研发产业的空间集聚规律和研发产业区域差异的空间特性,揭示地理临近与产业网络形成及研发产业在城市体系间的内在关联。基于实地调查和R&D普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GIS制图等方法,以区位理论和城市空间结构为理论依据,探讨了长三角地区16城市研发产业的空间演化过程,分析了研发产业的影响因子。研究表明:影响研发产业的主要因子依次为:产业发展综合实力因子、产业结构因子、产业竞争力因子、经济结构支持因子、经济发展水平因子、研发活跃度因子等6大类因子。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空间结构的显著特征是集聚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单极空间模式。之后发展到2007年,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研发产业发展呈快速增长态势,空间上表现为由单极集中转向多极分散的趋势。研究认为:今后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区域差异格局将逐步形成,呈现为以上海、南京、杭州为顶点的区域内部的三角形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滕堂伟  方文婷  
以新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地理观测单元,以专利授权量为衡量指标,运用ESDA和GWR等方法,刻画2005—2014年城市群创新产出时空分异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市域间创新产出绝对差异波动上升,相对差异波动缩小;创新产出水平相似的市域集聚分布,且集聚程度波动增强,而两极分化现象呈减缓态势;苏锡常都市圈与环杭州湾地区的崛起造成长三角创新活动的核心区域逐步突显;市域创新产出表现出收敛趋同的迹象;创新产出高增长型市域沿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呈"Z"字型分布;各因子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其中政府支持和产业集群环境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创新产出水平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韬  郭志仪  
城市空间演化及城市产业升级已成为各国区域经济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空间演化的内在动因来自于产业价值链的空间重组、调整和转移。城市、城市群本质上是产业价值链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城市空间演化的过程也是产业价值链增值的过程,城市空间价值的不断提升也必然会带来产业的升级效应。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空间面板SEM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以上海市为中心的城市价值链的产业升级效应显著,城市(群)空间演化符合价值链规律。基于实证研究,建议通过城市价值链推动城市发展,利用价值链的增值原理实现城市的合理分工和产业升级,以提升整个城市(群)的竞争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滕堂伟  方文婷  
以新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地理观测单元,以专利授权量为衡量指标,运用ESDA和GWR等方法,刻画2005—2014年城市群创新产出时空分异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市域间创新产出绝对差异波动上升,相对差异波动缩小;创新产出水平相似的市域集聚分布,且集聚程度波动增强,而两极分化现象呈减缓态势;苏锡常都市圈与环杭州湾地区的崛起造成长三角创新活动的核心区域逐步突显;市域创新产出表现出收敛趋同的迹象;创新产出高增长型市域沿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呈"Z"字型分布;各因子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其中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娜  
长三角城市群被誉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空间结构不断演化。基于长三角城市群85个市辖区和县级市地域单元,文章以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6年为时间序列,采用总量指标和效益指标,从时空角度探析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规律。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呈现由行政等级结构布局转向扁平式布局,由极化发展向泛化发展,由外延扩展向内涵扩展转变等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仲昭成  沈丽珍  汪侠  
发展智慧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引擎,是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关键措施。文章基于长三角智慧产业企业数据分析,运用区位商、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长三角智慧产业的空间集聚、分行业发展特征和演化过程,并从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构建影响智慧产业空间集聚的指标体系,探讨智慧产业发展与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协同演化关系。结果表明:(1)长三角智慧产业整体发展极核集聚化倾向逐年升高,处于单核发展后期,但也存在金华等智慧产业发展水平极度匮乏的城市,省域间发展水平呈东高西低的差异化态势;(2)内部各新兴产业视角下智慧产业发展演化也呈现一定的路径依赖和由极化向均衡化转变的分异特征;(3)空间分布演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集聚辐射效应,专业化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其邻近区域发展;(4)区位机会窗口、技术关联、产业分叉和政策制度等方面是影响长三角智慧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潘坤友  曹有挥  魏鸿雁  
文章以长三角地区为案例区,选择74家知名船公司,应用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偏移—分享和港口枢纽度模型,分析了1996年以来长三角地区航运网络演化过程及其效应。研究表明:近20年来长三角地区航线空间结构趋于集中;远洋航线、近洋航线一直集中于上海、宁波港,但宁波港的增速是上海港的3倍,近年来呈现出由上海港向宁波港转移的趋势;太仓港在沿海航线、长江支线方面增速最快,与南京港一起成为长江沿岸的枢纽港;港口间航线的争夺一直很激烈。最后,文章探析了航运网络演化对长三角地区港口地位、港口等级、港区设施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