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94)
2023(3303)
2022(2523)
2021(2517)
2020(2010)
2019(4794)
2018(5021)
2017(8649)
2016(4770)
2015(5173)
2014(5107)
2013(4431)
2012(3920)
2011(3449)
2010(3808)
2009(3512)
2008(3724)
2007(3139)
2006(3067)
2005(2960)
作者
(11477)
(9742)
(9426)
(9176)
(6308)
(4616)
(4422)
(3756)
(3496)
(3436)
(3367)
(3344)
(3219)
(3212)
(3184)
(2921)
(2738)
(2719)
(2711)
(2648)
(2594)
(2324)
(2317)
(2282)
(2224)
(2145)
(2116)
(2113)
(1938)
(1886)
学科
(15510)
经济(15471)
(10826)
管理(9740)
(8993)
企业(8993)
中国(7546)
(7447)
(6559)
(5844)
体制(5090)
业经(5072)
(4585)
(4222)
金融(4220)
农业(4154)
(4101)
银行(4099)
(3997)
教育(3910)
理论(3556)
(3336)
方法(3265)
税收(3235)
(3205)
(3031)
(2993)
(2955)
教学(2921)
制度(2914)
机构
大学(59478)
学院(57984)
研究(25357)
(24931)
经济(24427)
管理(19377)
中国(18805)
理学(15692)
理学院(15457)
管理学(15219)
管理学院(15068)
(14263)
(13673)
科学(13373)
(12831)
研究所(11379)
中心(10450)
(10088)
师范(10035)
(9975)
财经(9923)
北京(9324)
(9051)
(8928)
(8908)
教育(8823)
师范大学(8431)
经济学(7782)
社会(7366)
财经大学(7309)
基金
项目(34507)
研究(29121)
科学(27301)
基金(24114)
(21757)
国家(21015)
社会(18524)
社会科(17366)
社会科学(17358)
科学基金(17005)
教育(14167)
(12763)
编号(12211)
基金项目(11816)
成果(11498)
(11134)
课题(9341)
资助(9214)
自然(8883)
自然科(8631)
自然科学(8627)
自然科学基金(8477)
(8169)
(8132)
重点(8131)
(7940)
国家社会(7874)
(7853)
(7735)
教育部(7310)
期刊
(34288)
经济(34288)
研究(25747)
中国(18799)
教育(14678)
(11133)
(9279)
管理(9204)
学报(8250)
科学(8105)
(7078)
金融(7078)
大学(6990)
农业(6051)
学学(6019)
技术(5594)
经济研究(5383)
财经(5350)
业经(5116)
(4744)
问题(4145)
职业(3937)
世界(3867)
改革(3630)
(3630)
(3522)
(3455)
论坛(3455)
社会(3327)
图书(3245)
共检索到1069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师渠  
近代国人的现代国家认同既是近代中国融入世界过程的应有之义,也是甲午战后新生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产物。从戊戌到辛亥,维新派与革命派两大政治派别先后领导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前者打破了王朝国家的坚冰,将现代国家认同的价值取向第一次引入了国人的视野;后者则径直推翻了王朝国家,创建了民主共和的新国家。如果说民国建立是近代国人现代国家认同的里程碑,那么其奠基则应追溯至戊戌时期。两派各有所见,各有所蔽。前者主张共和革命,顺应了时代的走向;但其倡“排满”与“种族革命”,却不免有封建种族主义的偏见,而与民族建国初衷相矛盾。后者抵拒共和,失去了曾拥有的时代弄潮儿的资格;但其反对“排满”与“种族革命”,主张以四万万人“组成一大民族”共御外侮等等,在处理中国多民族关系的问题上,表现了较前者更为理性的精神,应乎了民族建国的历史大趋势。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形成了历史张力。“五族共和”显然是扬弃了双方的“所蔽”,而包容了彼此的“所见”:“大民族主义”与共和革命,即体现了民族建国的应有之义。中华民国的建立成为了近代国人实现现代国家认同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彰显了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宏卿  
辛亥革命对近代江西的政治转型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初步孕育,民间社会力量有了一定的成长;二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党派、团体活动活跃,形成了从事政治实践与竞争的实体;三是议会政治的尝试,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之一。但是,由于传统与现代的纠结、政府过度对社会的干预和制度移植过程中的"文化堕距",使得民初江西的政治转型新气象只能是昙花一现。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周育民  肖婷  
新军是晚清政府建立的一支高素质的武装力量,本意是捍卫岌岌可危的清王朝政权。但正是这支新军力量,成为后来辛亥革命多次起义中的主力,继而变成了清王朝的掘墓人。这样的结果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美平  
日本对于戊戌变法起初鉴于中国改革符合本国利益而多持欢迎、赞同之意,但随着清廷高层人事异动的频发而推测中国政局将变,出现否定戊戌变法前途的论调,其态度亦衍生出冷淡与批判。戊戌政变后,日本政府基于新旧、帝后、满汉、英俄之争的性质分析采取了救援维新派的政策,而后又基于维新派地位低下、经验欠乏、举措急进等败因解析,认识到急进路线不仅无法推动中国改革以从中牟利,甚至会引起列强干涉从而影响本国安全而转向支持地方督抚的渐进改革。戊戌变法的失败进一步促使日本放弃亚洲主义路线,坚定了"脱亚入欧"瓜分中国的战略,助推了日英同盟的形成。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文成  
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是以民主为政治目标,以共和为政治制度,以宪政为治理模式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使中国政治从传统走向现代:政治统治合法化,政治结构合理化,政治行为多元化。辛亥革命的是非功过,至今招谤涉讼,但遗产丰富,启迪深刻:民主、共和、宪政是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趋势,是漫长的历史过程,是复杂社会系统,需要立足现实实践,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创新。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毅武  吴磊  
辛亥革命百年来,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在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与中国旧、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市场导向改革基本相一致的理论发展与创新。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主体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诞生"、文化大革命"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推动下,实现了一系列飞跃,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孕育并催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燕红忠  卫辛  
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现有研究对晚清时期政治变革的原因仍然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文章回应了学术界关于社会流动和辛亥革命的探讨,以晚清捐官制度为切入点,通过对近代政治变革的影响因素和制度变动进行梳理,提出引发辛亥革命的新假说。研究发现,捐纳是促使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捐纳官员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取向不仅直接影响其所任职地区的革命响应,而且也通过乡土关系网络影响其籍贯地精英阶层的政治态度。捐官制度作为晚清提升社会流动性的重要工具,不仅促进了近代新兴官僚阶层的崛起,而且通过新式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胡万德  
基于对辛亥革命时期海外创办中文报刊情况的搜索与梳理,以表格的形式浓缩提供海外报刊的信息,并对海外报刊创办的群体及活动特点进行介绍,重点说明海外华侨在创办报刊活动中给予的经济支持及发挥的网络、阵地与桥梁等重要作用,以此歌颂华侨的爱国之情并纪念辛亥革命的成功。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梁若冰  
本文对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推导出平民与立宪派参与革命条件的基础上,证明后者的参与门槛较高。在经验实证部分,本文首先利用模型分析了不同财政压力下新政对民变的影响,发现财政盈余对以平民为主的民变有显著抑制作用,这一结果在选取备用变量与处理内生性的情况下仍具有稳健性;其次,本文讨论了立宪派在预备立宪时期的活动,发现在1910年之后,立宪派显著增加了政治方面的诉求;最后,本文还考察了不同阶层的参与对辛亥革命胜利的贡献,发现民变数量、革命党与立宪派的活动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清末新政失败有两个原因:一是在财政面临崩溃之时实施新政,引发了底层民众的抗争;二是清政府在实施地方自治的同时加强...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陶秀伟  
基于对辛亥革命前后20年间全国创办报纸的统计和办报活动的调查分析,以表格形式展现报纸创办的基本信息。并对当时报纸的编辑技术、经费与广告、发行模式等进行介绍,阐述报纸宣传对政府的影响以及对民众精神的引领,总结辛亥时期报业的兴盛与重要作用。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宇  
通过对辛亥革命前后全国创办杂志的统计及宣传活动的调查与归纳,以表格形式展现当时杂志生态的基本信息。介绍当时杂志在刊名、封面、办刊宗旨、编者资源以及生存竞争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同时论述杂志所履行的激励意志、奋发精神以及推动变法前行的历史使命。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吴瑾  
清末社会,为考虑社会下层民众读书看报的问题,白话报刊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维新时期国人自办的有5种,到1915年时全国大约出版170余种白话报刊。白话报刊的创办,为中国语言文化走向"言文合一",为启发民智,提升民族、民权意识,促进辛亥革命成功发挥了巨大作用。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弓楷  
屠宽是近代常州著名的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也是辛亥常州光复的主要人物。屠宽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受聘任常州府中学堂首任监督,亲自编订学校章程。当选江苏省咨议局议员后,屠宽又创办武阳农会,与朱稚竹等进步人士秘密结社,于辛亥年响应革命号召,领导常州光复。进入民国后,屠宽当选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反对独裁统治。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燕红忠  卫辛  
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现有研究对晚清时期政治变革的原因仍然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文章回应了学术界关于社会流动和辛亥革命的探讨,以晚清捐官制度为切入点,通过对近代政治变革的影响因素和制度变动进行梳理,提出引发辛亥革命的新假说。研究发现,捐纳是促使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捐纳官员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取向不仅直接影响其所任职地区的革命响应,而且也通过乡土关系网络影响其籍贯地精英阶层的政治态度。捐官制度作为晚清提升社会流动性的重要工具,不仅促进了近代新兴官僚阶层的崛起,而且通过新式教育、民众反抗、革命团体等途径推动了近代政治权利格局的变化,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进程。捐纳制度通过对阶层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潘德利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任凭一个世纪风风雨雨的冲刷与磨砺,我们永远不能将这段历史忘却。"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100年前的中国,社会景象极其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