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00)
2023(12481)
2022(10214)
2021(9165)
2020(7530)
2019(16729)
2018(16446)
2017(31573)
2016(17041)
2015(18884)
2014(18773)
2013(18939)
2012(17965)
2011(16315)
2010(16781)
2009(15828)
2008(15888)
2007(14721)
2006(13563)
2005(12549)
作者
(51653)
(43448)
(43219)
(40345)
(27456)
(20975)
(19311)
(16930)
(16552)
(15616)
(14899)
(14404)
(14117)
(13996)
(13688)
(13130)
(12771)
(12703)
(12581)
(12506)
(11090)
(10818)
(10706)
(10282)
(9944)
(9800)
(9726)
(9623)
(8924)
(8744)
学科
(84639)
(82802)
经济(82692)
(66759)
企业(66759)
管理(58527)
(46474)
农业(31257)
业经(30570)
方法(27534)
中国(24104)
(23621)
地方(21118)
数学(19569)
数学方法(19434)
技术(17774)
(17704)
(16934)
财务(16918)
财务管理(16896)
企业财务(15983)
(15619)
(14463)
(14246)
贸易(14231)
(14011)
(13784)
(13725)
(13258)
理论(12956)
机构
学院(256664)
大学(247268)
(112009)
经济(109910)
管理(100540)
研究(89768)
理学(85280)
理学院(84420)
管理学(83350)
管理学院(82895)
中国(71999)
(61322)
科学(53520)
(53142)
(49984)
农业(47004)
(46634)
业大(42937)
(42761)
研究所(41661)
中心(41166)
财经(38414)
(34687)
北京(33481)
(33413)
经济学(32332)
(31641)
(31602)
(31402)
师范(31043)
基金
项目(162055)
科学(128614)
研究(120787)
基金(116608)
(101457)
国家(100336)
科学基金(86460)
社会(78851)
社会科(74338)
社会科学(74319)
(67003)
基金项目(61638)
自然(54149)
(53929)
自然科(52880)
自然科学(52866)
教育(52334)
自然科学基金(51973)
编号(49487)
资助(46259)
(41735)
(39198)
成果(38856)
(36834)
重点(36154)
(35336)
课题(34041)
发展(34004)
创新(33586)
(33459)
期刊
(142983)
经济(142983)
研究(77142)
(64487)
中国(59101)
农业(43466)
管理(40959)
(39889)
学报(38974)
科学(38777)
大学(30560)
业经(30484)
学学(29324)
(28869)
金融(28869)
教育(23942)
技术(23744)
(22635)
经济研究(20256)
财经(19166)
问题(18906)
(16646)
技术经济(15350)
世界(15255)
农村(14873)
(14873)
农业经济(14637)
(13511)
经济问题(13154)
商业(13142)
共检索到4099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郑起东  
对近代华北乃至全国农业的评价,历来有两种观点,即沉沦观和发展观。沉沦观认为近代中国农业日益衰退,每况愈下。而吴承明和研究近代华北农村的中青年学者则多持发展观。国外学者也持有两种观点:马若盂认为,华北的小农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黄宗智则提出,农场生产力未发生质的改变,说明了农业经济的停滞。 沉沦观的近因源于60年代经济史学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产生到崩溃”的理论模式,远因则来自30年代的农村经济衰退论。它形成了强大的思维定势,影响着后来学者的学术视野。停滞论则不脱人口压力论的窠臼,与伊懋可的“高水平均衡陷阱”如出一辙。 综上所述,沉沦观和停滞论带有模式化的倾向。而理论上的模式化必然导致研究...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克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郑起东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黄凯斌  
李昌平在《我向总理说实话》中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震憾了全社会。李昌平在江汉平原长期担任乡镇领导,对农村的情况了如指掌。我在江汉平原一个普通的村子生活过15年,后来外出读书、工作十几年。近几年,由于工作关系,我每年利用寒暑假对家乡进行调查,开始关注农村的变化。当今的农村与十几年前的农村相比,静悄悄地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巨变。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玉茹  李进霞  
关于近代农民生活水平的一般看法是农民生活极端贫困化的,过去的研究往往是从片面的角度(如消费支出)来说明这一问题,本文拟在综合相关的近代农业史资料及经济史资料的基础上,从近代中国农民的收入和支出的角度,对近代中国农民生活水平及其变化情况进行探讨,对近代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给以评价。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静洁  吴凯  
农业用水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经济与农业状况、水资源环境与管理水平等。本文回顾了1950年以来华北地区农业用水情况。以1980年和2000年为时间节点,可划分3个阶段:①地表水为主、粗放灌溉阶段。农业用水量持续上升,农业供水主要依赖地表水;②地下开采持续增长阶段。农业用水量和比重均下降,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③节水灌溉深入发展阶段,用水矛盾加剧,节水灌溉农业深化。分析华北地区农业供水情况表明:未来农业供水将进一步紧缩。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以下政策建议:调整作物结构;发展综合农业节水措施;山东、河南应积极开发浅层地下水资源;污水资源化,利用地下微咸水,增加灌溉水源;在城郊和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大力...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玉茹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还是近年西方的经济增长理论都认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业始终是非农业部门的基础,特别是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当工业资本还没有积累起来以前更是如此。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时,需要有一个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其增长率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近代化的进程。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兰建英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彭立峰  
在封闭自然经济向开放市场经济转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近代中国的思想先驱们基于全新的理念,重新审视并全面诠释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他们明确指出机械化、集约化和科技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路径,而政府应主动辅导农业发展,唯有通过政府与农民的良好合作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上述农业发展思想对于今日中国的"三农"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史建云  
农业雇佣劳动状况,如雇佣劳动是否出现、普遍程度、工资水平、农业工人人身是否自由等等,对研究农村性质、农业近代化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在有关农业雇佣劳动的问题中,农业劳动力市场问题可以说格外重要。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近代华北平原农村研究,对于近代华北的农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瑞静  
中国传统农业科技源远流长,但到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农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技术革新缓慢,农业生产所需的技术改进遭遇到瓶颈。如何摆脱传统农业发展困境,从农业技术角度来看,在引进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在种植技术、农业生产工具、农用机械动力使用等方面要结合国情,根据当地的农作习惯和地理环境,以改进和技术优化为主,进行本地化的改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走自己特色农业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也是符合客观情况的选择。
[期刊] 改革  [作者] 蔡键  唐忠  
华北平原地区探索出的小规模经营条件下的大马力机械化模式推动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华北平原地区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机械化发展模式,是因为该地区出现了农机作业服务市场。从生产要素角度对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在华北平原出现的经济原因的分析表明,农业机械与劳动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农业机械与土地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劳动力与资本的相对价格不断上涨刺激了农民的机械需求,这是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出现的前提条件;地貌类型与经营规模的匹配程度,将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实现农业机械化及其实现形式;华北平原地区地貌类型与经营规模不相匹配,是推动社会分工、产生新的市场——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根本原因。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印子  
本文从家庭发展的视角解释内生型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的动力机制,呈现以小规模农业经营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内生型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的运行,主要依靠乡村社会内部资源来实现土地、劳动力与农业机械技术的有效结合,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在家庭经营的范围内,农民乐于在乡村社会内投资农业机械的基本动力在于获得发展性家庭收益。在以家庭为本位的农民理性的驱动下,这种农业机械上的经营性投资呈现极强的保守性面向,使得内生型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在供给侧上具备一系列乡土特征。同时,为了获得更多市场机会和家庭发展能力,农民在农业收入并未显著增加的情况下也会选择接受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成本。这为内生型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的维系提供了旺盛的社会需求。内生型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案例揭示了社会快速变迁中富有社会活力的小农韧性,凸显乡村社会家庭再生产中具有新时代意涵的农民理性。未来的“三农”政策需要更多考虑小规模农业的现代化,充分重视乡村社会内部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进步的社会基础因素。只有不断发挥农民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在乡村社会内部的有机衔接,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