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54)
2023(13351)
2022(10930)
2021(10471)
2020(8489)
2019(19545)
2018(18933)
2017(36575)
2016(18928)
2015(21345)
2014(20715)
2013(20449)
2012(18494)
2011(16523)
2010(16096)
2009(14707)
2008(13736)
2007(11691)
2006(9988)
2005(8534)
作者
(49329)
(41979)
(41341)
(39444)
(25839)
(19881)
(18543)
(16409)
(15864)
(14240)
(14224)
(13950)
(12698)
(12674)
(12542)
(12484)
(12204)
(11930)
(11930)
(11668)
(10180)
(9961)
(9946)
(9694)
(9416)
(9370)
(8816)
(8774)
(8287)
(8181)
学科
(85757)
经济(85676)
(56226)
(51019)
管理(46104)
方法(36709)
农业(33858)
(33773)
企业(33773)
数学(33750)
数学方法(33406)
中国(26534)
业经(22788)
(18307)
(16833)
贸易(16825)
(16533)
地方(15749)
(15205)
(13985)
农业经济(12737)
(11896)
环境(11729)
(11655)
技术(11610)
(11525)
银行(11521)
发展(11417)
(11410)
(11391)
机构
学院(263442)
大学(259360)
(122550)
经济(120697)
管理(105702)
理学(93051)
理学院(92168)
管理学(90839)
管理学院(90341)
研究(87693)
中国(68770)
(55314)
(52088)
(49794)
科学(49265)
中心(41910)
农业(41778)
财经(41024)
业大(40972)
(40784)
经济学(38857)
(38050)
研究所(37320)
(35618)
经济学院(35202)
(33406)
师范(33166)
北京(31884)
经济管理(31435)
(30892)
基金
项目(186676)
科学(150765)
研究(141031)
基金(140702)
(121332)
国家(120276)
科学基金(105154)
社会(95632)
社会科(90453)
社会科学(90434)
基金项目(74596)
(70232)
自然(64497)
自然科(63082)
自然科学(63067)
教育(62968)
自然科学基金(61954)
(58690)
编号(56158)
资助(55554)
(43506)
成果(43446)
国家社会(41603)
(41477)
重点(41257)
(39408)
教育部(37959)
人文(37476)
课题(36921)
(36889)
期刊
(131034)
经济(131034)
研究(74182)
(60359)
中国(50556)
农业(41607)
科学(36681)
学报(35601)
(35436)
管理(34011)
大学(29893)
学学(28634)
业经(27541)
(24437)
金融(24437)
技术(22040)
教育(21293)
经济研究(20085)
财经(19721)
(19112)
问题(18893)
(17090)
世界(16145)
农业经济(15167)
农村(14890)
(14890)
(13719)
资源(13379)
经济问题(13306)
(13241)
共检索到3749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奕山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中国生产者一贯注重结合农时安排生产就业。在农业国工业化的过程中,乡村劳动力争取实现更充分就业的条件和方式不断发生演变。以农时为视角,可贯通性地考察和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乡村劳动力的就业演变:传统乡村劳动力通过在大田农闲期从事家庭小工商业以争取实现更充分就业;近代外来工业产品输入所造成的冲击导致部分乡村劳动力无法有效利用农闲期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其被迫进城寻找就业机会;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乡村劳动力被严格限制在大田生产中,无法有效利用农闲期从事非农生产;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地区非农就业机会扩大,大量乡村劳动力主动进城就业、减少大田农闲期和农忙期的农业劳动时间投入,部分乡村劳动力则扩大了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未来,随着乡村人口的代际更替,从事稳定非农就业将是大多数乡村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奕山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中国生产者一贯注重结合农时安排生产就业。在农业国工业化的过程中,乡村劳动力争取实现更充分就业的条件和方式不断发生演变。以农时为视角,可贯通性地考察和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乡村劳动力的就业演变:传统乡村劳动力通过在大田农闲期从事家庭小工商业以争取实现更充分就业;近代外来工业产品输入所造成的冲击导致部分乡村劳动力无法有效利用农闲期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其被迫进城寻找就业机会;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乡村劳动力被严格限制在大田生产中,无法有效利用农闲期从事非农生产;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地区非农就业机会扩大,大量乡村劳动力主动进城就业、减少大田农闲期和农忙期的农业劳动时间投入,部分乡村劳动力则扩大了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未来,随着乡村人口的代际更替,从事稳定非农就业将是大多数乡村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奕山  
中国乡村劳动力长期存在"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的兼业行为。文章以农时为视角,分析劳动力非农转移进程中乡村劳动力的劳动时间配置及农业生产和非农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一方面,随着非农就业工资的上升,总体上乡村劳动力先后减少了在农闲和农忙时段的农业劳动时间投入,作为替代的非劳动要素投入的及时性影响其投入效果,部分农业劳动力通过增加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延长农忙时间并提高收入;另一方面,受农时影响,乡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具有不稳定特征。随着乡村人口的更新换代,农时对乡村劳动力的影响趋于弱化,其非农就业趋于稳定。文章认为,在农时仍然影响乡村劳动力的劳动时间配置的情况下,促进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需要重视并结合农时规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江淑斌  苏群  
劳动力转移理论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动力可能是农业收入下降或非农部门工资上涨。虽然都能促进非农就业,但这两种因素对土地市场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基于此,笔者考察了短期内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结果表明,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因非农就业动力而异。农业收入下降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抑制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抑制土地流转;而非农部门工资上涨拉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促进土地流转。因此,非农就业市场与土地流转市场的关系并不等同于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关系。劳动力大量非农就业没有引发土地快速流转的原因可能是农业经营环境恶化,利润下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影   尉京红  
数字乡村建设对当代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剖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影响的喜与忧,探寻化解建设数字乡村与实现农村劳动力更好就业矛盾的着力点尤为关键。本文结合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梳理了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农村劳动力的理论机理,并分别从岗位创造效应、人才磁吸效应、岗位替代效应与人才外溢效应四个视角分析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数字赋能”以及“数字负能”影响,提出了建设数字乡村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武力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福明  张务伟  
本文在对山东省3052位农村劳动力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频数分析法、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法,研究了农村劳动力务农时间的分布、务农时间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缓解农村劳动力剩余与短缺并存矛盾的政策的着力点应在于促使务农时间1-6个月的劳动力延长非农就业的时间,并且主要是促使其中的中老年劳动力、女性劳动力、家庭中的父亲与母亲延长非农就业的时间。可采取的措施,一是减少一部分农村家庭可支配的耕地,二是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收益率,三是增加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务伟  杨学成  
本文基于对山东省2088位劳动力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整体而言,农村女性劳动力在素质、就业、收入等方面既落后于农村男性劳动力,更落后于城镇女性劳动力。笔者认为,这种局面的成因是复杂的,既有自然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人文方面的原因;既有发展方面的原因,又有体制方面的原因。因此,实现男女平等就业、城乡公平就业,任重道远。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魏悦  魏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国工业化进程中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由于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不同,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有其特殊性。近代以来,思想先驱们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都市集中、乡村转移、就地安置和就近进城等思想。从经济思想史角度对这些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不仅可以丰富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理论,同时对于当代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卫东   王奕韬   李强   罗仁福  
人口迁移是促进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然而,鲜有研究从劳动力迁移视角审视中国的乡村如何从传统向现代演化。聚焦该议题,发现缺乏人口流动是传统乡村的典型特征,劳动力迁移使乡村原本可预期的以人情交换为主要特征的利益交换模式逐渐淡化,继而演化出以市场交易机制为主导的合作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维系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机制不再发挥作用,村庄剩余人口间的互助与合作、迁移群体与村庄的联系以及“城归”群体作用的发挥均受到乡村熟人社会规则的约束。构建合适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以及乡村剩余人口间信息对称的优势,促进农户间密切协作,是未来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同时,构建迁移人口与村庄的利益联结机制能够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多可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卫东   王奕韬   李强   罗仁福  
人口迁移是促进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然而,鲜有研究从劳动力迁移视角审视中国的乡村如何从传统向现代演化。聚焦该议题,发现缺乏人口流动是传统乡村的典型特征,劳动力迁移使乡村原本可预期的以人情交换为主要特征的利益交换模式逐渐淡化,继而演化出以市场交易机制为主导的合作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维系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机制不再发挥作用,村庄剩余人口间的互助与合作、迁移群体与村庄的联系以及“城归”群体作用的发挥均受到乡村熟人社会规则的约束。构建合适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以及乡村剩余人口间信息对称的优势,促进农户间密切协作,是未来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同时,构建迁移人口与村庄的利益联结机制能够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多可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瑶鹤  胡伟艳  
文章利用文献法、分类法、归纳法等方法,从土地和劳动力结合视角,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演变特征,主要体现从土地和劳动力的直接结合转向土地和劳动力的间接结合,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直接结合的标志,间接结合主要包括以土地使用权流转为主的土地使用权和劳动力的间接结合和以人口城镇化为主的土地所有权和劳动力的间接结合。通过直接结合和间接结合的比较分析,指出扬土地和劳动力直接和间接结合之长而补其之短,完善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推进就地城镇化进程,是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核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肖怡然  李治兵  董法尧  
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是促进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对阿坝州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现状及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发现: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大,二三产业吸纳能力弱,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较大困难。结合阿坝州州情,在分析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加农民受益面;提升劳动力文化素质,努力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推进旅游产业振兴,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道。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柳百萍  胡文海  尹长丰  韦传慧  
乡村旅游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有效与困境并存。困境原因,一是产业初级性导致转移就业有效性难以发挥,二是转移主体在重新选择就业机会时发生分化,农民转移动机发生由"经济性转移"向"价值性转移"的变化。根据乡村旅游转移劳动力就业阶段性特征,应加快乡村旅游集聚区形成、构建有效转移平台,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形成劳动力转移就业内生动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枫  雍飞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关乎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两项战略目标。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导致经济市场出现严重的资源配置不当现象,严重制约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从而减缓农村发展的进程。当前农村正呈现出严重的青年劳动力外流现象,老龄化、空心化等社会问题也日益激烈。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则成为农村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