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02)
2023(6585)
2022(5756)
2021(5189)
2020(4547)
2019(10855)
2018(10558)
2017(20624)
2016(11463)
2015(12912)
2014(13270)
2013(13327)
2012(12597)
2011(11475)
2010(11674)
2009(10960)
2008(10961)
2007(9966)
2006(8539)
2005(7564)
作者
(35011)
(29532)
(29401)
(28231)
(18664)
(14297)
(13520)
(11615)
(10965)
(10333)
(9992)
(9888)
(9421)
(9398)
(9232)
(9168)
(9064)
(8741)
(8490)
(8411)
(7424)
(7194)
(7139)
(6726)
(6653)
(6603)
(6499)
(6451)
(5957)
(5910)
学科
(53488)
经济(53445)
管理(28829)
(28379)
方法(25282)
数学(22826)
数学方法(22653)
(20287)
企业(20287)
中国(16335)
(14881)
地方(13288)
(11199)
(11013)
农业(10369)
业经(9336)
(9165)
贸易(9164)
(8792)
环境(8163)
(7717)
(7563)
城市(7306)
理论(6740)
(6493)
(6489)
财务(6478)
银行(6469)
财务管理(6457)
地方经济(6451)
机构
大学(173515)
学院(171900)
(71951)
经济(70223)
管理(64926)
研究(60299)
理学(56079)
理学院(55307)
管理学(54311)
管理学院(53988)
中国(42912)
科学(38914)
(37309)
(31269)
(31258)
(30776)
研究所(28689)
中心(27650)
业大(27431)
(25836)
财经(25142)
农业(24979)
(24139)
师范(23931)
北京(23138)
经济学(22966)
(22744)
(21603)
经济学院(20986)
(20547)
基金
项目(116675)
科学(91701)
基金(85273)
研究(81730)
(74800)
国家(74240)
科学基金(63331)
社会(52602)
社会科(49899)
社会科学(49879)
基金项目(46699)
(45535)
自然(41735)
自然科(40773)
自然科学(40757)
自然科学基金(39995)
(38884)
教育(37173)
资助(34114)
编号(32727)
重点(26411)
成果(26067)
(25673)
(25653)
(23444)
科研(22569)
课题(22513)
创新(22085)
计划(22052)
国家社会(21815)
期刊
(76284)
经济(76284)
研究(48968)
中国(29123)
学报(27962)
(27316)
科学(26120)
(23562)
大学(20234)
管理(19759)
学学(19197)
农业(18183)
技术(14009)
教育(13519)
问题(12848)
(12303)
金融(12303)
财经(12203)
业经(11945)
经济研究(11869)
(10510)
(10098)
技术经济(9123)
资源(9085)
统计(8788)
(8640)
(8353)
商业(8243)
现代(8128)
理论(8079)
共检索到2431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管旸  吕斌  
对19世纪70年代至1949年云南的城镇空间演化进行了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研究了交通与政治两种演化影响因素的变迁,结果显示:(1)在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之前的清末,对外交通线路的兴衰对沿线城市空间演化有明显的影响,交通区位因素是云南城市空间演化的主要外生动力。(2)进入民国之后,地方政府对城市的建设管理和资源投入能力都强于清代,中心城市获得的资源尤其明显,因此政治因素开始成为中心城市空间演化的主要推动因素。(3)在空间分布上,铁路交通对城市演化推动的极化程度明显高于传统交通方式,因此,在交通因素与政治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在民国时期昆明城市演化的外生动力明显强于省内其他城市。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怀志  陈长瑶  聂玉梅  
山多地少的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26个民族比邻而居,其城市化进程具有特殊性。云南的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过低的城市化水平制约云南经济进一步发展。本文选取第三产业就业比率等八个因素,利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数据为样本,构建二元结构下云南城市化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为云南走特色城市化道路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熊炎  
云南的经济发展、比较利益的存在和政府的自觉引导,构成了云南城市化的动力体系。但是,这一动力体系机制还不完善,表现为工业发展作为“第一推动力”的质和量的统一、“推力”与“拉力”的一致、“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全面妥善的解决。由此形成了云南城市化滞后的现象。进一步推进云南的城市化,在动力机制建构上,必须要有创新的目标和路径。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卢启程  段少华  邹平  
本文以云南省为例,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城镇居民消费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分别从消费支出比重、恩格尔系数、消费率、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等方面,对云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的总体状况、消费结构进行了研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和炳全  杨斯迈  
云南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关键优势是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突出劣势是城市化和市场化水平低。在建设发展中 ,选择城市工业导向模式和小城镇发展模式并行的战略是符合省情的。但在完善和实施战略架构时 ,还需要从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广义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学及学术机构在中心城市的分布等方面进一步论证和规划。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保强  熊理然  蒋梅英  张磊  
基于云南沿边地区56个县域单元1993,2002,2009,2015年人均GDP数据,运用ESDA-GIS方法分析沿边地区县域经济的空间演化格局,并探讨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云南沿边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但相关性相对较弱。1993年以来,县域经济整体格局变动不大,经济热点区域始终处于弥勒、建水、蒙自等县市,冷点区域则始终处于广南、麻栗坡、绿春等县域;而经济增长格局则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演化和跃迁特征。整体上看,云南沿边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较大,由随机成分造成空间异质性也逐渐增强,且东—西方向上县域经济差异有进一步扩大趋势。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以及区域发展政策是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驱动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保强  熊理然  蒋梅英  张磊  
基于云南沿边地区56个县域单元1993,2002,2009,2015年人均GDP数据,运用ESDA-GIS方法分析沿边地区县域经济的空间演化格局,并探讨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云南沿边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但相关性相对较弱。1993年以来,县域经济整体格局变动不大,经济热点区域始终处于弥勒、建水、蒙自等县市,冷点区域则始终处于广南、麻栗坡、绿春等县域;而经济增长格局则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演化和跃迁特征。整体上看,云南沿边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较大,由随机成分造成空间异质性也逐渐增强,且东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学星  施莹  周筑  邵金平  李丽全  谭冬  何蓉  刘云彩  
通过特尔菲园林专家咨询评价的方法,从生态适应性、观赏价值和生态功能等3方面,选定耐寒性、耐旱性(湿度)、抗污染、抗病虫害、干型、冠型(丰满度)、观花观果观叶、吸收有害气体能力、滞尘能力、绿量大小(叶片疏密)为主要的评价因子,全面系统地建立了云南南亚热带、北亚热带、温带等3种气候类型城市行道树评价应用的综合指标体系,对云南省不同气候类型城市已栽培或通过树种早期抗性测定等42种乡土绿化树种进行了综合评判分级。评价结果表明:北亚热带气候类型综合评价为Ⅰ级有13种,Ⅱ级有9种,Ⅲ级有1种;温带气候类型评价为Ⅰ级有6种,Ⅲ级有3种,Ⅳ级有1种;南亚热带气候类型综合评价为Ⅰ级有12种,Ⅱ级有2种,Ⅲ级有3...
[期刊] 第二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舒昉  
云南城市体系呈典型的首位型结构,在特大城市昆明下面空缺一个等级;一般老城市缺乏活力,而新兴城市则基础设施落后,城市职能单一,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强,一些小城市甚至还处在"农业城市"的阶段。从整个城市体系的功能而言,中等城市发展迟缓已成为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加速中心城市昆明的国际化现代化进程,增强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另一方面要努力培育30~50万人口的大中城市,并发展滇中城镇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史本林  孟德友  万年庆  
高速公路建设最直接的空间经济效应是缩短地区间的时空距离,进而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借助于GIS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场强模型对河南省2004和2011年中心城市辐射场强运算的基础上,对各区域的空间场能进行比较与分类,继而依据场强取大原则对各城市的腹地范围进行划分。研究表明:随着全省高速公路网络的建设和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各地区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场能均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地区间空间分异特征还较为显著,中心城市及邻接地区的场能较强,中原城市群地区高于外围地区,豫东平原地区高于豫西山地区;腹地划分显示郑州以其优越的交通优势和较强的综合实力而在腹地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多数城市的腹地范围与行政区划存在较大的偏差,由此认为按照腹地原则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或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聪粉  张瑞荣  
空间统计分析是一种将空间因素纳入经济问题分析的方法,可反映属性值之间的空间相关性。通过运用空间相关指数对云南省各地市2005年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云南省区域内经济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通过普通线性模型与空间统计模型的对比分析,揭示了空间因素、所有制结构,城市化水平及政府因素是影响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最重要因素。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铨  
集市,古即有之。“昔黄帝日中为市,令百姓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市之名以起。降及后世,商贾愈繁,设市愈盛,于是舟车捆载遍天下。中域省份,或名曰集,或名曰墟,或名曰庙会,惟云南则称以为街,总之皆市也。”①由于集市是市场体系的基础,对其作用进行考察便成为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