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52)
2023(16028)
2022(13055)
2021(12076)
2020(9960)
2019(22669)
2018(22194)
2017(42992)
2016(22589)
2015(25572)
2014(25203)
2013(24932)
2012(23082)
2011(20954)
2010(21507)
2009(20407)
2008(19707)
2007(17848)
2006(16090)
2005(15034)
作者
(63344)
(52362)
(52349)
(49647)
(33620)
(24961)
(23843)
(20228)
(20200)
(18796)
(18025)
(17705)
(17009)
(16708)
(16298)
(16154)
(15602)
(15204)
(15045)
(14746)
(13236)
(12804)
(12717)
(12190)
(11814)
(11810)
(11722)
(11549)
(10459)
(10372)
学科
(110009)
经济(109804)
(86434)
(76417)
企业(76417)
管理(74339)
方法(44525)
中国(36908)
数学(35840)
数学方法(35308)
业经(32854)
(32441)
(29222)
(28075)
金融(28072)
(26620)
银行(26611)
(25918)
地方(25129)
(23506)
农业(22662)
(20642)
贸易(20618)
(20330)
财务(20279)
财务管理(20256)
(20093)
技术(19826)
企业财务(19184)
理论(19122)
机构
学院(327465)
大学(321577)
(148429)
经济(145806)
管理(128888)
研究(111349)
理学(109526)
理学院(108403)
管理学(106775)
管理学院(106150)
中国(94707)
(68791)
(68424)
科学(61818)
(55125)
财经(53601)
中心(51598)
(49645)
(49622)
研究所(49202)
(48687)
经济学(46222)
北京(44505)
业大(41624)
经济学院(41563)
(40618)
师范(40292)
(40193)
(39571)
财经大学(39560)
基金
项目(206043)
科学(165549)
研究(156022)
基金(151488)
(129513)
国家(128340)
科学基金(112422)
社会(104233)
社会科(98413)
社会科学(98386)
(79928)
基金项目(78349)
教育(70820)
自然(68904)
自然科(67458)
自然科学(67446)
自然科学基金(66323)
(65950)
资助(62871)
编号(62503)
成果(50472)
(49044)
(46438)
重点(46151)
(45779)
国家社会(43573)
课题(43475)
创新(42058)
(40973)
教育部(40756)
期刊
(171958)
经济(171958)
研究(104433)
中国(70844)
管理(54529)
(54488)
(47976)
(45202)
金融(45202)
科学(43183)
学报(40710)
教育(34321)
大学(33101)
农业(32570)
技术(31597)
学学(31188)
业经(29049)
经济研究(28267)
财经(27829)
(24159)
问题(21755)
(19498)
技术经济(19156)
(18734)
世界(18184)
统计(17202)
国际(17069)
(16004)
现代(15976)
商业(15762)
共检索到5180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杜恂诚  
近代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两大主题是移植和政府作用。近代中国从西方移植金融品种,并不都是成功的。这是由转型社会的社会历史禀赋所决定的。转型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与要素和信息的被分割,构成了社会历史禀赋的特质。这一特质阻遏了资本市场或长期金融的发展。通常在自由市场时期,间接金融系统自己会承担起转型社会金融安全的责任。但强势政府的行为方式则造成金融业发展模式的跳跃式变化,极大地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市场机制、市场发育成果和非正式经济制度均遭强势政府否定。近代中国金融业发展表明:由政府主导过渡到市场主导,不仅需要政策转换,而且需要市场主体转换,更需要同业组织等第三部门的相应发展。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邓鑫  
近年来,随着金融国际化、自由化的浪潮愈演愈烈,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和日益多元化的客户需求对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提出了挑战。目前,国内的各大金融机构都以不同形式开展综合经营,以此追求在不同金融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本文将研究近年来中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发展模式及经营效果,并分析其发展至今的优势与不足。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丁骋骋  
近代以来,对应三次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我国金融业也经历三次转型与大发展:1865—1895的30年为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的转型;1897—1927年的30年为外来金融向本土金融的转型;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为动员金融向配置金融的转型。三次转型都有其深刻的思想基础与理论背景,由于所处时代特殊的政治背景与社会环境,转型过程中分别由外国势力、国内民间力量及政府三个不同主体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导致每一种金融形态的主体功能完全不同。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杨华星  
中国共产党探寻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不管是农村革命,还是计划经济道路,亦或是市场经济改革,首先都发端于农地制度的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尤其是近3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人构建的农地集体所有制及其农村社会经济,构成了推动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经济基础,既支撑了中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快速发展的世界独特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巴曙松  华中炜  
入世三年以来,中国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条款要求,分步骤、分阶段开放金融服务业,完善金融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目前,外资金融机构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状况已经稳定进入盈利期,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开始广泛展开,对中国的金融体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现有的金融机构经营模式、监管模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需要及早对外资金融机构进入规模扩大带来的新问题进行对策性研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齐安甜  
本文针对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国际形势,提出了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发展趋势的观点,客观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分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正确性与必要性,认为从分业到混业的转变需要一个从制度、法规、人员等各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并构想了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框架下混业经营的实施及监管措施。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田贺萍  
我们不能总是以封闭来规避风险,加入WTO后,我们所能选择的将不再是分业模式或是混业模式,而是将采取何种模式进行混业的问题。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我国金融混业的最优选择,因为金融控股公司的构架集规模性与灵活性于一体,并能较好地耦合信息革命,是金融混业经营的最高层次。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吴富佳  童威  雍志强  
随着金融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金融集团化势必成为金融机构发展的一大趋势。金融集团的迅速发展涉及一国的金融体制问题 ,它对于一国的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运行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尽管采取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制度是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但在实践中 ,我国金融分业制度面临加入WTO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等诸多的挑战 ,混业经营和并购重组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战略联盟是我国金融机构现阶段迎接中国入世挑战、走向金融集团发展战略的现实选择。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杜恂诚  
金融业对经济发展既可以起正面作用,也可以起负面作用。中国近代金融业兼有这两方面的作用,大致以1935年为分界线。金融业扰乱经济的情况大家比较熟悉,本文主要谈正面作用。金融业在近代中国经济中的正面作用是围绕储蓄转化为投资这一核心功能展开的。效率和安全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两个支撑点,金融制度的演进便是建立在这两个支撑点的基础之上。金融业是举借外债的平台,外债大部分是为了解决中国政府的财政问题,但也有相当部分进入铁路、电力等基础产业部门。金融业通过投融资行为,对推动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业大力支持支柱产业的发展,如棉纺织业、面粉业及稍后的化学工业,影响产业结构的演变。金融业优先构...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巫文勇  
在市场不成熟的经济体制下,中国金融的主要矛盾是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金融发展与金融分业经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虽然次贷危机使得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存在诸多非议,但是并不影响其发展潮流,而已经开始融入国际金融体系的中国自然必须正确面对这一趋势。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宽  周好文  张烨  
全能银行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演化过程,有其深刻的宏观经济背景和微观经济动因,以及自身的动力。各种全能银行模式是与各国的工业化的发展模式相适应的银行组织形式。中国全能银行应服务于中国企业集团的国际市场战略,应整合国内市场的银、证、保等业务,通过并购、重组等手段,以构建国际一流的全能银行集团。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金祖明  全毅  
加入WTO在给中国金融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会因中国金融业的不适应而带来 巨大挑战。我国入世后经济结构与经济政策的调整,也会给金融业造成程度不同的间接 冲击。为此,在过渡期及入世后调整我国金融业发展方针和政策、实现稳健的宏观经 济政策,才能趋利避害。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巴劲松  
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中国金融改革推进的关键性环节之一,也是影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金融体系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客观地把握利率市场化之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走向,包括外汇业务的市场走向、中国商业银行的变化趋势、证券市场的走向、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货币政策的走向,对于促进中国金融的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