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60)
2023(8846)
2022(7288)
2021(6841)
2020(5565)
2019(12981)
2018(12283)
2017(23545)
2016(12043)
2015(13989)
2014(13731)
2013(14100)
2012(13521)
2011(12392)
2010(12400)
2009(11789)
2008(11987)
2007(10416)
2006(9715)
2005(9255)
作者
(34008)
(28399)
(28127)
(27354)
(18287)
(13274)
(12846)
(10913)
(10779)
(10174)
(10071)
(9335)
(9247)
(9233)
(9116)
(8735)
(8401)
(8209)
(7989)
(7351)
(7312)
(6890)
(6595)
(6576)
(6572)
(6495)
(6103)
(5765)
(5662)
(5531)
学科
(76896)
经济(76838)
管理(34611)
(27994)
方法(26092)
(25164)
数学(23757)
数学方法(23638)
(22525)
企业(22525)
中国(21647)
(20313)
银行(20168)
(19974)
(18897)
地方(18578)
(14111)
金融(14110)
(13034)
财政(12897)
地方经济(12615)
(12582)
贸易(12568)
(12502)
制度(12498)
(12239)
业经(12075)
(11583)
(11540)
(10554)
机构
大学(181673)
学院(177130)
(97227)
经济(95821)
研究(70432)
管理(63292)
中国(63124)
理学(52759)
理学院(52173)
管理学(51617)
(51340)
管理学院(51263)
(38944)
财经(37035)
科学(35221)
(35112)
经济学(34118)
(33781)
研究所(31072)
中心(30830)
经济学院(30552)
财经大学(27437)
(26391)
北京(25926)
(24409)
(23672)
(23603)
银行(22731)
(21141)
(20927)
基金
项目(105183)
科学(83904)
基金(80714)
研究(79376)
(68908)
国家(68436)
科学基金(58500)
社会(56213)
社会科(53646)
社会科学(53632)
基金项目(40649)
(35494)
教育(34995)
资助(34533)
自然(33131)
自然科(32400)
自然科学(32392)
自然科学基金(31839)
(30197)
编号(28460)
(25787)
国家社会(25746)
中国(24808)
成果(24737)
重点(23856)
(23641)
教育部(23129)
人文(21749)
(21640)
社科(21460)
期刊
(112748)
经济(112748)
研究(70795)
(43089)
中国(39180)
(34118)
金融(34118)
管理(25956)
科学(22272)
学报(22159)
经济研究(21216)
(21160)
财经(21157)
(18343)
大学(18199)
学学(17118)
(14978)
问题(14722)
国际(13954)
技术(13884)
世界(13395)
农业(12658)
业经(12118)
教育(12056)
技术经济(10764)
统计(10055)
会计(8955)
经济问题(8932)
(8345)
(8211)
共检索到3065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杜恂诚  
一、中国新式银行产生伊始,即从属财政需要一说起中国近代化的失败原因,人们往往立即会想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封建主义的阻挠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腐朽。事实上,光在这一层面上寻找原因是远远不够的,以19世纪下半叶日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而言,它也经历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之苦,新兴的资本主义也曾遇到封建主义的阻挠,三井、三菱等财阀也带有浓厚的“权力转化为资本”的色彩,但是日本很快发展成一个世界强国。所以,我们还需要作更进一步的思考。本文试图从财政和银行的关系来看近代中国经济体制上的问题。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朱进  
财政支出增长的经典理论忽视了对财政预算的公共资源属性及其对预算行为主体影响的研究。财政预算资金具有公共资源的经济属性,在预算决策的政治过程中,会导致财政预算的"公地悲剧"。这是预算资金配置使用效率低下、财政支出规模恶性膨胀的经济性根源。财政预算过程的政治逻辑则规定了财政支出规模相对扩张的途径和限度约束。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冯泽培  
银本位制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冯泽培银作为货币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开始实行银本位制,直至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制度,才废除了银本位制。银本位制曾对近代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一...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何平  
漫步在上海外滩,可以看到一座带穹顶的教堂式大楼,门口两只狮子雕像,威严地守卫着。这就是1923年建成开业的上海汇丰银行大楼。这幢当时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之间最华贵的建筑,不禁让人们追忆汇丰银行在近代中国扩张的历史。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各国通过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蒋立场  
中华汇业银行1917~1918年,在出卖东北地区大量主权的条件下,段祺瑞执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一系列公开和秘密的借款协议,史称"西原借款"。为经办日本对华"西原借款"的汇兑等业务,1917年8月,中方股东代表和日方股东代表日本兴业、朝鲜及台湾三家银行总裁在东京签订《中日合办中华汇业银行约规》。1918年2月,中华汇业银行(ExchangE Bank of china)正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蒋立场  
1921年5月,上海华商银行公会机关报《银行周报》刊载了《中外合办银行之将来》一文,概要梳理了晚清以来中外合办银行的发展轨迹:"吾国与外人合资创办银行,自华俄道胜银行始,……民国以来,中外合办之银行,接踵而起,……其与法国合办者,前有中法实业银行,近有中法振业银行;其与日本合办者,以中华汇业银行为其著,……其与美国合办者,则有中华懋业银行;其与意大利合办者,则有华义银行与震义银行。此外尚在酝酿中者,有中英合办银行之说,有中比合办银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2009年10月12日,诺贝尔基金会宣布,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经济学及公共和环境事务学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家奥利姆·E·威廉森,以表彰他们对经济管理行为的卓越分析。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汉斯-维尔纳·辛恩  曹慧  
截至2015年3月,希腊已经从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洲中央银行的救助计划中获得了总额3250亿欧元的援助,但其经济状况却并未得到改观。本文对希腊债务危机的救助计划及其绩效进行了评估,认为当前希腊经济已经陷入"荷兰病",救援资金的流入无助于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文章还对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前景和当前危机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葛中全  谢炜  张斌  
本文运用“公地理论”的基本逻辑,以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公地悲剧”现象,并探讨了其成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晓峰  
“反公地悲剧”是与“公地悲剧”对应的一个经济学概念 ,“悲剧”的产生也与产权的界定有关。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并日益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 ,很多领域都由于产权的支离破碎而带有明显的“公地”特性 ,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反公地悲剧”。在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 ,应当积极探索新的模式重新整合产权 ,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 ,避免“反公地悲剧”的重演。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红坤  莫建明  唐瑶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任晓兰  
中国的财政近代化肇始于清末,开拓于民国。自清末新政以来,思想界对财政预算的性质与作用的理解逐步深化,实现了对于税政管理从民本思维到民权意识的突破,并提出了约束政府"钱袋子"的公共财政思想,这促成了中国政治理念的转型。通过财政预算的控制来约束政府权力,是近代思想家对于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所做出的理论贡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夏国祥  
西方财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历经清末、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几个历史时期,日渐深入。清末,西方财政学的传播基本上仅限于常识层面;北洋政府时期,深入到理论层面;国民政府时期,西方财政学在中国的传播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西方财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呈现出鲜明的特征:首先,瓦格纳强调以财政政策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财政理念对国人的影响特别大;其次,西方财政学的传播服务于近代中国的财政改革运动。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谷田  
“悲剧”一词在现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的译介远远超出了单一的文学层面,其被新知识群体广泛应用于多维度的思想观念碰撞与争斗的场域。这一概念的发展流变亦成为一个涵盖不同知识领域的多重话语实践,不仅使中国文学参与到世界文学现代化进程中,也立体式呈现了现代中国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多重困境与寻求出路的尝试。将“悲剧”概念从被动西化转向自觉本土化这一通变历程置于概念翻译史的研究视野之下,可在概念翻译的历史性中理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现代性,进而发掘“悲剧”这一外来概念如何经历诸种“误读”与“变异”才最终完全融入中国本土语境,成为现代中国文化重塑与民族认同重建的重要精神力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