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68)
- 2023(6041)
- 2022(5058)
- 2021(5046)
- 2020(4095)
- 2019(9669)
- 2018(9473)
- 2017(17422)
- 2016(9360)
- 2015(10796)
- 2014(10601)
- 2013(10106)
- 2012(9490)
- 2011(8656)
- 2010(8598)
- 2009(7896)
- 2008(7853)
- 2007(6592)
- 2006(5979)
- 2005(5678)
- 学科
- 济(38127)
- 经济(38069)
- 管理(18640)
- 业(17823)
- 中国(15885)
- 方法(15650)
- 企(14633)
- 企业(14633)
- 数学(13469)
- 数学方法(13352)
- 制(10428)
- 农(10060)
- 贸(9711)
- 贸易(9705)
- 易(9595)
- 财(8216)
- 业经(8150)
- 体(7972)
- 银(7410)
- 银行(7408)
- 行(7294)
- 融(7232)
- 金融(7230)
- 教育(6826)
- 体制(6715)
- 理论(6314)
- 关系(6229)
- 农业(5972)
- 出(5919)
- 和(5820)
- 机构
- 大学(129222)
- 学院(125454)
- 济(62036)
- 经济(61176)
- 研究(53080)
- 管理(43038)
- 中国(40723)
- 理学(36163)
- 理学院(35688)
- 管理学(35270)
- 管理学院(35001)
- 京(28996)
- 财(28724)
- 科学(27372)
- 所(26197)
- 研究所(23739)
- 财经(22153)
- 中心(22136)
- 经济学(21261)
- 经(20608)
- 范(19720)
- 北京(19652)
- 师范(19612)
- 经济学院(19017)
- 院(18487)
- 江(17470)
- 财经大学(16692)
- 农(16688)
- 师范大学(16493)
- 科学院(15314)
- 基金
- 项目(79866)
- 科学(63742)
- 研究(63679)
- 基金(59466)
- 家(52713)
- 国家(51843)
- 科学基金(42991)
- 社会(42626)
- 社会科(40435)
- 社会科学(40425)
- 教育(30347)
- 基金项目(29831)
- 省(26622)
- 编号(24744)
- 资助(24550)
- 划(24075)
- 自然(23898)
- 自然科(23342)
- 自然科学(23334)
- 自然科学基金(22979)
- 成果(22229)
- 部(20272)
- 中国(20168)
- 国家社会(19421)
- 重点(18752)
- 课题(18274)
- 教育部(18091)
- 发(17839)
- 性(17163)
- 大学(16586)
共检索到2076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周勇
近代中国课程改革曾出现三大与国家文化复兴相关的显眼尝试:一是康有为从激进原教旨主义出发,为抵御西方基督教蔓延,发明新经学,籍此建立孔教。另一是梁启超、章太炎转从文化民族主义入手,在康氏新经学之外发展国学新课程,使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文化认同。再有便是清廷为捍卫经学采取的课程改革措施。考察近代中国诸路国家文化复兴与课程改革尝试,分析其得失成败,不仅可以从视角、议题等层面深化课程史研究,还能为当下课程改革回应国家文化复兴提供近代参照与经验教训。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国家文化复兴 课程改革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周勇
建构国家文化认同乃是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使命,课程改革也确实能够促成国家的文化认同。这一理论上的关联能否变成现实,或者课程改革能否切实促成国家文化认同,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深切的国家文化关怀,以及教师能否将国家文化关怀注入自己的课程改革实践。胡适、钱穆正是通过课程改革促成国家文化认同的杰出典范。他们不仅十分关注中国应该形成何种国家文化认同,而且采取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行动,以引导学生及国人形成国家文化认同。回顾胡适、钱穆等人的经验,有利于从国家文化认同的角度优化当代中国的课程改革。
关键词:
胡适 钱穆 国家文化认同 课程改革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龚汝富
近代国家税与地方税划分,是清末光宣年间在清理国家财政、试图举办现代国家预算中提出来的。受不同的西方财税理论影响和地方割据势力左右,参与清理财政官员和地方督抚等围绕着国家税与地方税划分原则和标准、地方税可否再行划分层级诸问题展开了广泛热烈的讨论,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为民国初年划分国地两税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激烈的争议反映了我国财政管理体制走向现代化这一转型期的诸多矛盾问题。许多内容对我国当前进一步理顺体制环节、完善分税制仍不失其重要的史鉴作用
关键词:
近代,国家税,地方税,划分讨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武晓芬 殷惠艳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作为工商业交流的语言—会计,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工商企业管理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国自办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企业不断发展,传统手工业所采用的会计方法渐渐与大工业生产、大规模企业不相适应。本文透过近代中国民间工业会计核算的历程,深入分析近代会计的改革与发展及其艰巨性,为我们当今会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及启示。
关键词:
近代 民间工业 会计 改革与发展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魏文享
魏文享著《战争,税收与财政国家建构:近代中国所得税研究》2022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从战争、税收与财政国家建构的脉络出发,基于“制度内外”及“上下结合”之多维视角观察,围绕公共税收、政府借贷、经济增长和财政信用为中心的循环体系之建立,系统考察了所得税在近代中国之引介、立法、制度与征收进程及命运,廓清了所得税制度在中国本土化的实践路径。同时,从税收结构的嬗变及其与财政借贷的关系,总结了所得税及直接税改革对近代中国国家财政能力与国家治理的重要影响。本书综合利用了馆藏档案、已刊资料、文集及近代报刊等史料,注重与民国迄当代前贤之研究成果进行对话,兼采西方财政政治学等相关理论,全面反映了所得税在全球的扩散逻辑及在近代中国的使命与道路实践。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葛剑雄
主持人:2011年正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纪念。一百年前,在伟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在纪念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程霖 周艳
"泛家族化"股权融资思想对于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现有研究关于股权融资在我国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潜在作用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更是甚少涉及理论和思想层面的分析。文章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系统地考察了近代中国"泛家族化"股权融资思想的渊源、理论体系和制度设计,以及这一制度思想在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作用机制与影响。研究发现:(1)近代中国的股权融资思想是在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最终促使"泛家族化"股权融资思想的形成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股权融资思想上的泛化。(2)中国情境下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面临着诸多障碍,而"泛家族化"股权融资思想能够为破解这些障碍提供思路。(3)近代中国"肉烂锅里"的股利分配制度、"差序格局"的股权结构制度和"亲缘网络"的股权治理制度,是在家族"一体化-差序化-网络化"的思想基础上建立的,能够有效降低传承过程中的各利益主体的代理风险。文章不仅为我们认识近代中国"泛家族化"股权融资思想提供了一幅较为完整的图景,而且也为当前的家族企业实现代际传承提供了历史借鉴。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耀华
社会保险依据资金形成和风险分散可分为西方模式和亚洲模式。文章在分析儒家文化对亚洲社会保险模式影响的基础上,考察了处于工业化开端的近代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通过统计分析、模拟估算和对比分析发现,广泛存在于各个行业中的强制储蓄制度形成了近代中国的社会保险,其积累方式和以家为核心的熟人间的风险分散特征契合了儒家文化,这对当代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强制储蓄 儒家文化 社会保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代谦 李唐
考察中国近代经济史,本文发现近代中国不同产业走上了不同的技术进步道路。有的产业(如纺纱、造船、钢铁、采矿、铁路、邮电通信等)技术进步一步到位,整体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有些产业(如织布、磨粉、榨油、缫丝、丝织等)则采取了渐进式的技术进步道路。本文在一个简单的两部门模型中分析了落后国家这种二元技术进步现象。决定这种二元技术进步的仍然是落后国家的比较优势:对于那些落后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技术进步只能采取渐进式的发展道路;那些比较劣势的产业,反倒能够采取一步到位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史中落后国家二元技术进步道路的考察对于当今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以及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道路选择具有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二元技术进步 比较优势 近代中国产业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易棉阳
近代中国的农业合作金融制度对当时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文章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视角来考察近代中国农业合作金融制度的演进历程,试图从制度演进角度来展现近代中国农业合作金融的全貌。研究表明:(1)近代中国的农业合作金融先后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制度模式,即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引动与农民自动型制度、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国家和社会引动以及社会自动型制度、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的国家代动与农民被动型制度;(2)无论哪一种制度模式,虽然起到了缓解农村金融枯竭、打击传统高利贷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又都未能跳出合作金融悖论的怪圈,而合作金融悖论导致近代中国合作金融制度背离了"草根金...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程霖 周艳
企业债务重组问题不仅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我国近代社会中极为重要的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因此探索近代中国的企业债务重组制度思想兼具现实镜鉴和历史价值;但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阐述具体历史过程和审视某些历史观念上,而缺乏对企业债务重组制度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解读。文章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系统地考察了近代中国家族企业债务重组的思想渊源和制度设计,以及这一制度思想的演进情况。研究发现:(1)西方破产免责思想在清末的传播与应用推动着中国传统债务清偿制度向近代债务重组制度转型,并促成了债务重组制度在家族企业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程霖 周艳
企业债务重组问题不仅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我国近代社会中极为重要的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因此探索近代中国的企业债务重组制度思想兼具现实镜鉴和历史价值;但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阐述具体历史过程和审视某些历史观念上,而缺乏对企业债务重组制度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解读。文章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系统地考察了近代中国家族企业债务重组的思想渊源和制度设计,以及这一制度思想的演进情况。研究发现:(1)西方破产免责思想在清末的传播与应用推动着中国传统债务清偿制度向近代债务重组制度转型,并促成了债务重组制度在家族企业中的实施。(2)儒家伦理在近代中国的家族企业债务重组制度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近代中国的家族企业债务重组制度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企业主导型、银行主导型和信托公司主导型三个阶段,这是近代中国企业债务重组制度思想臻于成熟的表现。文章不仅为我们认识近代中国的家族企业债务重组制度思想提供了一幅较为完整的图景,而且也在如何化解道德风险激励、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强化债务重组效果等方面为当前的企业债务重组实务提供了历史借鉴。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邢楠 袁礼 国胜铁
考察近代中国丝织业技术发展史,发现不同要素禀赋结构地区的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不同。与先发国家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结构的地区,选择以"要素积累驱动技术引进"的方式,通过要素积累缩小与先发国家要素结构差距的同时引进前沿技术;而与先发国家具有互补要素结构地区,为缩小技术引进的效率损失,则选择符合自身禀赋结构的技术类型,通过"技术引进与要素积累交互推进"这一循环往复的技术进步路径,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关键词:
适宜性技术进步 要素禀赋 近代中国丝织业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金铮
近代冀中定县家庭手工业的历史表明,手工业存续之原因,既有传统因素的惯性,也有现代因素的刺激,但以传统力量为主,现代因素是在配合传统力量中发挥作用的。最根本的原动力,自古皆然,即以手工业补农业之不足,维持农家生计。但要实现这个原动力,还需要农家自身和外部社会条件的支持:其一,历史传承、农闲时间和机会成本低一直是家庭手工业存在的传统力量,使得农闲不闲,从而缓解或解决了农业劳动力剩余问题。其二,手工业原料来源扩大,既有传统原料,又有现代原料,但以传统原料为主。现代机纱原料的供给,对手工织布是一个促进,反映出机器工业与手工业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其三,手工业工具也以传统为主,但有些手工行业尤其是改...
关键词:
定县 手工业 传统 现代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姚清铁
本文通过分析以荣氏和永安郭氏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家族企业集团的经营方式,认为挹注是其经营的核心所在。借助于形式各异的统一管理机构,近代家族企业集团实现了其成员企业间的原料互济、资金互拨和产品互补。企业的家族性与以挹注为核心的经营方式不仅为近代家族企业提供了扩张的动力,还提高了企业在危机时的抗风险能力。挹注经营既是近代企业做大的一个积极途径,同时也为其不计成本扩张埋下伏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