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69)
2023(14225)
2022(12102)
2021(11402)
2020(9784)
2019(22946)
2018(22438)
2017(42438)
2016(22685)
2015(26220)
2014(25981)
2013(25916)
2012(24216)
2011(21840)
2010(21478)
2009(20174)
2008(19772)
2007(17107)
2006(14485)
2005(13060)
作者
(64487)
(54282)
(53909)
(51606)
(34402)
(25952)
(24783)
(21242)
(20617)
(19243)
(18380)
(18336)
(17159)
(16979)
(16977)
(16712)
(16241)
(16025)
(15589)
(15586)
(13396)
(13168)
(13165)
(12376)
(12305)
(12211)
(11966)
(11657)
(10887)
(10720)
学科
(105207)
经济(105117)
管理(62468)
(61742)
方法(51214)
(49135)
企业(49135)
数学(46112)
数学方法(45629)
中国(28577)
(26915)
(24645)
业经(21574)
(20813)
贸易(20806)
(20249)
地方(19420)
(18447)
农业(17725)
(17348)
(15210)
财务(15166)
财务管理(15128)
(14951)
金融(14947)
(14653)
银行(14627)
技术(14621)
(14544)
企业财务(14370)
机构
大学(330046)
学院(326873)
(146534)
经济(144019)
管理(129551)
研究(112624)
理学(112409)
理学院(111212)
管理学(109455)
管理学院(108825)
中国(86550)
(69240)
科学(65821)
(63588)
(55497)
中心(52939)
财经(51745)
(51679)
研究所(50532)
(47293)
(46608)
业大(46537)
经济学(46392)
北京(43730)
经济学院(42079)
(41572)
师范(41173)
农业(40658)
(40253)
财经大学(38653)
基金
项目(222537)
科学(177081)
基金(165440)
研究(161795)
(143750)
国家(142647)
科学基金(123181)
社会(105757)
社会科(100596)
社会科学(100573)
基金项目(86842)
(83923)
自然(78723)
自然科(76968)
自然科学(76946)
自然科学基金(75605)
教育(73990)
(71685)
资助(68775)
编号(64061)
成果(51504)
(50882)
重点(50181)
(48248)
(46238)
国家社会(45348)
教育部(44162)
创新(43348)
课题(43245)
科研(43048)
期刊
(151960)
经济(151960)
研究(95269)
中国(60611)
(49223)
学报(48716)
科学(46426)
管理(46132)
(45411)
大学(37455)
学学(35006)
农业(31114)
技术(29394)
(29160)
金融(29160)
教育(29064)
经济研究(25881)
财经(25744)
业经(23412)
(22248)
问题(20465)
统计(19232)
(19081)
(17797)
技术经济(17433)
(16880)
世界(16830)
国际(16427)
图书(16290)
理论(15451)
共检索到4811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美岭  
近代中国工业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但是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区位分布也出现了由口岸及沿海集聚向内陆扩散的现象。文章利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工业调查数据,从区位优势与产业集聚效应的角度实证考察了近代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原因。研究表明,不但贸易优势对地区工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产业集聚效应也是影响工业发展与区位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因为地区商品贸易的发展可以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并提高劳动者收入及地区购买力水平,所以发达的贸易可以成为地区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并吸引企业的进入与集聚,从而促进工业发展。然而,产业的过度集聚也会降低工业的区位优势,促使产业向集聚区外扩散。文章的结论可以为当今...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忠民  
文章以20世纪20年代末及30年代前半叶上海市政府社会局的调查资料为主要依据,对该时期上海工厂工人的工资率、工人的实际收入,工人家庭的生活程度及生活费指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文章认为,近代上海工人的工资体系具有"自主性"和"多样性"两大显著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半叶的上海工人及其家庭,尽管其工资水平及生活程度是低水准的,但生活状况总体上还是基本稳定的;工人工资水平与社会经济及产业发展的阶段和程度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熟练、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是上海工业以及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而维持这一条件的基础因素之一则是工人以及工人家庭基本生活的保障。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金亮  刘巍  
本书对自苏联解体至上个世纪末的中俄贸易做了实证分析。在宏观经济环境和国际大环境基本稳定的条件下,数量关系说明,影响中俄两国之间贸易额的主要因素是两国的国民收入。在上个世纪末,对两国贸易负面影响较大的因素是俄罗斯国民收入的持续走低。新世纪已经来临,中俄两国贸易是否会有大幅度进展?两国领导人的积极努力虽有一定作用,但关键取决于俄国经济的复苏程度。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俄罗斯的实际国民收入变动1%,中国对俄出口额就同向变动2.28%,呈强弹性;中国国民收入变动1%,中国从俄罗斯的进口额就同向变动2.62%,弹性极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德英  
本文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成都平原佃农地主结构的分析,揭示该地区复杂的租佃关系,探讨该地区佃农比例高于其他地区的原因。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永伟  
本文应用《全国银行年鉴》数据构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银行之间的连锁董事网络,考察了网络结构对银行行为和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网络中处于更为关键的位置或同中央银行之间有更近的距离,都会让银行持有更高比例的债券、有更高的贷款—存款比,并有更高的利润率。在1935年,原有的"自由银行"体系被国民政府控制后,网络位置的关键性对银行行为和绩效的影响减弱了,而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距离的影响则增强了。这些发现为理解20世纪30年代上海银行的经营及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储丽琴  
20世纪30年代,以方显廷、吴知和毕相辉为代表的南开经济研究所与王宜昌之间就近代中国农村工业组织制度的演变路径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这场论战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近代中国农村工业组织制度演变路径的特殊性,而且对于我们今天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组织制度模式也将提供可行的选择方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赵世奎  沈文钦  
高等教育扩张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主旋律。美国博士生规模的发展是政府(联邦和州)政策、市场需求、院系决策以及学生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总体来看,联邦政府对大学科研和研究生资助的增加是美国博士教育规模得以扩张的直接驱动力,其规模扩张路径在校均规模与培养单位数量、修业年限、学科结构、性别结构和留学生比重等几个方面都有体现。比较而言,中国政府主要通过招生计划直接规定了博士教育的规模,政府对研究生的资助长期在低水平运行。由于历史比较短,中国博士教育规模扩张主要依赖于校均规模和女性比重的增加,而学科结构、留学生比重的调整还不明显。因此,改革中国博士教育,提高博士培养质量应稳定和控制博士教育规模,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牛艳华  许学强  
文章通过对广东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地域及行业集散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在此期间,广东省工业及第三产业均向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城市区集中,而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工业和第三产业在行业分布上也呈现向少数行业集中的趋势。作者认为,产业基础、市场竞争和集聚效益是广东省90年代以来产业集中的主要形成机制,并提出一方面应鼓励竞争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向珠江三角洲优势区集中,同时引导部分区位弹性较大、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产业向粤北、粤西等边缘区适度转移分散,缓解中心区与边缘区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局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管汉晖  
本文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中的中国经济进行历史回顾和经济理论分析,并与西方主要金本位国家进行比较,力图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的研究发现,有两个因素在大萧条时期的中国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是银本位,一个是竞争性的银行体系。银本位使中国经济萧条的进程迥然不同于西方金本位国家;不同于西方国家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度过大萧条,中国由于特殊的银行体系,货币供给始终没有减少,银行危机也没有普遍发生,这是中国经济在整个大萧条中表现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盛邦和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出现"社会性质大论战"。结果以下理论成为中国现代思想的主流:中国历史社会虽显示某些"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点,然而与世界多数国家同样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各阶段,近代以来,则显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杰  
中国统计学社的成立,由内外多元因素促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组织机构,扩充社团成员,加强社团认同等。学社逐渐建成关乎共同价值理念的学术共同体。学社积极参与统计行政、传播统计知识、培养统计人才等。通过对中国统计学社与知识建构的探讨,不仅会发现知识建构所具有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特征,同时也可以看到知识建构所带来的观念与制度变革。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杰  
中国统计学社的成立,由内外多元因素促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组织机构,扩充社团成员,加强社团认同等。学社逐渐建成关乎共同价值理念的学术共同体。学社积极参与统计行政、传播统计知识、培养统计人才等。通过对中国统计学社与知识建构的探讨,不仅会发现知识建构所具有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特征,同时也可以看到知识建构所带来的观念与制度变革。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忠民  
中国近代企业最初发生于自19世纪70年代的洋务企业。在这些企业中,内部管理很大程度上还是官僚衙门式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民营企业逐渐兴起,但是直到20世纪前20年,即使是在荣家企业这样规模极大的近代企业,以及诸如长江航运这样的近代新兴运输行业中,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着落后的工头制、包工制式的管理模式。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世界科学管理理论的推动下,随着国内近代职业经理阶层的逐渐形成,以及因管理不善而导致公司搁浅、倒闭事例的时有发生,科学管理对于公司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近代中国的公司企业,特别是在诸如上海这样的工商业大都市的公司企业中,逐渐开始兴起崇尚和推行以科学管...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盛邦和  
"本位"就是"本来的地位"的意思。"本位文化"运动就是恢复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地位的运动。中国近现代有过中体西用思想、国粹思想、国学思想、复古思想等,都是"本位文化"思想在不同时代形式上的变化。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常明明  
由于受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低下的收入水平制约,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农民的消费支出结构中,生活性支出所占比重要远大于生产性支出;在生活性消费中,食物、衣着等基本生活资料的支出占据绝大的比重。当时农户的消费还处于自给、半自给的状态,是一种温饱型的、低层次的消费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