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32)
2023(5902)
2022(4946)
2021(4857)
2020(4134)
2019(9762)
2018(9639)
2017(19014)
2016(10182)
2015(11491)
2014(11375)
2013(11620)
2012(11214)
2011(10701)
2010(10626)
2009(10272)
2008(10460)
2007(9461)
2006(8769)
2005(8566)
作者
(27894)
(23022)
(22900)
(22440)
(14881)
(11114)
(10519)
(9118)
(8703)
(8427)
(8288)
(7885)
(7852)
(7578)
(7512)
(7373)
(6976)
(6843)
(6736)
(6299)
(5956)
(5681)
(5408)
(5394)
(5361)
(5305)
(5252)
(4866)
(4634)
(4595)
学科
(46161)
经济(46113)
管理(23528)
(20799)
方法(20527)
(19182)
银行(19037)
数学(18477)
数学方法(18368)
(17796)
(17397)
中国(16829)
(16303)
企业(16303)
(12347)
金融(12346)
(12277)
贸易(12261)
(12094)
(10644)
制度(10641)
(10632)
业务(9787)
(9786)
银行制(8469)
(8296)
(8212)
业经(7981)
体制(7061)
理论(6801)
机构
大学(152759)
学院(145201)
(74049)
经济(72819)
研究(57248)
中国(55022)
管理(50446)
理学(40728)
理学院(40278)
管理学(39887)
管理学院(39609)
(36859)
(33600)
财经(28844)
(28599)
科学(28375)
中心(26705)
(26457)
经济学(26319)
研究所(25445)
(24894)
银行(23955)
经济学院(23621)
北京(22680)
(22667)
(22166)
财经大学(21739)
(20343)
金融(20111)
(20007)
基金
项目(82109)
科学(65575)
基金(63364)
研究(63166)
(54194)
国家(53781)
科学基金(45388)
社会(43740)
社会科(41698)
社会科学(41692)
基金项目(31199)
教育(29274)
资助(28234)
(25970)
自然(25642)
自然科(25088)
自然科学(25082)
自然科学基金(24704)
(23803)
编号(23416)
成果(21910)
(21352)
中国(20913)
国家社会(19903)
教育部(19192)
重点(18721)
(17574)
人文(17449)
社科(17204)
(17162)
期刊
(82497)
经济(82497)
研究(60379)
(36431)
金融(36431)
中国(32861)
(28049)
管理(20039)
学报(19942)
科学(19274)
(18474)
财经(17275)
教育(17006)
大学(16054)
(14946)
经济研究(14542)
学学(14512)
(13015)
国际(12724)
问题(11716)
世界(10942)
农业(10601)
技术(10431)
业经(8924)
理论(8384)
图书(7993)
(7497)
论坛(7497)
技术经济(7305)
实践(7121)
共检索到2555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蒋清宏  
1989年出版的《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一书中,美国学者罗斯基(Thomas G.Rawski)教授构建了两列1910—1936年中国白银通货存量和货币供给总量数据。经过对有关史料的梳理和分析,本文认为罗斯基构建的"第二列白银通货存量"根本不存在,因此,"第二列货币供给总量"也不存在。而且,即使排除第二列白银通货存量、认定第一列白银通货存量后,按照罗斯基推算方法所得出的1910—1936年白银通货存量也是一个极其失真的数据,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估和低估现象。罗斯基白银通货估计和货币供给总量估计不能作为判断近代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基本变量,尤其是不能作为判断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基本变...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燕红忠  
从明代中叶起,白银逐渐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与货币制度中最主要的货币形态。文章从货币供给和信用扩展的机制出发,探讨了近代中国白银货币制度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特点,以及由政府主导的币制改革的路径及特点。研究表明:由于政府信用渗透和管理货币的激励不足,白银的货币供给与信用创造主要由民间机构主导,其信用扩张机制包括发行私人银钱票、使用记账与信用货币,以及发展信用票据等途径,进而导致中国逐步形成了由多种不同货币形态和信用层级构筑而成的分散化、区域化的货币体系。在这一背景下,近代中国的币制变革,本质上是将货币主导权从民间商人手中收归政府,确立国家的垄断发行权和公共信用。金银货币本位选择的争论,反映了中央政府、外国列强和地方政府在主导或分享货币发行权方面的博弈;而两元之争和废两改元则是政府与传统民间金融势力之间对货币主导权的争夺。法币改革标志着中国的货币制度由金属货币转变为信用货币,国家在货币发行和管理中的职能进一步强化,随之而来的战争及通货膨胀则对政府的公共信用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徐明棋  
中央银行是以国家信用作为后盾发行货币的,与其本身的资本多寡没有关系。无论是通过购买政府债券和购买外汇发行基础货币,是否会发生通货膨胀与发行的渠道无关,而是取决于一定价格水平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本文对胡海鸥教授的一些观点提出了商榷。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崔文生  刘巍  
本文搜集汇总了近代中国1910—1936年的银行资本额,用数量分析方法证实了近代中国银行总资本额是影响货币量M1的主要因素。同时,也证实了银行资本规模是市场中货币需求的客观要求。本文采用货币化程度的国际比较方法考察了这一时段内近代中国银行业规模适当与否,近代中国与同时代的日本、美国和英国的货币化比率比较结果说明,近代中国银行业的规模尚嫌不足,远不是"畸形发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郝宏展  岳海峰  
本文首先对中国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货币本位的演变作了梳理和总结,接着分析了中国货币本位未能过渡到金本位的危害和原因,最后总结了相应启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何平  
明代万历九年(1581年)改革一条鞭法,白银正式成为中国主体货币,开启了白银中国时代。而在本世纪初,以弗兰克的《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为中心,白银货币化与白银中国又成为探讨中国和西方世界先进和落后历史分岔的重要话题。中国白银货币地位形成的动因是什么,它对中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何平  
明代万历九年(1581年)改革一条鞭法,白银正式成为中国主体货币,开启了白银中国时代。而在本世纪初,以弗兰克的《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为中心,白银货币化与白银中国又成为探讨中国和西方世界先进和落后历史分岔的重要话题。中国白银货币地位形成的动因是什么,它对中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许晨  燕红忠  
近代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十分缓慢,并没有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与之相对应的是,近代货币制度也呈现出分层化特征,货币市场的分层在很大程度上恰好与现代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分割相对应。本文基于二元经济理论与实证视角,分析各层次市场之间的传递机制,反映分层化的货币体系与二元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货币传导的经济效应和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近代中国的二元货币体系根植于二元经济结构,又与其相互融合、固化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均衡,这是造成近代二元经济结构长期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争平  
1980年代以来,吴承明先生曾多次强调经济史研究中计量方法的重要性,他希望在有关经济史的研究中"凡是能够计量的,尽可能作些定量分析"。①计量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在经济史研究中更好地展开横向的国际比较和区际比较,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纵向的异时段比较,可以使我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杜恂诚  
所谓市场整合,应该是指各地要素价格相等,或趋同。这并不符合近代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近代中国市场的区域性价格差异明显,而且没有证据证明其有缩小差距的趋同趋势。就中国近代货币市场而言,各地货币标准紊乱,充分体现了市场的分割性。市场的分割表现为以血缘、地缘和业缘基础上的分割,更表现为行政性分割。此外,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也是造成市场分割的重要原因。对1921年1月至11月上海、汉口、镇江、苏州四城市旬平均银拆和洋厘数据,以及1921年1月至1922年12月上海和苏州两城市的旬平均银拆和洋厘数据的相对价格和离散系数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表明:即使是在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大城市之间,货币价格仍基本处于分割状态;对于1932-1937年上海、汉口、宁波、杭州、重庆等五城市年平均月息的相对价格和离散系数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也无法得出市场整合的结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别曼  
自近代以来,中西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显现出来不同的趋势。而美洲大量的白银得以发现并开采,引起了世界贸易与货币存量的变化。自公元16世纪起,白银几乎同时流入中西方社会,但是所造成的影响各不相同。本文运用中外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了白银分别流入中国和西方(以西欧为代表)所产生的不同的效应,试图从制度层面更加深入的发掘中西方社会不同发展道路的深层次原因,并进一步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实现经济发展需要的条件。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杨喆  
1988年以来,《财政研究》连续刊载许毅、杨照南等同志的文章.对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货币具有的商品属性提出他们的看法,其要点是:(1)对货币本质的认识不应仅仅停留在商品经济一般形式上,应"联系特定的生产方式来考察货币关系中所反映的特定的生产关系";(2)货币转化为商品是"以资本转化为商品为前提"的,其实质是"货币转化为资本".这种转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特有的,"并不是商品经济的诸种形式里所共有的现象",表现的是"已经被资本所占有的物化劳动与在生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万明  
明代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 ,以致于我们将晚明称为中国的白银时代也不为过。然而 ,明初白银并不是国家的合法货币 ,它经历了从非法到合法 ,并普及于全社会的货币化过程。本文依据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买卖交易契约 4 2 7件 ,说明货币化过程源自民间社会 ,经过一个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发展历程。这是中国社会内部自发产生的变革趋向 ,并非国家法令推行的结果。为史界熟知的《明史·食货志》以正统初作为朝野广泛用银的说法不能成立 ,实际得到官方事实上的认可 ,是在成、弘以后。明代白银货币化过程是中国社会经济货币化的过程 ,是市场萌发的过程 ,启动了晚明社会变迁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向近...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伍志文  鞠方  
本文首先描述了中国通货紧缩与资产膨胀并存的金融怪现象,这是与传统理论相悖的;然后通过引入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部门将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拓展为三部门的广义货币数量论,在新的模型框架下侧重从货币政策角度分析了通货紧缩与资产膨胀并存的生成机理。我们的分析表明:“中国悖论”是货币总量理论在偏松情况下货币结构严重失衡的产物,是货币结构失衡大于货币总量失衡的结果。优化货币结构是解决“中国悖论”的关键所在,中国货币政策应更多关注货币结构而不仅仅是货币总量问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范柏乃,刘超英  
文章提出了赵进文教授构造的中国人口总量与GDP总量关系模型的两个缺陷,并依据1952~2002年年度中国人口总量的统计数据,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了预测中国人口总量的自回归模型。模型的参数检验结果表明,自回归模型不仅弥补了赵进文教授模型的缺陷,而且对中国人口总量也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