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46)
2023(6528)
2022(4979)
2021(4993)
2020(3856)
2019(9125)
2018(8985)
2017(15358)
2016(9268)
2015(10880)
2014(10902)
2013(10091)
2012(9475)
2011(8855)
2010(8666)
2009(7603)
2008(7418)
2007(6451)
2006(5706)
2005(5382)
作者
(21792)
(18049)
(17990)
(17405)
(11505)
(8583)
(8387)
(7115)
(7046)
(6410)
(6286)
(6082)
(5885)
(5737)
(5692)
(5606)
(5514)
(5209)
(5166)
(5163)
(4835)
(4346)
(4227)
(4152)
(4132)
(4044)
(3953)
(3953)
(3674)
(3666)
学科
(33186)
经济(33159)
教育(19606)
中国(19604)
管理(15562)
方法(14613)
(13016)
数学(12915)
数学方法(12546)
(9992)
企业(9992)
(9113)
贸易(9108)
(9014)
理论(8190)
(7840)
(7107)
(7048)
业经(7046)
发展(6064)
(5991)
(5942)
教学(5929)
(5786)
产业(5744)
关系(5721)
(5437)
(5309)
银行(5309)
(5234)
机构
大学(126357)
学院(119514)
(52552)
经济(51668)
研究(51364)
管理(36573)
中国(33679)
理学(31269)
理学院(30750)
管理学(30217)
管理学院(29933)
(29364)
教育(28055)
(27253)
师范(27178)
科学(26373)
(24660)
师范大学(22853)
研究所(22608)
(22094)
中心(20634)
北京(20271)
经济学(18446)
(18259)
财经(17963)
(16882)
(16775)
经济学院(16628)
研究中心(14379)
研究院(14312)
基金
项目(75822)
研究(65182)
科学(62524)
基金(54414)
(46460)
国家(45949)
社会(42192)
社会科(39851)
社会科学(39844)
科学基金(38256)
教育(37809)
编号(27249)
基金项目(26811)
(26428)
(25912)
成果(25685)
课题(22498)
资助(22269)
(20803)
自然(20115)
自然科(19681)
自然科学(19676)
自然科学基金(19380)
教育部(19039)
中国(18966)
重点(18945)
(18888)
(18330)
国家社会(17874)
(17821)
期刊
(54475)
经济(54475)
研究(51270)
教育(47728)
中国(34249)
(15257)
科学(14993)
学报(14559)
管理(13732)
大学(12949)
技术(12723)
(11669)
职业(11433)
经济研究(10404)
学学(10394)
财经(9872)
(9257)
金融(9257)
(9063)
(8794)
农业(8644)
世界(8537)
国际(8045)
(7701)
论坛(7701)
技术教育(7449)
职业技术(7449)
职业技术教育(7449)
问题(7416)
(6189)
共检索到1940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蔡铁权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剧变,中国文化产生转型,中国的数学和数学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嬗变。中国传统数学曾经长期在世界上领先,在这段时期却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约二百年。而又正是从这时起,我国的数学、数学教育从体制、内容到方法都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或者说逐步地完成了"西化"的历程。在今天多元文化时代,各种文化交相辉映,交互作用,共同推进,中西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我国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向前发展,历史能为我们提供哪些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梁继红  
从学术史和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事业史两个视角出发,本文考察近代在文化资源整合上的思想和历史实践。顾颉刚的《购求中国图书计划书》是近代文化资源整合的重要思想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图书、档案、器物等文化资源整合,是近代学术研究的内在要求和学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因素。文化资源的实体聚合,馆藏目录、联合目录的编刊,档案考古材料等的公布,文化资源整合学术基础和组织合作的构建,是近代文化资源整合的重要实践。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蒋承  杨姚瑶  
近代中国由于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其文化表现出庞杂性特征。救亡作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其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族情感的介入和历史循环观念的影响。救亡始终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第一要务,而追求近代化是客观上追求民族独立的手段和被其促生的结果。救亡思想影响下中国近代文化的主要特征,体现为对于引进的西学,中国知识分子更倾向于在中国视角下加以解释;在文化转型中,传统文化扮演着重要角色。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周勇  
近年来,社会各界纷纷加入教育改革思考的行列,连《读书》杂志也破天荒地将新年首篇文章留给教育,邀请朱小蔓、朱永新两位教授分析中国教育的"情感缺失"。而在美国,许多人则在思考"遗失"了什么。如麦克拉伦便猛烈批判美国教育改革遗失了三十年代的"社会主义"精神。但更引人注目的思考者还是来自体制内的黛安.拉维奇(Diane Ravitch)。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蔡铁权  
中国古代最早的数学专著在秦或先秦时就已经完成了。奠定中国传统数学的基本框架,又成为中国古代算学教科书的典范,影响我国数学与数学教育几千年的名著《九章算术》,其主体内容也在先秦已经具备。中国传统数学重视实际应用,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但又存在纯数学的研究。中国古代数学具有构造化和机械化两大特色,而这正是使中国古代数学属于世界数学发展的主流,而不是致使其没有产生现代数学的根源。中国古代数学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曾几度掀起高潮。数学教育不但产生早,而且受到政府和民间重视,几千年延绵不绝。这是中国古代数学、数学教育发展的特有的特点。而这种特殊性,又是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学术的发展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曹一鸣  
数学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历史上存在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不同的数学教育价值观。事实上,数学在为人类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当代数学教育的价值是多元的,数学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推进数学知识的应用,还在于为人类文明传承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性精神。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疏志芳  
近代中国对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认识历经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甲午战争以前,初步认识到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甲午战争以后至20世纪头10年,明确认识到图书馆的社会教育的巨大作用,中国图书馆开始从单一的文献收藏机构向民众教育机构转化;民国初期,图书馆作为普及和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社会教育设施,是一种根本的、永远的教育机关,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国近代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形成与演进,对后世图书馆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郑刚  兰军  
中国现行的学位制度是从西方传入并伴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孕育、起步并逐渐完善起来的。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是近代中国学位制度的引进者、传播者、建设者。留学教育的走向也直接影响到近代我国学位建设的价值取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达敏  
华夏文化是世界上有数的几大文明之一。有关统计的方法,统计思想及统计工作,与中国的古文化渊源紧密相连,都可以往上追溯到远古时代。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王朝,统计工作就有了。《尚书·禹贡》这篇文章就把当时的中国分为九州,分别叙述了各地的物产、交通、植物特征等情况。又依土质不同,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万军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心的需要,是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需要。文章认为,中国文化世界化的可能性在于中国文化的普世价值和西方社会现实的需要,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给中国文化世界化提供了实践上的借鉴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谢贵安  
本文从人们较少注意的旅游这种特殊的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观念意识上去探讨文化转型的具体进展。认为唐甄提出的“好游者人之恒情也”的旅游观具有自然人性论的哲学基础,是对农本社会和儒家传统伦理束缚旅游的否定,是在明清之际中国手工商业(原初工业化)发展的经济土壤上,在市民阶级兴起和大众文化产生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中,形成的一种带有近代倾向的旅游观念,具有文化转型的意义。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齐珮  
在日本近代化发展过程中,大正时期出现了“中国情趣”的热潮。由于日本的近代化是在旧物破坏、照搬西洋的前提下进行的,使得人们面对不伦不类的日本发出传统消失殆尽而西洋模仿又流于肤浅的不满。另外,由于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失败,日本国内盛行国家主义、民族主义至上的风气,使近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平等和近代生活方式的梦想破灭。在这种闭塞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东西文化和思想的冲突,近代日本知识分子陷入苦闷彷徨中,于是到中国上海旅行成为他们追求梦想、宣泄感情的手段。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赵海燕  
高校英语教育的"中国文化失语"已严重阻碍了中华文化走出去,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原因在于近代以来形成该问题的文化变迁根源无法从教学措施本身入手消除。在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百余年的发展中,强势英美文化的教化效应形成了"殖民色彩"和目的语文化霸权。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当代高校英语教育只有回归"自文化本位",明确"中国英语"教学和研究的价值,才能根除"中国文化失语",促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云波  
江浙学人群体是近代中国学术文化转型的引领者和开拓者。这不仅体现在鸦片战争后他们对"西学"的最早关注和大胆接纳,更体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对西方学术方法、学术思想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江浙学人群体能够引领近代中国学术文化转型,得益于该地区经久不衰的博学崇文之风,地处西学传播的前沿地带得风气之先,以及该地区文化传统中强烈的疑古批判精神。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陈怡  
在中国现代的话语系统中很少谈及人性,我们的教育也很少讨论人性、研究人性。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政治的原因是。在战争年代、斗争年代,谈人性是要受到批判的,认为那是属于资产阶级的东西。学理的原因是,认为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异常的状况。因为人性和很多问题密切相关,我们知之不多,却不去研究,岂非怪事?而且上述原因真能成立吗?难道只有资产阶级能谈人性、无产阶级就不能谈人性?当时不是也提倡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