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53)
- 2023(18218)
- 2022(15633)
- 2021(14569)
- 2020(12147)
- 2019(28045)
- 2018(27612)
- 2017(52792)
- 2016(28648)
- 2015(32280)
- 2014(32308)
- 2013(32042)
- 2012(29893)
- 2011(27361)
- 2010(27428)
- 2009(25461)
- 2008(25300)
- 2007(22314)
- 2006(19848)
- 2005(18081)
- 学科
- 济(122041)
- 经济(121882)
- 管理(83653)
- 业(78933)
- 企(63835)
- 企业(63835)
- 方法(51071)
- 数学(44368)
- 数学方法(43925)
- 中国(37164)
- 农(33101)
- 财(31459)
- 地方(27644)
- 业经(27205)
- 制(26424)
- 学(24428)
- 贸(23842)
- 贸易(23824)
- 易(23106)
- 农业(22208)
- 银(21423)
- 银行(21377)
- 融(20632)
- 金融(20628)
- 行(20507)
- 环境(19232)
- 务(18825)
- 财务(18742)
- 财务管理(18697)
- 和(18402)
- 机构
- 大学(413392)
- 学院(409244)
- 济(171442)
- 经济(167881)
- 管理(158230)
- 研究(145470)
- 理学(135466)
- 理学院(133881)
- 管理学(131848)
- 管理学院(131090)
- 中国(112569)
- 京(90017)
- 科学(86490)
- 财(81853)
- 所(73388)
- 研究所(66142)
- 农(66051)
- 中心(65231)
- 财经(64068)
- 江(61153)
- 业大(58557)
- 经(58258)
- 北京(58102)
- 范(55032)
- 师范(54519)
- 院(52707)
- 经济学(52625)
- 农业(51423)
- 州(49090)
- 财经大学(47573)
- 基金
- 项目(271777)
- 科学(214509)
- 研究(201125)
- 基金(198161)
- 家(172444)
- 国家(171000)
- 科学基金(146286)
- 社会(128427)
- 社会科(121795)
- 社会科学(121768)
- 基金项目(103933)
- 省(103597)
- 自然(92979)
- 教育(92044)
- 自然科(90753)
- 自然科学(90734)
- 自然科学基金(89151)
- 划(88096)
- 资助(82030)
- 编号(81131)
- 成果(67603)
- 部(61225)
- 重点(61203)
- 发(60595)
- 课题(56812)
- 创(55901)
- 国家社会(53448)
- 教育部(52907)
- 创新(52284)
- 制(51770)
- 期刊
- 济(193705)
- 经济(193705)
- 研究(130027)
- 中国(86500)
- 学报(63113)
- 财(62130)
- 农(60939)
- 管理(60040)
- 科学(59255)
- 大学(48474)
- 教育(47769)
- 学学(45303)
- 融(43239)
- 金融(43239)
- 农业(41670)
- 技术(34649)
- 财经(32095)
- 经济研究(31259)
- 业经(30576)
- 经(27439)
- 问题(25322)
- 业(22016)
- 贸(21259)
- 图书(21045)
- 理论(19908)
- 技术经济(19662)
- 世界(19087)
- 科技(18791)
- 国际(18528)
- 版(18376)
共检索到6300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程霖 何业嘉
存款保证准备金制度是近代中国银行制度的重要内容。现有研究只认为其是一种存款准备金制度,而未从存款保证制度的角度加以解读。文章从理论传播和制度实践两个层面梳理了近代中国存款保证准备制度的发展历程,并阐释了其制度特征与成因。结果表明:(1)近代中国的存款保证准备制度受到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可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逐步肯定再到学习借鉴的过程。(2)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逐步完善,近代中国存款保证准备金制度的存款保险功能经历了"局部尝试—全面拓展—逐步独立"的过程。(3)虽然近代中国存款保证准备金制度的存款保险功能是在学习和借鉴美国存款保...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倩
本文认为 ,存款准备金的作用主要是满足支付需要、货币政策工具、强制征税等等。但目前我国在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方面的条件不成熟。而采用法定准备金制度这一过渡性工具 ,以稳定过多的流动性 ,对金融领域实施一定的控制 ,是比较现实的做法
关键词:
存款准备金制度 准备金率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袁炜
存款准备金制度比较研究及启示祝玎袁炜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西方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在我国是从1984年建立中央银行体系时开始逐步建立起来的。在10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中,存款准备金制度除了最初的一次核定、三次调整外,改革进程缓慢,没有发挥作为基础性货币...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李军 李健 林勇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调低法定准备金率,甚至低至零。法定准备金率作为影响货币供应的因素之一,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国际上对法定准备金制度改革的做法值得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
存款准备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朱恩涛 朱瑾
本文认为,存款准备金制度不仅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还包括需缴存准备金的金融机构、不同类型存款(资产)的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作为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类型、存款准备金的计提方式、存款准备金是否付息与(付息时)付息利率,以及违反这一制度的相关罚则的确定和调整等,并详细分析了其作用机理,总结提炼其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特征,并简要指出这一范畴的提出对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的发展以及货币政策实践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杨真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介绍,分析了在我国实施该项制度的效应和历史地位,得出以下结论:(1)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总量的工具,也是促进金融机构稳健运行、防范支付风险的有效手段;(2)该项制度是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协调配合的尝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的配合机制将会受到考验;(3)该项制度的近期效应影响有限,重在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中长期效应,特别是对商业银行无理性放贷行为进行有效约束;(4)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基于中国经济金融环境的一项制度创新,属于一种过渡性的措施。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宇嘉 陆军
本文回顾了美国银行业贷款准备金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从税收制度、资本要求和监管方式的演变分析外部监管政策对商业银行贷款准备金计提行为的影响。最后,提出美国贷款准备金制度发展的过程对完善我国银行业贷款准备金监管政策的启示。
关键词:
贷款准备金 税收改革法 资本充足率监管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志梅
法定存款准备制度有三大功能:融资工具功能、政策工具功能及监管工具功能。单一准备制度能够实现融资工具与货币政策工具功能,简单差别准备制度侧重于货币政策工具功能,复合差别准备制度强调货币监管工具功能。我国目前央行选择法定存款准备制度作为货币监管工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改进。
关键词:
法定存款准备制度 功能分析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陈建奇
存款准备金率作为重要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在中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调控中越来越常态化,其制度内生动力在于隐性税收。存款准备金率的运用显著降低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成本,且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大幅降低外汇占款对冲成本。其调整上限为存贷款利率之差与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之差的商,虽然目前未触及上限,但未来存款准备金率持续上升将缩小调整的空间。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傅强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本文从构成存款准备金制度基本架构的八个方面着手,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十一个样本经济体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与其他经济体相比,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存在计提标准相对单一、计提考核机制欠合理、准备金利率调整机制僵化等问题。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按平均法计提存款准备金的考核机制,并结合利率市场化改革,构建更灵活的准备金利率调整机制。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于辉 张海燕
在中国金融市场尚不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制度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发挥作用。完善中国现行存款准备金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积极营造适合准备金制度作用的环境;降低并逐步取消超额准备金,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继续扩大差别准备金的涵盖面;扩充存款准备金结构,改革准备金的记提方式。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彭兴韵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恩涛 姚珂
存款准备金制度在我国已经成为经常性的一般性操作工具,金融危机后中央银行22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其操作效果如何有待检验。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协整检验等方法,实证研究2008—2012年间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有效性。结果显示: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供应量、利率、物价指数以及汇率都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在金融危机后的有效性并不显著。为提高存款准备金制度及货币政策的操作效果,应认识到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的时滞,并积极推进包括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外汇储备管理制度等配套改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崔健 柳欣
2006~2008年6月间,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十九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解决流动性过剩以及由此引起的信贷扩张、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等问题,保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防止经济过热,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文章从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角度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预期调控目标与实际实施效果之间的差距,格兰杰因果性检验也证实了我国存款准备金数量变动与贷款量变动、广义货币存量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