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39)
- 2023(8835)
- 2022(7375)
- 2021(7154)
- 2020(5829)
- 2019(13106)
- 2018(12792)
- 2017(22966)
- 2016(12553)
- 2015(14490)
- 2014(13439)
- 2013(12950)
- 2012(11794)
- 2011(10893)
- 2010(10771)
- 2009(10088)
- 2008(9387)
- 2007(7912)
- 2006(6896)
- 2005(6328)
- 学科
- 济(45298)
- 经济(45247)
- 管理(27142)
- 业(23692)
- 方法(18695)
- 企(18085)
- 企业(18085)
- 中国(18051)
- 数学(16263)
- 数学方法(16122)
- 贸(14764)
- 贸易(14755)
- 易(14536)
- 农(11738)
- 财(10134)
- 融(9309)
- 金融(9307)
- 学(9187)
- 教育(9070)
- 业经(8828)
- 制(8553)
- 银(8544)
- 银行(8537)
- 行(8295)
- 关系(8221)
- 理论(7613)
- 环境(7611)
- 出(7534)
- 农业(7358)
- 和(7094)
- 机构
- 大学(170429)
- 学院(163759)
- 济(73384)
- 经济(72218)
- 研究(64680)
- 管理(55349)
- 中国(48927)
- 理学(47220)
- 理学院(46591)
- 管理学(45692)
- 管理学院(45390)
- 京(36964)
- 科学(36405)
- 所(31906)
- 财(31814)
- 研究所(29121)
- 中心(27505)
- 财经(25575)
- 范(24754)
- 师范(24550)
- 经济学(24412)
- 农(24314)
- 北京(24066)
- 经(23691)
- 院(23474)
- 江(22066)
- 经济学院(21958)
- 业大(20953)
- 师范大学(20135)
- 财经大学(19285)
- 基金
- 项目(108158)
- 科学(86392)
- 研究(82818)
- 基金(80180)
- 家(69935)
- 国家(69414)
- 科学基金(58677)
- 社会(53712)
- 社会科(51028)
- 社会科学(51020)
- 基金项目(40708)
- 教育(39592)
- 省(38679)
- 自然(35485)
- 划(34745)
- 自然科(34709)
- 自然科学(34700)
- 自然科学基金(34075)
- 编号(32982)
- 资助(32708)
- 成果(28702)
- 部(25442)
- 重点(25187)
- 发(23893)
- 中国(23828)
- 课题(23752)
- 大学(23624)
- 国家社会(23445)
- 创(22999)
- 教育部(22411)
共检索到2587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超
近代中国大学的真实水平和国际表现究竟如何,目前仍是一个聚讼纷纭的谜题。严格说来,中国大学早期的水准较低,经过持续发展则有了长足进步,部分名校在20世纪30年代中叶成为非西方世界的头部名校,并逐步向公认的世界一流名校趋近,然最终,仍止步于区域性名校。近代中国大学呈现出奇异而脆弱的“国际水平”,个别学科领域及名校已逼近“世界一流”,但总体上仍呈现不充分、不平衡、不稳定、不够独立等特点。其发展历程和成效之所以如此,实乃时势使然。后人长期以来的“一流大学”言说,更多的是历史叙事而非历史事实。目前,仍有诸多深层次因素制约着深度研究,如学科视域的局限、基础信息储备的欠缺、研究心态及思维方式的制约等。为实质性地持续推进对中国教育的深度研究,我们仍须进一步拓宽视野,优化知识结构,运用科学方法,使我们的认知植根于历史并最大限度地贴近事实本身。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肖菊梅
近代中国大学教学论学科率先在清末优级师范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兴起,后借鉴日美的教育体制形成了以师范学校和综合性大学为主体的"双轨制",并最终形成以私立大学、教会大学和独立教育学院为辅助的"多元化"格局。可以说,近代中国大学教学论学科史就是一部教育学术发展史,不仅为审视中国现代教育学术凭借大学教学论学科平台得以建立提供了真实生动的例子,而且其经验教训对当今我国大学教学论学科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关键词:
教学论 近代中国 教育学术史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瑞庆
近代中国征地思想伴随着晚清土地所有权观念的产生及在法律中的实践而逐渐被人们接受,并随着世界征地思想的发展而演变,经历了一个由纯粹法理上的引入到实际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过程。在学者和政府的共同推引下,学界形成了一个对征地制度及其运行实践的精神、学理、原则、条文内容进行阐释的研究体系。
关键词:
征地思想 所有权社会化 征地研究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范建鏋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永 胡钦晓
大学学术文化历经千年积淀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和意蕴追求。新中国成立后,受新生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根本性变革等多重因素影响,大学学术文化发生嬗变并重构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学术文化,主要体现在:学术价值追求由个人“闲暇的产物”转向公共的“人民科学”,学术生产的自为组织性转向“有计划的学术”,学术生态环境的自由稳定转向复杂多变。新中国初期大学学术文化嬗变虽然改变了传统学术文化滋养下业已形成的学术研究固有轨迹,但有力保障和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当前及未来的中国学术发展应保证学术功用的普惠性和使命感、保持学术生态的整体性和多样化、保障学术环境的稳定性和宽容度、保护学术探索的崇高性和内驱力。
关键词:
学术文化 学术价值 学术生态 嬗变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周谷平 陶炳增
大学校训是大学对其自身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要求和学校特有精神的一种表征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大学理念凝炼后的符号表示,具有稳定性、继承性、融合性和个性化的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近代中国大学校训的考察,揭示其所蕴涵的教育理念和共同特征;同时比较同期中西方大学校训在大学理念追求方面的异同,阐释其原因,从而为当代大学校训的形塑和大学精神的张扬提供历史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大学校训 大学理念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肖朗 杨卫明
大学和教育学会均为中国近代教育学术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的互动对中国近代教育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互动具体表现在:(1)对流:大学与教育学会的教育学人通常处于频繁而密切的对流状态;(2)散布:教育学会拟定研讨的"中心问题",联络各地的大学教育院系开展学术研究;(3)聚合:大学教育学人会聚一堂,通过教育学会这一平台传播和推广研究成果;(4)合作:大学与教育学会凭借不分主次、彼此平等的合作关系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实现了"双赢"。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大学 教育学会 教育学术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吴民祥
大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大学教育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近代大学教师的资格检定与聘任制度既是保证大学教师朝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外部强制性力量,同时也是其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国近代大学从创办之时起,其教师任职资格的检定与聘任制度经历了清末的教师资格检定制度之缺失与聘任的随意性时期,民初的教师资格检定与聘任中的"大学自治"与校长集权时期,20世纪20年代末至抗战前的逐渐"规范化"时期,30年代末至40年代末的"制度化"时期的几个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学术团体、大学自身都曾起着不同的作用。
关键词:
近代 大学教师 专业化 资格检定 聘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朱国宏
全球3700多万海外华人群体的形成,与中国历史上长期持续的国际迁移历程分不开,特别是与近代大规模的国际迁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历史人口学的角度对1840—1949年间中国国际迁移的形成原因、演变过程、移民规模和流向分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供了近代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的历史场景。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汪幼枫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结构性暴力亦呈现全球化的特点。跨国经济体通过资本手段操控政府、收买媒体,在建立政府-资本同盟的同时,使媒体沦为其附庸,为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扩张和剥削提供便利。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中,"人"所遭遇的结构性暴力体现在物质、精神和社会等各层面,尤以贫困地区的人群为甚。遏制和终止全球化经济所导致的结构性暴力,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这需要政府、媒体和民众的相互配合和支持。
关键词:
结构性暴力 跨国经济体 媒体 消费文化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靳宇倡 刘钰
近代中国大学的发展与名校长的办学理念紧密相关,民国时期中国大学精神达到了一个高峰,他们的教育理念对于大学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巨大的作用,他们的教育理念,值得当代高等学校借鉴。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大学理念 核心价值观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肖朗 吴涛
近代中国按现代大学学科体系大规模编印出版大学教材始于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大学丛书"的编印出版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大学教材的建设,推动了近代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而且商务印书馆通过编印出版"大学丛书"首创大学教材联合编审的方式及机制,对近代中国大学教材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考察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的编印出版及其意义影响,将有助于学界进一步了解和把握近代中国大学教材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当今我国大学教材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大学教材 商务印书馆 大学丛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鲁幽
近代中国大学经历了由传统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转型,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学法经历了由萌芽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大学法作为国家制定的规范大学组织和运作的根本性文件,体现为应然与实然的统一体,应然取决于法律文本所确定的内容,实然则是法律在大学实践中的成效。近代中国大学法浓缩了中外大学治理的思想和机制,呈现出不同的法律形态,不仅为中国大学发展奠定了法治基础,也为世界大学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在文本上,近代中国大学法是一个西方大学模式在中国的移植和改造的过程;在实践上,近代中国大学法是一个文本与实践从显著背离到趋向统合的过程。近代中国大学法的演变主要体现为倡导自主精神的时代导向、宣扬科学精神的价值导向和推广民族国家思想的政治导向。时代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是大学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不断创新的动力,只有立足自身发展历程和现实背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我国大学才能在服务国家与走向世界的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大学法 移植 本土化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蒋承 杨姚瑶
近代中国由于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其文化表现出庞杂性特征。救亡作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其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族情感的介入和历史循环观念的影响。救亡始终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第一要务,而追求近代化是客观上追求民族独立的手段和被其促生的结果。救亡思想影响下中国近代文化的主要特征,体现为对于引进的西学,中国知识分子更倾向于在中国视角下加以解释;在文化转型中,传统文化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键词:
近代中国文化特征 救亡 传统文化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史静寰
张华峰是我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曾经指导过的博士生。他即将出版的《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本土特色与转型》一书是他撰写的博士论文《超越中国学习者悖论——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研究》的修改版。细读这一书稿时,华峰准备和写作博士论文时的情境不时在我脑中闪现。这可能是曾经的学生写书请自己的导师作序时通常会遇到的情况:知根知底的导师会由此书联想到其前身,包括已经被枪毙或自杀过几回的题目;没准还会揭你的老底,让崇拜你的学生觉得原来你读博时的处境和他们差不多:在选题和研究过程中也曾倍受焦虑和困惑的摧残。另外,对学生期待甚高的导师还会由此书联想到其后世:不仅希望是学术新秀之作,还要求有学术大家的定位,所以总会鸡蛋里挑骨头地苛求。当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